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 33 册 No. 1707 仁王般若经疏

  No. 1707 [cf. No. 245]



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一

  吉藏法师撰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所集不同随流各异不能具出。天台智者于众经中阔明五义。今于此部例亦五门分别(第一释经名第二出经体第三明经宗第四辨经用第五论经相)。标其名字示其名下之体明其纲宗辨其功用论其教相。此则一经大意略尽委释具如法华经初今略明之。

  第一释名者但诸经受名不同。自有单法立名或单譬受称或单人立名或法譬双说或人法双彰。所言单法者如大涅槃等从果法立名。大品般若十地渐备从因受称。单譬者枯树七车譬喻等经直引譬事得名也。单人者如七女老女等经也。法譬通说者如华严法华金刚般若等经也。人法双彰者如维摩胜鬘四天王问般若仁王般若等经也。所言佛说者自觉觉他故名为佛圣言宣畅故名说。仁王仁者施恩布德故名为仁。统化自在故名为王。护国者仁王是能护国土是所护由仁王如法治道。万民适乐国土安稳若仁王望般若。般若是能护由持般若故仁王安稳由人柄法。仁王是能护般若是所护。今仁王般若皆是能护国土是所护。般若者大智论有二释。第四十三卷解。般若秦言智慧开善藏师并用此翻。佛国土语般若此翻智慧。又第七十卷解般若不可称。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可称。庄严旻师以此文云般若名含五义智慧。止是一条非正翻译。二师各执即成论皆不得般若意。问。论既有二文今云何通释。答且依论解般若有二种。一方便门二实相门。所言翻者约方便门翻为智慧。言不可翻者般若非愚非智故云不可翻也。但解智慧经论不同。净名经云。分二字解云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旧释此文智是有解慧是空解。今则不尔。众生心念何必是有。入实相门何必是空。谓善得此意也。成实论合解智慧二字。文云真慧名智。此意言慧即是智。又云慧义经中说解智是慧义故名智慧合释也。问经论何故语言或出或没或开或合不分明一途示人耶。答圣人非不能一途分明示人而今出没之言者此有深意。以众生本来执着难动以是因缘系属于魔。生死不绝苦轮常转不悟正道。今若复作一途定说更增其住着所以不定出没。动其生死根栽令得迥悟正法故不定之说为益厚矣。若学者定执经论一文以成一家之义为谬甚矣。问五部八部内何者摄也。答五部如此经说八部者大品小品光赞放光文殊问金刚般若道行天王问般若。此仁王问般若是天王问般若摄。人王亦是天王也。故知天王问般若所摄也。

  次释波罗蜜者名彼岸到。波罗名彼岸蜜名为到。舍相会实名到彼岸。又因能达果名到彼岸。应言到彼岸而存胡本名波罗蜜。经者名修多罗此翻为法本。理不自发藉教以显教为理本。教不自起由理故生理为教本。教理相由并说为本。今正取文为理本。小乘论有五义一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涌泉义味无尽故三显示显示诸义故四绳墨除邪得正故五结缦贯穿诸义故俗训为本。经者綖也文经义纬织成行者之心故名经也。言序品第一者发起由藉名之为序。义类相从称之为品。八内居初名第一也略简仁王波若位地。名字不同仁王者依璎珞经云有十四王一粟散王十善下品。二习种菩萨铜轮王。三性种菩萨银轮王。四道种菩萨金轮王亦名转轮王。五初地菩萨四天王。六二地菩萨忉利天王。七三地菩萨焰魔天王。八四地菩萨兜率天王。九五地菩萨化乐天王。十六地菩萨他化自在天王。十一七地菩萨初禅王。十二八地菩萨二禅王。十三九地菩萨三禅王。十四十地菩萨四禅王。今言仁王者即是十善下品粟散王。十四王内最下品也。

  第二出经体以五忍十地为体。故下文云五忍是菩萨法具列五忍竟。下结文云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蜜。故知因修般若得证五忍。一切佛菩萨无不由此五忍而成圣。故知五忍十地为体。五忍义下文委释也。

  第三明经宗。夫欲讲读经前须识大旨。此经以无生正观为宗。离有无二见假言中道。故下文云波若无知无见不行不受不生不灭。以般若不可思议故。不生不灭者是中道之异名。不思议寂灭之别称亦名佛性即十方佛母。一大事者即其事也。问宗体有何差别。答诸法本来寂灭何宗何体。今欲为缘显示。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分为异也。若就通门宗亦是体体亦是宗。今约别门轮辋喻宗内空喻体。宗如纲领体如毛目。意云振裘持领举网提纲裘网之体毛目自张宗体之异其义如是。

  第四辨经用此经以外内二护为用。内护者下文云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缘。所言外护者下文云吾今为汝说护国土因缘。令国土获安七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安乐名外护也。

  第五明教相。夫欲弘宣正法须识教之偏圆。方得了悟所禀之教。若具明教相诸经不同备如法华玄义释。今略明之。若江东诸师三种分教。一者顿教谓佛初出世顿说深理也。二者渐教谓从浅至深也。三者无方不定教谓深浅无定也。但就渐教中有二说。一云渐有四时此经是第二时说是大乘。二云渐有五时此经是第二时说三乘通教也。二师并说般若是第二时说。故大品云见第二法轮转。今谓不尔。若以大品对初教云是第二时者。法华譬喻品云昔于波罗捺今复转最妙。且对初教明亦应是第二时教。涅槃亦云昔于波罗捺今于拘尸那城说大涅槃。亦对初教应是第二时。后学宜自研寻不可妄依旧说也。又十地论师四宗五宗分佛教。今不复繁文阔说。今依菩提流支直作半满分教。若小乘教名半字名声闻藏。大乘名满字名菩萨藏。今寻诸经论斯言当矣。所言小乘半教者若明其至理。但人法二空语。其因果但说有作四谛。斯乃教不尽宗语不极义。说称小根进成小行有所缺德。名之为半故云小乘名声闻藏。大乘满字教者若明其理至极。平等无得正观不二为宗。语其因果即说无作四谛。斯乃教称大乘宗语极圆旨。说称大根进成大行具足无缺。名之为满故云大乘名菩萨藏也。今此经者二藏之中是大乘满字菩萨藏摄。是故经言行独大乘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居净土。故云大乘满教谓菩萨藏也。

  次入经文。然诸佛说经本无章段。始自道安法师分经以为三段。第一序说第二正说第三流通说。序说者由序义说经之由序也。正说者不偏义一教之宗旨也。流通者流者宣布义通者不拥义。欲使法音远布无壅也。所以有三说者欲明胜人致教必有因缘。先明序说开渐既彰。正经宜辨故复正说。圣人大悲无限众生受化无穷。非止复益当时乃欲远传后世故有第三流通也。然此三非是三故三乃是一三耳。序即是正乃至流通即序。例如三宝一三三一也。文处者此经有八品分为三段。第一序品即为序分。第二观空品下六品为正说分。第三以嘱累一品名流通分。若依文判者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付属。但前品明付嘱辨不起七难。后品明付嘱辨经分齐。故言付属品名流通也。

  就序品中为二。初明证信序。第二明发起序。诸师因此二序虽复种种不同。今以四双往收义无不尽。第一证信对发起。第二对通序明别序。第三对如来序明阿难序。第四对经前序明经后序。阿难亲承音旨名证信序。发起正经故云发起序。众经同有名通序。发起各异故名别序。佛口自说名如来序。阿难证信名阿难序。佛所说者名经前序。阿难后结集证信名经后序。诸师虽复种种穿凿烦而无当今置而不论。今且依经前经后一双以释二序。二序即为二别。从初至大众佥然而坐名为经后序。佛在世时未有此序。佛临欲涅槃时敕阿难云。我灭后结集法藏时当安如是等事。故云佛灭后序。第二从尔时十号下明说经时序。当说经时以事开发故云说经时序。今前明佛灭后序。若依大智论直依文帖释不辨子段多少。后诸师说亦无定或五或六。今依金刚仙论作六句分别。一如是表信相。二我闻明阿难承旨证述而不作。三一时明闻经时节。四明佛化主。五明住处明说听有方。六辨同闻证不虚谬。然此六事不可一向属阿难。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得一向属阿难。一时已下义有两兼。若阿难结集法藏遗旨令安属经后。当说经时非可无时处徒众。以此而望即属经前也。此是无名相中一时假名分别。不可以定执以为诤论也。然释如是有二。初释置如是因缘二释如是名义。置如是因缘者出处不同今依龙树释。何以一切经初安如是者大智论第二卷云。佛将灭度阿难心没忧海阿泥卢豆是其从兄。云。汝为传法藏人不应同于凡夫。若有所疑须及时问。阿难犹抱感。阿泥卢豆教为四问。佛灭度后我等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作何等语。阿难腾此问佛。佛答初问云。依自法修四念处。答第二问云解脱戒经是大师。答第三问云车匿应梵法治。答第四问云我三僧祇劫集法藏初应安如是等语。三世诸佛悉如是说也。第二释如是名义如是者信顺之辞。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言如是者乃为信也。是故有信之人言是事如是是其信相。不信之人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故经首称如是也。故肇师云。夫如是者盖是信顺之辞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传其如是者正是信也。又如是者不差异义。今明此法无依无得无戏论。毕竟清净真实可信故称如是也。我闻者佛敕阿难出法藏时。当言我从佛边闻恐人不信阿难以人废道也。我与无我性无有二为世俗故说我耳。闻亦如是耳根声尘及以耳识。三处无间和合亦不闻。今言闻者不闻闻也。问阿难是佛得道夜半生年二十五始来事佛。佛自成道所说甚多其人并不在坐。而悉称我闻者其义如何。答报恩经第六卷具述阿难乞诸愿。所未闻经愿佛重说。故皆是亲承也。释论第二阿难自说偈云。佛初说法时尔时我不见。如是展转闻佛在波罗捺佛为五比丘初开甘露门说四真谛法。此谓佛重说名展转闻也。菩萨处胎经云佛在双林已入金棺起授金手问阿难。自我前来为诸菩萨说大乘方等经汝悉知不。对曰唯佛乃知。又问我昔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汝知不。答曰不知。又问我处在龙宫为诸龙说法汝知不。答曰不知。又问我昔处胎转妙法轮汝知不。答曰不知。如是问竟佛告阿难汝今谛听我当为汝一一解脱。如来口密一时并授阿难得佛觉三昧。一时并领阿难得佛觉三昧。出舍利弗问经。阿难修悟不忘禅宿习总持得佛觉三昧也。若依金刚仙论明三种阿难。一大乘阿难即阿难海持大乘法藏。二中乘阿难即阿难陀婆罗持中乘法藏。三小乘阿难即名阿难贤持小乘法藏。今此经理玄相寂因圆果满。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故云阿难海称我闻也。问大智论云诸法皆无云何称我。答虽知诸法皆无随俗故。世流布语假名为我故无过也。

  一时佛住王舍城 一时者即说经之时如说涅槃二月十五日。此经三十年正月八日为时。时有三种一三摩耶时即长时。二迦罗时是短时。三佉楼时是不长不短时。今言时者三摩耶时。而众师虽复穿凿终成无当。若存龙树之风须破破一时说三摩耶也。佛者佛国语云佛陀。此云觉者。既自觉悟又能觉他故名为佛。智度论云。佛陀外国语此云智者。知三世众生数非众生数也。住王舍城者有三。初明住二明王舍三耆阇崛山。住者天住梵住圣住六欲天名天住。初禅以上名梵住。三乘人名圣住。此三住中佛多住圣住。又有八住一者天住住四禅。二梵住住四无量心。三者威仪住住四威仪也。四者圣住住三空。五者寿命住住五分法身。六者依止住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也。七者教化住住十六大国。八者佛住住第一义谛所言住暂时名在。久居名住亦可经停名住也。王舍城者外国云摩诃悦祇伽罗。摩诃言大悦祇此言王舍伽罗此云城。摩伽陀国有十二城。摩诃陀者名持甘露处。凡有十二城者一区祇尼大城二富楼那跋檀大城三阿监车多罗大城四弗迦罗婆大城五王舍大城六舍婆提大城七婆罗捺大城八迦毗罗婆大城九瞻婆城十婆翅多城十一?晱弥城十二鸠楼城。此十二城中后六城佛少住。前六城中佛不住前四城多住后二城。二城中多住王舍城为报法身恩。故少住舍婆提为报生身恩故。何故名王舍城此城四天王共造。多有诸王佛是法轮王从多以得称故名王舍城。摩迦陀国王生一子一头两面四手。时人观之以为不祥王则裂其身首弃之草野。有罗刹女鬼名曰梨罗。还合其身以乳养之。年既成长大有力势能吞并诸国。获八万四千王置五山内。立城治化以多王所舍故云王舍城。诸因缘非一不能具述。

  耆阇崛山中 耆阇崛山中者。王舍城有六精舍一竹园精舍。在平地迦园陀长者之所造去城西北三十里。二少力独上山精舍三七叶穴山精舍四四天王穴山精舍五蛇穴精舍六祇阇崛山精舍。此翻鹫头山耆阇名鹫崛名头。此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因传名鹫头山。又王舍城南多诸尸陀林。鸟兽来食多集诸鹫鸟。故云鹫头山也。五山者东方象头南方马头西方羊头北方师子头中央鹫头也。

  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 与大比丘众者第六列同闻众。夫一切经初列众不出四种。一者影向众二者结缘众三者发起众四者当机众也。一影向众者如分身诸佛来听法也。二结缘众者于此未悟作后世得悟因缘名结缘众。三发起众者法身菩萨更相表发也。四当机众者说经正被得道众也。此经既尔余皆类尔就同闻众中有二。初别列众二总结。就别列中众虽十二大判为三。前之十众当此土众第十一他方众第十二化众就前十众。若从大列应先菩萨后及声闻。若从小列应先列优婆夷等。今何故先列声闻后列菩萨。然佛法内有二种道。一者显现道二者秘密道。今以显现道先列声闻。复菩萨现漏未尽则形无定方。若在先列恐世人疑故先列声闻也。就声闻众中有五段。一举大比丘众名二列数三出位四叹德五总结。与之言共。大者名胜亦云多。比丘五义如智度论。一名乞士二名破烦恼三名号比丘匹受戒名比丘五名怖魔。乞士者清净活命如舍利弗因缘说也。破恶者比名恶丘名能能破恶故名比丘。三名号比丘如胡汉夷处各各有号故名比丘。四受戒名比丘五比名能丘名怖能怖魔军故名比丘比丘非一故复名众。八百万亿下第二列数。学无学皆阿罗汉下第三显位地。阿罗汉有三义初阿罗汉名应供二阿罗汉名不生三阿楼佉名杀贼。通徒一一皆有三义。下三果人何故皆名罗汉亦分有三义又举胜以叹。

  有为功德无为功德 有为功德下第四叹德。有为功德无为功德者有为举智德无为是举断德。若约境道谛是有为灭谛是无为。施功名功归已曰德故名功德也。

  无学十智有学八智有学六智三根十六心行 无学十智者四谛法比等智他心及尽无生此第四果方具。有学八智者是那含人除尽无生具余八智。言有学六智谓须斯二人除尽无生在无学故。除他心智未得根本禅故。除等智先有非始得故。亦可须陀具六智以等智非须陀人断结智故除之。三根者。一未智根在见道未重决断故。二已智根在修道重决断故。三无智根在无学道更不求胜智故。三藏师云一自性根本是凡夫二引取根十信至十地三得果根佛地。若依大品经论未知欲知根在见道和合九无漏根。作未知欲知根体。二知根在修道中增进九根作知根体。三知已根在无学道增进九根作知已根体。十六心行者若具作经文应云十六心十六行。经家巧故。一十六心该通二法。十六心者依小乘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为十六心也。十六行者四谛下各四行。苦空无常无我因集缘生灭尽妙离道正迹乘。亦名十六谛。又解亦可断见道惑十六心谓八忍八智是也。若依三藏法师所出十六心者三十心合为四。登地有十金刚心佛地合十六也。

  法假虚实观受假虚实观名假虚实观 言法假观者五阴等法是名法假。五阴成众生是为受假。取上二假上名是名名假。无体藉他名之为假。法假虚实观者相形解也。法假是实二假是虚故云法假虚实观也。名假虚实观者名假是虚法假受假是实。故云虚实观也。三藏师就三性解。法假是真实性受假是依他性。名假是分别性也法是真实法。假立以对俗受是妄想依他之心。受纳前境名假即是一切名相与大品相应也。一一假并称虚实观者执着成虚忘境为实观者观察观达为义也。若依正观明假者不如此。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言假名者寂灭无得之名也。

  三空观门四谛十二因缘无量功德皆成就 三空者空无相无作空无二十五有名空解脱门。无其十相名无相解脱门于二十五有不作愿求名无作解脱门。亦名三三昧亦名三解脱门此之二法有何等异。三三昧通漏无漏三解脱门一向无漏。三藏师云三假空名三空三空即三无性之理。又解十八空名空门破男女相名无相门不愿中求名无作门。四谛者有作无作二种四谛。小乘之人智照未穷智称有量境不极妙故称有作。大乘之人以无心之真智照无相之虚宗。境穷智极名为无作。今日所论者是有作四谛分段生死逼迫名苦不虚名谛。业及烦恼名集不虚名谛。寂泊名灭不虚名谛。八道分名道不虚名谛。问云何名谛答有人言以境为谛。若尔一切牛马畜生亦应有谛。今解不尔。智照如实名之为谛。故思益经云知苦无生集无和合于毕竟灭法中无生无灭。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名为圣谛。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故云十二也。无量功德皆成就下第五总结也。

  复有八百万亿大仙缘觉非断非常四谛十二缘皆成就 复有八百万下第二列缘觉众有四。初举数二标名三叹德四总结初八百万者举数也二标名有三别。初。大仙缘觉者昔因中作国王。将诸婇女入园游戏竟暂时睡息。未睡之间树林精妙色叶蓊郁忽尔婇女毁坏。王即思惟我不久亦当如此。以外况内即成大辟支佛故名大仙缘觉。二佛去世后闲居静室结跏趺坐独悟思惟。忽然成道名独觉辟支佛。三有七生须陀洹藉前解脱分善根。人七天七反生更不受第八生即成小辟支佛。三种辟支佛中先者最大从因缘以得道故名大仙缘觉也。非断非常下第三叹德。观十二因缘过去二因缘成现在五果非断。现在三因缘入未来非常。又从缘生故非断生已灭故非常又因缘相续有非断即法无自性非常。皆成就者第四总结也。问缘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今何故列为同闻众。答诸大仙人在雪山中悟因缘以得道今闻如来放光动地寻光而来。故阿难即列为同闻也。第三菩萨众有五初列数二标名三位地四叹德五总结。

  复有九百万亿菩萨摩诃萨皆阿罗汉实智功德方便智功德 九百万亿者列数九千万为九百亿。菩萨摩诃萨下二标名。摩诃萨翻为大道心众生应云摩诃菩提萨埵。此言大道心众生以义训释。亦云开士以道开物故也亦云道人以道所成故。皆阿罗汉下第三位地罗汉有三义菩萨亦有三义故菩萨为罗汉也。大集经云大法菩萨名阿罗汉大品经声闻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故云皆阿罗汉也。实智功德下第四叹德。实智者实相般若。方便智者方便般若此实方便实此方便实方便也。亦云鉴虚照实名实智清净功用不著名方便智。功德者施功名功归已曰德亦云忘功遗德故云功德也。

  行独大乘四眼五通三达十力四无量心四辩四摄金刚灭定一切功德皆成就 行独大乘者不杂二乘名行独大乘又菩萨有二种。一者三乘化二者纯大乘演赞其纯大乘故云行独大乘。四眼者肉天慧法。以菩萨在因未得佛眼也。五通者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以菩萨漏未尽故除漏尽通。三达者一宿命达二天眼达三漏尽达。此三能知自他事虚及实名为达。道理三达是佛得菩萨随分亦云仰习果德。十力者菩萨十力。一发心坚固力二大慈力三大悲力四精进力五禅定力六智慧力七不厌生死力八无生法忍力九解脱力十无碍力。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喜与众生增上乐舍舍于烦恼又舍上三心。四辩者一法辩识万法名体为诸法立名。二辞辩者解一切众生六道种种殊方异类言音。三乐说辩者自有无穷辩乐为彼说。又善见众生乐闻之机名乐说辩。四义辩者经云无量劫集毗伽罗论故得法辨集第一义故得义辨。四摄者一布施引不信众生令入信。二爱语引已入者令修行。第三利行令修行者得解利益。四同事菩萨同其事业引之入圣位也。金刚灭定者三藏师云。通十地皆名金刚又得十地上忍也。金刚者亦名首楞严三昧。夫金刚者咀坏万物不为万物所坏。菩萨以此智慧断烦恼。不为烦恼所坏。释论三种金刚如金刚轮能灭烦恼。是金刚力碎身舍利是金刚三昧金刚灭定是。一切功德皆成就者第五总结也。

  复有千万亿五戒贤者皆行阿罗汉十地回向五分法身具足无量功德皆成就 第四明五戒贤者众有四。初列数二标名三叹德四总结也。初千万亿举数五戒贤者标名如提婆波利等问佛何不为我说四六戒。佛答五戒者天地之大数在天即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人为五藏在阴阳为五行。在帝为五帝在世为五德。在色为五色在法为五戒。以不杀生配东方东方是木木主于仁仁以养生为义是故以不杀生配东方。北方是水水主于智智者不盗窃为义故以不盗配北方。西方是金金主于义行义之人岂可邪淫耶故以不邪淫配西方。南方是火火主于礼礼防于失饮酒之人多有过失故以不饮酒配南方。中央是土土主于信妄语之人乖角两头。是真失信故以不妄语配中央。贤者调心修道名贤。假名行人名之为者。皆行阿罗汉下第三叹德。阿罗汉者此通名以分有无生不着义又复修罗汉向名行阿罗汉。十地谓欢喜离垢明炎烧然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回向谓十道种始从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乃至第十法界无量回向。回向有二种一者下回向所修功德与一切众生。二者所作功德回向萨波若是上回向。五分法身者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凡夫惑累以五阴为身圣人清高以五分法身为体。无量功德下第四总结也。

  复有十千五戒清信女皆行阿罗汉十地皆成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终生功德三十生功德皆成就 第五复明清信女众有四。初举数二标名三叹德四总结。初十千者举数清信女者标名外国云优婆夷此云清信女夷者名女。皆行阿罗汉者十地等如上说始生入地心。住生经?住地心。终生满地心。三十生者十地一一地各有三生。谓入住满十地合为三十生也。皆成就者第四总结也。

