目 录

No. 2438

阿字义上

  中川上人

  阿声字实相名体事(一)
  阿声字为一切声字之本体事(二)
  阿声遍一切定惠等声字事(三)
  一切文字无非阿字事(四)
  阿字悉遍一切情非情法而为其第一命事(五)
  阿字为一切真言之心亦生处住处亦最上又为一切法教之本亦所诠事(六)
  阿字为一切理之本事(七)
  阿字为一切行之要事(八)
  以阿字统如来无边果德事(九)
  如来妙感妙应皆不出阿字门事(十)
  于阿声字相辨能所诠事(十一)
  阿声字实相之法然随缘事(十二)
  阿声字实相之迷悟损益事(十三)
  阿字之字相字义实相之有相无相事(十四)

  阿字义(私集)

  阿声字实相名体事
  声字实相义云。内外风气才发心响名曰声也○声发不虚。必表物名号曰字也。名必招体。名之实相(云云)。
  声之字声有字。字则声。声字异如次。依主有财持业相违四释。立声字名。声字之实相。声字实相互有。声字则实相。声字实相极近。声字与实相异如次。依主有财持业邻近相违五释。得声字实相名。而五名中相违约浅略。持业邻近据深秘。依主有财通二。具见本文。
  又云。四大相触音响必应名声也(云云)又云。一切音声不离五大。五大即是声之本体(云云)大日经疏第十九云。依喉舌腭等众缘相触而有声生(云云)智度论第六云。若深山夹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名为响。响事空能诳耳根。如人欲语时。口中风名忧陀那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如说偈。风名忧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七处。触顶及龂齿唇舌咽及胸。是中语言生。愚人不解此。或着起瞋痴中。中有智慧。不瞋亦不着。亦复不愚痴。但随诸法相(云云)。
  私案。大日经疏第三云。腭者龂腭近故也。又第二十云。齿喉咽唇舌脐等众缘者。脐及七处也。然悉昙藏第二云。智度论云。忧陀那风触七处而成声。谓脐心顶喉腭舌唇者。恐谬谈欤。脐为七处之内故也。
  声字义云。法身如来说偈颂曰。等正觉真言。言名成立相○若作深秘释者○等正觉者。平等法身之身密是也。此是身密其数无量。如即身义中释。此身密则实相也。次真言者。则是声。声则语密。次言名者。即是字也。因言名显。名即字故。是则一偈中声字实相而已。若约一部中显此义。且就大日经释。此中经所说诸尊真言即是声也。●字门等诸字门及字轮品等即是字。无相品及说诸尊相文并是实相。复次约一字中释此义者。目梵本初阿字开口呼时。有阿声即是声。阿声呼何名。表法身名字。即是声字也。法身何义。所谓法身者。诸法本不生义。即是实相(云云)又颂曰。五大皆有响。十界具言语。六尘悉文字。法身是实相。释曰。颂文分四。初一句竭声体。次颂极真妄文字。三尽内外文字。四穷实相(云云)。
  阿声字为一切声字之本体事
  大日经疏第七云。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为众声之母(云云。字母释吽字义俱舍同之)声字义云。开口呼时有阿声(云云)念持真言理观启白文云。世出世间凡开口音无非阿字(云云)疏第十云。若离阿声则无余字。即是诸字之母。即一切真言生处也(云云)第十二云。复阿字是开口声也。若无阿声即不能开口。若不开者一切字皆无。是故阿字为一切字之种子(云云)阿阇梨真实智品云。所谓阿字者一切真言心(云云)疏第十七释云。所谓一切心者即阿字也。以一切言音皆从此字为首。若无此阿声则离一切之语无有可说。当知但开口出声。即是阿字之声也。上文俄若那拏么并●且如言迦字时。但于喉中作短诫声。未成迦字。何有阿字。通释云。假令迦字作喉中短诫声。不道迦字即迦等体不得成。须要加阿字迦字方得成就。又假令喉中短诫声字亦不离喉中短声阿字。故知一切字因阿字发起也(云云)。
  私案。疏或本作诫。传写之错也。作裓为正。玉篇裓古来反。钞作诫亦不违。音近裓故。而今裓者可由岐音。犹如计用●音。鸡用●音等也。通释之音可知。
  悉昙藏第三云。短裓声者●字是也。此迦加半体短声呼裓。此迦字等以阿字为头者。是●等以●为头(云云)疏第十九云。若无阿声在中即不开口。亦自无有声也(云云)悉昙藏第四云。吽字玉篇云。去牛反。或真言注云。牛鸣声也。故据师承世皆云吽不开口呼之。大日义释云。若无阿声在中(云云)。
  义释之文具同上。疏文引阿阇梨真实智品义释意。成吽字有喉中阿声也。
  吽字义云。阿声即是一切字之母。一切声之体(云云)大日经开题云。一切字门以初阿字为本体故(云云)疏第四云。又以一切语言中皆带阿声故。一一字门皆具一切字门(云云)。
  第七云。又一切语言中带阿声者。皆阿字门所摄(云云)下声虽云离阿声。然阿有内外。若外声虽无然不得离阿字内声。内声即谓喉中阿声也(云云)。
