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55 册 No. 0895 八识规矩直解

  No. 895

  八识规矩直解

  三藏法师 玄奘 作

  蕅益沙门 智旭 解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统论所缘。凡有三境。一性境。二带质境。三独影境。一性境者。性是实义。谓相分色从相分种子所生。故名为实。此复有二。一无本质。二有本质。一无本质者。即第八心王所缘根身器界及诸种子。但是自变自缘。不假外质。然约器界及他人之浮尘根。既是共相识种所变。亦得说有外质也。根本智亲证真如。虽不变为相分。亦名性境。二有本质者。即今五识所缘现在五尘。及明了意识初念并定中独头意识所缘定果色等。皆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随即变为自识相分而为所缘。犹如镜中所现群像。虽约真谛言之则皆如幻如梦了无真实。而约俗谛言之则五尘即是五识相分。从种子生还熏成种。不同空华镜像兔角龟毛。亦复不同过去未来之不可得。故名性境也。带质.独影二境下文方解。现量者。现谓显现。量谓度量。五根对境分明显现。依之发识缘虑度量。虽无随念.计度二种分别。然有自性分别得彼性境不错不谬。任运了别不带名言也。三性者。善.恶.无记也。五识能助第六意识作善恶业。若与信等相应则善性摄。若与无惭等相应则恶性摄。俱不相应则属无记性摄。故云通三性也。

  眼耳身三二地居

  五根通于二界五地。惟无色四天乃无五根。今明五识则鼻.舌二识惟欲界得行。初禅以上无段食杂气故不现行也。眼.耳.身三识唯欲界五趣杂居地及初禅离生喜乐地此二地中得行。若二禅内净喜乐则无外色外声外触可缘。故并眼.耳.身之三识亦不起现行也。三禅已上不言可知。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此明五识但与三十四心所得相应也。遍行五心所。谓作意.触.受.相.思。遍一切心决相应故。别境于心所谓欲.解.念.定.慧。由同时意识所引。亦得于别别境生欲等故。善十一谓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勤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欲界善。五识得与十善相应。但除轻安。初禅善眼.耳.身识并得有轻安故。中二随烦恼。谓无惭.无愧。大八随烦恼。谓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若恶心中定有此十。若有覆无记心中定有掉举等八。故贪.瞋.痴者根本烦恼之三痴。即无明。遍与一切染心相应。五识缘欲界顺情五尘有任运贪。若缘违情五尘有任运瞋。故外道凡夫入初禅时。眼.耳.身识唯有贪痴亦不名恶。但名有覆无记。若佛弟子入初禅者。有观慧故。不味着故。并无根本痴.贪及大随八。但名为善也。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净色根谓胜义五根。乃第八识所执受之相分。以能发识。比知是有。虽是色法。非外四大所造。亦非肉眼可见。故名为净色根。依此五根乃发五识。此根即名增上缘。依眼识则更须空缘.明缘.境缘.作意缘.分别依缘.染净依缘.根本依缘.种子依缘方得生起现行。故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则除明缘。但须八缘。以闇中亦闻声故。鼻.舌.身三识则并除空缘。但须七缘。以合时方知香.味.触故。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鼻.舌.身三。合中取境。眼.耳二种离中取境。故曰合三离二。观尘世也。观者能缘之见分。尘世者所缘之相分。五根对境无缘虑用。故大佛顶经云。但如镜中。无别分析。圆觉经云。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五识缘境则有自性分别。任运起贪.瞋.痴。然犹无有随念.计度二种分别。所以不带名言。不执为外。仍名现量。同时率尔意识亦复如是。直至寻求等流心起。方堕比.非二量之中。然此根识不同之。致惟有秉大乘教以智观察乃能分之。若愚法声闻则便难于分别。况凡外乎。