  复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二十二品十一切入八除入八解脱三慧十六谛四谛四三二一品观得九十忍一切功德皆成就 第六明七贤居士众亦四。初列数二标名三叹德四总结。初列数有十亿者十千为一万十万为一亿百万为十亿。七贤居士下第二标名。七贤有二义一依小乘者。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此等调心顺道故名为贤。二依大乘一初发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无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习种性六性种性七道种性。此七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言居士者外国积财满亿名居士。德行具足下第三叹德叹德。中有三初总次别后结。别中有六门叹。一叹其道品二十二品者此人有见道前唯具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合二十二道品也。第二叹十一切入。入之言处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处识处为十也。三叹八胜处亦名八除入。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五青六黄七赤八白。第四叹八解脱。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观净色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相处八灭尽解脱。第五叹三慧谓干慧地名闻慧四善根名思慧苦忍已上名修慧。六叹四谛十六谛如上说。言四三二一品者叹德中第三结释有三义。一所谓四三二一品观得九十忍者四即四现忍。从下向上举之暖第四顶第三忍第二世第一法是第一四即四现忍。三即除前暖法。二即除前顶法一即除前忍法四三二一合。十品观欲界至非想九地即为九十忍也。第二义者四即四谛。三即三谛二即二谛一即一实谛。言得九十忍者地前三贤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于此三十心中作下中上三品观三十心合有九十品观名九十忍也。第三三藏师解四即四果三即三果二即二果一即一果。言九十忍者二十二品从登地已上至佛合十一位十一位有定慧二品合二十二品。修行此法从二十二品至四三二一合八十一品。从此法出四禅四空灭定合九十忍也。一切功德下第四总结也。

  复有万万亿九梵三净三光三五喜乐天天定功德定味常乐神通十八生处功德皆成就 第七列梵众有四初总标数二别列名数三叹德四总结初以万数万故故云万万亿也。三净下第二别列数。三净者第三禅三天谓小净无量净遍净三光是第二禅三天谓少光无量光光音。三梵者是初禅三天一梵众二梵辅三大梵。五喜乐天者四禅有九天。一果实天二小果天三广果四无相。此四天不论唯列后五五喜乐者是。五净居天此人喜乐论义名喜乐。一无烦二无热三善现四善可见五色究竟。天定功德下第三叹德。天定者报定即是报禅报五阴也。功德定者净定即是净禅善有漏五阴。味者即是味定爱着禅定也。常乐神通者修得神通报得神通二种也。十八生处功德皆成就总结上四禅十八天也。

  复有亿亿六欲诸天子十善果报神通功德皆成就 第八列欲界六天众有四。初列数二列名三叹德四总结。初亿亿者亿亿重数也。六欲天下第二列名。四天王东方提头赖吒此云持国主。南方毗留勒叉此云增长主。西方毗留博叉此云杂语主。北方毗沙门此云多闻主。二者忉利天此云戏乐亦云三十三天。三者炎摩天此云善分亦名善时。四兜率陀天此云知足五者化乐天自化乐具而娱乐也。六者他化自在天他化五欲乐具而自在受乐名他化自在也。十善下第三叹德不起十恶即为十善得六天报故云十善报也。功德皆成就下第四总结也。

  复有十六大国王各各有一万二万乃至十万眷属五戒十善三归功德清信行具足 第九列人王众亦有四初列数二明眷属三叹德四总结。初云十六国者列数也。各各下明眷属也。五戒十善下三叹德。三归功德者佛未出归敬邪三宝。诸天邪师以为佛宝四韦陀等以为法宝诸外道等以为僧宝。如来出世方归敬正三宝。清信行者四信成就故云清信也。又普得大乘正信名清信也。言具足者佛法僧戒四信随分具足也。

  复有五道一切众生 第十列五道众或圣慈力得来法会应列六道。修罗鬼道摄故也。

  复有他方不可量众 第十一列他方圣众文相可知也。

  复有变十方净土现百亿高座化百亿须弥宝华各各座前华上有无量化佛有无量菩萨比丘八部大众各各坐宝莲华华上皆有无量国土 第十二列变化众此是不思议菩萨故能变十方净土及佛众等来至此土。就文为三。一明不思议力能变土。二有无量下明不思议力能现佛及菩萨。三一一佛各各下明不思议力能说般若。初明变土者文云十方者。六方及四维也。净土者如西方净土也。百亿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也。有无量化佛下二明不思议力能现佛及菩萨。后明八部者一刹利众二沙门众三婆罗门四四天王众五三十三天众六六欲天众七魔众八梵众。又言龙鬼八部者一乾闼婆二毗舍阇此二属提头赖吒天王。三名鸠盘荼四名薜荔多此二属毗留勒叉天王。五龙六富单那此二属毗留博叉天王。七名夜叉八名罗刹此二属毗沙门天王。

  一一国土佛乃大众如今无异一一国土中一一佛及大众各各说般若波罗蜜他方大众及化众此三界中众十二大众皆来集会坐九劫莲华座其会方广九百五十里大众佥然而坐 一一佛及大众各各说般若者三明不思议力能说法。上来别列十二众竟。他方大众下别列十二众内第二总结众多少。言他方大众者结前第二他方众。言及化众者结前第三变化众。言此三界中者结前第一此方十二众。言十二众者总结前三众。九劫莲华者九层华座也。广九百五十里者。如双林法会十二由旬能容巨众。今会亦尔。虽复局狭而容甚多也。大众佥然而坐者皆坐听法也。问何故诸天有不闻法者。三途而来受道。答天台智者言。于此涅槃经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此作四句分别。自有乘急而戒缓戒急而乘缓俱急俱缓。以其过去持戒修定故生天。以其过去不修慧故不得闻经。三途而来受道者以其破戒堕三途。以其过去世修慧故为声光所招。俱急俱缓可知。

  尔时十号三明大灭谛金刚智释迦牟尼佛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 尔时十号者自此下次释说经时节就中有七段第一明如来入三昧分第二放光第三现华第四地动第五疑问第六作乐叹佛并召十方众来集第七起定。第一入定入三昧分中尔时者当尔之时。十号表德使物归依。三明表圆鉴三世精识物机。大灭者叹佛断德。表自无缚能解于他。金刚者叹佛智德。又尔时者将欲说法时。十号表名德远闻为物归信。三明表见众生根性。大灭即是涅槃。金刚者非因中金刚是究竟果地金刚道种智也。释迦能仁也。诸佛各以一德彰号。如弥勒名慈氏。何佛无慈此即以慈为名。名曰慈氏。释迦能仁亦如是也。初年月八日者此明时节成道三十六年正月八日说此经。佛成道七年方说余般若。案诸文记二十九年至今时应成道后三十六年。成道生年六十六方说此经也。言方坐十地者。以其因圆乃证佛果名方坐十地。此乃反举昔因非始坐也。又云此是佛十地。初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二清净身不可思议地。三海藏地四神通智德地。五明德地六无垢炎光开相地七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无碍智慧地九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毗卢遮那智藏地。此出同性经。入大寂室。如来说法先须入定者。观机审理所以入定也。欲明如来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岂可有入出之殊。八地已上无出入定。如来岂有入起定耶。正示世人轨则。如来说般若尚入定思惟。况复余人不思而说耶。

  思缘放大光明照三界中复于顶上出千宝莲华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复尔乃至他方恒河沙诸佛国土 文云思缘者。最大教起缘大智明察。故云思缘也。又解思缘者欲说般若思无相义。缘者缘如法性理也。放大光明下说经时节中第二明放光。大光明者是现希有事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令得增益亦欲令众生破无明闇得智慧明也。光有二种一神通光二智慧光。何故放神通光但有缘诸子散在十方。若不放光召集不知说般若之因缘所以放光也。分别法相称物根机故放智慧光也。照三界中者光之所及也。复顶上莲华者第三神力。或睹光而发机或见华而得益故现华也。上至非想者华所至也此经明无色界有色也。光亦复尔者同于华也。乃至他方者非但照此方亦遍十方也。恒河沙佛国者表化道相通也。

  时无色界雨无量变大香华香如车轮华如须弥山王如云而下 时无色界者有人解云。无色界虽无粗色有其细色。今解不然。色无色相而无色不色。故云无色界。色欲诸天既闻般若欢喜雨华供养。就中有三。初无色界天雨华二色界天雨华三欲界六天雨华。无色界雨华中有三子句。初雨无量大香华二香如车轮三华如须弥山如云而下。

  十八梵天王雨百变异色华六欲诸天雨无量色华其佛座前自然生九百万亿劫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 十八下第二色界天雨百变异色华。第三欲界天雨华中。初明无量华次明华生九百万亿劫华次明华所及处也。初放光欲令众生破闇得明。次现华欲令众生修因得果也。

  是时世界其地六种震动 是时世界其地六种者第四神力动地。何故动地。欲动众生有所得心令悟无所得般若也。六动者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又解如地经说动涌震起击吼为六也。

  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一终

  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二

  吉藏法师撰

  尔时诸大众俱共佥然生疑各相谓言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 尔时诸大众俱共佥然下。说经时节中第五疑问分。就文有四别。初大众同疑。各相谓言下第二发言论辨。前已为我等下第三序其疑事。时十六大国王下第四明如来事不可知。初文云佥然者咸皆然也。第二论辨各相谓言者互相咨门也。四无畏者欲出其疑情先举佛德故明四无畏也。一一切智二漏尽三尽苦道四说障道。通名无畏者十住毗婆娑云不惧外难故云无畏。十八不共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心。七大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光赞般若波罗蜜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 五眼者如来一眼即究竟诸道何须此五将境即智故有此五。肉眼者照金刚已还一切诸法皆尽。天眼者照如来果第一义谛名为障外。慧眼者照常无常等一切法空。法眼者照一切有为法因果理事。佛眼者即究竟诸道也。法身者真法为体妙解为躯故云法身也。大觉者觉中之极名大觉也。世尊者外国云路伽那伽此云世尊路伽名世那伽名尊。前已为我等下第三序疑事。二十九年已说四般若今复三十年初月八日放光明与前何异。于王舍城耆阇崛山说大品至舍卫国说金刚般若天王问般若。后还王舍城耆阇崛山说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具出光赞般若。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正出疑情不决辞也。依金刚仙论明八部般若。此经明五部也。

  时十六大国王中舍卫国主波斯匿王名曰月光德行十地六度三十七品四不坏净行摩诃衍化 时十六大国下第四明如来事不可知文有二初出波斯匿王名。德行下叹德。初释名者且明二因缘。若依父母立名曰胜军。与如来同日而生。后人大雄略能破强敌。凡所斗处恒胜父母立字名曰胜军。二月光者世人所号也。佛如日光波斯匿王助佛犹如月光故名月光也。德行十地下次明叹德。所言十地者如上说。六度者一檀舍财为能。二尸罗防非为义。三忍以息瞋为功。四精进以策勤为用。五禅摄心为德。六般若观达无义。具智度论释。三十七品者三四二五单七只八。名虽三十七以十法为根本。谓信戒念定慧精进思惟除喜舍。十中开六合四为三十七。开六者分信为二信根信力。戒分为三正语.正业.正命。念分为四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也。精进有八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开定为八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开慧为八者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也。四不坏净者信佛信法信僧信戒不坏也。行摩诃衍化者月光所弘大乘也。

  次第问居士宝盖法净名等八百人复问须菩提舍利弗等五千人复问弥勒师子吼等十千人无能答者 次第问者请决所疑也。居士宝盖乃至师子吼等十千人无能答者。如来放光不知欲说何等法。非下位所知。如来出定会当自说。所以不答也。

  时波斯匿王即以神力作八万种音乐。十八梵六欲诸天亦作八万种音乐。声动三千乃至十方恒河沙佛土有缘斯现。彼他方佛国中。南方法戈菩萨共五百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东方宝柱菩萨共九百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北方虚空性菩萨共百千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西方善住菩萨共十恒河沙大众俱来入此大会。六方亦复如是。作乐亦然。亦复共作无量音乐觉悟如来 时波斯匿王下说经时序中。第六明月光及诸天等作乐叹佛召集十方众来闻经。就中有三。初月光作八万种音乐。二十八梵下诸天作乐叹佛。三彼他方下明十方菩萨云集作无量音乐觉悟如来。南方法戈菩萨者各以一德彰其号也。入二禅尚无为声判所动。今言觉悟如来者此明有机感佛耳。

  佛即知时得众生根即从定起方坐莲华师子座上如金刚山王大众欢喜各各现无量神通地及虚空大众而住 佛即知时下说经时序中。第七明如来起三昧分。知时者大乘法可说之时。得众生根者知物机熟也。即从定起者明如来善深达缘起善识物机欲现大用故所以起也。如来三业益物上明放光雨华。是身业益物也。空品已下吐音陈教明口业益物也。身口不孤必兼于意业。意业冥加动地等是意业益物也。将欲现口业所以出定也。方坐莲华师子座者。莲华是濡膬欲现奇特相也。师子座者如释论云。非是实师子亦非木石师子。以如来是人中师子所坐之处若座若床皆名师子也。如金刚山王者。譬如须弥山安处大海不为四风所动。表明如来智慧安处法性虚空不为四种邪师所动。故言金刚山王也。大众欢喜各各现无量神通者。上见如来入定广现神力情疑不决故所以不喜。今见出定坐师子座将欲说法。决我等疑生我等解。庆利之深故名喜也。地乃虚空大众而住者。有神通者在空中停。无神通者在地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观空品第二

  上来至此明序分。自此下明正说分。序义既周。正宗宜显所以明正说也。就正宗文中品虽有六义约为四。第一前之三品明能护波若亦名内护。第二护国一品明所护之国亦名外护。第三散华一品示物供物仪令人供养。第四受持一品明弘经人德行相貌。劝将来依凭学经。就前三品即为三别。观空一品明护果。教化一品明护十地因教物起行。二谛一品论辨二谛不二。护果内非无因为成护果护。因中非无果为明其因。无分别中因果本来清净。为因缘故作一途说耳。勿作有所得心定执也。所言观空者。诸佛菩萨以无相妙慧照无相妙境。内外并冥缘观俱寂故言观空也。故下文云见境见智非圣见也。又言观者无得正观也。空者诸法实相法性本际异名也。非二乘所见空也。就此品分为三段。第一明申告大众。第二从尔时大王下三问答月光咨请明护果之义。第三从佛说法时下明时会得益。就第一申告中有四子句。初知十六国王意二吾今下许说三谛听下敕听四时波斯匿王下散华供养。

  尔时佛告大众知十六大国王意欲问护国土因缘吾今先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缘 尔时佛告大众者将欲为说所以圣命也。十六大国王意欲问护国土因缘者。王者本欲令七难不起妖灾消灭。境土清夷万民安乐此王者本意。此则生下外护经文即护国品也。吾今先为下二明许说。夫欲卫其内外先立其内行。内行若成外护得备。所以先明内护也。护佛果者即生此品护果经文。护十地行者生下教化品护因经文。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时波斯匿王言善大事因缘故即散百亿种色华变成百亿宝帐盖诸大众 谛听下三明敕听许说。将欲为说先诫约时众谛听者即闻慧也。善思念之即思慧也。如法修行即修慧也。时波斯匿王下四散华供养。王言善者述成如来所说也。顺理益物名之为善。大事因缘者明说波若言穷理寂。即法华明一大事因缘也。散华者欲明虔敬于法散华供养也。变成宝帐者表明于佛田内行因虽小感果乃大。喻若小华成宝帐也。盖诸大众者表慈悲普覆也。

  尔时大王复起作礼白佛言世尊一切菩萨云何护佛果云何护十地行因缘 尔时大王复起作礼下品中大段。第二月光咨问护果义。就中有三问答即为三别。初一问答明生法二空本来寂灭与佛果无二。第二问众生不可得云何可化。答因缘尚寂何况众生。第三问智空。智若是有可辨照用。智既虚寂云何可辨照。答法尚体空何况于智。初问答中初问后答。就问中二句。初月光清二一切菩萨下出所请之事。初请中。大王复起作礼者。月光既为扣玄之主。将欲兴问先表虔敬也。第二所请事中初句请护佛果。后句请护十地行。

  佛言菩萨化四生不观色如受想行识如众生我人常乐我净如知见寿者如菩萨如六度四摄一切行如二谛如 佛言云下第二佛答中二。初总标化四生二从不观色如下别约诸科。释生法二空不可得。同于如义与佛果无二无别。问月光既称问护佛果因缘。佛应答佛果事何故云化四生耶。答诸师云云不能具出。今云欲示因果不二明众生毕竟空与佛无别。故净名经云。众生如弥勒如一如无二。例如涅槃云我者即如来藏义。此经所辨四生等一切法悉皆是如与佛无异。若知四生与佛一无二即是护佛果。如此问答岂是世人所解。自非久种善根多值诸佛了悟一切法空只可与此文相应耶。所言四生者从母胎生故名胎生。毗舍佉母生三十二卵名为卵生。如庵罗波利淫女名为湿生。劫初人皆化生也。二不观色如下别约诸科。明生法二空有二。初广明空是故一切下第二总结。初明空中四句初明法空。二众生下明生空。三六度者明行空。四二谛下明二谛境教亦寂。初文言不观色如者诸解非一。不能具出。今依大智论解。从缘生法体性自无不假智推方无也。此欲明缘观俱寂也。故大品云。色尚不可得何况非色。如体经意应具明四句。今为存略故但云不观色耳。受想行识例尔。三藏师云若遣色归如应云观色如。而文云不观色如者。若遣色存如则观心未净。今圆观不观色不观如不见空有不见境智也。下去诸句例皆尔也。众生下第二明生空七句。五阴中生故名众生空。我者计五阴为我。人者假名行人。常乐我净者明众生体空也。众生颠倒横计于苦无常无我无净中计常乐我净。故言生死空也。今谓众生我人名颠倒法。常乐我净四德是清净法。若能体知此二毕竟空。故云为如。此中欲明生死涅槃不二。如者佛性法性正道不二之异名也。知见寿者意识名知眼识名见色心不断名为寿者。菩萨者大道心名为菩萨。今谓前明众生所化今辨菩萨能化。能所皆净故云如也。第三明行空有三句。一六度二四摄三总一切诸行法。明此等一切菩萨行法皆如故有也。第四明二谛如者。以空有为世谛有空为第一义谛。故涅槃云第一义谛如即世谛如。佛言如是如是至后二谛品自当别释。

  是故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无二无别如虚空是故阴入界无我无所有相是为菩萨行化十地般若波罗蜜 是故下第二总结答上问护果护因。文有二。初结上生法二空同法性等真际无二无别。明四生如与佛如无异即明护果义。是为菩萨行化。十地下结答护十地行因缘义明菩萨观解即护因义。初结上生法二空。文言一切法性者实相之异名也。真实空者非二乘所解空也来无所从名不来去无所至名不去。然法性虽无去来。而宛然去来。不生不灭者法本不生有何灭乎。同真际者同于诸法实际也。等法性者释论云。法名涅槃性名本分种。等者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安乐性者即涅槃之异名也。无二无别者有人言。无人在法外名无二。无法在人外名无别。今谓不然。明四生与常乐四德无二无别也。如虚空者总喻无人法也。是故阴入界无我结上人无我。无所有相结法无我。是为菩萨下明菩萨观解。即结答上护因问以悟无所得故能证十地波若也。故金刚般若云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见自他皆无为即以无为为菩萨体也。

  白佛言若诸法尔者菩萨护化众生为化众生耶 白佛言下第二问答。月光重请前义众生尚不可得。云何可化就。文有二初问次答。问中有三初领上义。若诸法尔者牒前也。二举疑事。菩萨护化众生者王虽闻上说四生同真际等法性。犹执众生与佛有异。若如上解直是护化众生何关护佛果。三正难若如上说众生毕竟空寂。菩萨为化众生者王闻佛上说众生相寂即作空解。云无能化所化故生疑也。

  大王法性色受想行识常乐我净不住色不住非色不住非非色乃至受想行识亦不住非非住 大王下第二答文有五别。初约悟入以答。若就诸佛菩萨心本无所化及能化。二约出用随世谛故有可化众生耳。三还结归悟入。四明邪正二见皆名为见。五结若能随俗名字见。实无所见名正见也。第一就悟入答者文言法性即色受想行识。问何故就法性以答众生无始来著有情深故佛举性空以答。法性者第一义空之异名也。就此文有二初约法明不住。何以故下释不住义是正见。初约五阴四德俱离名言同绝四句显不住行。言不住色者知色空不住不但不住色非色亦不住。亦色亦空亦不住不但不住亦色亦空亦不住非色非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言不住非不住。又言不住非非色者既言色非色俱不可得住。岂况非非色当有住也。

  何以故非色如非非色如世谛故三假故名见众生一切生性实故乃至诸佛三乘七贤八圣亦名见六十二见亦名见大王若以名名见一切法乃至诸佛三乘四生者非非见一切法也 何以故下释上不住义。非色如者非折色然后始空。色体本来空故云非色如。非非色如者非离色外别有空色则空也。第二随世俗故众生可化。文有二初举惑本二能化由惑故见世谛所化也。文言世谛故三假故。如来依世谛三假故名见一切众生即有能化也。第三还结成上悟入众生不可得义也。文言一切众生性实故。一切众生即前所明四生也。性实故一切众生即体是寂皆性实也。第四明邪正二见俱是见着。文言乃至诸佛下此句即通举凡圣故言乃至。下更分别邪正。小乘以六十二见为邪。计诸阴有即常见执诸阴无即断见。因此断常生六十二见。然解六十二见不同且依释论明六十二见。历于五阴而明神及世间常是事实余妄语是见依色。神及世间无常是事实余妄语是见依色。神及世间亦常无常是事实余妄语是见依色。神及世间非常非无常是事实余妄语是见依色。色上有四句受想行识上亦各具四句合有二十句。世界无边无边亦历五阴有二十句。死后如去不如去历五阴复二十句合六十句。身即神身异神复有二句合为六十二见也。第五结若能随俗名字见。实无所见是名正见。文言大王若以名名见一切法者但有名无实也。乃至三乘诸佛四生亦但有名字。若能如此见非妄想见名真实见也。

  白佛言般若波罗蜜有法非非法摩诃衍云何照大王摩诃衍见非非法法若非非法是名非非法空 白佛言般若波罗蜜下第三明智照。文问答为二。问云波若为是有法为是无法。若是有法可辨照用。般若既非有云何照用。非非法者应云非有非无。但此经简略故直云非非法也。一非非有二非非无摩诃衍既非有无云何辨照。此即举体以难用。摩诃衍即般若也。故下文云能运载名摩诃衍。即灭为金刚论其照用名般若。取其运载即是乘义。故大智论会此二名同为一也。大王下第二答。文有六第一约悟入以明法空。第二从但法集故有下约出用随俗以答。第三从善男子见法众生下举非显是。第四从大王是经名味句下挌量显胜。第五从大王见境见智下结上举非显是。第六从善男子若有修习下劝信受持答上问护佛果义。就第一悟入中即为二别。初略答二从法性下别历诸科广答。初略文云摩诃衍见非非法法若非非法是名非非法空。非非法者非有非无也。法若是有可如有而知法若是无可如无而照。以法非有非无故圣照一切如虚空矣。今言见者乃是无见之见非是定性之见。法若非非法举法体空寂去离有无名为中道。若能知有无性离中何所中。是名非非法空者正明能观所观空。故生法师云。非无有宗宗之者无相。圣智非无有照照之者无心。故以无心之智照无相之宗也。境智俱寂也。

