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91 注大乘入楞伽经

  No. 1791 [cf. No. 672]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并序([宋、时])

  东都沙门(宝臣)述

  达磨西来。本自不立文字。楞伽东付。以印传佛心宗。虽丛林此话大行。而衲子犹患幽眇。粤有实叉难陀大德。出于李唐久视年间。互收三翻之品题。证足一经之妙理。方诸前古。文敷畅而义昭然。直使后来。力不劳而功必倍。当时称为大备。诂释未见其人。(宝臣)辄集数注之旧书。移作七轴之新说。补苴罅漏。考实阙疑。正为农马知专。敢效珍珠自炫。庶学道之士尽观其致焉。

  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序

  天?金轮圣神皇帝制

  盖闻摩罗山顶。既最崇而最严。楞伽城中。实难往而难入。先佛弘宣之地。曩圣修行之所。爰有城主。号罗婆那。乘宫殿以谒 尊颜。奏乐音而祈妙法。因鬘峰以表兴。指藏海以明宗。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广喻幽旨。洞明深义。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绝去来之二途。离断常之双执。以第一义谛。得最上妙珍。体诸法之皆虚。知前境之如幻。混假名之分别。等生死与涅槃。大慧之问初陈。法王之旨斯发。一百八义。应实相而世离间。三十九门。破邪见而宣正法。晓名相之并假。袪妄想之迷衿。依正智以会如如。悟缘起而归妙理。境风既息。识浪方澄。三自性皆空。二无我俱泯。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原此经文。来自西国。至若元嘉建号。跋陀之译未弘(刘宋初译四卷本)。延昌纪年。流支之义多舛(后魏次译十卷本)。朕虔思付嘱。情切绍隆。以久视元年岁次庚子林钟纪律炎帝司辰。于时避暑箕峰。观风颖水。三阳宫内。重出斯经。讨三本之要诠。成七卷之了教。三藏沙门于阗国僧实叉难陀大德。大福先寺僧复礼等。并名追安远。德契腾兰。袭龙树之芳猷。探马鸣之秘府。戒香与觉花齐馥。意珠共性月同圆。故能了达冲微。发挥奥赜。以长安四年正月十五日。缮写云毕。自惟菲薄。言谢圭璋。顾四辨而多惭。瞻一乘而罔测。难违缁俗之请。强申翰墨之文。词拙理乖。弥增愧恧。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破重昏之暗。传灯之句不穷。演流注之功。涌泉之义无尽。题目品次。列于后云。

  大乘入楞伽经 题标说经之所。曰楞伽者。此云难往也。谓众宝所成。光映日月游空夜叉所居。此城在摩罗山顶。其山高峻。下瞰大海。傍无门户。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地法门。无心无证者。方能入也。下瞰大海。表其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所转。识浪波动。欲明达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犹如大海无风。日月森罗。焕然明白。此经直为上根。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彼二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权教修空菩萨空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明识体即成智用。如彼大海无风。即境像便明。心海法门。亦复如是。言经者。梵音修多罗。此云契经也。契谓契法契机。若独契其法。则法不应机。独契其机。则机不达法。经谓常也。以贯摄为义。显乎前圣后圣所说皆然故言常。持谛理而不忘故云贯。总群生而教之故曰摄。又云如织经焉。纬而成之。在乎其人。

  大唐三藏于阗国实叉难陀译 按唐敬爱寺译经沙门智严所注。此经刘宋译本。其首序云。梵文广略。通有三本。广本十万颂。次本三万六千颂。略本四千颂。此方前后凡四译。皆是略本四千颂文。一本旧阙。大藏中现存三本者。刘宋元嘉十二年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于金陵草堂寺。译成四卷。唯一品来文未足。题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在身字函)。二者后魏三藏菩提流支。延昌二年。于洛阳汝南王宅及邺都金华寺。兼补阙文。凡三品经译成一十卷。分为十八品。题曰入楞伽经(在发字函)。三者唐久视初。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沙门复礼等。既译毕华严新经(八十卷者是)。而见此经前译两本烦略未驯。意重润色以广流通。续奉诏再译。遂于嵩岳天中兰若。会三本文(上二本并一梵本)。勒成七卷。凡一十品。题曰大乘入楞伽经(在四字函)。故御制序云。元嘉建号。跋陀之译未弘。延昌纪年。流支之义多舛。今此注者。正释唐本。仍将流支所译余八品题。如次间入注文。经中亦成一十八品。庶知文有始终。理无二致。读者易晓 或谓。学者以为达磨所指唯四卷。较诸七轴之多。且易为力。殊不知首经初译。文字简古。首尾文阙。洪儒硕德。尚且病其难于句读。序引题跋。自有明文(苏东坡元丰间。为张文定公写此经四卷本自作跋云。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蒋颖叔为首序亦云。之奇常苦楞伽经难读。则余人可知)。斯经参同三本。得其纯全句义昭著。试发而读之。则知思过半矣。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

  自下正释经文义。分为三。谓序正流通也。此品即序分。从问答品。讫广重颂。凡十七品。名正宗分。最后一颂。名流通分。初四卷本。此一品经全阙。独首有六行余文。以为略序。言罗婆那者。未见正译。即夜叉王也。劝请如来入宝山中说自证法。复请大慧菩萨而为启问之首。故言劝请。言品者。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是经总四千颂。有一十八品。此品建初。故云第一。

  如是我闻 举所闻之法体也。谓如是一部经义。我昔亲从佛闻。故佛地论云。传佛教者。言如是之事。我昔曾闻。此总合释信闻也 若离释之。如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经无丰约。非信不阶。故称如是。有云。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又云。如者当理之言。智者无非之称。今则云。如即真空。是即妙有。既无有外之真故。空而非断。无真外之俗故。有而非常。即对破权宗邪宗。以彰中道。故云如是 我闻者。闻成就也。将欲传之于未闻。若有言而不传。即为虚设。不在能说。贵在能传。故次明我闻也。我即文殊阿难。五蕴假者。云何称我。我有四种。一凡夫遍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世假分宾主。四法身真我。今是后二。无前二种凡外计我。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空故。不坏假名。即不闻闻尔。若约此经旨趣。即传法菩萨。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而闻真俗无碍之法门也。

  一时佛 言一时者。时成就也。时者亦随世假立时分也。一者拣异余时。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不能备举。一言略周。故云一时。即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也。佛者主成就也。梵音佛陀。此云觉者。谓自他觉满之者。起信论云。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则以无念。名之为觉。然有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自他理圆称之为满。故知有念即不名觉。起信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又云。若有众生。能觉无念者。即为向佛智故。

  住大海滨摩罗山顶楞伽城中 此处成就也。真身无在而无不在。故次辨之。言大海滨摩罗山顶者。通举说处也。此山在大海中。高五百由旬。非神足力。皆不能到。楞伽者。别举说场也。此云难往。义见前题。言中者。佛好中道升中天降中国中夜灭。皆表中道也。今处城中。说自证法中道义也。

  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 众成就也。从假入空观。偏破生死。即先列声闻也。从空入假观。偏破涅槃。即后列菩萨也。二边既离。则中道现前。大比丘者。具五义故。一名怖魔。二名乞士。三名破恶。四名净命。五名名字僧。大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也。菩提此云觉。即所求佛果。萨埵此云有情。即所化众生。又云此求菩提之有情也。俱者一时一处也。是谓六义圆成。三疑顿息。

  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远(至)为其上首 此赞菩萨德也。摩诃大也。言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者。是四妙门。摄世出世一切诸法。下正宗分。备明此义也。悉已通达者。言诸菩萨悉已究竟通达此法无碍也 善知境界自心现义者。谓三界依正迷悟生死境界。唯是自心现义。诸菩萨善能如实了知。不从外得也 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者。谓游戏自心所现无量自在解脱。三昧正受。六通十力也。曰游戏者何也。谓已得无量自在。既神且通。忘已任物。彼此无滞。则处处有乐。故曰游戏也 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者。谓随众生心。即是自心现境界中。众生既殊。心色亦异。随类示现。方便调伏也 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者。是皆行穷十地。蒙灌顶加。言位尊也。皆从种种诸佛国土而来此会。大慧菩萨为其上首者。谓有大神德。从异方来。上首菩萨具大智慧。故云大慧。上通明证信序竟。

  尔时世尊于海龙王宫说法(至)开示此法 从此至品终。别明发起序也。言世尊者。谓具上如来等九号。为世所尊也。梵谓色界梵王。释即帝释。为欲界主。护世谓四天王。诸天龙等者。即天龙八部也。如来即诸法如义。应正等觉者。谓正觉即自心如理智。妙观真谛也。等觉即自心如量智。遍观俗谛也。是谓佛佛祖祖。唯以自一念心。照真达俗。成无上觉。故云昔诸如来应正等觉也。余义如文可知。

  尔时罗婆那夜叉王(至)于长夜中得大饶益 言夜叉王承佛神力。见海波浪不能现像。观其众会。如来藏识真如性海。亦复如是。为于无明境界风动。转识浪生。不能发现无边德用。即起欢喜心。当诣请佛入此城中发扬是事。令诸众生无明风息识浪不生。心海澄清无德不现也。

  作是语已即与眷属(至)于中说偈而赞佛曰心自性法藏无我离见垢(至)一心愿听法 大青因陀罗宝。含诸物像。对即变应。是夜叉等所持乐器。皆是此宝。而又间错以琉璃等宝。缠裹以无价上衣。音声美妙节奏相和。中说三偈而赞于佛。初一偈上三句正赞所证真心自性。是诸法藏。从本已来。具足无量性功德故。无二我执。离五见垢。唯佛与佛乃能证知。第二一偈赞请佛入城。上三句如次赞三身。第四一句正请。第三一偈叙昔佛菩萨皆曾住此城。世尊亦应尔。我等愿听法。

  尔时罗婆那楞伽王(至)复以歌声而说颂言世尊于七日住摩竭海中(至)唯愿哀纳受 时罗婆那王。上以乐音赞请佛。此复以歌声说偈请佛者。表情无情同也。对佛称已名。我是罗刹王十首罗婆那者。谓罗刹王。表诸众生根本无明郎主也。十首表利钝十使由无明生。是一切尘劳烦恼之首也。愿佛摄受我所有诸众生。我宫殿彩女。乃至身给侍。唯愿哀纳受等。如经自明。大意即表能达无明实性即是佛性。内外尘劳。一切烦恼。自然随顺正遍知觉。故云给侍纳受也。言以都咤迦音及喻娑剌那者。未见正译。摩诃衍者。此云大乘。

  尔时世尊闻是语已(至)作是语已默然而住 佛语夜叉王。许受彼请。故默然而住。

  时罗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宫殿(至)甚深之法 言佛及诸菩萨。受供养已。各为略说甚深法要。

  时罗婆那王并其眷属(至)而劝请言我今请大士奉问于世尊(至)一切诸过失 彼王复供养大慧菩萨。请为我等及诸菩萨。奉问如来自证智法。离诸过失。入佛智地。

  尔时世尊以神通力(至)皆于空中隐而不现 言如来以神通力。复于彼山。化现如上依正重重无尽境界。乃至空中隐而不现。一如华严会中。弥勒弹指。楼阁门开。善财入已。见彼庄严大楼阁中。而有无尽百千楼阁。广大庄严。亦复如是。彼无尽百千楼阁中。一一各有无尽百千楼阁。一一楼阁前。各有弥勒菩萨。一一弥勒菩萨前。各有善财童子。一一善财童子。皆悉合掌在弥勒前。乃至从三昧起。忽然不见。此二皆表超情离见。广大自在。无障碍法界也。即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更互庄严。尘尘悉遍含法界。相入相即。无尽重重。令其悟修圆明证入矣。

  罗婆那王唯自见身(至)为如烟焰旋火轮耶 诸法既隐。楞伽王唯见自身。住本宫中。此明不离当处也。作是思惟。即起寻伺观也。谛观诸法。谁说谁听。为是何物。觅诸法相。了不可得。