  并下声三字十四十卷两本义释俱云。并上声而为注文。悉昙藏第三引义释。此文云。并平声而云持明禁戒品义释。私案。准悉昙字记并字母释。可依两本义释下平传写之错也。又安和尚品名谬也。
  演密钞第九云。疏上文俄若拏那么等者。释妨难也。谓因上言一切言音皆以阿字为首等。遂有疑妨。若一切言音无此阿声则无有可说者。即如俄若拏那么五字即当大空之点。又是离藏之音。何开阿字而言一切言音皆从此字为首等耶。今释先纵上文俄若拏那么虽云离阿声。夺云然阿有内外二种之声。其俄等五字于阿字外声虽无。而不得离于喉中内声之阿字也(云云)又第十七云。然迦字等若口无阿字之声则不成字。当知此字本无言说名字。因阿字而得有也。如人无头而一切支分皆死。此迦字等亦如是。若不以阿字为头即不成(两本俱云。即不成声)亦不名字也。故阿字为命也。哩比得伊伊等三昧声亦因(二本俱云。亦因阿字)发起也。假令迦字若无阿。但于喉中作短裓声道迦□不成也。以加阿字即成迦故。当知阿字不生迦。是无作(云云)钞第九云。假令迦字等者。谓有难云。若凡开口皆带阿声。即一切言音由阿字得成者。又云。故悉昙阿字亦为众字之母(云云)第十七云。要因此阿字生一切世间之语言。然此语言不离阿字。以不离阿字故。即知是不离于法体不生(云云。以不离以下可用字义)又云。从字有声。如从一阿字。凡一切语声中有阿声者。不得离此字也(云云)。
  演密钞第二云。真言通体即唯阿字。通与一切真言教法而为体。故不唯真言。至如万类名言皆有此能诠音声(云云)。
  阿声遍一切定惠等声字事(三)
  阿声字为一切声字之本体中。是至要故重别摄之。
  具缘品云。云何真言教法。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迦字门。一切诸法离作业故○婆字门。一切诸法有不可得故。野字门。一切诸法乘不可得故○诃字门。一切诸法因不可得故。秘密主仰惹拏那么。于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辨诸事。所为义利皆悉成就(云云)疏第七云。经云。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者。经云。秘密主仰壤儜曩莽。于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辨诸事。所为义利皆悉成就者。于迦遮吒多波五类声中。复各有五字。其第一至第四字皆是惠门也。已如前说。第五字皆是证门。今合说之。梵书以此五字皆同圆点。且如迦佉哦伽四字。增伽至第十一声。皆于首上安点。若欲除去此点。而于次后字上累加仰字等。其字即与有点不殊。又梵字十二声中。第一是本体故名为空。即次第二字是行。第三以去以诸画增加者。皆名三昧。第十一其上安点是证。第十二傍置二点是般涅槃。若此仰字。能遍智慧三昧声故。当知即是大空义。是故别说。不与前字相合论也。涅槃经此五字亦具明字义。今毗卢遮那宗。寄此五字以明大空。大空是证处无法可说。故但以圆点表之(云云)。
  二本义释大同之。
  寻云。疏云。又梵字(二本义释俱云。又凡诸字)。十二声中第一是本体故名为空。若尔第一字空与十一点空如何别耶。答。空体虽同因果为别。初因后果故也。问。其空体同为初因。后果为别之意云何。答。大空体中有菩提心菩提果二义。心为初字。果为后点。是其同别之意也。
  字轮品云。秘密主有遍一切处法门。秘密主若菩萨住此字门。一切事业皆得成就(云云)。
  初阿娑嚩。次迦等二十字。次野等九字。次伊等十二字。次仰壤拏曩么莽五字也。疏第十四云。第一阿字。即是菩提心体。次有迦佉俄伽等五音。皆取四字(各除第五声)次又取也啰乃至乞叉。皆是男声○凡字轮文为三分。初阿字为一分。次迦乃至二十字为第二分。次也字乃至诃字为第三分。除去乞叉字。由此字已重故也(谓有迦娑二声故重也)次上皆是智慧字也。次有伊(上)伊邬(上)乌翳爱恶奥八字。加此八字即成就三昧。皆是三昧声也○次有我(鱼可)若(而可)吒曩(上)莫(慕可)此字遍一切处。谓遍于定惠中也○即同上头之点也(云云)二本同之。阿阇梨真实智品云(云云)疏第十七云。然字者梵有二音。一名阿刹罗也。是根本字也。二者哩比鞞。是增加字也。根本者即是本字。如阿字最初二音。是根本也。次从伊(上)伊至乌奥凡十二字。是从生增加之字。悉皆是女声。其根本字是男声也。男声是惠义。女声是定义也。其根本字遍一切处。次诸增加字亦有遍一切处。根本增加不相异也。皆以根本字体有本而加点画。是故根本增加不一不异。犹如器中盛水。因器持水。水不离器。此亦如是。更相依持能遍内外也。相应者梵音瑜祇。即阿字义。相应即是瑜祇之义也。非但阿字遍一切处。从迦佉等乃至沙诃。亦遍一切处。何以故。此等皆是根本音。甚其根本音即同于阿字。如迦字等。各各有从生增加之字。如迦字中即有计鸡矩俱鸡盖。俱皆是女声也。然迦字体上加于画。则成增加之字。体是惠。而加是定。定惠相依持。合而为一。其体不失。止观双行亦遍一切地也。增加遍于根本。根本于增加。滋生遍于种子。种子亦遍于滋生也(云云)。