  法性空色受想行识空十二入空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空十二缘空 法性下第二别历诸科以明空显护佛果之般若也。文有二初约法明空显成实智义。二内空下更举十二空结上空义。初约法明空有二。初就色释空次从刹那下约心辨空。所言法性者明一切法本性清净。即大乘般若体。色受想行识空者明五阴果报空。十二入是受用空十八界是性别空。大智度论云。以对病不同说斯三种。为疑心数众生说于五阴。为疑色众生说十二入。为疑色心等众生说十八界。六大名遍到空故阿含经云。六王各诤其大。地云我能胜载一切万物故称为大。水云我能澍润一切。火云我能烧照一切。风云我能生动一切。空云我能容受一切。识云若无我者色则败坏虽复各称我大识为主也。故云四大围空识居其中。五大就有法以辨空第六空大就无法以辨空。今言有无者是其相待之名也。四谛者是境空。十二因缘是义空。生住灭是三世法空。十二因缘义空者还分折苦集之境。故过去二因现在三因此五是集。现在五果未来二果此七是苦谛。故云十二因缘其义甚深。又十二因缘者明十二因缘本来寂灭非二乘所知故也。

  是法即生即住即灭即有即空刹那刹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灭 是法即生者牒上色等诸法集起故生。即住者有为暂时迳停名住。即灭者不起即灭也。即有即空者集起故即有自体空故即空。故净名经云亦生亦老亦灭此中应广明三相。复须悉破今不具说。刹那亦如是下就心辨空。法生法住法灭者释心法亦具三相也。

  何以故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 何以故下释上色心空故也。九十刹那为一念(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上广辨其色略辨其心。今就内广明其心略释其色空。圣人善巧广略互举。若依释论此即是散空也。将欲明空先立其法 法虽无量不出色心。色法者从细微成粗微从四微成四大从四大成诸根。此明色法也。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迳九百生灭。一念有九十刹那合迳八万一千生灭。以生灭折刹那刹那折一念。如是心法不可得此明心空。以四大分诸根诸根不可得。以四尘分四大四大不可得。以粗微分四微四微不可得。以细微分粗微粗微不可得。摧色至于极微穷心尽于生灭。色尽心穷[害*巠]然无所住。无住之住不知何以目之。强名为空。即是护佛果也。一切法亦如是者结上色心空也。

  以般若波罗蜜空故不见缘不见谛乃至一切法空 以般若波罗蜜空故不见缘不见谛者。上举法以明智空今举智以明法空。不见缘者心空也。不见谛者境空也。又解不见缘者十二缘也不见谛者四谛也。乃至一切法空总结释空也。约法明空竟。内空下次更举空结上诸空。上别此总。即显成总别皆空。若能了悟诸法本来空是名真护佛果也。若依大论明十八空先总问。若广说诸法无量空随诸法亦应无量。略说应一空所谓一切法空。今何以但说十八空。答若略说即事不周若广说即事繁。如服药少则病不除多则更增其患。空亦如是。若说一空则不能破种种邪见及诸烦恼。若随种种邪见说空则过多。今说十八空正得其中今辨十二亦如是。

  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第一义空般若波罗蜜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空 内空者所谓内六入无神我。外空者外六尘无我所。内外空者内外外合观皆无我我所。有为空者色心因缘和合生诸阴界入等无所有。无为空者虚空数灭非数灭也。亦应有有为无为合观文略故也。无始空者将明无始故先明有始。涅槃云从冥初生大若依释论从世性生觉是名为始。破此始故名无始空也。性空者诸法本无众生计不同。或谓未来性有(乃至)性谛如来性等决定是有并为此空所破如经说。眼空无我我所何以故。性自尔乃至意等亦如是。第一义空者诸法实相不破不坏也。对世谛得名也。是诸法实相亦不可得何以故。无爱着故。般若波罗蜜空者涅槃云大空者是波若空也。释论云十方俱空名大空也。因空者金刚已还皆悉空寂名因空。佛果空者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等空名佛果空也。空空故空者。释论云空空者先以法空破内外等法。后以此空破是诸空是名空空。问空与空空有何等异。答空破五阴空空破空。如服药能破病病破已药亦应出。若药不出即复是病。以空灭诸烦恼病恐空复为患。是故以空舍空故名空空也。

  但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十行故有佛果故有乃至六道一切有 但法集下答中第二约随俗故约出用以答。上辨于空同入于实今辨其有则为三假所成名为有。假义如上说也。法集故有者以细色成粗色名法集故有。言受集者即是受假。地等四大揽细四尘成名为受集。言名集者即是名假。名字句等揽声尘成故称名集故有。因集故有者烦恼业等从缘集起名因集故有也。果集故有者五阴等报从结业生名果集故有。十行故有者从十信至十地从缘集起。通名十行故有也。佛果故有者菩提涅槃从因行而得故名佛果故有。乃至六道一切有者。前列众内但列五道修罗入鬼道。今具列诸有故云乃至六道一切有也。

  善男子若菩萨见法众生我人知见者斯人行世间不异于世间于诸法而不动不到不灭无相无无相一切法亦如也 善男子若菩萨见法众生下。答中第三举失显得。文有二初举失二于诸法下显得。初举失者若执我想未忘着法之心弥动重者。斯人同于世情故不异世间也。于诸法而不动下次显得。若折色得空斯则坏法名为动也。若能体解色即是空谓不动也。不到者智度论云平等之法一切圣人所不能到。善告白佛言乃可余圣不能到佛何故不到。佛言乃至佛亦不能到何以故。佛即平等平等即是佛。佛与平等无二故名不到也。不灭者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无相无无相者一切诸法皆是一相所谓无相。一切法亦如也者明一切法同一无所得也。

  诸佛法僧亦如也即是初地一念心具足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 诸佛法僧亦如也者类同上释。即是初地一念心具足八万四千波罗蜜者。是无为法中而有差别无所得一念具足一切。今言八万四千者是一途法门耳。一念者论初地菩萨以真如为心。岂有一念也。今以借下地之一念况上地之积德故云一念也。八万四千波罗蜜者案贤劫经辨三百五十度。始从修行度光曜度终至分舍利度为三百五十度也。一度中则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度。一度中复有十善则合为二万一千度也。以四善根分之即八万四千诸波罗蜜也。亦对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即载名摩诃衍即灭为金刚亦名定亦名一切行如光赞般若波罗蜜中说大王是经名味句百佛千佛百千万佛说名味句 即载名摩诃衍者。若据其照用目为般若。论其运载名之为衍。能运人向佛故云载名摩诃衍。即灭为金刚者能破烦恼名即灭为金刚。离散乱故名为定。能利自他无德不包故云一切行也。如光赞者引证也。大王是经名味句下答中第四校量显胜。是经者此般若经。名味句者释论云一字曰字二字曰名。如菩一字提为一字二字不合不得为名。若合说者始得为名。四字成句或三字四字八字皆名为句。句下所以名为味也。百佛千佛说名味句者明诸佛道同。然诸佛虽殊其说无二。无二之说即是一也。

  于恒河沙三千大千国土中盛无量七宝施三千大千国土中众生皆得七贤四果不如于此经中起一念信何况解一句者句非句非非句故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般若亦非菩萨 于恒河沙三千大千国土(乃至)不如于此经中起一念信者此正举校量。初明财施三千后皆得七贤四果下明法施四果。不如于此经中起一念信者。无所得般若信胜前有所得财法二施也。何况解一句者信心尚过。何况解句义也。言句非句者句无句相故也。亦无非句相故非非句。又云句非句者文字性离也。非非句者非前二句也。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者。般若是智句是文。文智皆无所有故云般若非句句非般若也。般若亦非菩萨者人法殊别也。此是无别之别也。

  何以故十地三十生空故始生住生终生不可得地地中三生空故亦非萨婆若非摩诃衍空故 何以故下释上人法皆空。十地三十生空故者分波若为十分即十地也。一地有三生合为三十生也。十地既空所以般若即空也。亦非萨波若非摩诃衍空故者。非萨波若者因时非果也。非摩诃衍者照非运义也。亦者般若但直非非菩萨。亦非果智及乘义也。空故者如上释也。

  大王若菩萨见境见智见说见受者非圣见也倒想见法凡夫人也见三界者众生果报之名也 大王菩萨见境见智下。答中第五结上举非显是。就文有二。初举非从六识下明显是。举非中见境见智者上明境智俱空。今菩萨若有见境智之别者非圣见也。见境者是其尘执。见智者是识执。言见说见受者是其人执。此等不见人法二空故名非圣见也。妄执人法惑心翻境名为倒想见法。违理背圣名曰凡夫也。见三界者众生果报之名也。此三界者器世间。三界报者众生受用住处名为果报也。

  六识起无量欲无穷名为欲界藏空惑色所起业果名为色界藏空惑心所起业果名为无色界藏空 二从六识起无量下结显是明空义。就文有二。初明染法空二萨波若下明净法空。前中初明分段生死明三界藏空。根本无明下明变易生死体空。初明分段空者六识起无量欲者从五欲生遍起烦恼。依欲而生故名为藏也。空者即体自无也。惑色所起下明色界藏空。若论烦恼即色爱住地。从色而生。色界之中具有五阴。色最强故言色也。若论其业不动行也。若论果报犹属分段。惑心所起业果名为无色界藏空者。无色界唯有四众阙无色界故云心也。若论烦恼有爱住地若论其业不动行。若论果报犹属分段。若论依报欲色二界辨有宫殿住处。无色界唯心寂漠无宫殿也。

  三界空三界根本无明藏亦空三地九生灭前三界中余无明习果报空 三界空者总结上三界皆空也。三界根本无明藏亦空者。明变易生死体空有二。先明因空次明果空。根本无明藏是因空。无明犹如大地能生烦恼故名根本也。若论其业即生漏业。若论果报即变易三界。三地九生灭下次明果空。言三地九生灭释有二义。一者八九十地皆有三心。合九生灭也。第二义者变易三界中各有三种意生身名三地九生灭。初地至五地名三昧乐行意生身。六七二地名觉法自性意生身。八地已上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三藏师云一见地在初地。二修地在二地已去。三究竟地在十地。此三地中各有初生。次住终满为九生灭也。言前三界中余无明习果报空者上来明五住正使。此言无明习气也。

  金刚菩萨得理尽三昧故惑果生灭空有果空因空故空萨婆若亦空灭果空 金刚菩萨得理尽三昧者十地菩萨照穷因尽故云理尽也。惑果生灭空者微习故云惑。惑者一切烦恼。果者是三界与界外一切果也。生灭空者是无碍道空。故璎珞经云等觉菩萨与妙觉佛生灭为异。此明法身带于生灭也。有果空者苦谛无相名有果空。集谛无生名因空自上来明染法空竟。萨婆若亦空明净法空。萨婆若空明智德空。灭果空者明断德空。德行虽众不出此二也。又萨婆若亦空者明菩提空灭果空者明涅槃空。

  惑前已空故佛得三无为果智缘灭非智缘灭虚空萨婆若果空也 惑前已空故者如来已出众惑之外。故云惑前已空又解未断烦恼时本来寂灭。故云惑前已空。佛得三无为果者总举三德也。智缘灭者名数缘灭无为。非智缘灭者非数缘灭无为。虚空者法性虚空无为。萨婆若果空者明佛果体空。

  善男子若有修习听说无听无说如虚空法同法性听同说同一切法皆如也 善男子若有修习听说下。答中第六劝行信受持。护佛果义。就文有二初正劝信明听说同如虚空。次大王下总结答前问。初文云听说同如虚空故。大品云听如幻人听说如幻人说故。无说无听答上问也故。净名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也。如虚空法同法性听同说同一切法皆如也。如虚空者况上听说如虚空也。法同法性者净名云法同法性入诸法故也。论其空理绝于听说故云一切法皆如也。

  大王菩萨修护佛果为若此护般若波罗蜜者为护萨婆若十力十八不共法五眼五分法身四无量心一切功德果为若此 大王菩萨修护佛果为若此者总结。答上护果义也。护般若波罗蜜者为护萨婆若者广举其因为成其果。欲明因无别因由果故因。果无别果由因故果。是故护因即为护果。十八不共法(乃至)五分法身者广举果德由因得也。

  佛说法时无量人众皆得法眼净性地信地有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萨大行 佛说法时无量人下。品中第三大段明诸人悟道。法眼净者小乘见道。初证四谛明白。故云法眼净也。今说大乘。何以得小果者。说是其一但受悟不同所得果异。如净名云。但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又释云如来布慈悲云雨实相雨。大根大茎受其大润小根小茎受其小润。悟在物根不在法也。又云始证初地名见道亦名法眼净。性地者即十解已上。信地即十信已下。皆得大空者初地已上二空增长心[宿-百+旲]大寂名大空也。大行者初地已上八万四千诸度行也。

  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二终


大正藏第 33 册 No. 1707 仁王般若经疏

仁王般若经疏卷中三

  吉藏法师撰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三

  前品依空护佛果。即方便智实智。此品依五忍十地化众生。即实智方便故言教化品。前品非无因为成其果。此品非无果为成其因。又起如幻教迹化如幻众生。故云教化品。就此品中分为二段。初问二答。初问中三初问十地自利行相。二问利他行化相。三问所化众生德行相貌。

  白佛言世尊护十地行菩萨云何行可行云何行化众生以何相众生可化 初段中护十地者牒所修十地位也。言云何行可行者问何等行法可依之修行成十地得自行。第二问云何行化众生者。问菩萨行化用何等法化众生。第三问言以何相众生可化者。问所化众生之体相。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萨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顺忍上中下无生忍上中下寂灭忍上下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蜜 佛言下第二答前三问即为三段。初从五忍是菩萨法下。说十四忍具足答初问自行。从白佛言云何菩萨本业清净乃至诸鬼神现身修行般若答前第二外化行问。从佛告大王汝先言下竟品答第三问。就前自行中有二。初略说五忍明自行体。善男子下第二广分别十四忍显自行相。就前略中有二意。初生起二立五忍意。初生起者伏忍上中下即是得圣方便行。二信忍上中下即是入圣之初门。三顺忍上中下即是顺无生果之近缘。四无生忍上中下即是向果之功能。五寂灭忍上下即是因果合说。就立五忍意有三段。初五忍是菩萨法表五忍属人。二伏忍上中下出五忍位。名为诸佛菩萨下第三结释初文。可知第二出位中伏忍上中下者。习忍下性忍中道种忍上在三贤位信忍上中下初地下。二地中三地上。顺忍上中下四地下五地中六地上。无生忍上中下七地下八地中九地上。寂灭忍上下十地下佛地上。

  善男子初发相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于三宝中生习种性十心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 善男子下第二广分别十四忍。开五忍为十四忍。初明习种性名习忍。即有三段初标修忍人。二别列十种心。三是为菩萨下明化众生功能。文言初发相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者。解云。无量恒河沙世界人天。二乘修行种种功德聚集作一分。正与信心菩萨等也。文言于三宝中生习种性。三宝道理即是果报立志远大故。不怯弱于三宝勤策励。即是信习一切种智之本性十信。

  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也次第起于干慧性种性有十种心所谓四意止身受心法不净苦无常无我也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谓三世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也 超过二乘地者此是大乘之解故过二乘。成大乘法身种子名为圣胎也。次第二明中忍性种性文有三。初总举性种十心。二所谓下别列十心。三是菩萨下明中忍功能。云次第起于干慧者小乘法中习种之外前。别有干慧地未得理解润心故。今此对初地真解名种性为干慧地也。第二别列十心中。四意止是四念处。三意止即三善根。不贪善根即是施。不瞋善根即是慈。不痴善根即是慧。下文释谓慈施慧。三意止者过去无明行名因忍。三因五果现在名因果忍。未来生老死名为果忍。

  是菩萨亦能化一切众生已能过我人知见众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坏复有十道种性地所谓观色识想受行得戒忍知见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观三界因果空忍无愿忍无想忍观二谛虚实一切法无常名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 是菩萨亦能化一切众生者第三明中忍功能。观五阴无我故已过我人等想。观三世因果非常非断故外道等不能破坏。此经性种性在十解十行。依华严十住为习种十行为性种。依华严十解为十住一名发心住(乃至)十灌顶住。十行者一名欢喜行(乃至)十名真实行。第三道种性明上忍有三。初总明五阴观。二别明十坚心。三是菩萨下结上忍功能化众生。十坚者五分法身.三空忍.观二谛虚实一切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

  是菩萨十坚心作转轮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众生善根。又信忍菩萨所谓善达明中行者断三界色烦恼缚。能化百佛千佛万佛国中现百身千身万身神通无量功德常以十五心为首。四摄法.四无量心.四弘愿.三解脱门。是菩萨从善觉地至于萨婆若。以此十五心为一切行根本种子。又顺忍菩萨所谓见胜现法 是菩萨下结上忍功能化众生德。十坚心结自利德。作转轮王下结化他德。此经明名道种性。华严名十回向一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乃至)十名法界无量回向。此经作金轮王故化四天下。依下文上品十善铁轮王化一阎浮提。习种铜轮王化二天下。除东北二方。性种性银轮王化三天下除北方。此处经文略耳。又此四王在阎浮统领余三天下与佛相似。又信忍下明信忍有三种。一想信轻毛菩萨二久信三贤是三证信初地已上。就信忍文有四初标信忍名德。又信忍菩萨出名。所谓善达明中行者出信忍德。断三界下第二断障。能化百佛下第三明所化国土。初地现百身二地现千身三地现万身。常以十五心为首下第四起胜修。初出德内。善达明中行者总标信忍等三位。善者善觉忍此在初地。达者是观达忍在二地。明者是明慧忍在三地。三昧照明名为明慧。断三界色烦恼缚者。初二三地观色谛无相。不取着色法故离色缚。道理亦观心谛无生。文隐显从多说耳。第三所化国土中(乃至)万佛世界。此明神通化益。依他经摄报果中初地化百佛世界。二地化千佛世界三地化万佛世界。现身等亦尔。依愿智果皆言不可数。第四起胜修行者初地行布施摄令生信。爱语摄令生解。利行摄令起因。同事摄令得果。亦名同事谓苦乐事同也。言四无量心者是利他心。此具三缘一众生缘缘假名众生与乐。二法缘缘五阴法数。三名无缘缘诸众生五阴无所得。一慈是与乐心也。二悲是拔苦心。三喜是庆物心。四舍是平等心。缘境无限故名无量。四弘誓愿者是利他愿。未度苦令度苦未解集令解集。未得安道令得安道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三解脱门者是无漏三三昧。离缚名解脱。通人至果名之为门。婆娑云一名无愿能厌生死。二名无相能乐涅槃。三名空定观生死涅槃。二俱无相如地持菩萨分品说。依下偈文初地作四天王。二地作忉利天王。三地作夜摩天王。初地名欢喜二地名离垢三地名明地。此三地同在信忍位。第三解顺忍文有四。初总标顺忍菩萨名。二见胜下举顺等三位。三能断下明离障分齐。四现一身下明现土起用化生。初总标可知等二明位者。见者。是第四炎地。下文云名炎慧地。胜者是第五难胜地。下文云名胜慧忍。现法者是第六现前地。下文云名现法忍。第三明离障分齐。

  能断三界心等烦恼缚故现一身于十方佛国中无量不可说神通化众生又无生忍菩萨所谓远不动观慧亦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故现不可说不可说功德神通 文云断三界心烦恼缚者。此之三位能观三界心谛无生无所得。不取心相知心无生故能断迷心烦恼。通论亦断迷色惑。今从多故但断迷心耳。此是无名相中说。不可定以一文为执。而讲者须深知此意。第四现土中文云现一身于十方国化众生者。依地经摄报果炎地菩萨能现一亿身。能化一亿佛国众生等。难胜地摄报果能现千亿身。化千亿世界众生等。现前地摄报果能现百千亿身化众生亦尔。此约阶位为言若愿智果中皆不可计知。依此经四地为兜率天王。五地为他化乐天王。六地为化乐天王。若依六天次第应五地为化乐天王。六地为他化天王。此文误也。第四明无生忍。就文有四初总标忍名。二所谓下出位。三亦断下治障。四现不可说下现土。初文可知。第二出位中言远者远行地。不动者不动地。观慧者善慧地。七地下文远达忍。八地下文等观忍。九地下文慧光忍。三明治障云亦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等者。此三位深证心色无生故。能断色心等习。依地论七地断细相习障。八地断无相行障。九地断不能利益众生障。四明现土。经云现不可说神通者。依地论七地摄报果中。现百千亿那由他身化众生亦尔。八地摄报果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身化众生等亦尔。九地现十阿僧祇百千佛土微尘数身化众生亦尔。依经下文七地为初禅王。八地为二禅王九地为三禅王。此等皆是菩萨无生自在。不可定执也。

  复次寂灭忍佛与菩萨同用此忍入金刚三昧下忍中行名为菩萨 第五明寂灭忍。寂者是定灭者是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名寂灭忍。文有五初明位地分齐。二入金刚三昧下明行差别。三共观下明因异果。四尽相无相下彰果异因。五善男子一切众生下叹果殊胜。初文云佛与菩萨同用此忍者。是法云地菩萨。依地论断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为无碍道。佛者一切智一切种智依止。智体圆满名解脱道。前之四忍断生死未尽不得寂灭之名。第二明行差别。入金刚三昧下忍中行名菩萨者。此定坚固永不退名金刚三昧。无碍道因位所摄名下忍。依地经摄报果得十不可说佛土微尘三昧等。

  上忍中行名为萨婆若共观第一义谛断三界心习无明尽相为金刚尽相无相为萨婆若超度世谛第一义谛之外为第十一地萨云若觉非有非无湛然清净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无缘大悲教化一切众生 上忍中行名为萨婆若者解脱道果位所摄名为上忍位。萨婆若者此云一切智。此忍因果位别唯分上下二品。前之四忍同是因位故各分三品。此无差别中作差别名岂可定执。此处五忍是通因果无碍解脱皆名为忍。不同小乘唯见道无碍八忍。第三明因异果中。共观第一义者与佛同观实谛名共观也。断三界心习无明者依地论此断微智障名心习无明。观空谛究竟无碍道中断心习无明尽亦断色习。文略不论耳。言尽相为金刚者能破生死因果究竟名为尽也。第四明果异因文云尽相无相为萨婆若者非但尽相亦尽无相。所谓缘观并[穴/俱]境智俱寂始是圆满显现故名尽相无相。萨婆若者云一切智证中道一实谛故云出二谛之外。十地是学果佛十一地是无学果。绝相非有备德非无离染故清净离苦故常乐。会于无德绝妄名法身也。故云同真际等法性。无缘大悲教化一切众生者是应身。

  乘萨婆若乘来化三界善男子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大王我常语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 乘萨婆若乘来化三界者是化身又前是化他心后是化他身。第五叹德殊胜文有六。一明所化三界二诸佛应身下明能化应身三从三界外下明三界摄生周尽。四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下明非邪显正。五大王下叹果异因。六众生本业下举因显果。初明所化三界文言烦恼不出三界者是集谛。三界有二种一分段二变易文言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者此明苦谛。二十二根者眼等六根苦乐忧喜舍五合为十一。男女命三为十四。信进念定慧五为十九。三无漏根未知根已知根无知根为二十二根二十一根不出分段三界无知根在无学出分段三界。不出者不出四住习气三界二十二根义如别章。第二明能化文言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者谓所化众生故言不出三界。若举实而言三界本来清净何出不出。第三明三界摄生周尽。文云三界外无众生者分段变易二种三界外更无生死众生可化也。第四非邪显正。文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者。若依旧说流来义即同外道大有所说。二种生死外别有生死众生藏者。即是旧说无明义也。是外道邪说非佛正说。第五叹果异因中言我常语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名为佛者断尽分段变易二种也。