  复更思惟一切诸法(至)不起分别是则能见 复更思惟。正念观察。得如实观。了诸法性。无能无所。无见无闻。是名真实见也。

  时楞伽王寻即开悟(至)入如来藏趣于佛地 此明夜叉王。由如实观。寻即开悟。证唯自心。住无分别智也。所谓得如实见。不随他悟者。言迷悟多岐。亦无别法。迷时迷境为物。悟时了境即心。悟即觉迷。非别有一悟而从外来。故云不随他悟也。能以自智。善巧观察。永离臆度邪解者。谓理则顿悟乘悟并消。若作胜解即堕群邪。唯以善巧智观察。即无胜解之心耳。善达方便巧知诸地上增进相者。谓既如实悟。复达善巧方便。则诸地始终。永无委曲相也。故乐远离心识妄见。直趣佛地。三相续义。如下广明。

  闻虚空中及宫殿内(至)应如是见一切诸法 言夜叉王既开悟。虚空宫殿。为之赞可。言应如是学应如是见。如是者。随顺如实之辞也。许其此学此见皆如实故。诸佛如来见一切法。亦同如是见也。前来既以化境为说法。此复以宫殿为赞可何也。岂非发真归源。虚空宫殿。自然消殒。色空依正。同一法界。讵能尔也。

  若异见者则是断见(至)亦不应住六定等中 此明种种劝其离异见。若异见者。则是断见。谓若异此如实之见。则为断灭见也。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者。言自证法。非心意识境界。故当远离之。勤观察者。当如理观察一切法性也。应修内行者。当潜行密用也。莫着外见者。即下所谓二乘外道句义境界也。围陀诸见者。即外道婆罗门。遵奉梵天所说四围陀书。可十万偈。咸口相传。不书皮贝。亦不应住六定等中者。即外道异计。欣厌六行伏惑等定也。如一种外道。计第四禅无想一天为涅槃。而于欲界。修无想定。厌下三禅及于欲界为苦粗障。欣上无想天是净妙离。故得下三禅及欲界惑伏而不行。命终即生无想异熟。经五百劫。还即堕落流转生死。如是等六行伏惑邪定。皆不应住耳。

  若能如是即是如实(至)于性空中乱想分别 言若不着二乘外道诸见。方能如实修行。摧破他论恶见。及舍我执等。能以妙慧转所依识者。即四智转八识也。入如来自证地者。言与诸佛同得同证也。善修三昧三摩钵底者。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为正定不乱。能受诸法。净持简择故。又以无境可动。名为正定。无物可受名为正受。三摩钵底。此云等至。为正定能发生正慧等持诸法至胜位故。此法宜善修也。外道执我见有我相及实。求那取著者。求那此云功能。谓外道执有我相。及四大蕴界处。有实功能。取着色声香味触法。及二乘见有十二缘。不了性空。于中乱想分别。故劝于此莫生外道取着。及二乘妄想也。

  楞伽王此法殊胜(至)如是思惟乃是见佛 所谓此法者何法。为自心住无分别法也。殊胜非昧劣法。方能成就自证圣智也。于诸有中受上妙生者。谓能证此殊胜法。必能于诸有中。上品受生。不趣下劣也。所谓破无明翳。灭识波浪者。无明能障蔽慧目。业识波浪。能鼓动心源。此大乘行能破灭之。识性二义者。为外道既执着我见。于异论中。不能演说离见识性法非法义也。汝先见佛如是思惟者。言夜叉王。汝先见佛。能如实思惟此义。乃是真见佛之见也。

  尔时罗婆那王复作是念(至)如是等事悉无有别 言夜叉王复念愿得重见如来。佛即知含当悟深法。复现其身。令所化事如本不异。彼遍一切。无尽重重。时十首王。自见其身。遍诸佛前。悉有大慧。夜叉围绕。说自觉圣智所证之法。亦见一切佛刹。如是等事。与前无别。

  尔时世尊普观众会(至)楞伽山顶欣然大笑 此明如来普观众会。欲为说法。言慧眼非以肉眼者。为肉眼碍而非通故。不能普观。故以慧眼观之。于其眉间髀胁腰颈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光明者。如来凡放光必表法。非苟然也。今此会。眉间七处俱放光明。岂非表圆明中道。离遍计依他。成就众德乎。时虚空中释梵诸天。遥见如来坐如妙高楞伽山顶。欣然大笑。笑非无所以也。

  尔时诸菩萨及诸天众(至)观罗婆那念如实法 是时菩萨及诸天众。咸念如来何因缘故。欣然而笑。身放光明。入三昧乐。周旋回顾。观夜叉王。疑必有以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及诸外道皆不能测 言大慧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迷惑执取。为断彼疑。而问于佛。佛叹善哉。为利自他。能起是问。谓夜叉王。曾问过去诸佛是二种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二乘外道。所不能测。既已曾问。今复欲问。未来亦尔。于是二义。果诚不知耶。

  尔时如来知楞伽王(至)梵释天等所未曾见 明是时如来知楞伽王欲请问。告其速问。欲解释满其愿。言善知诸地者。即知初地乃至不动善慧法云及佛地也。修习对治证真实义者。即于诸地加功用行。治所治障不遭邪路也。于大宝莲花宫中。三昧水灌其顶者。谓行与佛同。为法王子入灌顶住也。佛复教其起一平等行。及无量差别行。定当得如上所说境界。唯汝楞伽王亲证所能得之。非二乘外道释梵所能见也。

  尔时楞伽王蒙佛许已(至)汝应问我当为汝说 言楞伽王蒙听许。即化妆严供具。所谓种种华香幢幡幰盖璎珞。即庄严诸具。幰即帐属也。又化欲界所有。及过天龙等世间诸佛国土。所有乐器。以为供养。表其敬法也。复于虚空中。雨诸供养。从空而下。表其请法谦下恭敬也。言过去如来已为我说者。明三世如来同一法也。世尊。变化如来所说二义。非根本佛说者。谓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故欲世尊根本佛为说也。世尊告言。当为说二义也。

  时夜叉王更着种种(至)法性如是云何可舍 此正问如来法与非法二义。云何可舍也。前以庄严具供养。此复以庄严具。严身何也。此表进问威仪不敢轻易。余义经文自明。

  尔时佛告楞伽王言(至)无量差别外法如是 此正答前问。如来先举瓶等无常。及焰火性种子生芽三喻以明法与非法差别之相。使其易明。

  内法亦然谓无为缘(至)当知悉是相分别故 此举三内法合前喻。以无明为缘。合前瓶喻。以诸识。合火性喻。以修观行。合种子喻。然瓶以造作为义。由无明缘。能造根身器界种种不同。火以熏变为义。由诸识。能熏变一切染净诸法差别。种子以发生为义。由修观行。自智发生。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如是法喻。各有以也。是三法总明二义。悉是相分别故。

  楞伽王何者是法(至)汝先所问我已说竟 上正答法与非法二义。如经自明。金刚经无著释论即云。法尚应舍者。实相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故。亦皆破其有无情见令自证入。如大香象摆坏缰锁自在而去耳。言毗钵舍那者。此云观。举观必同修止。止者梵音奢摩他。偏圆诸教。释义不同。大意谓一念称理。摄散归寂曰止。寂而常照曰观。起信论以此二行。合为一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俱。则无能入菩提之道。深密经云。众生被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乃尔得解脱。故天台以止观慈悲。导身口意业及誓愿。为安乐行。是皆以止观为能修。万善为所修也。深密楞严涅槃等经。瑜伽起信止观等论。广明其义。

  楞伽王汝言我于过去(至)以如来藏而为境界 此言如来复为夜叉王徴破种种妄分别见。使其离念寂灭发生正见。言楞伽王。汝言我于过去诸如来所。已问是义。彼诸如来已为我说。汝言过去但是分别。未来亦然。我亦同彼。彼诸佛法皆离分别。乃至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者。此明过现未来三无差别也。如来以智为身。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乃至离能所分别者。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譬如壁上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此先举喻。次以法合也。又言譬如有人于水镜中自见其像。于月灯中见影。于山谷中闻响。此皆喻众生以自心取自心。于无色像中起色像执。法与非法分别亦尔。若了虚妄寂灭一缘。生自证智。出是非是。则合如来藏妙净明心以为境界。信哉。此品虽目为正宗之发起。即便能了根本无明。入佛知见矣。

  大乘入楞伽经问答品第二

  将释此品略启五门。一来意二宗趣三解妨难四释名五释文。初来意者。前品序分由致既彰。正宗宜显故此品来也。二明宗趣者。谓一切诸经各自有宗。故先德言承言须会宗。今别明此经宗趣。然下品又云一切法不生。不应立是宗者。斯言遣滞耳。若无宗之宗则宗说兼畅。起信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是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是故知此自性清净圆明真体。德用难思。本来具足悉是一切诸佛众生本所乘之宗。亦是一切。若凡若圣。皆乘此法。到如来地。而为其趣也。但众生不自了知随顺悟入。以诸妄想染污故昏昧劣耳。三解妨难云。梵本既一。何故三师所译品目一多不同答曰天台云。品者或佛自唱。或结集所置。或义译增足。又云夫分经节文悉是先贤兰菊各擅其美。后生不应是非竞诤。无三益。丧一道。三益者。世界等三悉檀也。一道者。第一义悉檀也。是故当知品目离合。或一或多皆方便故。四释品名者。谓此正宗首品。是一经大位总问答也。从集一切法品。初诸识章讫断食肉。凡十四品。名别问答也。谓大慧首以一百八句。同为一结。总问如来。如来一一牒领所问。随句答之。所谓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乃至一百八句。皆以非字答之。欲其离念入心真如门也。故云问答品。次经文下即正释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曲躬恭敬而说颂言 摩帝此云慧也。言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即西域仪也。表荷担佛法。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花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自下八颂总叹佛德也。言世间者。众生世间也。叹佛了众生虚假。如空中花故无起灭。谓如来正智观察。不得此众生为有为无。故无缘大悲任运而起。若计有众生而起悲者。名爱见悲也。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者。五蕴世间也。谓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诸法也。法既如幻。心识亦亡。此叹如来观法如幻以成大悲也。

  世间恒如梦远离于断常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此总言情器世间也妄计有色。色坏名断。又计有识。识更受生名常。佛知世间如梦所见。即无色识可计断常。是叹如来了二见如梦以成大悲也。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烦恼者。烦恼障也。尔焰者。所知障也。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了二空。障元无有。此叹如来达人法二空。二障清净以成大悲也。问既人法空寂。二障元无。如来云何而兴大悲。答众生不知此理。故迷妄颠倒流转无极。今令众生悟入斯法。是则真实而兴大悲。故净名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则真实慈也。

  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远离觉所觉若有若非有 对生死说涅槃。对众生说佛。佛知生死如梦无体。故不住涅槃。知众生如空花不实。故不住佛。譬如有病则说药。无病不得说药。故云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无佛故无能觉。无涅槃故无所觉。有佛无佛。有涅槃无涅槃。乃至有无等二见。悉皆远离。故云远离觉所觉。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梦云何可称赞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 大般若云。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愿故无生。无生故无灭。是故诸法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常尔故。能达是者名称赞佛。

  佛无根境相不见名见佛云何于牟尼而能有赞毁 离根境相。出凡圣量。是则名见佛。牟尼此云寂静。离见超情孰能赞毁。

  若见于牟尼寂静远离生是人今后世离着无所取 言远离生者。离相流注二种生也。一本作寂静离生灭。以是观者名为正观。故云是人今后世离着无所取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大慧自言有大乘机。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佛为尊中最上也。

  时世间解闻是语已普观众会而作是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证之境界 世间解者十号之一也。上世间生灭如空花等。是佛自证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以偈问曰 此后凡四十八偈半。问百八句见也。百八种见者。或一句为一问。或两句为一问。或三句为一问。乃至十句为一问。或一句为两问。有广略不同。不可一一如数然此百八门。正问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度众生对治法门是故大慧。举上与摩帝菩萨游诸佛刹所见之事。故下问山海日月等。即五法中名相妄想。下问诸禅解脱等。即五法中正智如如也。

  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云何起迷惑云何净迷惑 上二句问妄计度性。起灭染净。下二句问无明缘起。流转还净。如下二种沙门婆罗门中别答。