  二本义释俱云。即有●计●鸡●矩●俱●鸡●盖●俱●矫。皆是女声也(云云)唯此疏脱矫字。又赞可依皆字。
  百字成就持诵品云。阿娑嚩迦佉哦伽遮车若社吒咤拏茶多他娜驮波颇摩婆野啰罗嚩奢沙娑诃仰壤拏曩莽(云云)疏第十九云。俄惹拏那么○此五字遍于定惠中。亦能成三昧。亦能成智慧。能遍成如来八十随形好也(云云)钞第十云。疏此五字遍于定惠等者。谓前阿阿暗恶。前一是惠。余三是定。例下迦佉乃至娑诃定惠亦尔。仰等五字皆遍彼中。故云遍于定惠中。言亦能成三昧者。遍余三字也。亦能成智慧者。遍于初字也。此义难明。略以字形而显示之。且将智慧声中剑字头者如迦字明之。●迦者作义。若加仰字空点。●乃成剑字。即彰作义是空。佉等例尔。是名遍于智慧之中。又●枳字是迦字之三昧。若于●枳上安置空点。乃成头字。即此三昧亦属大空。如枳字者济底。比乃至呬等亦尔。是名遍于三昧之中。上以义当空点释之。更以仰等本体辨者。如梵语●●半左。是五若于跛字上不置字点。却于左字置●壤字。即与跛字上加空点无殊梵法如。是故又如梵语●●僧贺是师子。若于僧字上不加空点。却于贺字上安置●仰字。即与僧上置点无异。余皆例尔。故云此五字遍于定惠中也。言能遍成如来八十随形好者。如以●仰字加于牙音。迦等四字。谓迦(短)迦(长)枳鸡。上二是惠。下二是定。又加佉誐伽各有四字。共成一十六音。如牙音者齿音十六。舌音十六。喉音十六。脐音十六。如是总有八十。故成如来八十随形好。其实亦遍野等八字。今但举初摄于后。故曰遍成如来等(云云)。
  寻曰。阿阇梨真实智品疏云。阿刹罗是根本字。哩比鞞是增加字者。阿刹罗为根本字之梵语。哩比鞞为增加字之梵语耶。
  答。全真梵字母释义云。梵云●阿●乞察(二合)●啰者。唐云父字。义释云。无异流转。或云无尽。以句名父身。善能演说诸佛秘密万德差别。义理无穷故言无尽。或云常住。言常住者。梵字独得其称(云云)悉昙藏第三引涅槃灌顶疏道暹记云。梵阿察罗。此方义翻名为无尽(文)故知阿察罗者敌对云父字。义翻云无尽。即是阿字及迦等三十四根本字也(云云)故阿刹罗非根本字之正梵语。而根本字无尽等义胜故。以阿刹罗为其名也。但疏意难知也。演密钞第九云。哩比此云增加。即当伊伊乃至污奥等。皆是从阿字增加之字故(云云。略鞞字随义释文。义释文。疏文。疏文上抄之)悉昙藏云。哩比鞞者。义翻云从生。即是伊等十二增加字也。此约十六转故云从伊(上)乃至乌奥凡十二字也(云云)故哩比鞞为增加字之梵语也。
  寻云。何故根本字为男声。增加字为女声耶。答。疏云。皆以根本字体有本。而加点画。又第十二释明妃云。由增长义故女声呼之。又云。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令种胤不绝(云云)是故字体称根本。增彼名增加。喻如彼种胤体种胤增长。而种胤体男所成就。种胤增长女所成辨。所以假喻男女。以所成从能成。根本为男声。增加为女声。
  又声有甲乙。根本为甲。增加为乙。人有胜劣。丈夫为胜。女人为劣。甲声譬胜人。根本为男声。乙声比劣人。增加为女声也(已上)寻云。何故男声是惠义。女声是定义耶。
  答。定惠之寂照。男女之动静。彼此相以取义。可知。又有多义。不能具之。
  寻云。第二长声●字。定惠声中何耶。答。疏并两本义释俱云。如阿字。最初二音是根本也○其根本字是男声也。男声是惠义(云云)故惠声也。又演密钞云。余三是定(具如上抄)悉昙藏第三引义释此文云。如阿字最初者。即是根本也(云云)又悉昙藏云。其阿(引)暗恶三字亦属此从生中。若不尔者。岂属根本(云云)若依此等可为定声。
  问。二义俱有过。若言惠声者。字既加点。可是增加。若增加字悉皆女声。何云惠声。故安和尚所引文云。最初根本。而除第二。若言定声者。声既同初。可是智慧。故见行三本皆云最初二音是根本也。根本岂定声耶。答。先云惠声。尚无其过。字加傍点。此字本体例如●字。岂增加字。安和尚所引已违见行之诸本。传写之错。何必依乎。设彼非错但云最初根本。不云第二增加。又云定声。何有其失。初阿短声。次字引声。短引既异。定惠宁同。然云二音是根本者。按十住心论云。各各字有十二转生字。此各各十二为本。有一合二合三合四合等增加字(云云。各各字●●等也)准此本者非必惠声。第二●字且望伊等有本义。故云是根本。非欲遂。谓是智惠慧。理实●字遍定惠声字。具根本增加。●是根本。●是增加。故声通智惠三昧。阿是智惠。引是三昧故。疏体是惠而加是定者。则此意也。由此以●字表行。行通智慧故。故约惠边疏云最初二音是根本也。十住心论云。云何真言教法。谓●●●●●●●乃至●●●●等字为本母(云云)又约定边演密钞云余三是定。而安和尚但属三昧。此难依耳。谓若不尔者。岂属根本故也。
  寻云。疏云。次从伊上乃至乌奥凡十二字。是从生增加之字者。四字如文。余字何等耶。答。安和尚云。此约十六转(具如上之)故坞乌哩[口*狸]里狸翳蔼。是其余字也。
  寻云。●●二字定惠声中何耶。答。仰等五字皆同圆点故准五字暗遍定惠证。既通二入当通二。今此二字之具根增声通定惠。准●可知之。