  自性清净名觉萨云若性是众生本业是诸佛菩萨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自性清净者烦恼既尽体无暇摷也。此是断德也。名觉萨云若者此云一切智是其智德也。第六举因显果文云众生本业是诸佛菩萨本所修行。十三忍是菩萨修名因行。第十四忍是佛德名显果。上来至此答自利行竟。

  白佛言。云何菩萨本业清净化众生。佛言。从一地乃至后一地。自所行处及佛行处一切知见故。本业者。若菩萨住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生。若菩萨住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门十善道化一切众生。若菩萨住十万佛国中作炎天王。修十万法门四禅定化一切众生 白佛言下答第二利他行相问文有二初腾前问月光去前问既远今更重发起。云何菩萨本业清净者十地是菩萨本业。菩萨以慈悲智慧于生死涅槃二处无染名本业清净也。佛言下正答问。以显利他行相有三。初略答前问二若菩萨住。百佛下广答。三散无量下庆蒙法利供养赞叹。初文言从一地至后一地谓从初地至佛地也。言自所行处者谓是因地及佛行处谓果地也。无缘之照因果并[穴/俱]。故云一切智见也。若菩萨住百佛下第二广答十地为十别。就初地文有五句。一住百佛下明所化国土。二作阎浮王下明摄位。谓作人中四种轮王及四天王。依地经初地作铁轮王璎珞经云修行十信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善有三品。上品善铁轮王化一天下中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十住铜轮王十行银轮王十回向金轮王初地已上琉璃宝璎珞初地百宝璎珞七宝相轮四天王万子为眷族十住为铜轮王。若尔十住位已过初地岂可以一经执为定解。故彼经云是诸地无名无相。但应化故言有。三从百法门下辨所解法门此乃一念解百法门也。四二谛已下明自行证理真俗无相名平等心。五化一切众生明利他行相。二地至十地例有四句。二地四者初若菩萨住千佛下明所化土。二作忉利天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云二地作金轮王。璎珞与此经同作忉利王。修千法门下明所解法门。四十善道化一切众生下明利他行相。三地四者初若菩萨住十万下明所化土。二作琰魔天王下明增上生相。故地经云作忉利王璎珞经同此经作琰魔天王。三修十万法门下明所解法门。四禅定化一切众生下明利他行相以禅定益物也。

  若菩萨住百亿佛国中作兜率天王修百亿法门行道品化一切众生 四地四者初若菩萨住百亿下明所化土。二作兜率下明增上生相故地经云作琰魔天王。璎珞经同此经为兜率天王。三修百亿法门下明所解法门。四道品化一切众生下明利他行相以道品化众生也。

  若菩萨住千亿佛国中作化乐天王修千亿法门二谛四谛八谛化一切众生 五地四者初若菩萨住千亿下明所化土。二作化乐天王下明增上生相故地经作兜率天王璎珞经亦同此经为化乐天王。三修千亿法门下明所解法门。四二谛下明利他行相真俗二谛。又有作四谛无作四谛为八谛亦可修八法。为八谛。谓无常苦空无我为四。常乐我净为四故有八也。又云八谛者相谛差别谛说谛成谛事谛生谛尽无生智谛令入道智谛菩萨及成就如来智谛。觉有为法相续故善知生谛。觉烦恼灭故善知尽无生谛。此之八名与璎珞经十六谛中八名相似。未详所出。

  若菩萨住十万亿佛国中作他化天王修十万亿法门十二因缘智化一切众生 六地四者初住十万亿佛国下明所化土。二作他化天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云作化乐天王。璎珞经同此经云作他化天王。三修十万亿法下明所知法门。四十二缘下明利他行相。自知十二教化令知。

  若菩萨住百万亿佛国中作初禅王修百万亿法门方便智愿智化一切众生 七地四者初住百万亿下明所化土。二作初禅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作他化天王。璎珞经千色光慧璎珞作梵天王。三修百万亿法门下明所知法门。四方便智下明利他行相以二智化众生。

  若菩萨住百万微尘数佛国中作二禅梵王修百万微尘数法门双照方便禅通智化一切众生 八地四者初住百万下明所化土。二作二禅梵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云作梵王王一千界。璎珞经梵师子璎珞光光天王。三修百万下明所知法门。四双照方便下明利他行相。以神通化众生也。

  若菩萨住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佛国中作三禅大梵王修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法门四无阂智化一切众生 九地四者初住百万亿下明所化土。二作三禅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作梵王王二千界璎珞云作净居天王。三修百万亿下明所知法门。四四无碍智下明利他行相以四辨化众生也。

  若菩萨住不可说不可说佛国中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修不可说不可说法门得理尽三昧同佛行处尽三界源教化一切众生如佛境界是故一切菩萨本业行净若十方诸如来亦修是业登萨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众生 十地四者初住不可说下明所化土。二作第四禅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云作大自在天王王三千界璎珞经作大净居天王。三修不可说下明所知法门。四得理尽三昧下明利他行相。以三昧化众生以金刚定照穷佛性名理尽。同佛眼见名同佛地又同寂灭忍名同佛行处善断有顶种名尽三界源。佛地有三初十方诸如来下明自得萨婆若果。二三界王下明增上生相。三化一切下明化益行相。第二广答利他问竟。

  尔时百万亿恒河沙大众各从座起散无量不可思议华烧无量不可思议香供养释迦牟尼佛及无量大菩萨合掌听波斯匿王说般若波罗蜜今于佛前以偈赞曰 尔时百万亿下大段第三。大众庆蒙法利供养文五。初设供养。二今于佛前下明月光赞佛所说十一地行相能利众生。三时诸大众闻月光下明众闻月光所赞获益无量。四佛告诸得道下明佛赞月光起行长久所说不虚。亦云发月光本行。五是十四法门下牒上法门结欢修学。亦云三世凡圣同修。初供养先华后香赞十四婆若。就行门是菩提心华大乘戒香。第二赞中先经家序列后正偈赞。合五十九偈。以赞诵上事就五十九偈大分有三。初有六行总颂上义。二十善下四十五行别颂十四忍功德。三从三贤下八行重结叹上五忍等功德也。就六行总颂中有四。初三句叹佛三业初一句叹身业次一句叹意业后一句叹口业。

  世尊导师金刚体心行寂灭转法轮八辩洪音为众说时众得道百万亿时六天人出家道成比丘众菩萨行五忍功德妙法门十四正士能谛了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佛众法海三宝藏无量功德摄在中 八辩者依梵摩喻经。一最好二易了三调和四柔濡五不误六不妄七尊慧八深远。洪者大音也。第二从时众下一行半明众获益无量。天无出家法今言出家者必依佛出生死家。人有剃除须发出家成比丘众。天有舍俗入道成菩萨僧。第三从五忍下两行总叹五忍功德。五忍行深妙法门。十四圣人穷证不虚名谛了习性道种调心学观名三贤。十圣者十地也。等觉以下会真名圣。此十三人同在因位为造修未息名忍中行。佛居果位穷证实相名尽源。第四佛众下一行叹一体三宝。佛是佛宝众是僧宝法是法宝。一体三宝包含蕴蓄称之为藏。无德不备故云摄在其中。又分前六行为二。初五行叹三宝后一行结叹也。前五行为三初三句叹佛次三句叹僧次两行叹法。十善菩萨下第二有四十五行别颂上十四忍。就中分六段初二行颂上伏忍前方便第二习种下有七行颂伏忍上中下功德。第三从善觉下有十行颂信忍上中下功德。第四从炎慧下八行颂顺忍上中下功德。第五从远达下十行颂无生忍上中下功德。第六从灌顶下八行颂寂灭忍上下功德。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光四天下 十善菩萨即是第一颂外凡夫。发一念菩提心故破无始有轮故云长别三界苦轮海也。十信虽未出三界已发大心求出三界。已能离三恶道文总言长别也。璎珞经尔时住前名信根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上品善铁轮王中品粟散王。下品人王中具足一切烦恼。此经中下品善粟散王此明其胜王也。习种下七行第二颂上地前伏忍三十心为二前两行别叹三品为三种轮王。

  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信十心十坚心。三世诸佛于中行。无不由此伏忍生。一切菩萨行本源。是故发心信心难。若得信心必不退。进入无生初地道。教化众生觉中行。是名菩萨初发心。善觉菩萨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道。权化众生游百国。始登一乘无相道。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初住一心足德行。于第一义而不动 伏忍下第二五行总叹三品。三十心为二初一行列伏忍三十心三世诸佛下四行叹伏忍功能。圣胎者与十圣为胎也。十信十心十坚心诵上三十心也。第二叹伏忍功能中四行分为三。初三句明伏忍能生一切诸佛贤圣次三句明发心功能。次一行总结前三句为二。初句明三世诸佛此举所生人。下二句出能生之本。次三句即为三。初句明发心难次句明第七住不退次句明不退方便所证道。第三教化众生下两句通结因果化行。善觉下十行第三诵信忍分为二。前八行诵上三地三忍下二行结叹。前八行为三。初四行诵上初地信忍下品次二行诵上二地信忍中品。次两行诵上三地信忍上品。前四行为二。前一行半叹初地菩萨能统化之功德。第二有两行半明入地功能前二句叹其智慧即为三别。初句明摄报果增上生次明地中观行。证会无生达真化俗为双照悲智并行故云平等。次明地中化国土广狭。第二功能中有五句即为五别。初句越凡得圣入一乘无相道次句明入地心所入胜利名为住。次句明生成佛智名为地次句结满地心。次句明心相无生悟理不动故云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二段有两行诵上二地即为四初句释地名。

  离达开士忉利王现形六道千国土无缘无相第三谛无无无生无二照明慧空照炎天王应形万国导群生忍心无二三谛中出有入无变化生善觉离明三道人能灭三界色烦恼 开士者菩萨大士也。忉利者地中王。次句明所化土广狭。次句无缘者无有内心缘也。无相者无有二谛相离此缘相名第三谛。又云无缘知心无缘无相者色无相此二体空名第三谛。此次句无无者即无真俗二谛故云无无也。无生者即是初地无生无二照者无有真俗二见故云无二照也。第三明慧下两行颂上三地信忍上品即为四别。初句释地名出地中王次句明所化土次句明信忍上品入三谛照境穷尽色心空谛名三谛中。次句出有入无者明三地菩萨缘有化生而不执即是出有即有知空名入无。神通改易故云变化生也。善觉离明下两偈总诵上信忍初句诵前三位。觉是初地离是二地明是三地也故云三道人第二句叹断德。能灭三界色烦恼者明地断障此处是变化色烦恼也。

  还观三界身口色法性第一无遗照炎慧妙光大精进兜率天王游亿国实智缘寂方便道达无生照空有了胜慧三谛自达明化乐天王百亿国空空谛观无二相变化六道入无间法现开士自在王无二无照达理空 身口色者变化色也观色同法性故无遗照。炎慧下第四段八行诵上四地已上顺忍。就八行有二段。前六行颂上顺忍后两行总颂结止。前六行有三两行诵下品次两行颂中品次两行颂上品前两行即为四句。初句名精进者四地精进增上次句明地中王所化土也。次明实智者四地化令证他故名实智也。清净不着即是方便道也。此之实智是方便实地称实故言缘实也。实智观空方便智照有故言达无生照空有了。胜慧下二行四句即为四别。初句地名自达三明也。次句明地中王所化土也。次句空空者以空遣空故言空空也。无二相者无二谛相也。次句明六道化生也。法现下颂六地四句即为四别法现即是现前地。开士即是地中人名为大士亦名开士。自在王即摄报果。无二无照即理空也。

  三谛现前大智光照千亿土教一切炎胜法现无相定能洗三界迷心惑空慧寂然无缘观还观心空无量报 三谛者即是第三谛现前者即是大智现前也。照千亿土下即是所化土。炎胜下二行四句即总诵上结句。初句四字颂上三地名炎是四地胜是五地现是六地。下三字难胜地功能次句断障故云能洗洗迷心惑。次句明实智息缘缘观并[穴/俱]故云寂然无缘观。次句还观心空非不观色从多分言观心空。无量报者方便智无量功德报也。

  远达无生初禅王常万亿土教众生未度报身一生在进入等观法流地始入无缘金刚忍三界报形永不受观第三义无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三界爱习顺道定远达正士独谛了 远达下第五段有十行偈颂上七地已上无生忍分为三段。前五行颂上七地无生忍下品。次三行颂上八地无生忍中品。次两行颂上九地无生忍上品。前五行中即为十句。初远达者七地名远达地。大品名深入无生即是地中行。初禅王即是地中王借相解义初禅王也。次句万亿者明所化土分齐故言万亿土。一生在者地前有分段生初地已上但有变易生。今言七地一生在者借相解义故言报身一生在。又解七地功用生即是变易生故云一生在。八地已上无有功用生但有无功用变易生也。双观故言等无功用水故言法流。始入者背功用相生故言始入。息相坚固故言无缘金刚忍。离三界习故言不受。又云不受未来分段报故云界报形永不受。八地已上更受二禅身者是变易也。得中道第一义故云无二照。从初地至七地已来地别三生故云二十一生。达法无所有故言空寂行。三界爱习者三界无明习也。独谛了者七地菩萨了功用无相故言独谛了。

  等观菩萨二禅王变生法身无量光入百恒土化一切圆照三世恒劫事返照乐虚无尽源于第三谛常寂然 等观下三行六句颂上八地即为六别。初句明二禅王者明利他人。八地菩萨忘功息相双观二谛遍修万行。入大法流水齐观空有故云等观。第二句明八地已上得大法身名利他身也。第三句名入百恒土者是利他行。第四句圆照恒劫者明利他智。第五句八地已上得反照智苦乐并虚而世间人多以苦实乐虚。今此八地菩萨观虚实平等尽于无尽源也。又解反照乐受性苦名为虚。无始皆苦名无尽源。第六句中道第一义谛不迁故云常寂然也。

  慧光开士三禅王能于千恒一时现常在无为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 慧光开士下二行偈四句颂上九地初句三禅王者明利他人。第二句一时者明利他身。第三句叹无功用行。第四句叹无功用智教故云一念了。

  灌顶菩萨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始入金刚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寂灭忍中下忍观一转妙觉常湛然等慧灌顶三品士除前余习无明缘无明习相故烦恼二谛理穷一切尽 灌顶菩萨下第六段有八行颂上寂灭忍有两段。初五行颂十地寂灭忍下品后三行颂寂灭忍上品。前五行十句灌顶者在十三法师上。即是诸师顶盖故名灌顶。言五地王者欲界及四禅王也。亦可是五净居王也此是明利他人。第二句于亿恒土者明益他行。第三句明金刚心初达坚固故云始入金刚一切了。第四句明二十九生者十地应三十生。何故但说二十九生者留一生佛地方尽。第五句言下忍观者结十地菩萨明因分齐。第六句一转妙觉者明得果分齐。第七句等慧灌顶三品士者总颂结前八九十地。同得净土故云三品士。等即八地慧即九地灌顶是十地。第八句下三句明离障分齐。除前余习无明缘者八地已上唯断无明色心等习烦恼故云除前余习无明缘也。无明习相故烦恼者是诸旧烦恼四住地是客烦恼。能所并[穴/俱]境智俱寂故云理穷一切尽。

  圆智无相三界王三十生尽等大觉大寂无为金刚藏一切报尽无极悲第一义谛常安稳穷源尽性妙智存 圆智无相下第二三行颂佛地上忍即为六别。圆智者境尽智无名圆智即是一切种智。三界王者无上法王亦十三王外佛是法轮王。三十生尽者十地各三生尽也因成果熟故言等大觉。大寂无为即上忍言金刚者无惑之金刚也。言一切报尽者分段变易俱尽也。言无极悲者明其恩德即是无缘大悲。第一义谛常安稳者涅槃佛性理中精最名为第一。深有所以名为义知一切法不二之相故言常安稳。穷源尽性者因尽名穷源见终名尽性种智常凝故名云妙智存。上来四十五行别颂五忍竟。

  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一切众生暂住报。登金刚源居净土。如来三业德无极。我今月光礼三宝。法王无上人中树。覆盖大众无量光。常口说法非无义。心智寂灭无缘照。人中师子为众说。大众欢喜散金华。百亿万土六大动。含生之生受妙报。天尊快说十四王。是故我今略叹佛 三贤十圣下大段第三。八行总结五忍中有三。初两行明净土分齐第二一行叹如来三业功德后之五行叹三业益物。初句云三贤十圣住果报者住分段变易报土也。又三贤住分段同居报土十圣住实报无障碍报土。第二句云唯佛者无一人住常寂光土。第三句云暂住报者前二士皆是生灭无常。第四句云金刚源者唯佛一人居纯清净土。第三一行叹三业功德中上半口业叹下半身业叹文相显可知。就后五行叹三业利益中初行言法王无上人中树者明身光益物。如来无上法王道王大千阴覆一切。喻如世间树故云覆盖大众。第二行初句叹口说。如来说常无常一切法皆深有所以故云非无义。下句叹意业寂如来大寂三昧不缘而照因缘相绝故云无缘照。第三行明师子吼说除疑令众生欢喜。第四行身通六动令众生得果。第五行结叹天尊快说者佛出世人天之表故云天尊快说。十四王者习种铜轮性种银轮道种金轮王十地名十。即为十三佛为三界王合前十三为十四王也。是故我今略叹者月光自谦慧光微薄不能广叹如来智故云略叹佛也。

  时诸大众闻月光王叹十四王无量功德藏得大法利即于座中有十恒河沙天王十恒河沙梵王十恒河沙鬼神王乃至三趣得无生法忍八部阿须轮王现转鬼身天上受道三生入正位者或四生五生乃至十生得入正位证圣人性得一切无量果报 时诸大众下第三明大众闻法得益。长行有三段初明诸天人得益。乃至下第二三趣获利。三生下第三得道延促不同获益迟疾。初明天王得无生忍。就别七地已上名无生忍。就通初地已上名无生忍。三趣得益生者无生通上下。三趣者人天神三趣也。非三途三途不堪不受道故。八部者四天王住下有四修罗王。一罗睺阿修罗王二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三般利阿修罗王四毗楼阇阿修罗王。须弥山下复有四大阿修罗一恐㝹二富楼摩三婆罗呵四兜牟楼故云八部阿修罗也。出三藏记也。三生下第三明入道延促有四句。三生四生五生十生经历不同延促有异。闻法已后更经三四等生得入也。所言正位者有二义。一人空正位十解已上得人空二法空正位初地已上得无生正位。

  仁王般若经疏卷中三终

  仁王般若经疏卷中四

  吉藏法师撰

  佛告诸得道果实天众善男子是月光王已于过去十千劫中龙光王佛法中为四住开士我为八住菩萨今于我前大师子吼如是如是 佛告诸得道果实天众下第四佛述赞月光久供多佛。文有五段第一发月光本迹。如是如是下第二略述第三从善男子下讫有心得无心得广述。第四从是以波若功德下讫不可思议。叹波若忘言离着如风空中行。第五从善男子此功德藏讫功德。狭量月光所说与十三法师所说胜劣。第一发迹中有二初告天上得道贤圣众。二善男子下发月光迹。四住者十地明义即第四炎地八住即第八不动地。师子吼者叹教是了义决定之说。如是下第二略述中二句初述月光所说。第二引佛证诚如是如是者述可之言。

  如汝所解得真义说不可思议不可度量唯佛与佛乃知斯事善男子其所说十四般若波罗蜜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藏不可思议 如汝所解者称其义也。不可思议者无得正观异名也。不可度量者非二乘下位之境界也。唯佛与佛者第二引佛证诚月光所说。善男子下第三广述文有四。初略述十四忍二何以故下广述十四忍功能。三一切众生下举空释成四结无心得。初略述十四忍中所说十四波若者总牒前所说十四忍名十四波若名异体同。下别明十四。言三忍者伏忍中三忍一信二止三坚忍。言地地上中下为三十忍者释有二义。一就十地各有上中下为三十忍。二就伏忍中习种为下性种名中道种名上。三位各十故成三十忍。前解为正。一切行藏者即是名因藏。一切佛藏是名果藏辨佛果地功德蕴积名藏。即是佛圆觉忍通前十三为十四波若。因果俱证无所得名不可思议。

  何以故一切诸佛是中生是中灭是中化而无生无灭无化无自无他第一无二非化非不化非相非无相无来无去如虚空故 何以故下第二广述十四忍功能文有二。初约出用次约悟入。初约出用者诸法本自不生今亦不灭。以因缘故于无分别中为众生说有生灭。文云一切诸佛是中生者依忍化现成佛名生。是中灭者灭惑化隐名灭。是中化者依忍化众生也。次约悟入明无生灭等。文云无生无灭无化者上来为缘出用说生灭化等诸事。若知生等即无生灭故不假言。恐众生随名著相故还点向所说生者名无生。无灭无化等例然。亦得用无生破前生无灭故破前灭无化破前化生也。无自无他者自心不生名不自不见前境故云无他。亦云不见自名灭我不见他名灭我所。第一无二者境智俱寂故云第一无二也。非化非不化者无得正观居心有时说化为不化有时说不化为化。故云非化非不化岂得以常人定执消文也。非无相者恐众生闻悟入之言谓皆无所有故云非无相。如大品云无所得得如是得无所得义耳。无来无去者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乃至)无依无得故云如虚空。

  一切众生无生灭无缚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烦恼我人知见受者我所者一切苦受行空故一切法集幻化五阴无含无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法境界空空无相不转不颠倒不顺幻化 一切众生下第三举空释成就中有五子段。一明众生空从一切苦受下二明法空。从法境界空下三明境空从无三宝下四明凡圣空波若无知下五明知空。初明生空文云众生无生灭。众生本无所得离苦故云无生无灭。离集故无缚无解无集故非因无苦故非果。以因缘随俗非不因果众生假名非无佛性因非无涅槃果。众生生死名烦恼五阴中生名我。假名行者名人意识名知者。眼识为见者命根不断名寿者。文云受者即领违顺名受者。于五阴中见我所者明生空竟。第二明法空文云一切苦受行空故者观五阴内一切苦皆空。五阴和合名法集以无其实名幻化。五阴本来清净故云无含无散。体知五阴即是真如故云法同法性寂然空故。第三明境空文云法境界空能观之心既净所观之境亦空故云境界空。实相门中无相不相故云空无相。相不能动故云不转离惑故以名不颠倒。离解故名不顺知诸法空故名幻化。