  云何名佛子及无影次第 问菩萨何故名佛子。及问真实无相法中因何有次第。既有次第何名无相。言无影者。即无相也。但译文变尔。

  云何刹土化相及诸外道 问如来在刹土中化众生化相及破诸外道也。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能解 问法本无缚而谁求解。既二俱亡复至何所如下一切法深密义。及解义相中别答。

  云何禅境界何故有三乘 上句问诸禅以何为境界下句问佛乘本一因何而有三乘差别。如下四种禅及三乘一乘觉中别答。

  彼以何缘生何作何能作 问因缘所起本自无生。若体不生。何有能生因及所作果。如下一切法因缘相中别答。

  谁说二俱异云何诸有起 上句问诸外道四句妄见。此即举中二句以该上下。如下离一异俱不俱中别答。下句问云何欲色无色三有起也。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尽定云何为想灭云何从定觉 上二句问小乘外道四空定。及灭正受。下二句问灭受想定。想受既灭。何因复从定觉。若从定觉。灭义不成。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问禅定所持神通去住自在也。进名为去。持名为住。如下三种意成身中别答。

  云何见诸物云何入诸地 问心外无物。云何知见五法三自性等悟入诸地。具诸佛法至如来位。下五法自性诸识无我差别相中别答。

  云何有佛子谁能破三有何处身云何生复住何处 上二句问诸佛子。谁是破三有生死者。下二句问破三有处。及何身破三有。既破三有。复何处生。

  云何得神通自在及三昧 问神通三昧以何而得。此徴起修因也。如下诸佛有二种持中别答。

  三昧心何相愿佛为我说 上句问三昧心何相。有相非三昧。下一句结请。

  云何名藏识云何名意识 此问八识得名所由。下句一本谓云何意及识。如下诸识章别答。

  云何起诸见云何退诸见 问诸识生住见相。及灭见相。如下二种生住灭中别答。

  云何姓非姓云何唯是心 问既有三乘五姓之异。云何复说唯是心量。如下五种种姓中别答。

  何因建立相云何成无我 问建立有相及无我相。如下建立诽谤中别答。

  云何无众生云何随俗说云何得不起常见及断见 上二句问真谛无。及俗谛有。下二句徴问二见何得不起。非有立有名常见。非无立无名断见。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何故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上二句问云何邪正得不相违。如下佛说生灭无常。外道亦说生灭无常中别答。下句问未来有十八部之差别。

  云何为性空云何刹那灭 上句问一切法云何性空。如下一切法空无生无二中别答。下句问刹那灭。刹那名念。坏名无常。如下刹那坏相中别答。

  胎藏云何起云何世不动 上句问依如来藏而有生死。言胎藏者。与生死胎作藏也。如下为我说阴界入生灭中别答。下句问世间诸法体性生灭。何故不动。

  云何诸世间如幻亦如梦干城及阳焰乃至水中月 问何故说此五喻。为显诸法本离生灭。兴此喻也。如下沙门婆罗门观一切法无自性中别答。

  云何菩提分觉分从何起 问三十七菩提分法并起处。

  云何国土乱何故见诸有 上句问名相妄想法中。云何有国土乱。下句问诸法既无体。云何众生而见诸有。

  云何知世法云何离文字 上句问众生云何觉知世法。如下二种觉智中别答。下句问云何诸法性离文字。如下宗趣相中别答。

  云何如空花不生亦不灭 问何故说世间如空花不生灭。如下意成法身非生灭中别答。

  真如有几种诸度心有几 上句问真如有几种。如下七种第一义中别答。下句问诸度心有几。如下六波罗密中别答。

  云何如虚空云何离分别 上句问谁知诸法如虚空。下句问云何离于妄想分别。如下今当说自性分别相已下别答。

  云何地次第云何得无影 问诸地次第何得无相。次第当有阶降之殊。如下一切菩萨入灭定次第相续相中别答。

  何者二无我云何所知净 如下善观二无我。及净自心现流中。别答此二问。

  圣智有几种戒众生亦然 上句问智差别。令舍劣修胜。如下智识中别答。下句问众生性欲非一。如来制戒有几种。

  摩尼等诸宝斯并云何出谁起于语言众生及诸物 上二句问宝生所因。下二句问谁起于语言。有情及资具。如下四种言说分别相中别答。

  明处与伎术谁之所显示 问五明法及世间伎能谁之所作。五明论者。一名内论。一切佛法是也。二名外论。有四种。谓因论。声论。医方论。工巧论。此五各能生智。故云明处。

  伽他有几种长行句亦然 伽他此云讽诵。长即长篇。句或四言五言。

  道理几不同解释几差别 问理趣解释几差别。大般若经理趣分。说诸法皆空。无生无灭。无自性性。离一切相。不可愿求。然第一义湛然常住。解深密经应机解释。通说有六。一真义理趣。谓二障净智所行真实。二证得理趣。谓于真义得如实知。三教导理趣。谓自证已开示众生。此三为本。后三解释。四离二边理趣。谓有问言。云何名为真义理趣。应答彼言。非有非无。非常非断。五不思议理趣。谓有问言。云何证得。应答彼言。谓不思议。若于诸法远离戏论。尔时证得真胜义性。故知言说皆非真实。六随众生所乐理趣。谓有问言。云何教导。应答彼言。随诸众生意乐各异。顺彼所欲。方便开示。

  饮食共谁作爱欲云何起 问饮食爱欲云何生。净名曰。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云何转轮王及以诸小王云何王守护 问大小诸王及守国法。

  天众几种别地日月星宿斯等并是何 问诸天大地及日月星宿。如大集楼炭等经一一广明。

  解脱有几种修行师复几 问解脱是无学人。修行即是有学人。各有几种。如下须陀洹差别相中别答。

  云何阿阇䔧弟子几差别 阇䔧此云教师。门师设教及弟子禀教。

  如来有几种本生事亦然 问如来及本生因缘各有几种。

  众魔及异学如是各有几 魔罗此云能害。凡障善品。能害慧命。皆名为魔。总有四种。谓烦恼魔。死魔。阴魔。天魔。此问诸魔及异学者。欲修行人识生死诸见根本也。

  自性几种异心有几差别 如下当善知三自性相别答自性。四因缘眼识转已下别答此心。

  云何唯假设愿佛为开演 问云何诸法是妄想假施设量。下如佛所说。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中别答。

  云何为风云念智何因起 上句一本作云何空风云。下句问四正念智何因而有。亦云世俗念智。

  藤树等行列此并谁能作 问蔓草林木无情之物皆谁作也。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91 注大乘入楞伽经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

  云何象马兽因何而捕取云何卑陋人愿佛为我说 问象马等兽。因何捕取递相杀戮。及问卑陋贱人。何业所致。

  云何六时摄云何一阐提女男及不男此并云何生 上句问外道有六节为师。又云西域两月为时。年分六节。次句问一阐提。如下一阐提中别答。次句问黄门男女。如正法念经所明。

  云何修行进云何修行退 问学者修行云何而有进退之异。

  瑜珈师有几令人住其中 瑜珈此云相应。谓与一切乘境行果等相应也。如瑜珈师地论五分十七地中所明。

  众生生诸趣何形何色相富饶大自在此复何因得 问众生诸趣形相富饶自在之因。

  云何释迦种云何甘蔗种 问如来世俗种姓事在他经。略如释迦谱方志等所明。

  仙人长苦行是谁之教授 问仙人修苦行。谓得长生。彼师以何法。教授弟子。

  何因佛世尊一切刹中现异名诸色类佛子众围绕 问佛于处处应物现形。凡圣围绕。何因如是。

  何因不食肉何因令断肉食肉诸众生以何因故食 问食肉制断食肉因缘。如下断食肉中别答。

  何故诸国土犹如日月形(至)箜篌细腰鼓 问世界形相差别不同者。明唯心所造故也。华严经云。种子差别故。果实生不同。行业若干故。佛刹种种异。具如世界成就品所明。因陀罗者。即帝释别名也。

  云何变化佛云何为报佛真如智慧佛愿皆为我说 问佛名义也。随机赴感应化佛。酬其往因名报佛。体性无二真如佛。本觉显照智慧佛。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至)谁当持正法 问卢舍那佛。成菩提界。及问涅槃后谁持正法。略如摩诃摩耶等经。及付法藏传所明。

  世尊住久如正法几时住 问如来住世久近及正法住时分长短。

  悉檀有几种诸见复有几 上句问悉檀。此云义宗。下句问世谛诸见。又天台宗有四悉檀。一世界。二对治。三为人。四第一义。故云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法。若得四悉檀意。自他俱无著。

  何故立毗尼及以诸比丘 毗尼是戒。比丘于此戒中。分分得解脱也。

  云何得世通云何得出世 问世间五通。及出世六通。云何而得。言六通者。谓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也。此六该三乘人。但深浅明昧有异。世间通无漏尽。虽分得前五。亦唯有漏摄。

  复以何因故心住七地中 问七地心量地。谓功用位极也。意该前后。

  僧伽有几种云何成破僧 问僧有几种。意明真伪。及问破坏僧令不和合。获大罪报。又或说二种僧。羯磨僧。法轮僧。或说三种僧。和合僧。假名僧。真实僧。或说四种僧。有羞僧。无羞僧。哑羊僧。真实僧也。破坏僧义。如杂心所说。

  云何为众生广说医方论 问世出世间医方论也。各有多方。故云广说。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余经有此言。故大慧问之。谓化迹有殊。德体无异。如下四等中别答。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常说实一切唯是心 问如来何不常为众生说真实法。而复为众生说断说常。说我无我。妄想心量法何为也。如下未来世有诸邪智已下别答。

  云何男女林诃梨庵摩罗 问世间果实何故不同也。诃梨者呵梨勒果。庵摩罗者阿摩勒果。

  鸡罗娑轮围及以金刚山(至)愿佛为我说 轮围亦云铁围。乾闼婆者诸天乐神也。后二句总结请也。

  尔时世尊闻其所请(至)当次第说即说颂言 闻大慧能问如是微妙心法。故赞善哉。诫令审谛。无以生灭心行听实相法也。自后凡三十九偈。皆如来为说。

  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 言大慧上正问有为生法无为不生法。涅槃虚空刹那流转法。皆是妄想所现。各无自性。

  波罗蜜佛子声闻辟支佛外道无色行 言上所问。正是人及人所行法也。佛子声闻缘觉外道是人。诸波罗蜜是三乘人所行法。无色行是外道所行法。言此人及人所行法。皆以无自性结之。此佛略答之微旨也。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 自下八行半偈。是如来次第牒领大慧百八句问也。须弥山在大海中。故言须弥巨海山。牒领上须弥也。巨海者上问中无。洲渚刹土地。领上土地。

  星宿与日月天众阿修罗(至)灭及如意足 修罗力。如意足。上问中无。义应有也。

  菩提分及道禅定与无量(至)心生起言说 诸蕴及往来。领上众生生诸趣。心生起言说。领上谁起于语言。

  心意识无我五法及自性(至)众生有无有 大种上无文。一佛。领上迦叶等是我。众生有无有。领上我无我。

  象马兽无因云何而捕取(至)伎术诸明处 唯心无境界。领上一切唯是心。余皆牒领上问。

  须弥诸山地巨海日月量上中下众生身各几微尘 须弥诸山地已下凡九偈。言大慧既问名相。何以不问诸山大海。日月星宿众生刹土。及由旬。斗斛斤两四大诸根。如是尘量所成。既言我名大慧通达大乘。何故不问此下正微尘积聚数量之名。意为问有不周。又为遣物情计。诸物既积微所成。何有体性。

  一一刹几尘一一弓几肘(至)虮羊毛穬麦 言最细微尘名兔毫尘。七兔毫尘成一羊毛头尘。七羊毛头尘成一隙中尘。七隙中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穬麦。七穬麦成一指。一十二指成一搩。两搩成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弓名一拘楼舍。十拘楼舍名一由旬。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化佛刹。谓此等诸法。皆积微成体。何故不问各具几尘所成。