  寻云。疏处处文或云若此仰字遍智慧三昧声故。或云此字遍一切处。或云此字遍于定惠中(皆具如上)故知●●●●●字遍定惠声。若尔何故大师但云●等字为本母(具如上之)本母即根本。根本是惠故耶。答。十住心论且论一边故。疏云从迦佉等乃至沙诃亦遍一切处。何以故。此等皆是根本音。其根本音即同于阿字(云云)悉昙藏第三释此文云。皆加一字为头。皆加阿声为音。故知三十四字母当体。皆是根本阿字之韵(云云。一处文如上也)疏既云。乃至沙诃无所简故随加五字云三十四。三十四皆根本。明知五字是惠声。此又且论一边而已。若不尔者。岂疏自忘遍定惠中之义乎。问。仰等五字中天南天其音各别。若尔于何云遍定惠耶。答。具缘品疏云。仰壤宁曩莽○若此仰字能遍智慧三昧声故(具如上也)故于中天而云遍也。谓●字有●●二音。●是惠●是定故也。问。仰等五字于何天音云阿字韵耶。答。于南天云尔也。字轮品疏亦用南天音故(正文如上)又现闻易知耳。
  寻云。●字为惠声。为定声耶。答。疏云乃至乞叉。是男声故惠声也。问。若尔何故次又云除去乞叉○皆智慧字耶。答。此字轮中除。非谓非惠声。犹如哩等四字字轮中除。而非云不定声也。
  寻云。于迦佉等字十二转生声。分别定惠之方云何。答。第一是智惠声。如上已述。又具缘品义释云。又凡诸字十二声中。第一是本体。故名为空。第二字是行。第三字以去以诸画增加者。皆名三昧。第十一其上安点是证。第十二傍置二点是般涅槃(云云)故第三以去乃至第十定。第二·十一·十二遍二。其义准●●●可知。问。若言第二遍二者。如何钞第十云迦(短)迦(长)枳鸡上二是惠下二是定(云云)耶。答。既遍二故。且约一边云第二惠也。问。第八·第十二转之字。字具根增。声通定惠。与●●等无别。何彼遍定惠。此但为定声耶。
  答。彼●●等所加点声皆通定惠。此●●字所加点声但是三昧。故此二转但为定声。不可同彼●等。
  寻云。于上一切定惠声字必阿声通彼耶。答。尔也。问。通方云何。答。此有三义。约首·约韵·约体是也。问。先约首之义云何。答。疏第七意云。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是阿声也。离此则无一切言语。故阿声为众声之母(第十·第十二·第十九字母释·吽字义·声字义·念持真言等意皆同之。正文皆如上)又第十七云。所谓一切心者。即阿字也。以一切言音皆从此字为首。若无此阿声则离一切之语无有可说。当知但开口出声。即是阿字之义也(云云)下文云。然迦字等。若口无阿字之声则不成字。当知此字本无言说名字。因阿字而得有也。如人无头即一切支分皆死。此迦字等亦如是。若不以阿字为头即不成。亦不名字也。故阿字为命也。哩比得伊伊等三昧声亦因发起也(云云)此二文意全同。上云一切言音皆此字为首。下云若不阿字为头不成声等。是同。又云若无阿声无有可说。下云此字本无言说名字因阿而有。则同。又云开口出声即是阿声。下云若口无阿字之声等。亦同。而下文云然迦等者。显阿字遍一切惠声。哩比等者。彰阿声遍一切定声。此皆约首。首者头首。头首之中亦有命义及能生义。故诸文中或云一切言音之首。又云为头。又云为命。或云一切众声之母。又云生处。又云种子。谓一切定惠等声字皆悉无不以阿声。为头首寿命及能成也。头命等义睑文易知。是谓约首之遍义也。
  问。约韵之义云何。答。疏云。其根本音即同于阿字。安然释云。三十四字母当体皆是根本阿字之韵(具如上之)则诸惠声皆以阿声为其韵也。又应定声。以阿为韵至次当知。
  问。约体之义云何。答。约首准始。约韵准终。今约体者该始终也。一切定惠等声始终皆悉无非阿声。是故阿声遍彼一切定惠等声而为其体。是故疏云。一切语言中皆带阿声。又云一切世间之语言○不离阿字。吽字义云。阿声即是一切声之体。觉苑。至如万类名言皆有此能诠音声(皆具如上)。
  问。一切语言皆以阿声为头。故云皆带阿声不离阿字皆有阿音。如何依皆带阿声等之文。而成一切语言皆以阿声为其举体。又若一切语言皆以阿声为举体者。如何但言为头。又●●●●等现非阿声。岂以阿声为其举体耶。答。疏云。要因此阿字生一切世间之语言者。是显一切语言皆以阿字为头首。次云然此语言不离阿字者。是显一切语言皆以阿字为遍体。若不尔者何重言乎。又云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者。是明阿为头首。又云一切语言中皆带阿声者。是明阿为遍体。初中之言其意如此。又大师云。一切字之母者明头首。次云一切声之体者明遍体也。然言阿字为头者。且彰为诸字之本。而非遮为遍体。如彼虽言为体而非遮为头也。●●等之难不然。若现阿声者即是阿字。何论为体。夫言一切语言以阿字为体者。●●●●等一切语言显非阿声。而隐其中有阿声为其体。故云阿字为其体也。悉昙●●等以最初●为体。例如●●等。以最初●为体故。疏十七云。如阿字最初二音是根本也。次从伊(上)伊乃至乌奥凡十二字是从生增加之字。悉皆女声。其根本字是男声也。