  无三宝无圣人无六道如虚空故般若无知无见不行不缘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虚空故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无心得 第四段明凡圣空。无三宝无圣人名圣空无六道名凡空。第五段明智空。文云波若无知波若名智慧。今言无知者绝于知相故言无知。不可定智慧审波若下诸句例然。无知无见忘于见知也。缘观并寂故云不行不缘不受波若名故云不因不受。内证真如故云不得一切照相。诸法无所有故云斯行道相如虚空故。亦云无分别故同虚空。第四结法相如是。尽皆空者何可有心得无心得也。又云以离有相故不可有心得。以离无相故不可无心得。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众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阴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是故般若不可思议而一切诸佛菩萨于中行故亦不可思议一切诸如来于幻化无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议 是以波若下大段第四明波若忘言离着就中有二。初依空起行第二叹说。就起行中有四句。初明不可得众生中行而行以生空无所有故。二不可得五阴中行而行以法空无所有故。三不可得境中行而行以境空无所有故。四不可得解中行以而行以知空无所有故。第二叹说中有三。第一是故波若不可思议叹十四波若。二出生三世诸佛不可思议。三知俗虚幻而能化益。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无量恒河沙第十三灌顶开士说是功德百千亿分中如王所说如海一渧我今略述分义功德有大利益一切众生亦为过去来今无量诸如来之所述可三贤十圣赞叹无量是月光王分义功德 善男子下大段第五狭量说中有二。一正狭量第二我今下叹说利益。初就狭量中叹月光所说功德如大海水。十地菩萨说如海一滴。又解不然月光所说如海一滴十地菩萨说如大海水。以是胜故经言灌顶开士说是功德百千亿分中王所说如海一滴。不及十地菩萨说如大海。第二利益中有三。初我今下约释迦所说以明月光说真能益众生。二去来今下约三世佛述印可。三三贤下约四十贤圣叹月光分义功德挍量竟。

  善男子。是十四法门三世一切众生一切三乘一切诸佛之所修习。未来诸佛亦复如是。若一切诸佛菩萨不由此门得萨婆若者无有是处。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菩萨无异路故。是故一切诸善男子若有人闻诸忍法门。信忍.止忍.坚忍.善觉忍.离达忍.明慧忍.炎慧忍.胜慧忍.法现忍.远达忍.等觉忍.慧光忍.灌顶忍.圆觉忍者 善男子是十四法门下大段第五。牒上所说结劝修学就中有三。第一明三世同修显行要胜。第二若有人闻下叹益劝修。第三时诸众中有十亿下明闻说获益。就初显行要胜中文有三。初正明三世同修同说。二若一切诸佛菩萨不由下明上同修同说所以。三何以故下传释上同修意以无异道故。若有人闻下第二叹益劝修。就中有二。初更列十四忍名二是人超过下叹经功能初列十四忍名。一信忍谓习种性二止忍谓性种性三坚忍谓道种性四善觉忍谓初地五离达忍谓二地六明慧忍谓三地七炎慧忍谓四地八胜慧忍谓五地九法现忍谓六地十远达忍谓七地十一等觉忍谓八地十二慧光忍谓九地十三灌顶忍谓第十地十四圆觉忍谓佛地如来万德。

  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恒河沙生生苦难。入此法门现身得报。时诸众中有十亿同名虚空藏海菩萨。欢喜法乐各各散华于虚空中。变成无量华台。上有无量大众说十四正行。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宝华各坐虚空台上说十四正行。受持读诵解其义理。无量诸鬼神现身修行般若波罗蜜 是人超过下第二明叹经功能第二叹益劝修讫。第三时诸下大众闻法获益散华供养文有三。初菩萨欢喜供养十四忍名十四正行。二十八梵天欢喜供养。三无量诸鬼神下明鬼神供养。略不明余众供养。言十八梵者初禅有三谓一梵众二梵辅三大梵。二禅有三一小光二无量光三光音。三禅有三一小净二遍净三无量净。第四禅有九一福生二福爱三广果此三天凡圣共住四无想天唯外道凡夫住。五无烦六无热七善现八善可见九色究竟。此五唯那含等圣人住。唯第四禅有色地故云十八梵不说无色界。言鬼神现身修行者以其过去修敬故令得修行波若。以其毁戒故堕鬼中答第二问明利他行相竟。

  佛告大王汝先言云何众生相可化若以幻化身见幻化者是菩萨真行化众生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 第三佛告大王汝先言下答前所化众生问文有三。第一欲答故牒其问故云何众生相可化。第二若以幻化下正答。第三时众下明得益。就正答中有二。初就悟入以答亦名略答。亦名为无所得以答。文云若以幻化身见幻化者是菩萨真行化众生者知身相本自不生。为化众生故名幻化身。众生本来不有而今言化者以不有而有故云见幻化也。知能化所化本来清净故云真行化众生也。众生识初一念下第二广答。亦云约出用答亦云约俗谛幻有答。文有五。初定是善恶心异木石。第二色名色盖下出五阴名。第三盖者下释名广解。第四大王下简凡圣色粗细不同。第五众生者下明一切法结属世谛。初云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乃至金刚菩萨者解者不同不能具出。今且依经以释。涅槃经云如雪山药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味。其药真味停留在山犹如满月。合譬云一味者譬佛性。以烦恼故出种种味所谓地狱畜生等。今谓一味者即是无所得不二之真性也。复云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味异者。依无所得真性起有所得妄想。即成无明烦恼起业成六道报也。又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有。如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实相与无明住地本来无前后。但众生于无所有中横起忆想分别长流六道。变迷得解知烦恼本来是涅槃有何初后。故此经云初一念识支本识解性故异木石耳。文云生得善生得恶者缘善境界起于识善。此识善则从自性真实善正因所生。复缘善事而起此识则善也。若缘恶境界起于识恶此识恶则从无明熏习生因所生。复缘恶事而起此识则名恶也。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者。此初一念善恶之识熏习之功各生无量善恶习果也。

  初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成众生色心是众生根本色名色盖心名识盖想盖受盖行盖盖者阴覆为用身名积聚 初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此意于生死内既无明缘念念起生灭心也。故云不可说识此明成众生因也。成众生色心者辨果。文云众生根本者结初一念识是成众生本。又解初一念者此明相续之始。此乃无始为始。金刚终一念者若小乘分段终大乘变易终也。色名色盖下第二略出五阴名。盖者下第三释名广解。盖者阴覆为用身名积聚假名之身为五阴所成故云积聚。

  大王此一色法生无量色眼所得为色耳所得为声鼻所得为香舌所得为味身所得为触坚持名地水名润火名热轻动名风生五识处名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议色心 此一色法生无量色者依成实十四种色为色阴。阴盖众生不能得出离生死。初明五尘色次明四大色次明五根色。文相甚显。如是一色下总结色心有不可思议色心。

  大王凡夫六识粗故得假名青黄方圆等无量假色法圣人六识净故得实法色香味触一切实色法众生者世谛之名也若有若无但生众生忆念名为世谛 大王凡夫六识下第四简凡圣色粗细分别。凡夫六识总相聚法故言得假名上青黄。圣人分别四微等故言得实。又云圣人缘法界六识得真实法也。众生者世谛之名下第五明众生一切法属世谛。文有三初总标一切属世谛。第二相续假下明三假属世谛。第三大王下明诸佛贤圣称境而知皆如幻有结属世谛。前总中有二。初明一切法皆如空花悉属世谛。二无佛出世前下明立因缘名字。就前有二。初明众生若有若无皆如幻化名为因。

  世谛假诳幻化故有乃至六道幻化众生见幻化幻化见幻化婆罗门刹利毗舍首陀神我等色心名为幻谛幻谛法无佛出世前无名字无义名幻法幻化无名字无体相无三界名字无善恶果报六道名字 假诳幻化故有乃至六道亦如幻化名为无果。以众生虚妄忆想为假诳所成故有人天六道之名。若达此妄本来不有故云幻化见幻化也。二婆罗门下明贵贱皆如幻化悉入世谛。又解前明凡夫取假色为实。次幻化见幻化下明圣人知假色是虚。此文应言幻师见幻而言众生者此是佛众生也。第二立因缘名字中有二初明无佛出世无一切因缘名字。

  大王是故诸佛出现于世为众生故说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无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相续假法非一非异一亦不续异亦不续非一非异故名续谛 二大王下明佛出世为众生立一切世界六道无量种种色心等名字。可知第二明三假属世谛。一相续假者与成实师异。若见诸法是一是常见。若见诸法念念异是断见。离此二见知前法生后后法。法次第生法此明因缘续义。故文云一亦不续异亦不续。绝于前后故故不相续也。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无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缘成假成众生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是幻谛众生 相待假者有二。亦名别待亦名通待。如长短老少好恶名为别待。如长待不长一切万物皆不定。不长外随待一物故云不定亦名通待。缘成假者即因成假四尘成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成众生故缘成。文云五色者云五根为五色。亦云青黄赤白杂色为五色。文云俱时因果现在五果三因名俱时因果异时因果者过去二因望现在五果名异时。又云俱时因是缘因异时因是生因。若约外法梁椽成舍名俱时。十二时成日名异时因果。

  大王若菩萨如上所见众生幻化皆以假诳如空中华十住菩萨诸佛五眼如幻谛而见菩萨化众生为若此时诸有无量天子及诸大众得伏忍者得空无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思议德行 第三大王下明诸佛菩萨五眼亦名世谛。文云若菩萨如上所见众生幻化。如空中花众生本来无所有。以虚妄而有譬如空花。诸佛五眼如幻谛而见如境而知如理而知照缘观并[穴/(俱-≡+=)]故云为若此也。时诸有无量下答问中大段第三闻法获益。初诸天子下明得道人。伏忍下明得益差别地前三贤名伏忍。空忍者四地已上顺无相空。以七地已上名无生忍。初三地信忍略不说之。初地名一地至法云名十地。广大如虚空名不可思议德行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谛品第四

  此品所以而来者。上观空教化明实智方便皆空不二。亦可了护因护果毕竟无差。起如幻化以化众生。化不孤起必有所观境界教。境界教是何。所谓二谛。二谛者真俗非一名为二。即不虚名谛故云二谛品。二谛之义佛法大宗。若欲委论境之与教诸解非一不能具述。今言二谛者以因缘空有为世谛。因缘有空为真谛。至论诸法本来不二为因缘故说言二耳。就此中一品有三番问答。论辨二谛不二即为三别。第一问答正辨二谛不二。第二问答明说法不二。第三问答正辨法门不二。就前问答中有二。初问后答。就初问中有三一问二难三结问。正辨二谛有无。文言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此正是问也。

  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事云何 若言无者智不应二方便智实智。若言有者圣人智不应一。若论其理不一不二。若定为一凡夫见俗而应见真。若定有者智不应一此正难也。一二之义其事云何此正结问也。但一二之言既难所以月光有问。故言一二之其事云何。

  佛告大王汝于过去七佛已问一义二义汝今无听我今无说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故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七佛偈如是 佛告下第二佛答也。就答中有三初长行叹问二引七佛偈为证第三大王下长行正报其难。初长行叹问有三。初叹问二略示义宗三诫敕。初叹问出王本行愿。先已于过去论一二义竟。今何故更问此事。汝今下第二略示义宗。汝今无听我今无说者。如幻无所说何须汝闻故言无听。听者如幻人无所听何须我说。如是无听无说而不防听说宛然。一二之义亦尔。故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听法者无闻。若心存听说即是二见岂得与此经相应。谛听谛听下第三诫敕劝修。依三慧而修行方能达解一二之义也。谛听谛听者即是闻慧。善思念之即是思慧。如法修行即是修慧。第二引七佛偈有八行半分为四别。第一三偈约因缘空有以明二谛不二。第二有三行约情解见一二以明二谛不二。第三有两行就譬以明二谛不二。第四半行结劝属人。初三偈即为三别。初偈标因缘空有二谛章门。次偈解释。第三偈结初偈上半约有空以明真谛。下半偈约空有以明世谛。

  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他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他作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 无相第一义者此辨真谛也。如来说法前后不同先说世谛后明真谛。此明从浅入深。自有先说真谛后明俗谛此明宗归有本。无相者实相之理绝于有无名为无相。物莫能测名第一仲[阜*责]所以名之为义。无自无他作者本来无相岂是今无。既言本无相何忽有造作。故云无自无他作。依如西域九十五种外道以四作往收义无不尽。故涅槃云非自作非他之所作亦非共作非无因作。是故胜出诸外道。此经只有二种存略故耳。因缘本自有者明因缘空有为世谛。因缘本自有岂是今有。既言本有故言无自无他作。故大智论云十二因缘是谁所作。佛言非佛作非菩萨作(乃至)非一切圣人所作。故云无自无他作也。法性下一偈为二。上半释前上半下半释前下半。法性本无性者即是前无相第一义。诸法实相名为法性。法性以无性为法性。此是对性说无性。若无有性亦无无性。第一义空如者即是第一义空。以无依无得故名空如。诸有本有法者释前因缘本自有。三假集假有者此明无体藉他故有也。第三偈无无谛实无还结前无相第一义。寂灭第一空结无自无他作。诸法因缘有结前因缘本自有。有无义如是总结前十一句也。有者结前三偈下半。明有。无者结前三偈上半明无。故云有无义如是也。又释无无谛实无者二无遣二实。故云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者有自体本无故云寂灭第一空。一切有为法皆依六因四缘生。故言诸法因缘有。又解无无谛实无者一无去于上诸有一无去于上无故云无无也。谛实无智照如实智。故云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者寂灭法中最精绝四句离百非。不同二乘断空故云第一空。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者总结上也。又解无无者一无无世谛一无无真谛也。

  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解心见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非二何可得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有无本自二下第二有三偈。就一异约情解以辨二谛不二。初偈略明一二第二偈解释第三偈结叹。初偈为二上半约二情明二谛。下半约观解明不二。上半初句法说次句譬说。有无本自二者有即非无无即非有故言本自二。何以得知有无。下句譬云如似牛二角。二角相别似于有无义不相即。同在一头似有无体一。照解见不二下下半约观解。佛菩萨心内达照诸法毕竟清净何曾二不二。为对于二故云照解见不二。有人云见不二即是一此是一异之见岂是照解。二谛常不即者还约二情故云不即。第二偈约达解之心以释前偈于缘见一二。解心见不二者释前偈上句。前即于缘见有无。今辨了悟此有无之二。于解即不二。求二不可得者释第二句譬说。但迷故说二譬之二角。变迷成解此二本来不二。求二毕竟无从故云不可得。非谓二谛一者释前下半初句照解见无二。本对二说无二其二既无岂得存一。故云非谓二谛一。以此而推无二岂得还同一见。非二何可得者一既不可得何况二耶。第三行结叹上半结前。于解常自一者结前解心见不二。此一对二说一莫作一解。于谛常自二者结前有无本自二。又解于解常自一者二谛体一。于谛常自二者结其义异。通达此无二者下半叹益明内外并[穴/(俱-≡+=)]。有无双寂无依无得平等清净。故云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如影三手无因缘故诳有幻化见幻化众生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实则皆无名为诸佛观菩萨观亦然 世谛幻化起下第三有两偈。约譬明二谛为二。初一行半明世谛人法同于幻化。后幻师下半行约譬明真谛。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者明世谛虚诳不实喻若空华但诳肉眼妄见为有。如浮云电如风送火譬如空华无所有。如影三手无因缘故诳有者此是无因缘。但有虚假之名而无其实也。幻化见幻化者众生体是其幻。复染幻尘名幻见幻也。众生名幻谛者世谛也。上明法幻今明人化也。幻师见幻法者下半明真谛。诸佛菩萨譬幻师三界虚妄是幻法。谛实则皆无者迷故见有。变迷实照则知皆无。对有说无有息无消缘观俱寂也。名为诸佛观下第四半偈举观结属人。初句就果人知于二谛故云名为诸佛观。第二句就因人知于二谛故云菩萨观亦然也。

  大王菩萨摩诃萨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佛及众生一而无二何以故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众生空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无相二谛虚空般若空于无明乃至萨婆若无自相无他相故 大王下第三正释其所难明二谛不二。于中有三初举果对因以明二谛不二。第二五眼下偏就果以释不二。第三菩萨未成佛下双结因果以释不二。就初举果对因中有二。初约菩萨能化见不二照凡夫二乘所见二谛。佛及下广明所化众生及法悉空不二。初能化文云菩萨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者。于中道一实谛内常照空有二谛化众生。所言常照二谛者即大悲般若化众生以波若。故在生死而不着则异于凡夫。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异于二乘。不舍生死异于二乘。不舍涅槃异于凡夫。故言常照二谛化众生。旧云第一义不说俗是何言哉。佛及下二广明所化众生及法悉空不二。就中有二初明生空后辨法空。生空文言佛及众生一而无二者。佛及众生本来寂灭同无所得故云一而无二。虚妄分别见众生为因地佛为果地。达观之上体知佛及众生本来寂灭。故云一而无二。此无二者是因缘假名对破二见言一二息一消。一药病俱遣亦是遣无遣有。何以故下释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众生与菩提同无所得。众生如与菩萨如无异故言置。非是两物相置也。次明法空文言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一切法空者总标诸法空也。法门无量不可具出。今总标一切摄无尽故云一切法空故。为众生无始已来滞有情深今借空智以遣有。复滞于空今以空治空故名空空。故智论十八空中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竟。次明空空以空治前三种空。故云空空。又解一空空于智一空空二谛法也。何以故下释二空。文言般若无相者释其智空。以智无生相名之为空。文言二谛虚空者释其二谛法空。以一切毕竟清净故言虚空。文言波若空于无明者。因缘之法本性自空不须智推然后明空。但众生虚妄不知故复假智照得空。故涅槃云诸法虽空要因菩萨修空见空也。乃至萨波若无自相无他相者。内尽于观名为无自。外清诸缘名为无他也。

  五眼成就时见无所见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 五眼下第二偏就果地以明能见所见不二。文言见无所见者此见是无见之见。言无所见者诸法本来清净何所见耶。而言见者随俗故无过。法华明佛眼见六道众生。大品明五眼不见众生。法华即无见之见大品即见之无见。此经举所见之非无以显能见非有。行亦不受者大品无受三昧具有五句。此中正有四句。若将乃至一切亦不受即是第五句。行亦不受者大智论云行亦不受者治其有见。不行亦不受者除其无见。说无为治有非谓有此无。说有以除无非谓有此有。谈无未曾无说有未曾有。对治因缘故有此说。欲使两见之徒俱诣正观夷有无均生灭亡道俗泯二际故云行不行等皆不受。亦不受有亦不同无无二过故。非行非不行者有因尚不得何况无因。一切法亦不受者依大智论即是不受亦不受也。菩萨未成佛下第三双结因果不二。文言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者。譬如结巾为㝹解者见巾妄者见㝹。亦如病者食甜为苦病差以向苦为甜。更无别异法由妄故见不生死为生死。烦恼亦尔。迷故菩提即是烦恼。悟之烦恼即是菩提迷故。则四方易位悟也则廓尔无遗。何以故下释上烦恼即菩提。于第一义而不二者烦恼与菩提同无所有云不二。诸佛乃至一切法皆绝心行故称为如。第一问答竟。

  白佛言云何十方诸如来一切菩萨不离文字而行诸法相大王法轮者法本如重诵如受记如不诵偈如无问而自说如戒经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广如未曾有如论义如是名味句音声果文字记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二白佛言下第二问答明说法不二。有二。初问后答。就初问中有二意。初问意言。云何上说菩萨于第一义谛中。常照二谛化众生。第一义谛中。有何所化而言佛菩萨常说十二部经化众生。不离文字而得解脱。文字即寂。若为行诸法相云何第一义中化众生。二远取上问前空品明护佛果护十地第一义中无能护所护。云何护佛果护十地化众生也。第二答中有四初明所说十二部经如。第二大王如如下明三种佛性。若菩萨下第三出修之方法。大王若菩萨护佛下第四结。就初有二前约十二部经明二谛教如。是名味句下次劝依文字取如莫取名字。十二部经者法轮即法本如。西土名修多罗此名法本。谓诠理之本亦可与十二部经为本。言法本如者明诸法本来是如。如者不一不二之异名。非但真谛是如只世谛亦如。今文正尔。以随俗方便故名世谛。即此世谛体本来不可得名之为如。余十一部例然。不同旧说法本是世谛如是真谛。此是真俗二见耳岂是约二谛以明如。重诵如者此间语梵本名祇夜。以偈重诵前长行中义。受记如者此间语外国名和伽罗那。以记说未来世得佛果故。成实论明解义经以其问答解释明因得果故。不颂偈如者此间语梵本名伽陀。以泛尔偈说不颂长行故。无问而自说如者此间语西土名优陀那。以不待请说故。戒经如者此间语梵本名尼陀那。此是因缘经以因事制戒故。譬喻如者外国名阿波陀那以藉事说法故。法界如者西土名伊帝曰多伽。此间应云本事。佛说法界畔亦云以说过去十八界事故。本事如者外国名阇陀伽此间名本生经。以说自身本生事故。前本事经说自他十八界故。方广如者外国名毗佛略。以说法空方广理故。未曾有如者外国名阿浮陀达摩。以说神通变化事故。论议如者外国名忧婆提舍以问答辨理故。是名味句下大段第二明依文字取如不取名字也。就中有五一名味句是应说。二音声是正说。音声者一胸二喉三咽四舌根五齿六唇七鼻八顶。由此动方有音声说也。三果报是能说。四一切如即是所说依此说实无法可说。故金刚波若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五若取文字者举失显得。以执文字作解不达文字性离故名不行空也。

  大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诸佛未成佛以当佛为智母未得为性已得萨婆若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 大王如如文字下答问中第二明三种佛性。初现常佛性二当常佛性三了因佛性。佛性非当现而约缘当现不同。故有三种之说。若无依无得随缘说者无过。若执当现是定实者即成诤论。初现常文言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者。以前闻十二部经如故知文字即是如。如即是波若。波若为佛母。故云智母。言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者知众生性不可得即如。故云即为萨婆若体。达解众生与萨婆若不一不二。何当何现破当故说现耳。诸佛未成佛下第二明当果佛性。何以得知。文云诸佛未成佛当佛以为智母未得为性。故知当有非现有。现有者有隐性当无者无当性。故知显故名当隐故名现。论其实性体绝诸非当非现现以因缘故说当说现耳。已得下第三明了因佛性。明三乘波若了出不生不灭。以得波若正观体知生者不生灭者不灭。故云自性常住。一切众生虚妄因缘轮回六趣。体知虚妄无从即是不生不灭。故云以此自性常住为觉性也。

  若菩萨无受无文字离文字非非文字修无修为修文字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罗蜜大王若菩萨护佛护化众生护十地行为若此 若菩萨下答问中第三出修之方法有二。初出修方法文言无受无文字离文字非非文字修。无修为修文字者者。以知文字性离心无所依。文理并[穴/俱]修不修俱寂。故云非非文字修文字也。二为修文字者下明体知上修之方法。体知波若修故得名性波若。以无得为得实无所得也。大王若菩萨护佛果下答问中第四结上护化众生护十地行能护所护亦同修之方法也。护佛者护果。护十地行者护因。护化众生者利他行也。

  白佛言无量品众生根亦无量行亦无量法门为一为二为无最耶大王一切法观门非一非二乃至无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相若菩萨见众生见一见二即不见一不见二一二者第一义谛也 白佛言无量品众生下第三问答明法门不二。就中有二初问次答。初月光举所化众生。无量品明其人别。根亦无量明其根别。行亦无量明其行别。此三既异未知能化法门为一为二为无量也。大王一切法观门下第二佛答中有三。第一正答法门不二。大王七佛说下第二叹教劝修明经功德。大王此经下第三定经名字劝令受持。就初正答法门不二中有四。初正答前问明法门不二。从若菩萨下二举非显是以释前问。从大王若有若无下第三明诸谛教门摄一切法皆归于空。从众生品品下第四结酬前问。初正答问中文云大王一切法观门下答前三句。非一答初问。非二答前第二问。乃至无量答第三问。应云非无量而言乃至无量者。欲显非无量之无量。一二义既非无量亦尔互文现意耳。一切法亦非有相下重举绝四句释前一切法观门。经家存略直标破有无二句余句可知。亦非有相者破有相。非非无相者即是第四句。破非无相故言非非无相。有人言非非者是误。应云非无相此是不识经耳。第二若菩萨下举非显。是先举非文云若菩萨见众生者即着我人也。见一见二者即同僧佉卫世师一异之见也。次明显是文云一二者第一义谛也。以知正因缘之一二毕竟清净无依无得。知此一二相寂灭故云第一义谛也。