  半斗与一斗是各几穬麦(至)是等各几数 此皆是梵家积斗斛之名。或云千万那由他。名频婆罗。

  几尘成芥子几芥成草子(至)云何不问我 此上皆是如来说也。言如是名相亦应问。

  云何得财富云何转轮王云何王守护云何得解脱 从此以下凡二十偈。复领大慧所问。财富。领上富饶。

  云何长行句淫欲及饮食(至)何因种种味 种种味。上问中无。

  女男及不男佛菩萨严饰(至)云何有因作 无因作有因作。领上二俱异。

  云何转诸见云何起计度(至)云何起三昧 断诸想。领上云何为想灭。起三昧。领上云何从定觉。

  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至)及所问非我 无身我。领上无众生。相云何。领上何因建立相。非我。领上成无我。

  云何为胎藏及以余支分(至)聪明魔施设 施设。牒上云何唯假设。聪明魔。上问无。

  云何树行布是汝之所问(至)汝今咸问我 从初地至七地是有心地。观三界心意识量。此者结上百八问。于余义者。微尘积数等。皆是三界妄想相。是七地所观法。故言云何使其心得住七地中。汝今咸问我。总结所牒文。

  如先佛所说一百八种句(至)佛子应听受 先佛所说。离见相句。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自然远离诸恶见过。亦离世间言所成法都无实义。当为汝说。诫令谛听。故龙胜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诵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常句非常句 自下如来约心真如门答也。言众生于真实无生上。妄起生见。本自非生。故云生句非生句。若有生法可言有常。以生无故则无有常。故云常句非常句。此二句既尔。余诸句类皆以下句遣上句。妄见若无。则真实自现。

  相句非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 为成生句相从而来。住异二句。上问中无。本无今有名生。法非凝然名异。法有暂用名住。

  刹那句非刹那句(至)恒句非恒句 上无中句。凡有三常。一外道计四大性常。二业习气相续得果不断故常。三如来藏体真常住故常。此三常皆愚夫虚妄见。旧注凡有三常不同。

  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至)方便句非方便句 大烦恼有六。随烦恼二十。上无方便文。

  善巧句非善巧句(至)三轮句非三轮句 愿句三轮句。上无文。

  标相句非标相句有句非有(至)水句非水句 如恒河一水四见不同。

  弓句非弓句大种句非大种句(至)果句非果句 谛句牒上如实句。果句上无文。

  灭句非灭句起句非起句(至)相句非相句 相有三种。谓体相标相法相。前是形色体相。次是标相。此则法相。

  支分句非支分句禅句非禅句(至)记句非记句 摄受句记句。上无文。

  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至)味句非味句 味句上无文。

  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至)因果句非因果句 有为句因果句上无文。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至)种种句非种种句 种种句上无文。

  演说句非演说句(至)文字句非文字句 住持句。求那译云处句也 上约心真如门。总答一百八句。皆言非者。如马鸣云。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从本已来。一切染法。及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大慧此百八句(至)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此是结劝。诸菩萨等。应当如是学菩萨道。修菩萨行。举先佛者。皆发明诚信故。

  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第三

  释此品有四门。一来意二解妨难。三释名。四释文。初来意者。上品明总问答竟。此下诸品皆别问答。故次来也。二解妨难云。一百八句既已总明。何故下诸品一一别问。词意皆不出总中。岂非繁重乎。答总别该摄。断常之见方销。真俗圆融。去取之情始绝耳。三释名者。论依一心开二门。上品已明心真如门。总摄一切法。此品即明心生灭门。总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论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此识有二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二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乃至三细六粗升沈苦海。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是故十法界中若圣若凡。若因若果。依正染净举在是矣。故名集一切法品。次经文下即正释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从此品讫断食肉凡十四品。明别问答。故品品多云重白世尊。今此首章。即别问答心意识也。谓初刹那识异于木石。生得染净。各自能为无量无数染净识本。从初刹那不可说劫。乃至金刚喻定。经一刹那。有不可说不可说识。生诸有情色心二法者。则有染有净。有生有灭。此识约生灭门中。有几种生住灭(然远劫无始。何名为初耶。谓此即是忽起一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

  佛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 真如妙性。本自无生。一念随缘。事分起尽。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无明缘成于诸识。生住异灭。此非凡小及因位菩萨智虑所知。故论云。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二乘智慧所觉。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 相续即流注也。一本亦云流注。言流注者。唯目第八识。三相微隐(即业相转相现相也。如起信论所明)种现不断。名为流注。由无明缘初起业识。故说为生。相续长劫故名为住。到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名流注灭。相生住灭者。谓余七识心境粗显。故名为相。虽七缘八。望六为细。具有四惑。亦名粗故。依彼现识自种诸境缘合生七。说名相生。长劫熏习名为相住。从末向本渐伏及断。至七地满。名为相灭。依前生灭立迷悟依。依后生灭立染净依。后短前长事分二别。即是流注生住灭。相生住灭也。

  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上虽答云诸识有二种生住灭。未辨何识为生灭。此复言三种相。欲简诸识之中有生灭不生灭者。言真相者。如来藏心在缠不染。性自神解。名自真相。根本无明起静令动。动为业识。即是赖耶极微细相。名为业相。转相者。依前业相。转成能缘及所缘境。生七转识。同名转相。又从静起动名之为业。从内趣外名之为转。如来藏心不可增减。名为真相。亦名真识。然虽三相名殊。同是一心随缘不变之二义也。谓真心不变即随缘。故名转相业相。以随缘即不变故名真相。论云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是不变即随缘也。又云虽有染心恒常不变。是随缘即不变也。

  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 如来上明诸识有三种相。是已处中说故。而此又明诸识广略者。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故也。言广说有八者。一曰眼识了别于色。二曰耳识了别于声。三曰鼻识了别于香四曰舌识了别于味。五曰身识了别于触。六曰意识了别诸法。七曰末那识(此云染污意)恒审思量。唯缘藏识见分。亦名传送识。八曰阿赖耶识(此云藏识)谓此八识。各是众生无始已来。不了自心。随妄缘起。于中第八是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子。转生七识。各能变现自分所缘。(所缘即境也。色是眼识自分所缘。乃至三境是阿赖耶识自分所缘。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此八识外实无我法。问曰如何变耶。答曰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六七二识无明覆故。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梦时执为实有外境。寤来方知唯梦所变。我此身相。及外世界色空等法。亦复如是。唯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法。悟来方知唯心识变。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转八识成四智菩提。安住秘藏。究竟涅槃。故曹溪云。大圆境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其名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即此转识成智义也 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者。求那译本云。略有三种。于现识上加一真识也。若作三种释者。真谓性净本觉。现谓赖耶现识。余七俱名分别事识。虽第七识不缘外尘。缘第八故。亦名分别事识。真谓本觉者。即识实性也。此译即云。现识属赖耶。分别事识属前六识。不言第七者。谓第七末那计内为我。属赖耶。计外为我所属前六识。真即识实性。亦属赖耶净分。是故但云略则唯二。与处中说。数无相滥。

  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 此举喻合以明现识也。谓现识如镜。所现境界如像。故起信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也。又云第八藏识为依止故。转生七识。于中第六造引满业。感总别报。如镜现像。毫厘不差。言总别报者。一谓总报。属第八识。二谓别报。在前六识。且以有漏善业言之。如持五戒招得人身。是总报业。由于因中有瞋忍等。于人总报而有妍丑等。名别报业。亦名引满业。即能招第八引异熟果。名为引业。能招第六满异熟果。名为满业。然其引业能造之思。要是第六意识所起。若其满业。能造之思从五识起。虽造满业亦非自能。由意识引方能作故。其第七识唯有俱生惑智二障。业障报障。彼七俱无。虽具四惑。但缘内故。属于有覆无记性摄。则不能造善恶二业。唯前六识起惑造业。业成难逃。感诸异报。如镜现像不漏丝毫。故楞严云。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也。或注此经指第七识而为能造善恶业者。教无明文(唯宗镜录七十三卷首一处因凭古注。而云七识造业。又与本录节次引经论义明诸识处皆相违。断可见也)。

  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言赖耶现识。及分别事识无异相。皆由最初一念为缘。令真如心不守自性。随缘成有。诸识熏习。更互为因。流转不息。故华严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彼疏释云。言以此者。谓以上八识自为能所熏。展转为因。而常流转。无别我人。故云无能转者。又云识外无法亦为无者。故曰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也。

  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至)戏论习气为因 此又广明诸识生住因也。通而言之。粗细二识皆依无明住地而起。以根本无明。动彼静心而起细识。依此细识转起粗心。故以无明通为其本。若别言之。依无明为因。生三细不相应心。依境界为缘。生三粗相应心。故云粗细二识。各具二因。方得生住。言不思议熏者。谓无明能熏真如。不可熏处而能熏故。名不思议熏。又熏则不熏。不熏之熏。名不思议熏。言不思议变者。谓真如心受无明熏。不可变异而变异。故名不思议变。又变即不变。不变之变。名不思议变。胜鬘经云。不染而染难可了知者。谓此不思议也。然此熏变。甚微且隐。故所起现识行相微细。于中亦有转识业识。举粗显细。故但云现识。即起信云不相应心 言分别境界者。即是现识所现种种境界。还能动彼心海。起诸事识之浪也。言无始戏论习气者。即彼和合心海之中。妄念戏论习气。无始已来熏习不断。未曾离念。故此境界及妄念戏论。熏动心海种种识生。以妄念及境界。粗而且显。故所起分别事识行相粗显。即起信云相应心也。此谓现识依不思议熏故得生。依不思议变故得住。分别事识依境界故得生。依心海故得住也 上佛言诸识有二种生住灭已下至此。谓无明熏习真如成染缘起也。故论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大慧阿赖耶识虚妄分别(至)是名相灭 自下明若达妄源成净缘起也。言阿赖耶识和合心海中。妄念分别种种习气若灭。即一切根识灭。言一切根者。谓意根起识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名一切根识。即第六意识。及所依第七末那现行识相灭。名相生住灭识灭也。所言种种习气者。约唯识宗。说诸习气总有三种。一名言习气。谓有为法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果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诸说习气。皆准应知。

  大慧相续灭者(至)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 言所依因及所缘灭即相续灭者。谓所依无始根本无明习气因灭。及所缘妄境界染法缘灭。即微细流注生住灭识灭也。言所依因。谓无始戏论习气。所缘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者。经自牒释所灭无明。及妄境界为因缘义也。故论云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心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大慧譬如泥团与微尘(至)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此引二喻。喻上染净二缘起也。一谓真妄体非一异。二但妄灭而真不亡。义如次文释之。

  大慧若泥团与微尘异者(至)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若言泥团与微尘实异者。泥团应非微尘所成。而实彼成。故不可言异也。若实不异者。则泥团与微尘应无分别。既其因果粗细有殊。亦不可言一也。

  大慧转识藏识若异者(至)然彼真相不灭 以法合喻。明非一异也。谓诸转识与藏识若异者。依无明风熏动之时。藏识之体应不随缘。则堕常过。然如来藏藏识是善不善因非不随缘也。若不异者。转识灭时藏识亦应灭。则堕断过。然藏识真相竟不灭尔。故起信云。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大慧识真相不灭(至)即不异外道断灭戏论 如下经云。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故论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具分赖耶藏识。是以此藏识中。不生不灭净分真相竟不灭。但生灭染分业相灭也。若真相灭者。藏识实性亦应灭尔若藏识实性灭。则与外道断灭见同。是故论云。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又云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说(至)即无始相续识灭 谓诸外道。见身坏命终。六识不能取境。一生相续识随四大缘离散之时。即计无始相续识永灭。更无业报受生相续。是故名为堕落断见。故下偈云。色识虽转灭。而业不失坏。令于诸有中。色识复相续若色识转灭。诸业失坏者。是则无生死。亦无常无常。即断常二见亦俱离也。岂同外道妄计断灭耶。