其根本字遍一切处。次诸增加字亦有遍一切处。根本增加不相异也。皆以根本字体有本而加点画。是故根本增加不一不异。犹如器中盛水。因器持水。水不离器。此亦如是。交相依持能遍内外也(云云。具如上也)此文意明悉昙中●●等十二声皆以阿声为其体。体加互遍内外一切处。交相依不一不异也。次文云。然迦字体上加于画则成增加之字。体是惠而加是定。定惠相依持合而为一。其体不失。止观双行亦遍一切地也。增加遍根本。根本遍于增加。滋生遍于种子。种子亦遍于滋生也(云云)此文意显●●等出生声。以●声为其体。体加互遍一切地相依持也。喻意可知。故阿声遍●●●等十二声中而为其体●●二字亦阿为体。约但女声云。十二字凡开口出声无非阿声。又咽口中一切声。其最初声无非阿声。故钞九云。又假令喉中短声诫字。亦不离喉中短声阿字(云云。具如上也)故一切声皆悉最初无非阿声。而触牙齿舌等缘故。转成●●●等差别之声。虽成别声。其一一中不失阿声。而为其体。故疏十七云。要因此阿字生一切世间之语言。然此语言不离阿字。以不离阿字故。即知是不离于法体不生(云云)故●●●等乃至一切语声中。皆有阿声为其体也。
  寻云。若言一切语言之中有阿声者。梵汉俱尔耶。答。尔也。问。其梵汉语言中。阿声皆名真言耶。答。尔也。问。若尔何故但约梵语而说真言耶。答。疏第七云。一一声字即是入法界门。故得名为真言法教也。至论真言法教应遍一切随方诸趣名言。但以如来出世之迹始于天竺。传法者但约梵文作一途明义耳(云云)问。若尔如何字母释云。然梵字梵语于一字声含无量义。改曰唐言。但得片玉三隅则阙。故道安法师着五失之文。义净三藏兴不翻之叹。是故传真言之匠不空三藏等。教授密藏真言悉用梵字耶。答。二说之意不相违也。央汉言中有阿于二音。阿音●也。于音●也。故汉言中诸音所归是梵音也。皆无非真言。疏依此义边故云真言法教应随方诸名言。阿梵语中有无不非等多义。若改唐言或但曰无。或但云不。则得一义而失余义。字母释依此义边故云但得片玉三隅则阙。故不违也。
  寻云。十界具言语。其中阿声皆名真言耶。答。尔也。问。若尔何故声字义云。此十种文字真妄云何。若约竖浅深释则九界妄也。佛界文字真实。故经云。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此五种言梵云曼荼罗。此一言中具五种差别。故龙树名秘密语。此秘密语则名真言也。译者取五中一种翻耳(云云)言真言者。此但佛界五种言中之一种故耶。答。声字义次文云。此真言谈何物。能呼诸法实相不谬不妄。故名真言。又云。若知实义则名真言。不知根源名妄语(云云)谓有一类闻九界中乃至鬼畜言语中阿等声。知法实义。不谬不妄。其闻阿等声则名真言。是即法佛平等语密。故论其言语之起处则属鬼畜。依此义边真言通九界。谈其音声之根源则属佛界。据此义边真言唯佛界(此约究竟真言论之)若据五种真言。诸天等有自分真言也。声字义引般若经如来是真语者等之文欤。大日经疏并开题意别声字义。盖各述一义也。疏云。真言梵曰曼荼罗。即是真言如语不妄不异之音(云云)开题同之。但音字作义字。意显真语如语者即是不妄不异之义也。如彼唯识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又言龙树名秘密语者。十住心论同之。疏云。龙树释论谓之秘号。开题云。谓之密号(云云)。
  寻云。内外五大皆有响。其中阿声皆名真言耶。答。尔也。问。器界中阿声名真言之意云何。答。是即法佛语密一类闻之知法实义。故名真言。其义具如上鬼畜也。
  一切文字无非阿字事(四)
  百字成就持诵品云。或诸法远离造作故现迦字形(云云)疏第十九云。或一切法中造作离故迦字形现。此即明一阿字门。然欲明一切法本来无作故现此迦字。然此迦字即明阿字义也。如迦字若上置横画即不成迦声。所以不成者。以迦中阙阿声也。此迦字上头即有阿形。当知此百字皆尔。下例可解。若无阿声在中。即不开口亦自无有声也(云云。十四·十卷两本义释大同之也)钞第十云。疏如迦字若上置横画等者。应云如迦字。若不上置横画即不成迦声。以迦中阙阿声故。此恐难显。更以梵字释之。谓迦字上横画即是阿声(阿声也。●迦字也)若不以上横画。安置在下字之上。下字不成迦字。何以故。阙阿声故。此疏若字下少一不字(云云)悉昙藏第三云。百字位成品义释云。如迦字若上不置横画即不成迦声(云云。私案。见本义释如钞。谓无不字。而安和上所引有不字。盖本不同欤。但百字位成品者错也)钞第二云。真言通体即唯阿字。通与一切真言教法而为体故。不唯真言至如万类名言皆有此能诠音声。下文备显。凡开口之处尽带阿音。如书一字入一切字中。但初下笔若点若画。便当阿字。论所表体便是法界本不生性。即与诸法而为实体。由此梵王世界坏时。呑啖众字于口角边。唯留阿䧢二字。阿表于无。䧢表于有。即当佛法中真空妙有法界体也。虽成诸字而不坏其本体。如水全波而不失湿之自性。常是随缘。常是不变(云云。百论)。
  念持真言理观文云。世出世间凡开口音无非阿字○内外一切文字点画无非阿字(云云)。