  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我人知见五受阴空乃至一切法空众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门 第三大王下明诸谛空中有三。初明世谛次明三谛摄法三明世谛终归空也。初世谛文云若有若无者。此意明凡夫定执有无故名世谛也。次明三谛摄法文云一切法空谛者。三藏师云诸法本性为空谛也。凡夫色粗显据色为端名为色谛。三乘人修道无漏心名为心谛。若义论生死涅槃各有三谛。生死三者天人四大色是色谛。八识心是心谛。于生死上无涅槃是空谛。涅槃三者天人真实色是色谛。二真实心名心谛。无生死四颠倒名空谛也。教虽说三理非三也。我人知见下第三明世谛还归于空。众生品品下第四总结酬上问。众生品品者酬前无量品众生。根者酬上根亦无量。行者酬上行亦无量。非一非二法门者酬上能化法门为一为二为无量。

  大王七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今说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汝等大众受持读诵解说是经功德有无量不可说不可说诸佛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众生皆得成佛是佛复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皆得成佛 大王七佛下答中第二段叹教劝修明经功德。文有六别。初明诸佛道同。汝等下第二劝持。有无量下第三别列三番佛。是上三佛下第四总牒上三佛明说波若分教多少。况复下第五校量时诸下第六闻法获益。第一诸佛道同文云七佛所说我今说波若无二无别者通释释迦为七佛。明已所说同于六佛显法真正。同无所得故无二无别。第二劝持文云汝等大众受持。大智论解受持云。闻而奉行为受久久不失为持。故云受持。读诵解义可解。第三举三番佛化众生。从无量不可说诸佛是第一。二从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众生皆得成佛已来为第二番佛。从是佛复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下第三番佛也。

  是上三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八百万亿偈。于一偈中复分为千分。于一分中说一分句义不可穷尽。况复于此经中起一念信。是诸众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况受持读诵解说者功德即十方诸佛等无有异。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得佛不久。时诸大众闻说是经。十亿人得三空忍。百万亿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第四是上三佛下总牒上三种多佛。一一佛各说八百万亿偈。显所说既广今分教少多有三句。初分经作八百万亿偈。二于一偈中分为千分。三于一分中说一分句义不可穷尽。第五况复下况信校量。文言一念信超十地者。一念无所得波若信。胜有所得百千劫修行十地功德也。文云诸佛等无有异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得佛不久者。佛非当非现破当故云即是如来。破现故云得佛不久。岂可执当现等当以为诤论耶。第六时诸大众下闻法获益。文云十亿人得三空忍者。谓空无相无作也。言大空忍者在十地内本智证如名大空忍。亦云无所得空故云大空忍。言十地性者在初地已上圣种性也。

  大王此经名为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汝等受持般若波罗蜜经是经复有无量功德名为护国土功德亦名一切国王法药服行无不大用护舍宅功德亦护一切众生身即此般若波罗蜜是护国土如城堑墙壁刀剑鉾楯汝应受持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大王下答问内第三段定经名字劝持文有三。初总列经名劝人受持。复有无量下第二显经功能。从汝应下第三结劝受持。第一列名内云此经名仁王问波若者。此经有二名若从能请人为名名为仁王问经。二从功能立目名护国经。道理通护一切衰恼等事。但护国为宗故偏名护国也。第二显经功能令人乐持。云复有无量功德者总显功德广多。下别显功能有四。初护国亦护王身二明护舍亦护人身。三即此下结波若是护国四如城下喻显护国。城堑如戒城高显譬大乘。堑在城下外而复小譬小乘。皆有防非止恶义。墙壁如定安身之用。墙广譬大乘壁小譬小乘。刀剑如智慧鉾楯如戒定。第三汝应下结劝受持也。

  仁王般若经疏卷中四终


大正藏第 33 册 No. 1707 仁王般若经疏

仁王般若经疏卷下五

  胡吉藏撰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护国品第五

  正说六品中上来三品明能护般若辨经力用。生菩萨二利能护佛因果。及知四生相寂了语因果本来不二。得出世利益已竟于前。今此一品明所护国土辨世间利益。上空品初十六国王意欲问护国土法用。佛先答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十地行因缘。上来三品诸说观门明能护般若因而生解。内德既圆外化复显。经之威力使国无灾民主获安故名为护。所护是何题名为国。国者王化封疆名之为国。盛辨此义因以标名故云护国品。问何故弘此经能护国土。答其意众多今略明三义故能护国土。一者般若是佛母能生诸佛。今弘宣般若称可佛心为佛神通之所拥护。能使七难不生万民安乐。二者大乘经是菩萨所学。由讲此经十方菩萨云集此土听受大乘。以菩萨神通大故能令七难不起。三者此大乘经是十方护法天龙鬼神等之所爱敬。由讲此经天龙神等悉来听法。拥护国土能除七难灾障不起故能护国也。此品分为五别初明护国行法。大王昔日下第二引昔显今明益非虚。大王十六大国下第三劝物修行。尔时释迦下第四得益。吾今下第五结。就第一段中复有四别。初明护国行法。二大王国土乱时下明七难正坏国土以为所护。三从不但护国已下明护余臣庶等亦名护福。四从不但护福亦护众难下明护余人八难。就初护国行法中又分为三。初敕听许说二当国土欲下明须护时节。三当请百佛下正明护国行法。

  尔时佛告大王。汝等善听。吾今正说护国土法用汝当受持般若波罗蜜。当国土欲乱破坏劫烧贼来破国时。当请百佛像百菩萨像百罗汉像百比丘众四大众七众共听是经。请百法师讲般若波罗蜜。百师子吼高座前燃百灯烧百和香。百种色华以用供养三宝。三衣什物供养法师。小饭中食亦复以时 初文云告大王者诫听也。吾今者许为正说。汝当受持下劝王修行也。始是答上空品中问护国土因缘。二明须护时节。文云当国土欲乱者明七难将起坏国恼民。故国王修德攘灾令万民安乐。文云劫烧未必劫烧也。言贼者有二。一外劫盗禽兽。二内所作诸烦恼贼。既有二护亦有二。一外即百部鬼神二内所谓功德智慧。若内若外皆是诸佛菩萨神力也。三明行法中又分为四别。初从请百佛下列七种福田明福田阔大。二从百师子下标列六种供养之具明供养事。三从大王一日二时下第三教其说法仪式。四从百部鬼神下明诸善神王闻经欢喜拥护国土。初明七种福田一者。百佛二百菩萨三百罗汉。此等就入涅槃后故但请像。以其末世七难急故。若就佛在世时亦请佛菩萨罗汉等身。四百比丘众五四大众。一比丘二比丘尼三优婆塞四优婆夷。六七众前四大众外更加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为七也。七请百法师。法师等七种何故皆百。略举圆数以应百部鬼神也。二明六种供养具中一百师子坐。以佛及法师坐此座上说妙法名师子座。二燃百灯三百和香四百种色华五三衣什物。什物者三衣.钵.坐具.剃刀.褐子.乌子.刀子.漉水袋.钵袋.针筒。六小饭中食。用此六种供养三宝。百高座者以有百法师故。灯香华各有百者以供养百佛等故。三明说法仪式。

  时大王一日二时讲读此经汝国土中有百部鬼神是一一部复有百部乐闻是经此诸鬼神护汝国土 文云一日二时讲者午前午后也。四明善神护国土。文云百部鬼神者三藏师云出金银仙人义经。此经外国不来。此仙人领诸鬼神鬼神根本有十部。一一部各有十部故云百部也。根本十者一大神能化作诸神。二童子神摩醯首罗儿。犯仙人。仙人法不杀小儿。故仙人记年十六成大仙必死。此言不可勉。摩醯力住此儿恒年十四。以小儿为部党害世间小儿。若年十五此儿不复害。三母神童子乳母也。四梵神摩醯首罗。面上三目有一切智。若失物咒小儿面更生一目直往取物得物还失目。五象头神好障碍他一切善恶事愿令不成就。六天龙神多贪嗔。七罗罗神好犯人天有善恶二健儿。八沙神食肉薄福身如沙土。九夜叉神有大神通。十罗刹神翻名极难。言百部者是鬼神王也。一一部复有百部鬼神者是前神王眷族也。是诸鬼神皆欲得人行般若。若不弘宣好为损害。由国内讲此经诸鬼神等为闻法故悉来护国令无七难。由无七难得讲得听。故云乐闻此经也。明行法竟。

  大王国土乱时先鬼神乱鬼神乱故万民乱贼来劫国百姓亡丧臣君大子王子王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天地怪异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时失度多有贼起大王若火难水难风难一切诸难亦应讲读此经法用如上说 第二明七难正坏国土。七难者一鬼神难二贼难三臣君太子百官难四二十八宿难。大王下三灾合前为七难。此意由国无三宝复不讲读大乘。鬼神等无闻正法故恶心滋多恼乱万民。万民复乱及以衰死故外贼来侵国耳。又百部鬼神乐闻正法由其国中不讲经故诸鬼神瞋忿故起七难恼乱国。二十八宿者角亢弖房心尾箕是东方宿也。斗牛女虚危室壁是北方宿也。奎娄胃昂毕觜参是西方宿也。井鬼柳星张翼轸是南方宿也。一方有七四七二十八宿也。失度者于上度数错乱故曰失度也。日月失度者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行一度一岁一周天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行一月一周天。又天道日月所行乃有无量。大判有三道。谓冬至之日行于南道。夏至日行于北道。奉秋二分行于中道。护难法用同上故云如上说也。

  大王不但护国亦有护福求富贵官位七宝如意行来求男女求慧解名闻求六天果报人中九品果乐亦讲读此经法用如上说 大王不但护国下第三明护臣庶等法用。有九种福一富二贵官位三七宝如意四行来安稳五男女六慧解七名闻八六天果九人中九品果也。九品者九品人上中下各有三品三三合九种。上品上中下者上品道种性金轮王中品性种性银轮王下品习种性铜轮王。中品上中下者上品铁轮王中品粟散王下品小国王。下品上中下者上品刹利大姓中品波罗门大姓下品居士大家等。

  大王不但护福亦护众难若疾病苦难杻械枷锁捡系其身破四重禁作五逆因作八难罪行六道事一切无量苦难亦讲读此经法用如上说 大王不但护福亦护众难下第四明护难。难有八一疾病苦难二杻难三械难四枷难五锁难六捡系七四重五篇等是。八五逆等是五逆杀父杀母杀真人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八难。又八者三途难即三。四佛前佛后难五边地难六聋盲喑哑难七世智辨聪难八长寿天难。第一大段明护国行法竟。

  大王昔日有王释提桓因为顶生王来上天上欲灭其国时帝释天王即如七佛法用敷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说般若波罗蜜顶生即退如灭罪经中说 大王昔日下第二大段引昔类今。就中有二。初引帝释王证成波若能护国土。如涅槃经引出其事也。二从天罗国下引普明证波若能护身命。如十王经中说五千国王集。引此为证也。就初引天王中有四。一举顶生王领夺天国二明帝释护国行法。三顶生即退下明顶生退散四如灭罪经下引经证成。此应名涅槃经为灭罪经阇王中说也。

  大王。昔有天罗国王。有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斑足太子。为外道罗陀师受教。应取千王头以祭冢神。自登其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少一王。即北行万里。即得一王名曰普明王。其普明王白斑足王言。愿听一日饭食沙门。顶礼三宝。其斑足王许之一日。时普明王即依过去七佛法请百法师敷百高座。一日二时讲说般若波罗蜜八千亿偈竟。其第一法师为普明王而说偈言 大王昔有天罗下第二引普明王为证。文有三一明难事。二从普明王白斑足下明依经修福明护国行法。三尔时法师下闻法悟解。第一难事者斑足欲破诸国取千王头祭冢神文相显可解。第二明行法中文别有三。初明普明乞一日暇斑足即许。二时普明下请法师说法。三其第一法师下就彼一人明说四非常偈。前二分文相显可知。就说偈中有八偈为四。初两偈说无常次两偈说苦。次两偈说空次两偈说无我。

  劫烧终讫乾坤洞燃须弥巨海都为灰扬天龙福尽于中雕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 乾坤洞然者如造天地。本起经说天地寿二百万劫寿尽为劫火烧尽。七日凝住过七日天下洞然。劫火去上至欲界第六天一劫火尽。他方大龙王雨水灭火上至第十梵天尽色界。复有一劫旋蓝风从他方来吹此天雨水。波荡至上无色界。复有劫水尽吹水波即作山川。天地初成未有日月星宿。诸天飞来日月国土始有也。就初两偈中初二句就天地。次两句约山海次两句就天龙次一句就阴阳。二仪者一阴二阳此之二种能生能成名为二仪。言尚殒者明此阴阳虽复生长而念念雕丧故是无常。下一句结无常。无常多种今略出五种。一灭无常舍现报二坏无常和合破散。三转变无常色等变为异四集相无常无实生灭也。五自性无常有为之法平等不住也。次两偈明苦即明八苦。

  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苦国有何赖 生等者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轮转无际者轮回即是行苦。事与愿违者即是求不得苦亦名爱别离苦。忧悲即是坏苦。欲深祸重者论云如大海水无边亦无底。能召重苦故云祸重也。疮疣无外者贪欲内心生故。疮疣即身自有故云无外。三界皆苦者明苦实乐虚。国有何赖者明依报皆苦也。苦位有四一欲界不净故苦二色界退堕故苦。三无色界不安故苦四二乘不一向寂静故苦。次两偈明空。

  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响俱空国土亦如 文云有本自无者明自性本来空也。因缘成诸者明因缘空也。因缘之法由若空华。但有假名而无其实也。正观云因缘生法即是空也。盛者必衰者此是始终空也。众生虚妄横计为有。谛实而观始终皆不可得也。实者必虚者众生计我为实。实相刀切身无常即坏。即是实者必虚也。众生蠢蠢都如幻居者明生空也。声响俱空者明相空。响但有相貌无实故云相空。闻响者是耳根坏颠倒听。例如空华旋火轮等。次两偈明无我初句就心明无我。心非形相故言无形也。

  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眼保养以为乐车形无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假乘四蛇者约色明无我四蛇譬四大也。无眼保养以为乐车者此二句约情明无我。以凡夫无慧眼保玩此身以为乐车。如似无目之象但求食味。乐五阴之车也。不达无我保养四大谓为有我。不知此身假合而有似众木成车。横计轻苦谓之为乐名为乐车。形者四大也。神者识神也。形神尚离正明无我。岂有国耶者举类显国空也。

  尔时法师说此偈已时普明王眷属得法眼空王自证得虚空等定闻法悟解还至天罗国斑足王所 第三闻法悟解有二。初明自行次明化他。自行有二一眷族得解二普明自证虚空等定。次明化他有五。

  众中即告九百九十九王言。就命时到。人人皆应诵过去七佛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中偈句。时斑足王问诸王言。皆诵何法。时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王闻是法。得空三昧。九百九十九王亦闻法已。皆证三空门定。时斑足王极大欢喜。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非君等过。汝可还本国。各各请法师讲说般若波罗蜜名味句。时斑足王以国付弟。出家为道证无生法忍。如十王地中说。五千国王常诵是经。现世生报 即告九百下一明化余王。时斑足问诸王下二明斑足与诸王同闻法获益。即告诸王下三明悉放诸王各还本国皆弘此经。以国付弟下四明斑足出家进行得无生忍。五千下第五明五千王得益第二引证讫。

  大王十六大国王修护国之法法应如是汝当受持天上人中六道众生皆应受持七佛名味句未来世中复有无量小国王欲护国土亦复尔者应请法师说般若波罗蜜经名味句 大王十六大国下品中大段。第三劝持有三。初劝十六国王受持。二天上人中下劝六道众生受持。三无量小国王下劝诸小国王受持第三劝持讫。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此般若波罗蜜时。众中五百亿人得入初地。复有六欲诸天子八十万人得性空地。复有十八梵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乐忍。复有先已学菩萨者证一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复有八部阿须轮王得十三昧门得二三昧门。得转鬼身天上正受。在此曾者皆得自性信。乃至无量空信。吾今略说天等功德不可具尽 尔时释迦牟尼下品中大段第四。明得益有六种得益不同。初五百亿人得初地。二六欲天八十万人得性空地在四地已上。三十八梵天得无生忍及法乐忍在七地以上。四复有先已学菩萨明初地乃至十地。五八部神王得十三昧者十一切入也。得二三昧者八胜处八背舍也。或云一空二无相也。又转鬼神身得天身。六现在众在此会者得自性信者四不坏信也。又得空信者入初地也。又十信名自性信种性已上名空信也。吾今下品中大段第五总结略说如此广说不可穷尽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散华品第六

  正说六品为四。上三品明能护般若第二护国一品明所护国土已竟。今此品是第三示物供仪令人供养。十六国王闻上说般若得益众多。内心庆喜散华供养因以题名。故云散华品。问供养多种今何故散华。答供养虽多不出三种。一敬供养谓香华等二利供养谓衣服等三修行供养谓六度四摄等。此品多明恭供养修行供养也。此品文为六段初明十六国王闻法欢喜散华供养。时诸国王下第二发愿。佛告大王下第三如来述成。时佛下第四现神力。佛现神足下第五时众得益。谛听谛听下第六结。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所说十万亿偈般若波罗蜜欢喜无量即散百万亿行华于虚空中变为一座十方诸佛共坐一座说般若波罗蜜无量大众共坐一座持金罗华散释迦牟尼佛上成万轮华盖大众上 就初散华中有四。初散百万亿行华者地前三十心华。二复散八万四千波若波罗蜜华初地已下十地华。三复散妙觉华佛地华也四诸天人散天华。就前三十心行华中有四。初明十六国王闻上说般若欢喜即散百万亿行华。二华于空中变成一座。十方佛共坐一座说般若。三无量大众共坐一座持金罗华散释迦上。四金罗华变成万轮华盖大众也。问何故一时间诸华变转自在如此。答以般若故于一无所得心内作种种名。不可以相心而求。若约劝解其事众多不可具出。下云诸华例尔也。

  复散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华于虚空中变成白云台台中光明王佛共无量大众说般若波罗蜜台中大众持雷吼华散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 第二地上行华文有三。初明散华变成白云台。二明台中光明王佛说般若。三台中大众持雷吼华散释迦及大众也。

  复散妙觉华于虚空中变作金刚城城中师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萨众论第一义谛时城中菩萨持光明华散释迦牟尼佛上成一华台台中十方诸佛说不二法 第三佛地散妙觉华中文有五。初明散妙觉华二华于空中变作金刚城。三城中师子吼王佛共十方佛大菩萨论第一义谛。四时城中菩萨持光明华散释迦佛成一华台。五台中十方佛说不二法也。

  及诸天人亦散天华于释迦牟尼佛上虚空中成紫云盖覆三千大千世界盖中天人散恒河沙华如云而下 第四诸大众天人散华有三。初散天华释迦上。二华于空中成紫云盖覆三千大千世界。三盖中天人散恒沙华。此等若就事是敬供养。若约行即修行供养。问前后四番散华变成华盖等。何故于中有佛说法有不说法者。答诸佛方便约缘不同不可定准。第一明散华供养讫。

  时诸国王散华供养已愿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常说般若波罗蜜愿一切受持者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罗蜜 时诸下品中大段第二发愿。就文有二。初时诸天国王愿三世诸佛常说般若。二愿一切受持者下愿四众所求如意常行无所得般若也。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说般若波罗蜜应说应受是诸佛母诸菩萨母神通生处 佛告下品内大段此第三如来述成。就文有二。初述可故云如是如是。二如王所说下劝应说应受持叹般若诸圣之本。有三句是一切诸佛母一切菩萨母一切神通母。

  时佛为王现五不思议神变一华入无量华无量华入一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无量佛土入一佛土无量佛土入一毛吼土。一毛吼土入无量毛吼土无量须弥无量大海入芥子中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无量众生身入一佛身入六道身入地水火风身佛身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 时佛为王下品中第四神力。现五不思议即为五别。第一华变不思议一华入无量者少能入多。无量入一者多能入少故皆不思议神力也。二佛土不思议无量佛土入一佛土能变多土入一土故。三毛吼不思议少能容多故。四须弥大不思议多能入芥子故。五众生不思议无量众生入一佛身故。五种神通称不思议者无得正观之异名也。

  佛现神足时十方诸天人得佛华三昧十恒河沙菩萨现身成佛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萨道十千女人现身得神通三昧善男子是般若波罗蜜有三世利益过去已说现在今说未来当说 佛现神足下品中大段第五明得益有二。初别明四种人得益。二善男子下总举波若有三世利益。别明四众内即为四别。一十方天人得佛华三昧者。此是华严三昧第十地得之。二十恒河沙菩萨得成佛身。三三恒河沙八部神王成菩萨道初地以上。四十千女人现身得神通谓五神通也。善男子下总举般若明三世利益。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谛听谛听下品中大段第六劝依三慧结劝修行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第七

  此品明十三法师。开而奉行为受久久不失为持。因以题名故言受持品。正说六品为四。今是第四明弘经人德行相貌劝将来依凭学经。就文有二。初月光疑问从大牟尼下第二答。初问中有二。初月光从前品生疑。白佛言下第二正问末代持法人。就前疑问中初睹瑞疑念。次即发言咨请。

  尔时月光心念口言见释迦牟尼佛现无量神力亦见千华台上宝满佛是一切佛化身主复见千华叶世界上佛其中诸佛各各说般若波罗蜜 所言月光者性月名波斯匿。而言月光者当是受法已后更立光字故云月光也。次发言者见释迦神力复见宝满如来化身佛主复见千叶上佛各各说般若。此三处佛为一为异。

  白佛言如是无量般若波罗蜜不可说不可解不可以识识云何诸善男子于是经中明了觉解如法为一切众生开空法道 白佛下正问。就中有二。初正问所说般若甚深无量。次云何下结问意。就前正问中有三句叹般若甚深。一过言说故云不可说言语道断故。二过相心境界故言不可解深而无尽故。三过觉观故云不可以识识非思虑境界非缘虑之所达也。云何下次结问意法相如是绝缘忘观。云何解了令一切众生得入空道。开空法道者达有本空故名开空。即空能通名道故云开空法道也。

  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观门诸善男子为大法王从习忍至金刚顶皆为法师依持建立。汝等大众应如佛供养而供养之应持百万亿天华天香而以奉上 大牟尼下第二佛答有三。初正答问。佛告月光我灭度后下第二劝持。时诸大众及阿须轮王下第三明时众得益。就前正答中有三。初略答。善男子其法师下第二广答。善男子如是如是下第三总结十三法师功能。就前略答中有二。初佛答劝修观门略叹其德。文云十三观门者谓三贤十圣为十三。前四忍各有三品以为十二。寂灭下忍为十三。从习忍已下第二辨位。习忍者即习种性。至金刚顶者即第十地标初举后中间十一略具列。依持建立者明十三种合可依止。汝等下第三劝大众如法供养。文云应如佛供养者教其重敬供养也。故二谛品云一念信般若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况十三法师不应如佛供养也。