  大慧彼诸外道说相续识(至)唯说作者为生因故 诸外道说。六根能取境界之六识。执从神我邪因等生不说眼等诸识。从色等因缘生。唯计作者为生因故。故名外道。

  作者是何彼计胜性丈夫自在时及微尘为能作者 胜性亦云胜妙。是生梵天之天主也。丈夫即我之别名。自在谓大自在天。及计时节微尘等为能作者。更余异计。如下广说。

  复次大慧有七种自性(至)缘自性成自性 自下重明染净二缘真妄识体。此七自性。成上妄识生灭身也。谓烦恼体性。能集善恶等业。故名烦恼为集自性。既有集因。必有未来苦果性。故言性自性。既有苦果。必有形相。故言相自性。既有形相。即从四大种生。故言大种自性。既有四大。即从因缘所成。故言因自性。缘自性。成自性。然妄无别体。随所执得名。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至)如来自证智所行 第一义谛道理无二。为人不同证有优劣。此七成上真识不生不灭法身也。所行。一本作境界。即所行境界也。谓发心菩萨。缘第一义法性如来藏心。故名心所行胜解行地菩萨等。各起十种智慧。缘于真如。故名智所行初地菩萨。正证真如。见二种无我。故名二见所行。八地菩萨起二乘。超七地。故名超二见所行。十地超九地。九地名一子地。后二所行即佛地也。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至)法自性第一义心 此七种第一义。是三世诸佛所证第一义法性。如来藏心。非缘虑妄识也。

  以此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最上法 自下明真心之德用也。以有此第一义心。故能成就如来法身。及世出世间。最上菩提涅槃净妙等一切诸法。若无此心。则不能成。

  以圣慧眼入自共相种种安立不与外道恶见共 言以圣慧眼。入一切法自相共相种种安立。唯是一心。其所安立悉令悟。入佛之知见。不与外道恶见同。又云此七种第一义心。是圣人慧眼所见。建立七种不同为自相。共成法身为共相余义如上说。

  大慧云何为外道恶见(至)见有见无而起言说 此徴释恶见。谓彼外道等。不知境界一切诸法。皆是自心分别所现。于自性第一义说为有无。

  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至)及无知爱业缘 佛说若了自心所现境界。如幻不实。则一切妄想等悉灭也。言三有苦者果也。无知谓无明也。爱谓烦恼也。业谓有漏善恶等业也。是三皆因也。故论云。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唯一真心矣。

  大慧有诸沙门婆罗门(至)依缘生住有已即灭 言起邪见人。不越在家出家二众也。亦二乘外道二众也。非有者谓计虚空自然为因也。及有者。谓计微尘世性自在天等为因也。即是计无因邪因为能生因也。于正因果外。计显现诸物。依时而住。皆外道所计也。或计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依因缘生住。无常变异。生已即灭。不了常住真心。即二乘所计也。皆迷自心所现耳。

  大慧彼于若相续若作用(至)不见根本故 此牒破也。言若相续者。即总牒其因果不断也。若作用者。即牒其生灭之间暂有用也。若诸有。若阴界入灭名涅槃。若趣向涅槃名道。若有漏诸业。若修道所得名果。若冥初等二十五谛。上皆牒计也。言是破坏断灭论者。破计也。谓外道无种生。即是破坏因果也。又言从有种生。生已灭。名断灭论也。言何以故等者。徴结也。谓上妄计即体非有故云不得现法故。何独现计本无。穷其初因亦不可得。故云不见根本故。

  大慧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燋种不能生芽 次引喻明。言如瓶已破。不作瓶用事。以譬无种则无法。不作阴界入因事。又如虽有燋种不作芽事。以譬虽有自在天等为种。不能作阴界入相续生因事。

  此亦如是若阴界处法(至)但是自心心虚妄所见 后言法合也。以上二因不成故。即无阴界入性可灭。今外道说有阴界入性。言三世中灭得涅槃者。是自心妄想也。彼阴界入无相续生。以有种无种不成因故故言但是自心虚妄所见。

  复次大慧若本无有识(至)而作事业悉空无益 言重复次于前文。破转计也。谓彼转计所生。与无种有种三缘和合而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然龟本无毛。沙本无油。合亦不生。三缘体空。如何生果。汝宗则坏。违决定义者。喻斥不成。故言宗坏。以违汝决定能生之义。又于一相中妄计。三缘。违我大乘决定之义。所作事业悉空无益者。事即是果。业乃是因。言因果事业。并唯妄说都无实义。

  大慧三合为缘是因果性(至)熏习余气作如是说 此牒示其过也。谓彼外道以三合为缘。是因果性。可说为有成三世法。此即邪谬相承。及自恶见作是说耳。

  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至)妄称一切智说 言凡夫外道。为恶见迷醉所噬。不能自知愚痴无智。妄称一切智说。外道指六师为一切智人。二乘执权智为实智也。

  大慧复有沙门婆罗门(至)如是思惟恒住不舍 自下言正见人。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幻梦等。不离自心。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观察无有间断。是名正观。

  大慧此菩萨摩诃萨(至)转依次第成如来身 此菩萨摩诃萨者。即上正见沙门婆罗门也。行无相道者。谓万行齐修三轮体寂也。渐升诸地者。谓初登欢喜地。乃至第七远行地也。证无生法者。谓得无功用道登第八不动地也。入金刚喻三昧者。谓初地菩萨创得无分别智。断异生性障。二地至十地菩萨如实修行。渐断诸障增胜功德。第十一地等觉菩萨金刚喻定顿断俱生二障种子也。转依次第成如来身者。即等觉后念解脱道断二障习气。即得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果也。一谓转染得净。二谓转迷得悟。又菩提名生得。二障障不生。今断障得生。涅槃名显得。本性清净客尘翳故。今断而彼显。转依位别通有六种。故云转依次第成如来身也。余义如文可以意得。

  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于自悉檀应善修学 言但住心量观察三有。又云令达唯心渐入诸地者。谓此一心法门。是凡圣之本。迷之堕世间生死。悟之证出世菩提。故先圣曰。世间不越三科。出世不过二果。二果者即如上释成如来身二转依果也。三科者。即此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诸妄心法也。故云欲得佛身。应当远离。乃至观察令达唯心。于自心宗劝善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藏识海浪法身境界 大慧于此。虽通请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意欲如来且成前问。是故结请但云。顺诸佛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也。言称真实义诸佛教心者。拣非虚妄心识也。凡言心者。略示名体通有四种。梵音各别翻译亦殊。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是色身中五藏心也。如此方黄庭经五藏论中说。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此八各有心数。亦云心所。于中或无记。或通善染之殊。诸经论中自心所。法总名心也。谓善心恶心等。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是根本第八识也。积集诸法种子起现行故。四干栗陀耶。此云贞实心。亦云坚实心。此是真实心也。然第八识无别自体。但是真心。以不觉故。与诸妄想而有和合不和合义。和合义者能含染净目为藏识。不和合者体常不变。目为真如。即此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也。虽然四种体同。迷悟真妄义别。如取真金。须明识瓦砾及以伪宝但尽除之纵不识金。金体自现。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至)诸色相故 佛言有四因缘眼识转。转生也。一谓不觉外尘是自心现而执取故。二谓无始已来取著于色妄想熏习不断故。三谓识本性。如是故。识以了别为自性故。四谓乐欲见诸色相故。

  大慧以此四缘(至)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言以此四缘。令心水流生转识浪。如眼识既尔。余诸识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诸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无有前后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前波起后波随。言微尘毛孔者。即色尘身根也。

  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 言外尘风击如来藏心海。起诸识浪。造业感报生死不绝。亦如之。

  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至)差别境相有意识生 此明诸识展转互为因也。言因所作相非一非异者。因即第八如来藏识也。所作相谓七转识从第八所生也。非一者诸识行相不同也。非异者同皆缘起无自性也。言业与生相相系深缚者。谓第八识变起根身器界名为生相。六七二识无明覆故。由此执为实我实法第六意识引起前五造引满业。感诸异报生死不绝。故云业与生相。相系深缚。是皆不了色等诸尘自心妄现。故五识身转也。大慧。眼等五识与五尘俱时。或因了别色等差别境相而意识生也。是故当知根身尘境一切诸法。皆是众生自心妄识互为因果之所现也。故伽陀云。诸法于藏识。识于法亦尔。更互为因相。亦互为果相。

  然彼诸识不作是念(至)无差别相各了自境 彼诸识等各了自境者。此明八识俱能了别自分境故。不知唯是自心妄现也。谓色是眼识境。乃至赖耶见分是第七识境。根身种子器界是藏识境。然此八识。离如来藏无别自体。以众生不知故。执为八识之名。诸佛证得故。能成四智之用。若昧之则八识起执藏之号。七识。得染污之名。六识起遍计之情。五识徇根尘之相。若了之赖耶成圆镜之体。持功德之门。末那为平等之原。一自他之性第六起观察之妙。转正法之轮。五识兴所作之功。垂应化之迹斯则一心匪动。识智自分。不转其体但转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

  大慧诸修行者入于三昧(至)名为识灭 上明诸识展转为因。各了自境。妄想流注。欲转诸识。成智用者。以根本藏识微细难知。故举二乘修劣三昧。不知诸识习气种子。依藏识不灭。自谓我灭诸识入于三昧而实未也。但伏。六识不取尘境。彼将为灭。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至)定慧之力皆不能知 此显有能知者。谓如是诸识所依藏识行相微细。唯佛究竟知其边际。及住地菩萨方能分知。其余声闻独觉外道修行。而得三昧智慧。悉不能了。

  唯有修行如实行者(至)自心所见能知之耳 言能知难知之。所以也。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者。有了因也。无边佛所广集善根者。有缘因也。本有正因由是现前。自然明见妄习流注。故云能知。

  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至)如实修行大善知识 下中上修言随人分量也。分别流注即上二种生住灭也。余义如文。皆当亲。近善知识者。如马鸣曰。诸佛法者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辨。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不遇诸佛菩萨知识。示教利喜。慈悲摄护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泛论偈颂有四种不同。梵音亦异。仍具八意。不复备引。今此直明其大略。一但字满三十二即为一颂。二讽颂或名直颂。谓以偈说法不颂长行。三应颂。重颂长行也。或为钝根重说。或为后来之徒。或为增明前说。四集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故。今此经内。于前四中二三所摄。然凡言长行偈讽相望。有五对之例。谓有无。广略。离合。先后。隐显。至文当审详之。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至)对现境说五 此颂明前现识之海性自常住为彼六尘境界之风所飘动故。此七种识现识之体以为内因。六尘境界以为外缘。兴盛六种粗重相故。故云譬如巨海浪。由斯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云何名为境界之风。其风形状当如何耶。谓青赤等种种显色。能起眼识。珂贝等珠出种种胜妙音声。能起耳识。檀乳等香熏布种种芬芬香气。能起鼻识。木罗石蜜等诸安触着和种种善美乐具。能起身识。咸淡等味随其所应出种种味。能起舌识现在之花。未来之果。种种法尘。随为彼识所缘境界。能起意识。今此文中。举尘取识应审观察。彼末那识即是意识微细分位。无别体耳。如是六尘。能动心体令使散乱。譬如猛风故名为风故云青赤等诸色。珂贝乳石蜜盐味众花果 如是七识。及与藏识。同耶异耶。非同非异。离二边故。譬如日与光明。水与波浪。非同非异。七识藏识。非同非异义。亦复如是故云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意等七种识应知亦如是。如海共波浪。心俱和合生 如是七识。从何处所。来入藏识作七种数。流转起动无断绝时。如是七转识不从内来。不从外来。不从中间来。唯藏识体变作七识譬如海水。动作波浪故云譬如海水动。种种波浪转。藏识亦如是。种种诸识生。心意及意识。为诸相故说 如是现识。及七转识。八种心识。唯有生灭无常相耶。亦有实相常住相耶。如是八识。从无始来三际不动。四相不迁。真实常住。自性清净。功德满足。无有二相。故云八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诸识本寂。妄尘无体。由不觉故前五识转。览现尘境。第六分别。起惑造业第七传送执我我所。能广积集。同为能熏第八藏识。受熏持种。积集不亡。展转为因。流转不息故云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现境说五 是知离心之境。文理俱虚。即识之尘诠量有据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垢净心明。本来是佛。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 自下三重问答蹑前而起。总一十八偈。各有经家生起。此即初番问生起也。下准此。