  寻云。疏云。所以不成者。以迦字中阙阿声也。又云。下例可解。若无阿声在中即不开口。亦自无有声也之意云何。答。所以不成等者。此明●字。若不上置●画为头不成●声。所以然者●字声中阙●声。故不能开口。若不开者可无有声故也。下例可解等者。此明余●等字如●。若不上置阿画为头上不成●等声。其故如●即不开口等之言其意远也。此乃色尘诸字阿字为头首。声尘诸字阿声为遍体也。云迦中阿声。云阿声在中。其意可知。问。何故声尘一切文字皆以阿声为其遍体耶。答。经云。远离造作故现迦字形。疏云。然欲明一切法本来无作故现此迦字。钞云。论所诠体便是法界本不生性。即与诸法而为体。此等皆显诸法妙有必以真空为其实体。夫远离造作者。即是无作。作是妙有。无是真空。空有互遍成一法故。故疏第十七云。当知阿字不生迦是无作。其义即是相应和合成他放此(云云)既所诠法空空有迭遍。亦能诠声有空可齐故。一切字皆以阿声为遍体也。问。若言能诠声字随所诠法。有空互遍者。亦色尘文字是能诠故。应随所诠法有空互遍故。念持真言云。内外一切文字点画无非阿字。若尔何云色尘文字阿字为头。非为遍体耶。答。声尘文字●●等虽是互遍而无杂乱。色尘文字阿迦等点若互遍者。一一点则有杂乱。是故迦等字以阿唯为头。而显能诠有空相备之义也。念持真言就头为言。如彼钞云。但初下笔若点若画便当阿字。然复虽云。随所诠故能诠互遍。而所诠能诠有空和合等之义。此又法尔道理耳。
  寻云。声字义云。
  显形表等色内外依正具(乃至)如是种种色差别即是文字也(云云)尔者于其诸色文字成立。阿文字之方云何。答。声字义意六。五大色等名显色。五大形等名形色。取舍屈申业用等名表色。有情色名内色。器界色名外色。内外非定内外。互为依正。名依正色。又云。如是一切显形表色(乃至)如是差别即是文字也。各各相则是文故。各各文则有各各名字。故名文字(云云)故如上诸色各各诸相为文。文各各名字为字。而此文字表无不非等。及表本不生。名为阿文字也。问。言诸色各各诸相者。何等相耶。答。上文释声尘文云。声有长短高下音韵屈曲。此名文(云云)准此诸色各有长短等相。是其诸相也。问。言各各名字者。即字耶。答。尔也。问。余教云文即是字为名所依。若尔名是能依。字是所依。何云名即字耶。答。声字义云。文由名字。名字待文。故诸训释者云。文即字者。盖取其不离相待耳(云云)显密意别。不可以彼难此。问。若言密意名即字者。阿声字义云声之诠名必由文字(云云)岂可言名由名耶。答。上文云。声发不虚必表物名。号曰字也(云云)意云。于一切法有体有名。谓如热性为体火称为名。声发呼火之时。能呼无能诠名。所呼为所表名。言物名者所诠名也。言必表者能表名也。号曰字者。明能表名。即能诠字也。故下文云。声之诠名。必由文字者。意明声能诠物名者必由声。上文名能诠。此为声诠。所诠物名非离文名。而声能诠所诠名也。若尔何有名由名之过乎。问。若言诸色各有长短等相名阿文者。其长短等相为必约梵篆隶等字形名阿文。为亦于瓶衣等诸物形名阿文耶。答。亦于诸物形名为阿文也。问。必约●阿等形可名阿文。故声字义云。又以五色书阿字等。亦名色文字(云云)又云。又彩画种种有情非情。亦名色文字(云云)岂非八体中虫书等名阿等文字耶。答。既云诸色之种种相。宁唯梵篆等字形乎。故声字义云。又于诸色聚中略有十四种。谓地·水·火·风·空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又立十种色。具如彼说(瑜伽论第三卷)如是种种色差别即是文字也。又以五色书阿字等五名色文字。又彩画种种有情非情亦名色文字。锦绣绫罗等亦是色文字也(云云)此显色文字之种种差别。是故四大·五尘·五根乃至资具不改其形即文字也。种种差别之中不遮梵胡篆隶等形。故云又以五色书阿字等。然言画情非情等未必篆字。是明彩画牛马泉水等即文字也。
  问。若尔不改根尘等相。名阿字之意何。答。百字真言法品云。声从于字出(云云)疏第十七云。凡一切语声中有阿声者。不得离此字也。从字表而得有声生(云云)文意云。于声尘中阿别能诠不离字。通能诠从字能表。而得阿声也。重意云。名即字也。是通能诠通阿迦等。故如阿迦等是别。能诠彼此各别故。若人欲显字之所诠。无等义时则发阿声。此则从字能表得阿声生。而别阿声在通字所(为言)声尘既尔。色尘亦然。从文字能表而立阿等称。若文字能表无等义时。则字通诠所立阿别称。当知如来为机宜以根尘相表无等义机宜。亦于根尘相悟无等义之时。则以根尘文字所立阿称也。问。以根尘相表无等义。又悟其义之意云何。答。且论一物可准诸法。若见一瓶之时。解绳轮等所化性故无常。解四尘和合假有故不无解。虽不无而假有故非实。说者令如是解名表。见者能如是解名悟。此约浅略能表能悟阿字相也。
  疏第七云。从缘生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观此能生之缘。亦复从众因缘生。展转从缘。谁为其本。如是观察时则知本不生际(云云)第十七云。见彼生表之时即解本不生也。是故声出之时理性即显本不生。与一切从缘生法互相能生互相表解也(云云)故见瓶从缘生之时则知本不生际。见瓶生表之时解生即不生理。如是合知解为表。如是能知解为悟。此于深秘能表能悟阿字义也。问。若言一切色表无等义故名阿字者。其诸色全体为是阿字耶。答。尔也。