  善男子。其法师者是习种性菩萨。若在家婆差忧婆差。若出家比丘比丘尼。修行十善。自观己身地水火风空识。分分不净。复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无量罪过故。即发无上菩提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净故得不净忍观门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行八万四千波罗蜜道 善男子其法师下第二广答十三忍。即为十三段。就初习忍有三。第一内凡伏忍初习忍十住也。第二善男子习忍下举失显得。更解三十心前外凡夫十善菩萨。第三是定人者下显得还结习忍位也。就初习忍有八句文。初标忍名位。文云是习种性菩萨也。第二别明四部众在家二众名优婆塞优婆夷。有本云波差优婆差外国语音不同有此异耳。此间名善宿男善宿女亦云善男子善女人。出家二众者一名比丘此名破烦恼。二名比丘尼此名为女。第三修习德行文云修行十信。十信者即前教化品伏忍下品十种心。十信者一精进心乃至第十回向心。第四作六大观四大.空.识也。第五作十四根观。五情根五受根男女意命此。十四是生死根本故成实论名往来根。生死过患故菩萨先须观之。三无漏根入圣位非过不须观之。信等五根不断善根亦不观也。是故二十二根中除八根但观十四。喜乐舍意此四虽通漏无漏是染污根本。所以不除也。第六发菩提心者智度论云五种菩提。是第五无上菩提心也。涅槃经四种菩提发第四上上观菩提也。大品经三种菩提第三佛菩提心也。第七常修三界忍者观三界念念皆不净是诸漏本。无一念净处即得不净忍也。以作上来诸观名佛弟子故云住在佛家也。第八修六和敬与物同修名之为和。共相受德目之为敬。三业同修为三。同戒同见同学八万四千度名六。余经以同利利为六也。

  善男子习忍以前行十善菩萨有退有进譬如轻毛随风东西是诸菩萨亦复如是虽以十千劫行十正道发三菩提心乃当入习忍位亦常学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 善男子下习忍内大段第二更解三十心前外凡十善。举失显得也。就文有六句。初法说明外凡菩萨行十善由有进退。譬如下第二举轻毛喻善趣见理未明。数数退大住小乘。似彼轻毛随风动转不能正住。是诸菩萨下第三合喻。虽以十千劫下第四明十千劫有所得心行十正道亦不得进位也。发菩提心下第五明发无所得心得入习忍位也。亦常学下第六结是不定人不可名字也。

  是不定人是定人者入生空位圣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轻佛法经书作反逆罪言非佛说无有是处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 是定人下习忍位中第三大段显得还结习种忍也。就文有三初得生空位。此人得人空无我解也。亦名假名空。必不起下第二明离过五逆如前说。六重者四重加沽酒为五不说四众罪过为六。二十八轻者出善生优婆塞经。第一不供养父母师长。二者耽乐饭酒三者不能瞻身病苦。四者有乞食不能随多少与而令空去。五者若比丘比丘尼长老尊宿处优婆塞等不须礼拜问讯。六者若见四果犯戒生憍慢心。七者月月不能持六齐受八支戒。八者四十里有讲法处不往听。九者受招提僧卧具床座。十者疑水有虫故饮。十一险难之处无伴独行。十二无伴独宿尼寺。十三若为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十四若残食施四部众。十五若畜猫狸。十六畜养象马牛驴一切禽兽不作净施。十七若不储僧伽梨衣钵盂锡杖。十八若为身田作。十九不得自为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取贵。二十若在非处非时行欲。二十一商贾贩卖不输官税盗弃而去。二十二若犯国制。二十三得新果菜不先奉三宝先自受用。二十四僧若不敢说法赞叹辄便自作。二十五若在沙弥比丘前行。二十六僧中行食不得撰择取美过分而取。二十七不得养蚕。二十八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住瞻视方便付嘱而舍去。佛法经书作反逆罪言非佛说者。于佛法真佛说言非佛说。实非佛说言是佛说者无有是处。以一阿僧祇者从善趣初心至满心习种位合迳一阿僧祇也。始得入僧伽陀位者第三段结习忍位也。外国名僧伽此方名习种性。又义翻名为离着地以不着人我故也。问习种性更有异名复有别称。答璎珞经明有六名。在性名习种性在信名坚信。在忍名信忍在慧名闻慧。在定名习相定在观名住观。问云何名十住。答。一名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位内王名铜宝璎珞。

  复次性种性行十慧观灭十颠倒及我人知见分分假伪但有名但有受但有法不可得无定相无自他相故修护空观亦常行百万波罗蜜念念不去心以二阿僧祇劫行正道法住波罗陀位 复次性种下第二明中忍文有八句。一标名二出行德三灭惑四知俗。五修观六辨行多少七修行时节八结名。第一标名文云性种性也。第二出行德文云行十慧观。十慧即前教化品十止心也。四意止为四即四念处。三善根为七即慈施慧。三意止为十。三意止者所谓三世忍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也。第三灭惑文云灭十颠倒。十颠倒者常乐我净四对四依止。三烦恼颠倒对三依止。过去因忍对因倒未来果忍对果倒现在因果忍对因果倒也。或可如地持论发心品中说。十种烦恼为十倒也。我我所通障十地。性种人少分灭也。第四知世谛假有非实文云分分假伪不可得也。第五空观文云无自他相修护空观。观我人无有自他相故空即三空观门。具足未得名修已得名护。第六辨行少多。文云常行百万波罗蜜念念不去心者。以无间修故不去离心也。第七修行时节文云以二阿僧祇也。第八结名。波罗陀位者此名性种性。三藏师云义翻为守护度。所习诸行能坚守不失也。从善趣初心至性种位时迳二阿僧祇劫也。璎珞经有六名在性名性种性在坚名法坚。在忍名法忍在慧名思惟慧。在定名性定在观名行观。问云何名十行。答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也。位内王名银轮王。

  复次道种性住坚忍中观一切法无生无住无灭所谓五受三界二谛无自他相如实性不可得故而常入第十第一义谛心心寂灭 复次道种下第三明上忍有六句。初标名二行德三观解四为物受生五修行时节六结位。第一标名名道种性。第二行德文云住坚忍中即前教化品十坚心。十坚者一戒忍二知见忍三定忍四慧忍五解脱忍六三界因果空忍七无愿忍八无相忍九无常忍十一切法空无生忍。第三观解文云观一切法无三相。所谓以知五受三界二谛无自他相。如实性者无所得不二性也。以知诸法无所有故云不可得。文云常入第十第一义谛者牒前五受为五。三界为八世谛为九真谛为十也。从前观向后故言常入第十第一义谛也。心心寂灭者前观诸境无生今明能缘之心亦寂灭也。

  而受生三界何以故业习果报未坏尽故顺道生故复以三阿僧祇劫修八万亿波罗蜜当得平等圣人地故住阿毗跋致正位 第四为物受生文云而受生三界。何以故下释受生意。以业习未尽故地前三贤菩萨为物受三途生。以无始愿为因大悲为缘发愿入三途教化众生也。第五明修行时节文云三阿僧祇劫。修八万亿诸度将入初地故云当得平等圣人地。第六结位阿毗跋致正翻为不退也。道种性例前有六名。在坚名坚修在忍名修忍在慧名修慧在定名慧定在观名向观。十回向者一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平等善根回向七等观众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也。璎珞经名金轮王。

  复次善觉菩萨摩诃萨住平等忍修行四摄念念不去心入无相舍灭三界贪烦恼于第一义谛而不二为法性无为缘理而灭一切相故为智缘灭无相无为 复次善觉下次明信忍就初地又有十段。初标名二叹地功德三明空有两解四灭惑五得二无为。六解法方便七明二智成就八进行九结位十以四大藏益物。第一标名者文云善觉菩萨也。第二叹地德行文云住平等忍初地证信空有并观故云平等忍。第三明空有两解文云修行四摄即有解入无相下即空解。第四灭惑文云灭三界贪烦恼。第五明得二无为文云于第一义而不二。灭一切相是数灭无为。

  住初忍时未来无量生死不由智缘而灭故非智缘灭无相无为无自他相无相无无相故无量方便皆现前观实相方便者于第一义谛不沈不出不转不颠倒遍学方便者非证非不证而一切学 住初忍下未来生死不起即非数缘灭无为。无自无他相者由自故有他自无故他亦无。一无遣自一无遣他二无双遣故名无无相也。第六释法方便文有六子句。一实相方便二遍学方便三回向方便四魔自在方便五一乘方便六变化方便。第一实相方便者文云于第一义谛而不沈不出。二乘沈空凡夫沈有动转颠倒也。菩萨于实相无有沈出故不颠不倒也。第二遍学方便者文云非证非不证。菩萨空有并观齐行不二故云非证非不证。而一切学者明大小遍学名一切学也。

  回向方便者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萨婆若魔自在方便者于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动一乘方便者于不二相通达众生一切行故变化方便者以愿力自在生一切净佛国土如是善男子是初觉智于有无相而不二是实智照 第三回向方便者文云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萨婆若。有三种回向一回因向果所有善根向萨婆若果。二回果向因与一切众生共也。三者回向无所得故离相也。非住果者不住人天二乘果。非不住者住初地已上四种果。调柔果发趣果愿智果摄报果。又非住者不住四果非不住者住萨婆若果也。第四魔自在方便者文云于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动。同魔而行佛道魔不能坏。表二义一者欲引邪入正。二明邪正不二解魔事无所有即是佛事。四魔者烦恼魔阴魔死魔天魔也。欲明初地菩萨能降伏四魔故云不为所动也。初地菩萨断初地惑故离烦恼魔得法身故离阴魔。得道法力故离死魔得不动三昧故离天魔。若依大集经四谛三空四念处等治四魔。如此等示行非道通达佛道也。第五一乘方便者文云不二相通达众生一切行故。唯行一大乘不二法门以化众生也。第六变化方便者文云愿力自在生一切净佛国土起身通益物也。愿力者是起通心言自在者明其通体智慧。言生一切净佛国土者明其通用。道理亦生秽土略故不说。第七明二智成就有三意。初法说譬如水下譬说乃至下合譬。初法说中前明实智后明方便。文言初觉智于有无相而不二者是实智也。

  巧用不证不沈不出不到是方便观譬如水之与波不一不异乃至一切行波罗蜜禅定陀罗尼不一不二故而二行成就以四阿僧祇劫行行故入此功德藏门无三界业习生故毕故不造新以愿力故变化生一切净土常修舍观故登鸠摩罗伽位以四大宝藏常授与人 巧用下明方便智。譬文云如水与波不一不异者。明动义异湿义似行义异理义。言不异者明波体即水体似行体即理体。合譬中文云乃至一切行不一者明行相异理。又明诸行体同义别。言不二者明理行体同。又明诸行体同其似波水。合前成不一不异之言也。今所明二智不同他说异实智外别有方便。所言实智者即方便实也。言方便者实方便也。岂可言一岂可言异。譬说中自显也。第八进行有四子句一明久行故入此门。文云四阿僧祇得入者过前三忍故云四阿僧祇。二无三界业报生文云毕故不造新。更不受三界果报故云不造新也。三以愿力受生。以地前三十心无漏为因无明为缘感三界外初地变易生也。四常修舍观舍所断诸烦恼也。第九结位。鸠摩罗伽者此方名童子地。以生在佛家亦名离欲地亦名胜恶魔地。初地离五怖畏过二乘魔也。第十常以四大藏益物。四大藏者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杂藏也。亦可。依胜鬘经一名人天善根藏二声闻藏三缘觉藏四大乘藏。亦可。依地持四摄益物为四藏也。

  复次德慧菩萨以四无量心灭三有瞋等烦恼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故以五阿僧祇劫行大慈观心心常现在前入无相阇波陀罗位化一切众生 德慧下第二地文有五别。一标名二智断三住中忍自行四修行时节五结。第一标名文云德慧菩萨。第二智断文云以四无量心者。明智也灭三有烦恼即断也。第三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者叹自利行相也。第四明修行时节者。文云以五阿僧祇者怙前四为五也。第五结云入无相阇陀波罗者。此翻为度黑闇无复黑闇亦名无畏地。三藏师翻为满足也。

  复次明慧道人常以无相忍中行三明观知三世法无来无去无住处心心寂灭尽三界痴烦恼得三明一切功德观故常以六阿僧祇劫集无量明波罗蜜故入伽罗陀位无相行受持一切法 明慧下第三地文有五别。初标名二忍名三智断四进行时节五结位。第一标名者文云明慧道人也。第二标忍名文云无相忍中行者明信忍上品也。言三明者照三世无生。故云无来无去无住处。三世不可得观尽于缘。心心寂灭缘尽于观也。第三智断者文云尽三界痴烦恼也。第四进行时节者六阿僧祇。足前五为六也。第五结位文云入伽罗陀位者此云度边地也。

  仁王般若经疏卷下五终

  仁王般若经疏卷下六

  胡吉藏撰

  复次尔炎圣觉达菩萨修行顺法忍逆五见流集无量功德住须陀洹位 尔炎地下明四地文有四。初标名二立忍名三离障四进行。初标名文云尔炎圣觉达菩萨也。尔炎者此名智母既进断思惟故称觉达。境能生智以境为智母也。又解地经名炎地此喻说也。第二立忍名修行顺法忍者顺忍下品也。第三离障文有三子句。一逆见流二住初果三结离障。初逆五见流者明四地菩萨能灭五见烦恼习气故。地经云我见为首悉皆远离。摄论云四地断俱生身见无明。三藏师云大乘别有五见。一生灭见准小乘边见。二四念处见损正念。正念对治准小乘邪见。三善恶见损正勤正勤能行一切无分别。菩萨善法若分别不能勤也。准小乘戒取见。四众生见是菩萨对治。菩萨不见众生异菩萨也。五正法见正施是对治不见有法也。菩萨行九种道能逆此五见流始入菩萨须陀洹位。九种道者一行生死如病服苦药。二狎众生如大医不计病者恼乱。三促身力如僮仆不避寒苦其力堪忍故。四入尘欲如商人畏失财为。利众生虽处世乐不多受果报故。五净三业如洗衣人未净不息。六不恼他。七习善根如人攒火取得火方住。八修定譬有僮仆。九依智慧如幻师于幻众中不生真实。未见所出别详。二住须陀洹位者释有二义。一者就修道位中二地三地修有漏道厌伏烦恼。四地修无漏道永断烦恼初得修无漏名须陀洹。第二义者三地已还造有漏业初地行施二地持戒三地修八禅有漏定。四地已上修无漏道断三界逆生死流名须陀洹。亦可。此人断人相我障因似小乘初果就相似立名也。

  常以天眼天耳宿命他心身通达于念念中能灭三界一切见故亦以七阿僧祇劫行五神通恒河沙波罗蜜常不离心 天眼等五通者三地菩萨在有漏位中修道得五通。四地在无漏位中得五通。分得漏尽略而不彰也。三结离彰云灭三界一切见也。第四进行时文云以七阿僧祇也。亦应结名位文略不出耳。

  复次胜达菩萨于顺道忍以四无畏观那由他谛内道论外道论药方工巧咒术故我是一切智人灭三界疑等烦恼故我相已尽知地地有所出故名出道 胜达下明五地文五段。初标名二标忍三明四无畏四明证果五修行时节。第一标名文云胜达菩萨即难胜地。第二释忍者文云于顺道忍也。五地菩萨修顺忍中品随顺如道观名顺道忍也。第三明四无畏者有二。初总标次别释初总标者云以四无畏也。观那由他下别释一切智无畏也。言那由他谛者此云亿千万谛也。内道论者佛十二部经。外道论者四韦陀也。药方者本草君臣相吏制也。工巧者善能知致城隍市肆等也。咒术者善解方术也。我是一切智人者结一切智无畏也。二灭三界下明漏尽无畏也。三界疑等烦恼者一身见二戒取三疑。人我久尽二烦恼亦除今始除疑。疑是心烦恼功用以三界为本。从三界出故云三界疑等。我相已尽者无有我慢也。三知地地有所出者明尽苦道无畏也。

  有所不出故名障道逆三界疑修集无量功德故即入斯陀含位复习行八阿僧祇劫中行诸陀罗尼门故常行无畏观不去心 四有所不出者明说障道无畏也。菩萨别有四无畏名出大智论。一闻持二说法三答难四断疑。而此文解四无畏约佛四无畏即佛菩萨也。第四证果云修习无量功德即入斯陀含果。梵本名息忌伽弥此云一来。息忌名一伽弥名来。断欲色界修道六品。或本云四地断欲界思惟五地断色界思惟六地断无色界思惟。住在薄中名薄烦恼。又解。入斯陀含位者断身净我慢障尽。有微烦恼习障在似小乘斯陀含。亦可。此人望后六地唯一往来义也。三藏师云五地菩萨犹余六地见三界名一往来也。第五进行云八阿僧祇者乘前七数故云八。陀罗尼此云能持也。

  复次常现真实住顺忍中作中道观尽三界集因集业一切烦恼故观非有非无一相无相而无二故证阿那含位复于九阿僧祇劫习照明中道故乐力生一切佛国土 常现下第六现前地有六段。一出地名二住忍修观三断惑四证果五进行六结中道。第一出名常现真实也。第二住忍修观云住顺忍中作中道观也。明六地菩萨作无所得观也。第三灭惑云尽三界集因集业也。业虽不可断而断烦恼业因自灭也。言非有非无者即是中道现前也。一相无相者对二故说一对有故说无。故云一相无相也。二遣一亦消有尽无亦息。此是对治之言勿作法见解。第四证那含果西方云阿那伽弥此云不还。阿那名不伽弥名还此不还欲界也。此人受欲界生更不还欲界也。略即断五下分结广即断九十二。见谛八十八使思惟四使也。三藏师云六地菩萨有四不还。一不还二乘心二不还魔事魔事即六尘也。三不还爱法四不还味禅。第五进行时九僧祇也。第六结中道观云习照明中道也以愿力故得生一切佛土也。

  复次玄达菩萨十阿僧祇劫中修无生法乐忍灭三界集因业果住后身中无量功德行皆成就 玄达下明七地文有七段。一标地名二进行三辨忍四离障五集德六结位七地中化行。第一标名云玄达菩萨即远行地也。第二进行时言十阿僧祇者地中数量多少也。第三辨忍。云无生法乐者七地得无生始证法适神。故云法乐忍也。例如初地得十地始故名欢喜。即无生忍下品观也。第四离障。云灭三界习因业果者此就分段非永尽也。前六地灭尽因七地灭果也。亦可。六地断正使七地断习。亦可。望彼系业因果此地不永尽。第五集德。云住后身者三界系业分段之穷名住后身也。依智度论先世因缘七地菩萨有肉身。七地声闻地。声闻肉身成道借相解义故云七地有肉身也。智度论又云初地名法身况七地是肉身。肉身此是变易法身肉也。此是一途之说不可定执。故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岂复七地犹是肉身。无量功德皆成就者住后身中总明功德不一故云无量也。

  无生智尽智五分法身皆满足住第十地阿罗汉梵天位常行三空门观百千万三昧具足弘化法藏 无生智尽智者别明后身诸功德也。且作一种唯望分段因尽得名尽智。苦果不生名无生智。五分法身者无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第六结位云住十地阿罗汉梵天位也。三藏师云罗汉有三处。一三界极名罗汉见三界烦恼尽。二结尽名罗汉七地见三界惑非有非无。三生死极佛地名罗汉见一切惑非有非无。又云分段生死尽名罗汉。梵天位者初禅梵天王也。言十地者前三贤加以七名第十地。第七地内化行者云行三空观空无相无愿无漏慧也。百千万三昧者无漏定也。弘化者利益众生也。

  复次等觉忍者住无生忍中观心心寂灭而无相相无身身无知知而用心乘于群方之方淡泊住于无住之住 等觉下明八地有五段。一标地名二辨忍三明无相观四结大臣位五进行时。第一标地名云等觉菩萨谓不动地。第二释忍。云住无生忍者无生忍中品也。第三明观解。云观心心寂灭者无所得心也。无相相者无七地功用相而有八地无功用相也。无身身者无七地功用身而有八地无功用法身。无知知者不同七地功用知。而有八地已上无功用知。明八地双照万境不知而知。用心乘于群方之方者。乘能运载群生方者情有趣向名为方。故系辞云以类聚无方应化随物在处。故云群方之方也。虽遍化群方而不住生死此是无漏任放。故云淡泊住于无住也。

  在有常修空处空常万化双照一切法故知是处非是处乃至一切智十力观故而能登摩诃罗伽位化一切国土众生千阿僧祇劫行十力法心心相应常入见佛三昧 在有常修空者明在有而不染有。有无碍空知有非有故能空有无碍也。处空常万化者寂而常用空有不二故云双照一切法也。故知是处非是处者总结明有无并照。空名是处有名非处。亦可。是初是处非处力也。第四证位。摩诃罗伽者此翻大臣。既空有并观化行参佛故云大臣。如经云舍利弗佛法大将也。第五进行云千阿僧祇劫行十力法十力如别释。心心相应常入见佛三昧者得无所得解故云相应。常入见佛三昧者证念佛三昧也。

  复次慧光神变者住上上无生忍灭心心相法眼见一切法三眼色空见以大愿力常生一切净土万阿僧祇劫集无量佛光三昧而能现百万亿恒河沙诸佛神力住婆伽梵位亦常入佛华三昧 慧光下明第九地有七段。一标地名二释忍三灭恶四明四眼照用五愿力受生六进行时七结位。第一标名云慧光即善慧地慧是般若光是法身神变是解脱也。第二释忍云住上上无生忍者。无生忍中上品。形前八地中品上于下品故。名此九地住上上无生忍也。第三灭惑云灭心心相者即是心边无知也。第四明四眼照用不同。法眼见一切法者明法眼照有即道种智。但能缘有度众生云法眼见一切法也。此是一途说耳不可定执。三眼色空见者三眼者肉天慧。此三眼用不同肉天二眼见粗细色。慧眼见空三眼合用。故云三眼色空见也。三眼在地前三贤中法眼登地佛眼在道后。通论一一地皆有五今明因中正立四眼。第五愿力。云愿力常生净土者以无所得愿化益众生也。第六进行时有二。初万阿僧祇下明进禅定而能现下明起神通益物。第七结位。住婆伽梵位者此翻为世尊。亦名破净地婆伽名破梵名净地。言佛华三昧者即首楞严定。

  复次观佛菩萨住寂灭忍者从始发心至今迳百万阿僧祇劫修百万阿僧祇劫功德故登一切法解脱住金刚台 观佛下明十地。文有三段。初明地中功能。善男子从习忍至灌顶下第二挍量显胜。彰行分齐简因异果亦云见性不见性异。从常修一切下第三结劝入位。就初明地中功能有四。第一观佛者法云地名也。第二住寂灭忍者标忍名也。此第十地共佛同在一忍合为第十三法师也。言住寂灭忍者若就其别唯取第十下品寂灭忍。若就其通通明佛及菩萨皆名寂灭忍也。第三明地中修行时节文云迳百万等明修行时长久。类前应云十三僧祇。百万阿僧祇劫功德者明地起行广多。第四彰位分齐高极者。文云登一切法解脱住金刚台者第十地以为金刚台也。亦可此句举果显因名佛以为金刚台。以彼十地因满故佛住金刚台果也。