  青赤诸色像众生识显现如浪种种法云何愿佛说 上云青赤等尘发生。诸识。如海波浪皆非一异。又云心积集等。行相有殊。故致斯问。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青赤诸色像浪中不可得言心起众相开悟诸凡夫 上二句明色即是空。故不可得。次一句空即是色。故起众相。下一句释第三句。

  而彼本无起自心所取离能取及所取与彼波浪同 此一偈法合重明青赤诸色像。浪中不可得二句也。

  身资财安住众生识所现是故见此起与浪无差别 色身正报也。资生财物及安住处依报也。此一偈法合重明言心起众相。造业感报依正不同。皆是众生自心妄现。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识如是起何故不觉知 此约法喻而难。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为凡夫无智譬喻广开演 依彼大海譬喻演说使愚夫通晓。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实 大慧因上言心起众相。开悟诸凡夫。即是如来方便不说实法。故问如日光出时。等照于万物。如来既出世。应为诸愚夫。平等说真实。

  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 言如来已为众生开示诸法。何故不为愚夫说真实法。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至)心境界亦然 此一颂半上二句法说。谓非器不堪闻。实非不平等。次三句举三喻况彼心无实。第三一句以法合喻。故云亦然。

  境界不具故次等而转生(至)无有定次第 次一颂半言外境缘若不具足内识即次第转生。故成唯识云。依止根本识。诸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谓缘若同时具足即俱现。如镜现像无有前后。此偈明缘不同具即次第而转生也。以第六识分别诸法尘。故云识以能了知。意缘阿赖耶。起我我所执。故云意复意谓然。五识随现尘。何有定次第。

  譬如工画师及画师弟子(至)绮焕成众像 是二颂言画色本无形。随形即画像。以况如来本无法。随机即说法。岂得止说一种法也。

  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至)于彼为非说 此三颂半正明如来应机说异也。上二句总标说意。次五句谓对利根说一乘真实法。次五句谓对余钝根说种种如幻法。一一如文。下二句谓所说法不应机者翻为妄语。故云非说。

  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是一颂又以良医随病授药不同。况如来应量说法有异。故不得如日平等照物。以结前问。

  世间依怙者证智所行处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依怙者即如来也。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91 注大乘入楞伽经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三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至)通达自心分别之相 能取所取者。亦云能缘所缘。谓即心识见相二分也。故华严经云能缘所缘力种种法出生。余文意谓欲了知者。应离浮沉诸恶觉观。真实修行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当勤修学 住智慧心所住相者。即上云通达自心分别之相也。

  何等为三所谓无影像相(至)于此三相修行不舍 言跛驴者。谓未得无功用慧故以况之。

  大慧无影像相者(至)趣佛地故而得生起 无影像相者。谓无分别智离二取也。然二乘外道所习浅陋。如来常种种诃叱。于此反取之者。欲其回心舍邪途入正辙也。诸佛愿持。相者。谓如诸佛皆发弘誓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也。自证圣智所趣相者。谓如来法身自觉圣智相也。余文可知。

  大慧是名上圣智三种相(至)应勤修学 言以是三相能到如来地。故劝令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圣智事自性法门 诸菩萨众心念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皆是圣人度众生法门事。如来上既说八识竟。亦应为我说百八句差别所依。五法圣智事三自性法门众有此念。故大慧承诸佛神力而兴是问。言圣智事者即五法也。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至)色究竟天成如来身 言自共相者。且以四谛中苦谛言之。如苦谛下三界依正蕴界处等一切诸法。各各不同名自相。苦谛即名共相。谓苦谛四门中。无常为一切有为法共相。苦为一切有漏法共相。空与无我通为一切法共相。又如五阴不同名自相。共成人身名共相。界处等亦尔乃至一切诸法各各又有自共相也。兜率陀者此云知足彼天内宫是一生补处菩萨所居也。色究竟天。是行满报佛成正觉处。余文悉明远离过习。显示众德。成就如来法身之义。以有是利故。请佛为说如上法门。

  佛言大慧有一类外道(至)于此而生牛有角想 自下如来约牛兔角。破执名相起妄想见。此明叙彼二外道计。谓一外道。见一切法随。因缘灭。妄起分别想兔无角。复一。外道。见大种功能。根身尘境缘未散时。形量差别。计牛有角。以不了故。互执异见生决定解。

  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至)一切皆唯分别所现 此明牒破彼外道见。文有八句。上四句破起见因。下四句示唯妄现。故伽陀云知诸法唯心。便舍外尘相。由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思之可了。

  大慧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至)是故于此不应分别 此一段经。上四句总结应离妄。已下诸句别徴破也 云何下。别徴破彼堕无见也。谓云何兔角离于有无。破云互因待故。彼兔角无。因牛角有故。若无牛角。彼何所因而言无耶 分析下。次别破彼堕有见也。谓若执于牛有角者。分析牛角。至于极微。何有实体。而计有耶。故下偈云。无因有故无。是无不成无有待无亦然。展转相因起。言皆不实也。圣智所行离彼见者。谓如实见者。悉离有见常见之有。亦离邪见断见之无。是故结劝应离分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比度观待妄计无耶 大慧因上言兔角等离于有无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极微求不可得。而为离彼妄见。复问佛言。彼离见者既不作牛有角想。岂不以比度观待同妄计言无耶。

  佛言不以分别(至)非由相待显兔角无 如来答言。离妄见者。不以分别起相观待以言无也。何以故。彼妄见者。以妄分别为生因故。以角有无而起分别为其所依。既所依为因。即妄计有无。然分别与角。俱无定性。离异不异。离分别者。非由相待牛角无性显兔角无。

  大慧若此分别异兔角者(至)执有执无二俱不成 自下再牒破也。言若此分别定异兔角者。则非角因。若定不异者。又是因彼而起。言俱无自性也。分析牛角。乃至极微。求不可得。异于有角。而又言无角。如是分别者。定非理也。谓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有既不有。则无无也。故云二俱非有。谁待于谁。是知牛角兔角二俱无性。而对何法言有言无耶。若相待不成待于有故言兔角无者。不应分别。不正因故。谓有与无为因。无与有为因此因不正也。既二因不正。有无两果理自不成。故结破云有无论者执有执无。二俱不成也。

  大慧复有外道见色形状(至)异虚空起于分别 上以析法破牛兔。此以体法会色空。谓众生所执闻宜不同。故佛施能治巧拙有异。亦是破转计也。言又有外道见色形状质碍变异。虚空分齐空廓无碍。而生执着谓色异空。起妄分别者。此谓如来叙彼计也。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至)色空分齐应如是知 自下正破也。佛语大慧空即是色。随入色种中故。色外无空也。色即是空互为能所建立性故。非色灭空也。色空分齐应如是知。

  大慧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不住虚空中非彼无虚空 会昔权说重明色空不二也。谓昔破外道执有我故。说有造色从大种生。自相各别。而密显造色性即空故。更无别色而住于空。故云不住。非彼无虚空也。

  大慧兔角亦尔观待牛角(至)若待余物彼亦如是 此又引上牛兔二角以合色空。类观诸法差别妄见。一一对破。应知亦尔 然诸外道异计虽多。不出恶见及无因邪因二种因也。言恶见者。谓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正见招苦为业。谓恶见者多受苦故。此见行相差别有五。一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二边见。谓即于彼随执断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三邪见。谓谤因果作用实事。及非四见诸余邪说。如增上缘名义遍故。四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五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二种因义。如下当说。

  大慧汝应远离兔角牛角(至)说观察自心修行之法 佛劝菩萨应常观察自心所见妄想之相。既自知已。于一切处转相传授。普使知病识药。令得服行。至安乐处。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心所见无有唯依心故起(至)自证之境界 上五行偈文显可知。更不繁释 此约外道执牛兔角决定有无。及色空异。以破五法中名相妄想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为渐次净耶为顿净耶 此就净众生心习现流。五法中次明正智义。谓能净者自觉圣智也。所净者自心现流也。

  佛言大慧渐净非顿(至)令离一切有无恶见 上明四渐四顿者。谓净众生自心现流。其机大者顿之。其机小者渐之。渐者言其权。顿者言其实。权以趋实。实以导权。所以圣人开悟众生。或顿或渐权实偏圆未始不相顾者。庶使含识随宜得入也。又云渐约修行未证入故。谓众生学行止得渐也。顿约修行已证入故。

  复次大慧法性所流佛(至)取以为实悉不可得 此明三佛建立说法。释成顿渐所显义也。法性所流佛者。报身佛也。说一切自共相法。是自心本识现习气因相。及前转识妄计所执因相。更相系属。种种幻事。皆无自性。故起信云。一切诸法。皆是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而众生不了。种种执着取以为实。岂不误哉。

  复次大慧妄计自性。执着缘起自性起 言自共相等一切诸法。本无自性。依他众缘和合生起。犹如幻事。即依他起性也。而诸众生妄想计度种种执着取以为实。即是妄计自性执着缘起自性而起。

  大慧譬如幻师以幻术力(至)种种分别皆无。真实 举喻以明缘起不实。如幻师依草木起众生色像。譬如来藏性。随缘起种种诸法。故肇论云万法假立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皆明缘起不实故。

  大慧此亦如是(至)是名妄计性生 此以法合。谓于缘起性中生妄计性亦如是。

  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说法相 结说因缘所生诸法。皆如幻不实。

  大慧法性佛者建立自证智所行离心自性相 建立自觉圣智所证法界。离妄想心量自性尘境相。是法佛法。

  大慧化佛说施戒忍进禅定智慧(至)超无色行 化佛八相示成。应缘摄化。说六度治六蔽。离阴界入解脱诸识相。随宜建立诸法差别。超外道执见。越无色所行。谓外道取无色以为涅槃。

  复次大慧法性佛非所攀缘(至)当速舍离 攀缘妄念也。所缘妄法也。所作妄业也。余义如文。上既显示三佛说法。此结独举法佛所证法。以劝修学者。故法华经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

  复次大慧声闻乘(至)分别执着自性相 二约声闻所证圣智。以明正智义。因上劝菩萨修自证圣智境界相。然声闻亦有自证圣智境界相欲简异声闻。故举声闻有二种差别相。初自证圣智异彼外道。故云殊胜。

  云何自证圣智殊胜相(至)自证圣智境界相 言声闻人。于三界有情。明见无常苦空无我。及四谛境界。厌离五欲栖心寂灭。于蕴界处。若自若共外不坏相。而未获法空。但得人空慧。如实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遂获诸禅八解。三三昧门。八圣道分。四沙门果。而得出离也。但断现行烦恼。未断习烦恼。但断分段生死。未离变易生死。是故名为声闻乘自证圣智境界相。

  菩萨摩诃萨虽亦得此圣智境界(至)不应修学 明菩萨所证是了一切法本性无生正受乐不同声闻息阴界入。求涅槃乐。菩萨虽亦得是圣智境界。以大悲本愿故。不取证寂灭及三昧乐。故诫诸菩萨。于此乐中不应修学。

  大慧云何分别执着自性相(至)渐住诸地 此谓声闻知彼四大形显色等种种诸法。非如外道计作者生。然守如来止啼权说。于自共相妄想执着。菩萨于彼应知唯是自心妄现。故应舍离。了我法空。渐入智地到如来境。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常不思议作者耶 三破外道所计。显正智义。因上如来说顿。为显示常不思议智。大慧举以白佛。如来所说常不思议即是此间自证圣智第一义境将非同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作者耶。谓外道以作者为常不思议因相也。

  佛言大慧非诸外道作者(至)常不思议不成 如来告大慧。非诸外道作者因缘得常不思议。彼因自相不成故。故楞严云。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至)是故菩萨当勤修学 明如来举上常不思议有因有相成也。能所因相俱离有无。谓自证圣智所行相故非余境。故有相。第一义。智为正因故非生灭。故有因。能所因相离有无故非作者。譬如虚空涅槃寂灭无作法故常不思议。是故我说异诸外道所有诤论。此常不思议。是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故劝菩萨当勤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至)非自相因力故常 言外道以无常变异相为常不思议因。故云常。非是自觉所行相因力故常。