  问。若诸色全体为是阿字者。何●等字但首是阿。而非全体为何耶。答。所望别故不相违也。如随方字有全体。非阿梵●等字。但首是阿既有此差别。何必齐等乎。其梵●字表无等义。是以形表义。此能表形局●形。故●等诸字以●之省但为其首。而非全阿。显形表等诸色阿字表无等义。是以义表义。此能表所作性等义。无所限故。诸色全体皆是阿字。以形表义之。声明悉昙亦能所谈。以义表义之字。独秘密藏之所知也。●等但首为阿者。约形表之字。诸色全体是阿者。约义表之字。所望既别。不可一例。若●等字以所作性等义表无等义之时。一一举体皆亦为阿。且据形表边。而云但首为阿也。
  阿字悉遍一切情非情法而为其第一命事(五)
  阿阇梨真实智品云。我即同心位一切处自在。普遍于种种有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云云)疏第十七云。我心住一切遍自在。我皆遍种种有情非有情阿字第一命者。谓即以阿字为心故。遍于一切自在。而成言此阿字不异我。我不异阿字也。乃悉遍于一切情非情法。此诸法即以阿字而为第一命也。犹如人有出入息。以此为命。息绝即命不续。此阿字亦尔。一切法有情以为命也(云云。十四本同之)。
  钞第九云。疏乃悉遍于一切情等者。情谓曼荼诸位。非情谓门界幢标也(云云)同品上文云。故此遍一切身生种种德(云云)疏云。然此阿字非直遍于身分。然一切非身亦皆遍满。是故从此阿字之心生种种功德门也(云云)。
  钞云。然一切非身亦皆遍等者。不但遍布于行者身。诸支分亦遍于漫荼罗故云非身。又遍曼荼罗诸支分中故云非身(云云)。
  寻云。言阿字遍一切情非情者。为能诠字遍为字所诠遍耶。答。二俱可遍。问。其意云何。答。能诠遍义准上可知。所诠之义亦易知耳。本不生等是所诠故。问。若尔能诠所诠可遍一切。何限曼荼诸位门界幢标耶。答。钞释且约曼荼。理实可遍诸法。经疏之意其义明也。
  寻云。即身成佛义意云。我即同心位者。识大阿字第一命者。地大中三句表六大自在用无碍德(可见正文)何以六大无碍之德。而成阿字悉遍之义耶。答。阿字悉遍之义。疏释既明镜也。不可依彼舍此。何况大日经开题云。六字则能造之体(云云)此云阿等六字即六大体也。又今耶身义意以阿字为地大。宁不以地大德成阿字义乎。
  寻云。遍身非身者。此说行者所观也。不可同情非情之说耶。答。尔也。然本遍故今亦能观。所以遂同耳(或本有之)。
  阿字为一切真言之心。亦生处亦住处亦最上。又为一切法教之本。亦所诠事(六)
  疏第七云。若见本不际者。即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同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毗卢遮那唯以此一字为真言也(云云)普通真言藏品云。是中一切真言之心。汝当谛听。所谓阿字门(云云。是中者上所说之中也)疏第十云。次毗卢遮那说真言心者。以如上诸真言等随一一中。则有根本真言心真言随心真言。如是等无量无边不可知数。今总说诸真言之心。即此阿字是也。此是诸法本不生义(云云。第七卷疏同之)钞第二云。真言通体即唯阿字。通与一切真言教法而为体故(云云)阿阇梨真实智品云。所谓阿字者一切真言心○安住诸支分(云云)疏第十七云。谓虽加诸字亦有阿字在中也。又遍住于支分阿字为心。如人有心能遍支分。是心皆受苦乐。阿字亦遍一切支分也(云云。两本义释俱云。如人有心能遍支分。分转之心皆受苦乐。云云)钞第九云。梵云阿伽罗。是身支分。质多是心。即里比等字是支分。阿字是心。是故有身支分定有心有里比等。众字定有阿字。不得相离也(云云)。
  寻云。若言心遍支分。皆受苦乐者。如何秘藏记云眼等诸识在心花所(具见正文)耶。答。私有二义。一者义释疏云。分转之心皆受苦乐。故知心体虽在心花。而分转用遍支分也。二者心体遍支分言在心花者。二俱有过。若言体在心花用遍支分者。阿体既遍里比。心体何局心花。法喻是应齐故。余乘者秘藏记云。据密教凡夫心如合莲花。圣人心似开莲花(乃至)在心识所(云云)既云据密教。岂可随转耶。答。初义法体喻用难异。俱遍义同。何不比咒。后义据密教者。且谓凡圣心花含开。而心体局心花。随转余乘也。六大无碍常瑜伽。识大何局一处乎。二义正不应知。
  普通真言藏品云。念此一切诸真言心最为无上。是一切真言所住(云云)疏第十云。若离阿声则无余字。即是诸字之母。即一切真言生处也○此字于真言中最为上妙。是故真言行者常当如是受持也。是故一切真言住于阿字。犹住此故诵之即生也(云云)十四卷本云。若悟阿字门。是一切诸真言心者。则悟一切字门。皆是一切真言心。皆是一切真言住处。皆悉最为无上也(云云。十卷本同之)第七卷疏云。犹住此故诵之即生他一切字德(云云。余同疏也)。