  善男子从习忍至顶三昧。皆名为伏一切烦恼而无相信灭一切烦恼生解脱智照第一义谛不名为见。所谓见者是萨婆若。是故我从昔以来常说唯佛所知见觉。从灌顶三昧以下至于习忍所不知不见不觉。唯佛顿解不名为信渐渐伏者慧虽起灭以能无生无灭此心若灭则累无不灭无生无灭入理尽金刚三昧。同真际等法性而未能等无等等 善男子习忍下第二段挍量显胜彰行分齐。文有六句一简因异果二彰果异因。三释因异果四释果异因。五结因异果六结果异因。第一简因异果者云习忍至灌顶皆名为伏者。从习忍至金刚未除一念元品已来一刹那惑在通而言之故名为伏。又云以因对果心内带惑非是永无故言伏也。文云而无相信灭一切者初地至三地信忍位中亦照第一义。不名为见者见性未明。又解不名为见者十地因位不见果性名不见。涅槃云十地菩萨见不了了佛地始终皆见也。第二彰果异因云所谓见者是萨婆若。是故我言唯佛所知见觉者彰佛果见性分明。第三释因异果文云从灌顶三昧至于习忍所不能知见觉者十地金刚三昧也。习忍者三十心。所不知不见不觉者是因位故不见佛性。第四释果异因文云唯佛顿解不名为信者顿解者万行斯满佛照理穷故名为顿也。第五结因异果云渐渐伏者慧虽起灭者明因道无常。以能无生无灭者明能灭彼生灭烦恼。又解若知因非因知起非起故云以能无生无灭也。第六结果异因中初法说次喻说后合。初云此心者无明住地心。若灭者无明住地灭也。明因道离生灭也。言则累无不灭者明累外遣障也。言无生无灭者究竟清净也。照理穷源故云理尽三昧。言同真际者同会无所得也。等法性者知诸法不二也。而未能等无等等者未与佛同也。

  譬如有人登大高台下观一切无不斯了住理尽三昧亦复如是常修一切行满功德藏入婆伽度位亦复常住佛慧三昧 譬如下譬说。云譬如有人登大高台者即如来地。三藏师云譬有五。一最高一切顶故。二真实不坏如佛果常住难登。三还源越凡圣故。四自性寂静如佛无生灭故。五安乐依处如寂观照无不了故。言住理尽三昧亦复如是者合譬也。常修一切行下第三结劝位。入婆伽度位者此云施德地。以能云雨说法故亦名破度地。定慧具足故云佛慧三昧也。

  善男子如是诸菩萨皆能一切十方诸如来国土中化众生正说正义受持读诵解达实相如我今日等无有异 善男子如是下正答中有三章。初略答二广答。二段毕今第三总结有三。初明十三法师能弘化大乘。故云如是诸菩萨皆能一切十方化导众生也。正说正义下第二明十三法师能说正义。正义者即诸法实相也。如我下第三明所说无异。此意明十三人能化齐佛故云等无异也。

  佛告波斯匿王我当灭度后法欲灭尽时诸国王等皆应受持是般若波罗蜜大作佛事一切国土安立万姓快乐皆由此般若波罗蜜 佛告波斯匿王下答问中大段第二劝持。文有七段第一略举时节以明付嘱王不付属余人之意。大王吾今下第二出宣弘经处。其国中下第三出七难也。大王是般若下第四叹波若之德能灭七难。大王我今五眼下第五举三世功德利益也。大王若未来世下第六明能依教而行。当遣五大菩萨为护劝造经像供养。大王吾今下第七正结劝持经。

  是故付嘱诸国王不付嘱比丘比丘尼清信男清信女何以故无王威力故故不付嘱汝当受持读诵解其义理 第一付嘱中有二初明付嘱国王受持般若。二不付嘱比丘下次明无有王力势所以不附属。但令受持读诵解释其义理。付王有二义一能化难化众生二利益大人如风靡草。比丘无此等力故不可付。

  大王吾今所化百亿须弥百亿日月一一须弥有四天下其南阎浮提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千小国 第二明弘说般若处所。云大王吾今所化百亿须弥山等总明阎浮提处也。其南阎浮提下别明诸国土。初十六大国次五百中国次十千小国。

  其国土中有七可畏难一切国王为是难故讲读般若波罗蜜七难即灭七福即生万姓安乐帝王欢喜云何为难 其国土中下第三明七难文有二。初总明法力能为灭七难能生七福。次从云何为难下别列七难明经力能灭。言七难者一日月失度二星宿变异三火灾四水灾五风灾六旱灾七贼。

  日月失度时节返逆或赤日出黑日出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蚀无光或日轮一重二三四五重轮现当变怪时读说此经为一难也 第一日月难内有十四。一明失度不依常道名失度二明时节变逆。三赤日出四黑日出五二日出六三日出七四日出八五日出九日蚀。十日一重轮十一两重轮十二三重轮十三四重轮十四五重轮。如此等十四种皆是灾难饥饿刀兵疾疫相也。

  二十八宿失度金星彗星轮星鬼星火星水星风星刀星南斗北斗五镇大星一切国主星三公星百官星如是诸星各各变现亦读说此经为二难也 第二星宿难。二十八者四方各有七四七二十八也。失度者行不依常道故云失度。金星者太白星也。三藏师云外国名天师星。如理行即国丰失度则俭。彗星者外国名阎罗王星。此星随所出处必有灾难也。轮星者有晖如轮若日月五星破轮星中央则国土分散。日月五星在轮星右行则国土安乐也左行亦不好也。鬼星者九月中日设在东北。若行駃是过时节若近上则鬼神来破国病人。火星者营惑星也此主贼。若其高则贼起若下则贼伏。若在子处则下若在午为高。水星者即是湿星亦是太白星。若在寅为下若在申为高。一处三十日行十二月得一周。从鸡狗猪鼠四处行无水。从兔蛇羊猴四处行则多水。从牛虎龙马四处行平水平水则不多不少。风星者即[曰/邦]星。在虎处则高一处三十日行猴处行则下。若高多风无雨若下多雨少风。七月高正月下。八月至正月渐渐下。二月至七月渐渐高。随日行则有三种。二月三月八月九月同日行。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此四月在日前行。四月五月六月七月此四月在日后行。此是如法行异此则失度不好也。刀星者且是满星一处行迳二年半。若在兔处最高若在鸡处最下。若高多刀兵众生饥饿疾病若下少刀兵。南斗北斗者非宿是曜。五镇大星者金木水火土也。一切国主星三公星百官星若善星来入此四星处则大安稳丰乐。恶星来入则大苦恼。随诸星并行不依常道故云各各变现也。若大王大臣治民非道纵逸自在。苦报将生则日月亏盈星道失度以表非祥故能表难。若能讲读大乘归依三宝随福去灾日星复路故云亦说此经也。

  大火烧国万姓烧尽或鬼火龙火天火山神火人火树木火贼火如是变怪亦读说此经为三难也 大火烧国下第三火难有二。初明七种火二亦读此经下明经力能灭火也。七种火者鬼火者鬼瞋众生为恶火夜起亦令人热病。龙火者龙瞋雨毒火令人痈肿即报得神通火也。天火者礔礰火就天为名也。神火者变现也。神有二一仙人瞋火从瞋生。二仙人诵咒使鬼神烧百姓家也。人火者约人得名。树木火可知。贼火者贼投火即名贼火也。亦读说此经者经力能灭火也。

  大水漂没百姓时节返逆冬雨夏雪冬时雷电礔礰六月雨冰霜雹雨赤水黑水青水雨土山石山雨沙砾石江河逆流浮山流石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四难也 大水下第四水难。须水而无不用处多有。霜雹等悉属水难。雨赤水多刀兵雨黑水为疾病雨青水多饥饿。雨土石仙人罗刹瞋江河逆流海水溢有贼也。

  大风吹杀万姓国土山河树木一时灭没非时大风黑风赤风青风天风地风火风水风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五难也 第五风难亦二。初列七风二亦读此经下经力能转灭也。黑风者海边风吹黑沙也。赤风者即赤沙。青风者即青沙。天风地风者天阳地阴也。火风者热风也。

  天地国土亢阳炎火洞然百草亢旱五谷不登土地赫然万姓灭尽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六难也 天地亢阳下第六旱难文相可知。

  四方贼来侵国内外贼起火贼水贼风贼鬼贼百姓荒乱刀兵劫起如是怪时亦读说此经为七难也 四方贼起下第七贼难也。

  大王是般若波罗蜜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也一切国王之父母也亦名神符亦名辟鬼珠亦名如意珠亦名护国珠亦名天地镜亦名龙宝神王 大王般若下第四叹般若之德能灭七难。文有二初叹般若不可思议次佛告大王下第二明般若既灭七难劝人供养也。就初叹般若中有八句。初明般若能为诸佛菩萨一切心识神本者般若是无所得。以诸佛因般若悟无所得故波若是佛母故云为佛本也。一切众生心识神本无所得。以妄想因缘有六道差别。若能知妄毕竟无所有。还归般若故云为一切众生心识神本。心意识神体一名异耳又解心识神本者似如来藏是生死根本。言一切国王之父母者般若能护国土故譬如之父母。亦名神符者能通达如实境界能伏天魔外道。是世出世善根悉能守护故譬神符也。辟鬼珠者能除鬼神难故也。如意珠者般若称意所得故也。护国珠者波若力能令国土安稳故也。天地镜者波若照世界无所有故。龙宝神王者波若能出诸善神故云龙宝神王也。

  佛告大王应作九色幡长九丈九色华高二丈千枝灯高五丈九玉箱九玉巾亦作七宝案以经卷置上 佛告大王下第二明劝人供养中有二。初事别供养日日下次总以华香供养。就前别中初列六种供养事第二出般若而供养之。初六事者一幡二华三灯四玉箱五玉巾六七宝案。

  若王行时常于其前足一百步是经常放千光明令千里内七难不起罪过不生若王住时作七宝帐帐中七宝高座以经卷置上日日供养散华烧香如事父母如事帝释 第二供养法用内有五句。初出般若置案上二王行时以波若在前。三王行百步般若放千里光四令千里内无七难得益也。五若住时作七宝座以般若置上也。第二日日下总明供养法譬可解。

  大王我今五眼明见三世一切国王皆由过去世侍五百佛得为帝王主是为一切圣人罗汉而为来生彼国土中作大利益若王福尽时一切圣人皆为舍去若一切圣人去时七难必起 大王我今五眼下第五明三世利益令人信持。文有三。初明五眼照一切国王侍五百佛等。明久供多圣现居王位。是为圣人来下二明圣人来生此国明作大利益。若王下三福尽难生也。

  大王。若未来世有诸国王受持三宝者。我使五大力菩萨往护其国。一金刚吼菩萨。手持千宝相轮往护彼国。二龙王吼菩萨。手持金轮灯往护彼国。三无畏十力吼菩萨。手持金刚杵往护彼国。四雷电吼菩萨。手持千宝罗网往护彼国。五无量力吼菩萨。手持五千剑轮往护彼国。是五大士五千大鬼神王于汝国中大作利益当立形像而供养之 大王若未来世下第六明能依教而行。当遣五大菩萨为护劝造像供养文有四。初总明未来世五大菩萨常护其国。二别列五大菩萨名。三五千大神王于汝国作大利益四令立形像供养。

  大王吾今三宝付嘱汝等一切诸王毗舍离国憍萨罗国舍卫国摩竭提国波罗奈国迦夷罗卫国鸠尸那国鸠睒弥国鸠留国罽宾国弥提国伽罗干国乾陀卫国沙陀国僧伽陀国健拏掘阇国波提国如是一切诸国王等皆应受持般若波罗蜜 大王吾今下第七劝受持此经文有三。初明付嘱诸国王二列十六国。如是一切下第三劝受持此经但明十七国那云十六。答大云经有十六大国也。

  时诸大众阿须轮王闻佛所说未来世中七可畏难身毛为竖呼声大叫而言愿不生彼国时十六大国王即以国事付弟出家修道观四大四色胜出相四大四色不用识空入行相 时诸大众阿须轮王下答问中。大段第三明时众闻法得益就文有六。初总明大众闻说起愿第二十六国王悟道。第三十八梵天等得益第四九百亿菩萨众证果。第五十千菩萨念来世得益第六十亿菩萨现成正觉。第一时众闻说七难可畏身毛为竖发愿不生彼国也。第二十六国王得益中有二。初明十六国王付国与弟发愿出家。第二明修道。此中又二初两科。假相观修道次三十忍下明实行入道。初观四大四色胜出相者八胜处。内观四大即是四胜处。内观四大外观色少不坏内外色观一胜处。内观四大外观色多二胜处。内无四大外观色少三胜处。内无四大外观色多四胜处此坏内色不坏外色观。后四胜处者青黄赤白合为八胜处也。八胜处观成故云胜出相也。次明十一切入观。四大四色即为八。不用者是无处有处。识是识处。空是空处。此三合为十一切处。十一切入观成故言入行相。

  三十忍初地相第一义谛九地相是故大王舍凡夫身入六住身舍七报身入八法身证一切行般若波罗蜜 三十忍下次明实行入道。二种假相观在地前三十忍在地上。十地各三心合有三十忍。言初地相者即是第一地也。言第一义谛者此明初地得第一义谛成。与九地作方便相。言九地者即离垢已上余九地也。舍凡夫身入六住身者舍外凡夫身入种性已上六住身。舍七报身入八法身者舍地前七方便得初地第八法身。亦可舍前七地有功用身入八地已上无功用法身也。

  十八梵天阿须轮王得三乘观同无生境复散华供养空华法性华圣人华顺华无生华法乐华金刚华缘观中道华三十七品华而散佛上及九百亿大菩萨众其余一切众证道迹果散心空华心树华六波罗蜜华妙觉华而散佛上及一切大众 十八梵天阿须轮王下第三明诸天得益。就文为二初三乘观成得无生利益。第二散华供养。此散华中有二初散五忍华二散二乘华。五忍华者空华法性华地前伏忍华也。圣人华者初二三地信忍华。顺忍华者四五六地顺忍华也。无生华者七八九地无生忍华。金刚华者十地华也。佛华即寂灭忍华次辨二乘华。缘观中道华者即缘觉中乘华。三十七品华声闻华。而散佛上者供养也。及九百亿大菩萨众下第四段得益文有二。初明九百亿菩萨大众悟解得益。次明散华供养得益。文云证道迹果者得初地解故云证。即证能通名道即道能进故言迹悟解满足故名果也。次供养内即有四种因果华供养。心空华者即是理空无生华。心树华者即意树华。六波罗蜜华是行华。妙觉华者佛地华。散佛上者供养也。

  十千菩萨念来世众生即证妙觉三昧圆明三昧金刚三昧世谛三昧真谛三昧第一义谛三昧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 十千菩萨下第五明十千菩萨念来世众生悟解得证三昧。所言妙觉三昧者亦名理尽三昧。圆明三昧者照理尽故言圆明三昧。金刚三昧者坚固不可坏也。世谛三昧者约凡夫所见明定相故云世谛也。真谛三昧者约二乘所见偏真故云真谛也。第一义谛三昧者即是中道第一义。法中精最不散故云第一。亦名实相三昧也。此三昧是一切王三昧总摄一切法。如王能统领故名一切王。

  亦得无量诸余三昧七财三昧二十五有三昧一切行三昧复有十亿菩萨登金刚顶现成正觉 七财三昧者一信二戒三惭四愧五多闻六智慧七舍离。二十五有三昧坏二十五有。得无垢三昧能破地狱有。得不退三昧能破畜生有。得心乐三昧能破饿鬼有。得欢喜三昧能坏阿修罗有。得日光三昧断弗婆提有。得月光三昧断瞿耶尼有。得热炎三昧断郁单越有。得如幻三昧断阎浮提有。得一切法不动三昧断四天王处有。得难伏三昧断三十三天处有。得悦意三昧断炎魔天有。得青色三昧断兜率天有。得黄色三昧断化乐天有。得赤色三昧断他化自在天有。得白色三昧断初禅有。得种种三昧断大梵天有。得双三昧断二禅有。得雷音三昧断三禅有。得住雨三昧断四禅有。得如虚空三昧断无想天有。得照境三昧断净居阿那含有。得无碍三昧断空处有。得常三昧断识处有。得乐三昧断不用处有。得我三昧断非想处有。是名菩萨得二十五有三昧坏二十五有四有四恶趣梵王六欲天四禅及四空无想五净居。复有十亿菩萨下第六十亿菩萨成佛。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嘱累品第八

  经有三段今是第三流通分。所言嘱累者明如来殷勤嘱寄国王。累众菩萨故云嘱累品也。此品分为四段。第一诫敕月光总劝流通以明嘱累。后五浊世下第二七门别诫诸国王及四部弟子。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七诫下第三明诸国王不制四部弟子。尔时无量大众下第四明时众欢喜受持。就前总劝流通内又分为三。初诫敕月光明法灭时节。二此经三宝下明所付人。三为三界众生下明流通利益。

  佛告波斯匿王我诫敕汝等吾灭度后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中无佛无法无僧无信男信女时此经三宝付嘱诸国王四部弟子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为三界众生开空慧道修七贤行十善行化一切众生 所言八十年者佛灭度后也。佛灭度后一百年中五师持法各二十年。迦叶阿难末田地此三人亲见佛化。行法如佛在世故法不灭。三人迳六十年。第四商那和修第五优婆鞠多此二师各二十年持法。商那和修当八十年。以不亲睹佛化故威仪法灭也。言八百年者正证法灭。五百年内二十五师并是圣人相传故证法不灭。六七二百年内马鸣龙树二人传法。以弘法人强故法不灭。八百年中余人弘法以人弱故令法灭也。言八千年者像末法灭也。由末法众生好行邪法恶贱正法。正法不行故像末二法灭耳。依涅槃经像末世有十二万大菩萨善持我法我法不灭。前就凡夫故云灭也。言无佛法僧者正明法灭故须付嘱。无信男信女者明前无三宝可归依。故无生信处。以无信心谤毁三宝故令不现。第二明所付人中有二。初付嘱国王有威力护法功强故先付之。二付四部弟子此是通付一切众生以四部摄众生尽故。第三明流通利益内。文言为三界众生开空慧道者。证无所得解故云开空慧道也。又云证二无我理故云开空慧道也。言修七贤行者即七方便也。一五停心观二别想念处三总想念处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言十善行化一切众生者一不杀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恶口六不两舌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瞋十不邪见。以此十行教化众生故云十善行化一切众生。总劝流通竟。

  后五浊世。比丘比丘尼四部弟子天龙八部一切神王国王大臣太子王子。自恃高贵。灭破吾法。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作佛像形佛塔形立统官制众安籍记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兵奴为比丘受别请法知识比丘共为一心亲善比丘为作齐会求福如外道法。都非吾法。当知尔时正法将灭不久 后五浊下第二七门别诫即为七别。一不得障人出家等。二不得俗官治僧。三不得系缚比丘。四不得非法说经似师子身内虫。五不得驱使比丘似兵奴法。六明非法得罪制之莫为自作罪过破坏国土也。七不得依托佛法求世名利。若为此七事违教失理行义不立。为是义故佛法速灭。第一不得障人出家中为二。初总明五浊二从比丘下别明七事。所言五浊者一众生浊二命浊三见浊四烦恼浊五劫浊。二从比丘下别明七事者。一不听出家二不听造像等三立统官四安籍记僧五不得比丘立地白衣高坐六不得兵奴为比丘七不得受别请行法七邪法兴七正法灭。

  大王坏乱吾道是汝等自作自恃威力制我四部弟子百姓疾病无不苦难是破国因缘说五浊罪过穷劫不尽 大王坏乱吾道下第二不得俗官治僧。言自恃威力制四部弟子者。五篇七聚外更作俗法治比丘等以护法善神瞋。使令疾病破坏国土五浊增长也。

  大王法末世时有诸比丘四部弟子国王大臣各作非法之行横与佛法众僧作大非法作诸罪过非法非律系缚比丘如狱囚法当尔之时法灭不久 大王法末世时下第三不得系缚比丘如狱囚法。当戒律法中极但有驱摈出家众。今行俗法当知法灭不久。

  大王。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四部弟子诸小国王太子王子乃是任持护三宝者。转更灭破三宝。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非外道也。多坏我佛法。得大罪过。正教衰薄。民无正行。以渐为恶。其寿日减至千百岁。人坏佛教。无复孝子。六亲不和。天神不祐。疾疫恶鬼日来侵害。灾怪首尾连祸纵横死入地狱饿鬼畜生若出为人兵奴。果报如响如影。如人夜书。火灭字存。三界果报亦复如是 大王我灭度后下第四诫四部众国王等。皆是任持佛法人。还自破灭令使国土诸灾竞起。皆由破法使之然也。就文有二初明非法说经。二正法衰薄下明其损失。初明非法说经有三。初法说二如师子下喻。三多坏我佛法下合譬也。第二损失内正法衰薄得种种苦事也。

  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太子王子四部弟子横与佛弟子书记制戒如白衣法如兵奴法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立籍为官所使都非我弟子是兵奴法立统官摄僧典主僧籍大小僧统共相摄缚如狱囚法兵奴之法当尔之时佛法不久 大王未来世下第五诫国王太子四众。立籍制约如兵奴法立统官治人如俗法。当知佛法灭亦不久。

  大王未来世中诸小国王四部弟子自作此罪破国因缘身自受之非佛法僧 大王未来世中诸小国下第六诫小国四众。明非法得罪制之莫为。自作罪过破坏国土自身受之不关三宝也。

  大王未来世中流通此经七佛法器十方诸佛常所行道诸恶比丘多求名利于国王太子王子前自说破佛法因缘破国因缘其王不别信听此语横作法制不依佛戒是为破佛破国因缘当尔之时正法将灭不久 大王未来世中流通此经下第七诫诸比丘不依七佛教。依托佛法求世名利往国王边。自说破佛法因缘。文有三别初明比丘等邪说佛法。二其王不别下明国王不知三宝也。三当尔之时下灭正法也。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佛七诫所说未来世事悲啼涕泣声动三千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失光不现时诸国王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语不制四部弟子出家行道当如佛教尔时大众十八梵天王六欲诸天子皆悉叹言当尔之时世间空虚是无佛世 尔时十六国下品中大段。第三诸国王闻佛七诫不制四众。就文为二初十六国王悲叹惊怖。伤己已往愆依教不制四众。第二十八梵天等伤叹云当当尔之时世间空虚是无佛世者叹正法灭尽故名无佛世也。

  尔时无量大众中百亿菩萨弥勒师子月等百亿舍利弗须菩提等五百亿十八梵六欲诸天三界六道阿须轮王等闻佛所说护佛果因缘护国土因缘欢喜无量为佛作礼受持般若波罗蜜 尔时无量大众下品内大段。第四时众闻法欢喜奉行就文有三。初列百亿菩萨众。第二列百亿舍利弗等。第三五百亿色欲二界天六道阿须轮王等众悉奉行也。

  仁王般若经疏卷下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