  大慧外道常不思议(至)无常已不因此说为常 明外道见世间所作法。有已还无。悉是无常。妄计神我为常。待无常已。比知是常。佛则反是。不因此说以为常也。

  大慧外道以如是因相(至)无自因相故 若外道以如是无常因相。成常不思议者。此因相非真实故同于兔角。故常不思议唯是妄想言说何以故。无有常因常相故。

  大慧我常不思议(至)此不应说 前谓佛反外道。此则外道反佛。曾不能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离有无。超情识。而恒妄计在于自证圣智所行相外。是故如来诫不应说。然三乘之道优劣虽殊。悉皆内证。若心外见法。任说幽玄。然成外道。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至)无所有故 四约愚智观解优劣。以明正智。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是妄分别有者。谓对生死说涅槃。如对病说药。达生死无故。所对涅槃亦不可得。故思益经云。诸佛出世不为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但为度生死涅槃之二见耳。妄想无性。即涅槃故。

  妄计未来诸根境灭(至)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 以凡愚不知生死即涅槃。计未来根境灭作涅槃想。非是自觉所证境界。如来证自智境界者。以有识藏故妄见生死。转识藏故生死即涅槃。故下经云。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彼愚痴人说有三乘(至)常于生死轮转不绝 愚夫以生死异涅槃。为此愚夫说断生死趣涅槃。故说三乘种性。智者说此六趣生死。是妄想心量。无有境界。而彼愚夫。不知三世如来所说生死妄想。是自心现境界。取心外境。计生死相与涅槃差别。故生死流转。

  复次大慧去来现在诸如来(至)非诸愚夫二分别境 言三世如来说外心现一切诸法不生。何以故谓自心所现非有性故不生。离有无生二种见故不生。此就智者知诸法无生起佛种性。如兔马等角本来不生。凡愚不觉妄取生灭。唯如来自觉所证之处。一切法自体性相不生。非愚夫有无分别境界。

  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至)汝于此义当勤修学 言正报色身及资生器界。一切诸法是本识影像。能所二取之所变现。妄想无性。而诸愚夫堕彼见中分别有无。故告大慧汝于此心现一切法不生义当勤修学。

  复次大慧有五种种性(至)不定种性无种性 五约种性以验于机。明正智义。因上畏生死苦乐求涅槃。起于种性。故次明种性相也。

  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至)此是声闻乘种性 若闻灭阴界入自共相身得涅槃。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时。悲喜异相爱乐修习。于缘起发悟之相不乐观察。应知以修上法。名声闻乘种性。

  彼于自乘见所证已(至)乃至生于得涅槃觉 此明声闻断惑分齐。类诸菩萨第五六地。然但断三界现行烦恼未断习使及所知障。未度不思议变易死。诸魔外中决定唱言。我得四智究竟觉乃至生于得涅槃觉也。

  大慧复有众生求证涅槃(至)此是涅槃 言有众生妄计觉知我人众生。长养士夫各各差别。以见神我此是涅槃复有执言自在天等以为作者。名为涅槃。此二即是无种性外道。

  大慧彼无解脱(至)应勤修习舍此恶见 此明外道计有神我性无解脱法声闻取自共相未获法空。皆不出妄觉。故应劝修习转彼恶见。而趣如来种性故。

  大慧云何知是缘觉乘种性(至)应为其说缘觉乘法 言若闻说缘起诸法。知缘体空无所染着。或时闻说现种种身。或合多身为一身。或离一身为多身。及于神通变化。信受无违欣乐修习。是谓缘觉乘种性。然有二种不同。一遇佛演说十二因缘法。依以受行。名为缘觉。即如一说。二出无佛世睹缘自悟。名为独觉。

  大慧如来乘种性(至)当知此是如来乘性 自性无自性法者。谓三自性三无性秘密法也。内身自证圣智法者。谓佛自证一乘了义不可思议真实法也。外诸佛刹广大法者。谓广大悲愿庄严净土摄化众生。究竟到于一切智地法也。若有闻说此等法者。是故名为佛乘种性。

  大慧不定种性(至)随生信解而顺修学 言此不定人闻说三乘法时。随生信入顺学而成。其性可移故言不定。

  大慧为初治地人而说种性(至)作此建立 初治地人。即不定种性者。三乘俱可入也。为说是种性。令彼明悟了权趣实。超入第八无所有地。任运至如来地。故作此建立。

  大慧彼住三昧乐声闻(至)毕竟当得如来之身 此明三乘五性同入如来一佛乘也。谓昔权说三乘五性中。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不许成佛。今究竟说。虽有三乘五性之异。由新熏故。本来唯是一佛乘也。举一例诸。是故但云彼住三昧乐声闻。既已修习断烦恼结。若能回心证知识性。见法无我。毕竟皆得无上最胜如来之身。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惑 言小乘初心。修七方便。至见谛理。能断三界见道所断八十八使。创预圣流名预流果。次从是发六无碍道。断于欲界前之六品修所断惑证第六解脱。于人天更一往来名一来果。又发后三无碍道。永断欲界七八九品诸烦恼尽。更不还欲界受生名不还果。又于色界修行。永断上二界修道所断一切烦恼。得尽智无生智。不受后有。名阿罗汉果。如来方便。为畏生死妄想苦愚夫。说断三界烦恼。得诸果差别。然皆不离心量。故云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乱。

  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为愚夫少智乐寂诸圣说 佛应机立。三一俱权。三约一施。一对三设。三既不存。一亦非有。为彼愚夫乐寂诸圣。故有是说。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取住于无境界何达立三乘 于第一义中诸法无所有。何有教法及有诸乘名。

  诸禅及无量无色三摩提乃至灭受想唯心不可得 诸禅及无量者。谓四静虑四无量心也。无色三摩提即无色界四空处定也。灭受想谓声闻灭尽定也。言如来说诸禅三昧等诸法。亦无有实。为妄想心量愚夫作如是说。故云唯心不可得。上明正智竟。

  复次大慧此中一阐提(至)为无始众生起愿故 三约菩萨阐提。知生死涅槃无二。以明如如义。

  云何舍一切善根(至)善根悉断不入涅槃 言此阐提谤大乘法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以断一切善根不得涅槃。

  云何为无始众生起愿(至)此是无涅槃种性 相菩萨本愿方便。欲断一切众生生死令得涅槃。若一众生未证入者。我竟不入。言一阐提。以谤菩萨藏故不得涅槃菩萨知。生死即涅槃。亦更不得涅槃。以不得涅槃名同。故云亦住一阐提趣。此是无涅槃种性相也。

  大慧菩萨言世尊(至)是故菩萨一阐提不入涅槃 言舍善根一阐提。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得涅槃。是故菩萨知生死即涅槃。故言不入。以上明如如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至)缘起自性圆成自性 上虽分别三自性为五法。未知何者是三自性。故下正明三自性体也。言妄计自性者。谓诸愚夫妄想计度。所执蕴界入等为实我实法。名妄计性。此有二种。一自性。总执诸法实有自性。二差别。别执常无常等。实有自体。或依名妄计义。或依义妄计名等。约体不出人法二体。约执不出名义二执。又云众生染心于依他起自性中。有二种妄计自性。一者随觉。即现行执。二者惯习习气随眠。即执种子也 言缘起自性者。谓依他众缘和合生起。犹如幻事。名缘起自性。亦有二义。一依真理之他。如波依水起。二依妄缘之他。如波依风 圆成自性者。谓妄想体空。缘起无性。即是圆成。究竟唯一真心。更无所有。故楞严云。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上总释竟。下文即别释。

  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至)种类显现生计着故 言妄想无体。但从缘起事相生计执故。

  大慧彼计着事相(至)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 言计此相起二种妄想。是诸如来建立演说。谓于内外法起男女瓶衣等名。是名相计著相。于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法。是事相计著相。即是自性差别二计着。

  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 依因也。谓诸法从因缘而生名缘起性。故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何者圆成自性(至)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 言圆成自性无别自体。但于缘起自性。离名相事相妄想分别。自觉圣智所证如如。此即圆成自性法身实体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也。是故须假如实方便离念观察方能悟入。故摩诃衍论云。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一自性清净。谓真如实际胜义法界。二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得此道清净。谓一切波罗密多菩提分法。四生此境清净。谓最上乘妙正法教。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诸法无有遗余。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如如是圆成实 前明世出世间。若因若果染净差别。不离五法。此一行经。还摄五法为三自性。谓名相分别是妄计缘起二自性。正智如如即圆成实 是知三性无际随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相无碍。从缘起生分别。即是妄计。从缘起悟真实。即是圆成。所以由分别故一分成生死。由真实故一分成涅槃。了分别性空故。即生死成涅槃。迷真实性有故。即涅槃成生死。都是一法。随缘显义成三。三非三而一性圆。一非一而三性具。卷舒不失。隐显常如。非一非三。泯性相于实地。而三而一。耀行布于义天。撮要所归。莫先斯旨。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法门(至)当勤修学 结成五法三性法门以劝修学。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法无我相 既能修学五法三自性已。更当观察人法二无我相言。人无我者。梵云补特伽罗。此言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即为能取。当来五趣。名之为趣。虽复数数起惑造业。五趣轮回。都无主宰实自在用。故言无我。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法无我者。谓诸法体虽复任持轨生物解。亦无胜性实自在用。故言无我 此二种执我。或有有情总执补特伽罗为我。或有有情别执色受想行识等为我。故瑜伽云。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是故经云。当善观察。上略通释竟。下文即别广释。

  大慧何者人无我相(至)皆是藏心之所显现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云何离我。谓于我所阴界入中分别观察。但是无明业爱等生。于眼识等诸根。妄取自心现妄想境界。皆是藏心妄想施设。彼无有我也。此即就阴界入中以示无我。

  刹那相续变坏不停(至)躁动不安如猿猴 自下约喻举五观门以明无我。此举无常门也。夫我谓常义。今既无常故无有我。文标六喻。上五喻幻身。下一喻妄心。如水奔流。种牙变易。灯藉众缘。飘风不住。浮云起灭。以上诸喻刹那变坏。此身亦尔。岂有常耶。又妄心躁动等若猿猴。既不能令身心常住。我义焉在。

  乐不净处如飞蝇 举不净门明其无我。然一切世间贪着此身不净之聚。三十六物秽恶之躯。如彼飞蝇玩于臭处。我谓净义。故知无我。

  不知厌足如猛火 举苦门以破我。一云如风火。我者乐义。今贪欲无厌。如风中猛火。逢薪转炽。追求不得。为苦所恼。既无有乐。故知无我。

  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 举不自在门以示无我。谓无始虚伪习业所熏。往来三有。如汲井轮循环不息。为爱水故溉灌业因。即业因所推。岂有实我。

  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至)亦如木人因机运动 此举空门以破我。谓观阴界入种种身色。如机关木人咒术所起死尸。虽若云为。实非我也。

  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 上以法喻推诘。善知阴界入中悉无有我。如机关木人等。是名人空智。

  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言菩萨知缘起阴界入法。若执为实者。是妄计自性。本来非有。故宝积经云。了色不坚如聚沫。思惟诸受等浮泡。想如热时阳焰动。芭蕉诸行应观察。如世善幻舞戏者。刹那便现诸色像。了知识用亦如是。智者于此皆无愿。此破凡夫执有五蕴也。大般若云。苦恼聚沫是蕴相。如来觉为无相 宝积又云。内外十二处。我说心为主。彼复因业生。业由思久住。眼色俱为缘。而生起于识。缘阙则不生。譬无薪之火。如是生诸法。和合互相生。无作无受者。现作用如幻。一切内外法。我已知空幻。愚夫颠倒执。分别我我所。此破凡夫执有十二处十八界也。大般若云。生长门是处相。如来觉为无相。多毒害是界相。如来觉为无相 楞严亦云。根尘同源。缚解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