  疏第十九云。诸圣智中佛为第一。此阿字于一切真言门中最为第一也。由此一字成无量功德故无上也(云云)疏第七云。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为众声之母(云云)字母释六。内外诸教皆从此字而出生也(云云。此字者阿字也)疏第四云。如诸大乘经论约曰悉檀曰不生等。以种种因缘譬喻广说阿字门。则有无量句义(云云)大曰经开题云。即此阿字大日世尊种子真言也。是经一部始终唯说此一字义。其义无量。略说少分耳(云云)钞第一云。此经七卷三十一品。从始迄终皆是显斯三句之义。当知即是阿阿暗恶四字之义也(云云)一字仪轨云。是一切字母。十方三世佛所说一切法无非此字体。才念即同称一切如来法(云云。说阿字也)。
  阿字为一切理之本事(七)
  疏第十七云。然此阿字能说一切世间语言。复因此语言得解一切出世之理也。所以者何。要因此阿字生一切世间之语言(云云)吽字义云。阿声○一切实相之源。又云。以阿字门摄一切真如法界法性实际等理。无所不摄(云云)。
  阿字为一切行之要事(八)
  住心品云。宣说真言道句法。所谓初发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满足(云云)疏一云。复次行者初发心时得入阿字门。即是从如来金刚性生芽。当知此芽一生运运增进更无退义。乃至成辨无行可增。然后停息故云次第。此生满足。此中次第者。梵音有不住义精进义遍行义。谓初发心欲入菩萨位故。于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此初地○乃至满足十地。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觉(云云)钞第二云。疏复次行者初发等者。谓从初发菩提心时便得入于阿字之门。即是从如来金刚性。生金刚性谓如实知坚固性也。言当知芽者菩提芽也。此芽生已中间运运者地地也。地地增进乃至成菩提树王更无行可增○从初发心入菩萨位。乃至满足十地。但以一真言之行一真言之道。而成正觉(云云)疏第十二云。入阿字门故即能了知真言行之与果也。若了知彼行及果。即是据得无上大果也(云云。十四本同也)转字轮曼荼罗行品云。于一切世间出世间。声闻缘觉静思惟勤修成就悉地。皆同寿命同种子同依处同救世者(云云)疏第十二云。此阿字门即是世出世间二乘定观等之惠命也○如上世出世间。一切所作妙业。阿字即为彼命。如人若无命根一切化事皆悉妄废。一切世出世间功德定惠等亦尔。若离阿字门即不得增益成就。如彼死人无所能为。复阿字是开口声也。若无阿声即不能开口。若不开者一切字皆无。是故阿字为一切字之种子。当知一切万行亦如是。以阿字门而为种子。若离阿字亦不成也(云云。依处等释可见。正文)第十七云。此心真言即是无量义处遍生一切世出世间之法。离一切戏论。诸戏论永息。而阿妙智生。此智即是奢么他毗钵舍那之智。从此智有无量惠方便生(云云)又云。若舍阿字本自然之智。则一切善不得生。故舍佛即是断一切菩萨之命。与绝其成佛之根(云云)钞第九云。疏若舍阿字等者。阿字是菩提心。由菩提心故则有阿字大悲地波罗蜜等成佛之根。若舍之者则绝成佛之根。一切万善而不得生故(云云)又云。若秘释者。即是阿字法界本不生之体也。此字能生一切诸法。若舍阿字自然之智。则一切善法不得生故(云云)受方便学处品云。秘密主应当谛听。吾今演说差别道一道法门(云云)疏第十七云。谓一切法不出阿字门。即是一道也。道者谓乘此法而有所至到之义也。一道者即是一切无碍人共出生死。直至道场之道也。而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也。于此一道中而分别种种差别。独如无量岐路皆至宝所。殊街同归也(云云。上一行一道之意以此可知耳)一字轨云。阿字菩提心种智之本源(云云)。
  以阿字统如来无边果德事(九)
  疏第四云。如以阿字五轮统如来无边内德(云云。两本义释如字下有以字)第十二云。入阿字门故即能了知真言行之与果(等。云云。具如上之)。
  阿字统如来无边果德故。入阿字门则能了知真言果也。
  如来妙感妙应皆不出阿字门事(十)
  妙感妙应虽亦果德。义门殊故别出之耳住心品云。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谓如来解脱味(云云)疏第一释云。佛从平等心地开发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已还用开发众生平等地地无不出阿字门。当知尽庄严藏大曼荼罗。妙感妙应皆感应。因缘所生方便亦复不出阿字门。譬如大海中波涛相激迭为能所。然亦皆同一味。所谓咸味也(云云。二本大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