  变相观空惟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此明五识至果位中转为成所作智之时。犹自不能亲证真如体性。但于自识变起真如相分以观二空之理。故非根本智摄。惟是后得智摄也。未成佛前一向有漏。直俟金刚道后异熟识空。转成大圆镜智相应之庵摩罗识。名为圆明初发。尔时庵摩罗识所持五根成无漏故。依根所发五识亦成无漏。名为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能于尽未来时遍十方界示现三轮不思议化。度脱一切有情生死苦轮也。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三性即善.恶.无记。三量谓现量.比量.非量也。此识若与五识同起。率尔缘现在境。不带名言。不执为外。则属现量。若入禅定缘禅定境。亦属现量。若入二空观智。或根本智亲证真如。或后得智变相观空。亦皆现量。若籍众缘而观于义不倒不谬。如见烟知火。见角知牛等。则名比量。若颠倒推求虚妄计度不能如理而解。不能如事而和。无我计我。不净谓净等。又如见杌疑人。见绳疑蛇等。又如翳睹空华。捏观二月等。皆名非量也。三境即性境.带质境.独影境。性境已如前释。带质复有二种。一者以心缘心。名真带质。即第六识通缘一切心及心所。第七识单缘第八识之见分是也。二者以心缘色。名似带质。谓带彼相起。有似彼质。如依经作观。非是五识所缘现境故也。独影境亦有二种。一者无质独影。如缘龟毛等。二者有质独影。如依经作观。虽似托彼为质。终是独头意识所现影故。今第六识最为明利。故能通缘三境。而于三界轮转之时最易可知也。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谓此第六识心与五十一心所皆得相应。所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大随八.中随二.小随十.不定四。随其所起或多或少。初无一定。故须临时别配。具如唯识论中诸门分别也。根本烦恼即贪.瞋.痴加慢.疑.邪见为六。小随十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謟.害.憍。不定四谓悔.眠.寻.伺。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言此第六识心。或时与信等相连则为善性。或时与根随烦恼相连则为恶性。或时不与善恶相连。但与遍行.别境等相连则便为无记性。故三性恒转易也。或缘欲界。或缘色界。或复缘无色界。故三界恒转易也。或时喜受。或时乐受。或时忧受。或时苦受。或时不苦不乐名为舍受。故五受恒转易也。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谓身.语二业皆由此第六识方能动发。由第六识与发业惑相应。能造善恶引业。此业虽谢。所熏种子至成熟时能招六道总报。由第六识与润生惑相应。能造善恶满业。此业虽谢。所熏种子至成熟位能招六道别报。所招总报名真异熟。所招别报名异熟生。若总若别苦乐万状。皆第六识造业所牵感也。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发起初心者谓妙观察智。相应心品初发起时。在于菩萨初欢喜地也。盖由资粮.加行位中用有漏闻思修慧。渐伏我法二执现行。亦复助黑无漏智种令其渐渐成熟。故至初欢喜地顿断分别我法二执种子。得与妙观察智相应。然其俱生我法二执之现行缠绕及随眠种子尚自未断。犹须数数修习之力乃能伏断也。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此明菩萨第七地后俱生我执永伏。虽有俱生微细法执。或时现起而非有漏。故能观察诸法圆满明净。普照大千世界机缘。随应说法化度也。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此明第七识所缘乃托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本质。是真带质。此识虽非善恶性惟无记。而由俱生我执隐真理故名有覆。三界有情所以枉受轮回不证涅槃。通以此执为本。故名为通情本。随所生处必缘第八识之见分。妄执为我。故名为非量也。

  八大遍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此明第七识相应之心所也。大随有八。遍行有五。别境惟慧。根本则我贪.我痴.我见.我慢。惟此十八恒得相应。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第八则恒而不审。第六则审而不恒。前五则不审不恒。惟此第七末那于有漏位恒审思量。非我执我。此妄执之我相无始随逐无时暂舍。所以有情日夜昏迷不能自拔也。四惑即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八大即掉举.惛沉等。前六转识修施.戒等诸善行时。由此第七念念执我。令所修善不能亡相。故名染依。若此识转为平等性智。则前六识所修诸行皆成无漏。名为净依。所以前六转识呼此第七识为染净依也。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谓此第七末那无始妄执我法直行。菩萨初欢喜地。第六意识入二空观。断尽分别二执种子。亦伏俱生二执现行。此第七识方初得与平等性智相应。然由俱生我执未断。所以出观之后仍复执我。直入八地无功用行。方不复起现行我执也。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谓四智菩提皆是如来自受用执身所摄。而用各不同。若为地上菩提所现他受用报身。则是平等性智之用。其所被机唯是十地菩萨也。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谓第八识非善非恶亦非有覆。故其性但是无覆无记。但与遍行五心所相应也。三界九地但随夙世善恶引业所牵受生。分毫不能自作主张。岂可执为我哉。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争

  第八识之行相甚为微细。难可了知。佛恐愚法声闻妄执为我。故于阿含诸经姑未显说。而二乘迷于佛旨。执于权教。不了此识是有情总报之主。生死涅槃之依。妄拨为无。故大乘论主广引圣教。备显正理。以与之争。盖欲破彼妄执故也。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此第八识其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所以浩浩而不可穷其边际。渊深而不可得其源底也。此识持一切转识种子。故名能藏。受转识所熏成种。故名所藏。被第七识执之为我。故名执藏。此识如水。前七转识依此得起犹如波浪。此识所现境界之相。能与转识作增上缘。犹如猛风。此识一味无记恒时相续。故受前七转识之所熏习。持一切法之种子。持内根身。持外器界。若于死位。此识最后舍去。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虽非实我实法。而一期生死必以此为总报主也。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识有种种名。一名阿赖耶识。以其被第七识执为我故。此名至不动地前我执永伏即便先舍。二名为异熟识。以是善恶漏无漏业至成熟时所招感故。此名直至金刚道后圆满佛果方得舍之。三名一切种识。通于因果凡圣等位。但至成佛之后则惟持圆满无漏善种。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更不受熏。以其一切有漏种子及一分劣无漏种皆永断故。名之为无垢净识。以其与极善无漏之慧心所恒相应故。名之为大圆镜智。此识一转。此智一发。则法界洞朗。真俗等观。故云普照十方尘刹中也。

  八识规矩直解(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