  如蕴界处离我我所(至)愚夫分别非诸圣者 如阴界入空无我我所。唯共积聚烦恼业故。如绳自缚展转相生。无实自体。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离自共相。由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如是。非诸圣者。令知悟修超凡入圣。

  如是观察一切诸法(至)法无我智 言诸圣贤何以不起妄想者。以灭一切心意识名相妄想故。

  得此智已知无境界(至)而坐其上 自此已下明观察法无我所得利益也。谓见法无我故得入初地。观察开觉次第渐进乃至十地。所作已办。有大宝花王众宝庄严上。有大宝宫殿莲花王座。菩萨修如幻三昧。成就。而坐其上受佛职位也。

  同行佛子前后围绕(至)而灌其顶 言此菩萨欲受佛位故。同类菩萨以为眷属前后围绕。一切诸佛从十方来。以手摩顶授以佛位。如转轮王授太子王位时。以金钟盛四大海水。灌太子顶上。授转轮王位。譬诸佛皆申右手摩菩萨顶授法王位。

  超佛子地获自证法(至)应勤修学 以见法无我故。乘兹增进行因圆满。故超菩萨地得如来法身。是故诸菩萨当勤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愿说建立诽谤相 因上观二无我能离有无断常二见。故请建立诽谤相也。非有说有名建立。非无说无名诽谤。

  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至)三藐三菩提 若如来为我说者。令我等离有无恶见。疾得无上菩提。

  得菩提已(至)令于正法不生毁谤 言正法离有无。若说于有无。名谤正法。

  佛受其请即说颂言身资财所住皆唯心影像(至)离心不可得 言依正诸法。不知自心妄现。而起有无建立诽谤。堕于二见也。

  尔时世尊欲重明此义(至)无有性建立性是为四 此列四名。谓非有相见因性之中。而横立也。

  大慧诽谤者(至)此是建立诽谤相 彼于所建立法。观察不得而说言无。名为诽谤矣。

  大慧云何无有相建立相(至)是名无有相建立相 言阴界入无自共相。而妄计此如是。自相也。此不异。共相也。从无始过恶熏习所生故也。

  云何无有见建立见(至)是名无有见建立见 谓于蕴界处中。妄建立我人众生。以为能见者。

  云何无有因建立因(至)是名无有因建立因 外道建立初识有因从冥谛而生。佛言此识初不从冥谛因生。其初识本无生。后眼色明念等为因。如幻生。一念不住故。生已有。有还灭。

  云何无有性建立性(至)是名无有性建立性 言外道于三无为无作法。而建立有性。佛言此离性非性。类明一切诸法。离于有无。犹如毛轮垂发由翳目而生。兔马等角本自无有。

  大慧建立诽谤(至)当勤观察远离此见 总结离二恶见。以劝修学。

  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已 言佛说八识五法三性二无我者。欲令众生离于名相妄想得如来法身。展转相续成佛不断。

  为众生故作种种身(至)不住声闻辟支佛道 为利众生令得佛种不断故。随众生善根。影现种种诸色身也。如依缘起起于妄计。以譬如来依众生善根生也。如摩尼珠不作心而随色变。以譬如来不作意。能随众生善根心水大小而变。亦如摩尼随物而变。以譬如来随众生善根现取佛土。大众集会于中说法。其所说诸法不实如幻梦等。菩萨既知诸法如幻。而离生灭断常等见。亦离二乘自共相见。

  闻已成就无量百千(至)悉令远离有无等执 言菩萨既知诸法如幻。得诸地无量亿三昧现成正觉。复说自心现量法。令众离有无等见。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佛子能观见世间唯是心(至)一切皆成就 言能观察生死世间唯是自心妄现故。如摩尼无思示于多身。离所作行。则一切成就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无生无二无自性相 因上说一切法如幻如梦。即是说法空。故大慧举此空法以请如来。又云自下举空无生等。为显上四门至趣也。所言空者。明前五法非有。无生以显八识不生。无二即二我两亡。离性即三性空寂。故上经云。见诸如来所行境界。毕竟舍离五法自性。

  我及诸菩萨悟此相故(至)三藐三菩提 我等觉悟已。即离妄想而证菩提。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说空无生无二无自性 言空者。谓世间妄想计度性句义。为愚夫计着诸法自性。是以我说诸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大慧略说空性有七种(至)彼彼空 诸教辨空自有增减。斯经虽略。其义不殊。

  云何相空谓一切法(至)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 言诸法相展转因缘积聚无自体故。自他及共俱不生故。相依何住。

  云何自性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 即生性体自性不生。

  云何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槃(至)是名无行空 一切诸决本性常灭。不复更灭。岂有行耶。

  云何行空所谓诸蕴由业及因(至)是名行空 言五阴诸行法。从众缘所起。无有我我所故。有为诸行空。

  云何一切法不可说空(至)是名不可说空 一切法从妄想所起。无自性故离言说。

  云何第一义圣智大空(至)是名第一义圣智大空 谓如来得自觉圣智第一义时。一切妄想见过习气。悉皆离故。

  云何彼彼空谓于此无彼是名彼彼空 此名互无空。于此无彼。于彼无此。故名空。于彼有此。于此有彼。即不名空。

  譬如鹿子母堂无象马牛羊等(至)非无比丘众 鹿子人名也。其母即毗舍佉优婆夷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不畜象马等象马无故言空。

  大慧非谓堂无堂自性(至)非谓余处无象马牛羊 舍及比丘。有不名空。若余处有象马。亦不说象马空。

  大慧一切诸法自共相(至)空中最粗汝应远离 言是空最粗。非是真空。故劝远离。

  复次大慧无生者(至)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此解无生。言就因缘中破生故说不自生。若破生说无生。不是真无生。除住八地如幻三昧以上。是名真无生。

  大慧无自性者以无生故(至)是名无自性 言诸法一念不住。异性起故。名无自性。

  云何无二相大慧如光影(至)皆相待立独则不成 言譬如光影长短黑白。悉相待立无实故。不得言二。

  大慧非于生死外有涅槃(至)无自性相汝当勤学 谓了妄想性空。即生死成涅槃。若迷真实性有。即涅槃成生死。如生死涅槃既无二。类通一切法亦尔。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言真实道理生死实空。犹如幻梦。但不得幻梦解者。生死诸业即不可坏。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妄分别诸圣离有无 举上三无为空。不得对涅槃说生死。亦不得对生死说涅槃。愚夫妄想故说为二。圣人体达故离有无。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至)皆是此义 言空等义。普入诸经。无有一法不含斯理。

  大慧诸修多罗(至)令生水想而实无水 此谓会权归实也。而诸经有不说空无生者。以众生悕望不一。故如来随众生心作种种异说。而实在乎心悟不在文言。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而彼阳焰实非是水。

  众经所说亦复如是(至)应随顺义莫着言说 劝依实义莫着言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如无价宝在垢衣中 如来藏经亦云一切众生贪瞋痴诸烦恼中。有如来身。常无染污德相具足。如我无异。

  外道说我是常作者(至)岂不同于外道我耶 此难如来。若说有如来藏义。是违上一切修多罗皆应说空。即同外道说有神我。然彼计我其义有三。一者体常名为作者。二者虽在五阴而离于求那。三者遍历诸趣实非生灭。今说藏义。岂非同于外道我耶。

  佛言大慧我说如来藏(至)不应于此执著于我 言如来所说不同外道神我也。外道说我如麻麦拇指立其定相。佛说如来藏。或名为空。或名实际。乃至无愿。斯则体一。应物名异。不同外道所说神我。以愚夫恐怖于无我故。如来方便说无所有境界。作如来藏门。劝诸菩萨不应于此。同于外道计我。

  大慧譬如陶师于泥聚中(至)种种名字各各差别 如陶师依一泥聚。随其所须。方便作种种。器以譬如来于一法无我。应机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种种名字不同也。

  大慧我说如来藏(至)应知无我如来藏义 此明欲离妄见。证无上菩提。应知无我如来藏义 然言如来藏者通有三义 一隐覆义。谓覆藏如来故云藏也。故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胜鬘经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二含摄义。谓如来法身含摄一切身相国土。神通大用无量功德故。亦谓含摄一切众生皆在如来藏内故 三出生义。谓此法身既含众德。了达证入即能出生。故十地论云。地智能生无漏因果。亦能生成人天道行 此三义者。初约迷时后约悟时。中间克体。故胜鬘经云。若于无量。烦恼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缠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但果显易信。因隐难明故。浅识之流轻因重果愿诸学者深信自心。

  尔时世尊而说颂言士夫相续蕴众缘及微尘胜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别 外道所计由神我故令阴相续。又计微尘等与生法为缘。或计一切悉是胜妙自在天之所作。此但心量妄想。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三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91 注大乘入楞伽经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四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成大修行 因上入三解脱门疾得菩提。故大慧请如来说如。诸菩萨等。所修行法无漏方便。

  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则得名为大修行者 如来言具四方便能成就大修行。此举四名。下自徴释。

  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至)如是观察自心所现 此谓三界依正等法。唯是自心过习所熏。分别随入之所现者如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也。如是观察名为正观。

  大慧云何得离生住灭见(至)转所依止获意生身 远离生见者。谓七地满功用位毕。于二种生中。而能离彼相生见也。证如幻性。住第八地。了心识等。得意生身者。即无功用道觉法自性意生身也。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缘名意生身 因上八地菩萨既云转所依识。云何复名意生身。故问意生身者何因缘。

  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至)得远离于生住灭见 意有三义故取意为喻。一迅疾。二无碍。三遍到。以喻菩萨得如幻三昧。现形十方以化众生亦有此三义也 从意生身者亦复如是已下。以法合喻可知。

  大慧云何观外法无性(至)汝应如是勤加修学 此明修四如实行。成上四种法门。谓观自心所现行。成上一切法空门也。远离生住灭见行。成上无生法门也。善知外法无性行。成上无自性法门也。专求自证圣智行。成上无二门也。是名菩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如实大方便。故劝汝。当勤行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 因上见妄想缘生于三界。故大慧举因缘相以请问。

  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缘生(至)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言泥团为因。水杖等为缘。而成于瓶为果。如泥瓶因果既尔。例余缕叠等四亦复如是。皆以缕草种酪为其因。叠席牙酥为果。缘义可知。是名缘生之法。必先因后果展转而生。谓亲起者为因。疏助者为缘也。

  内者谓无明爱业等(至)此但愚夫之所分别 内缘者。谓以无明爱业等为因缘故。生阴界入身名之为果。但是愚夫虚妄分别。各见差别。广如中论破因缘品。所明然外由内变。本末相收。为一缘起。

  大慧因有六种谓当有因(至)观待因 上通说一切诸法内外因缘竟。自下。别说六种因及四种缘。皆是愚夫自所分别。

  大慧当有因者谓内外法作因生果 言后果起时名为当有。即是现在作因。当来得果。名当有因也。

  相属因者谓内外法作所缘生果蕴种子等 谓作攀缘已。内外法生。能所因果更相属故。蕴果也种子因也。

  相因者作无间相生相续果 言互为果相。相续不断名为相因。对法论云。俱有互为果。如大相所相。心于心随转。谓有为相于有为法。有为法于有为相。心于随心法。随心法于心。互为果故。亦名俱有因也。

  能作因者谓作增上而生于果如转轮王 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譬如国人。以其轮王不为损害。咸作是言。我因轮王而得安乐。

  显了因者谓分别生能显境相如灯照物 言妄想事生已能显境相。能所因果互相发明。如灯照物。

  观待因者谓灭时相属断无妄想生 如长短高下互相因。待因果亦然。因灭果起故名灭时相属断。不见妄想法生。

  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别(至)求其因相不可得故 自下破计六种因缘生。是自心妄想相。若言顿生者。则能所因果无别。何有因相 若渐生者求其体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 言未生子不得名父。此之一喻俱破二见。若因果同时顿生者。则如父子齐体。尊卑莫辨。若先因后果。则父先子后。子若定后父称何从。以此责之。二见都丧。父喻因。子喻果。又云如无父故不得名子。前分已灭故。后分不得次第名。

  诸计度人言以因缘(至)皆是妄情执著相故 此说妄计四缘生者。谓亲能辨果名曰因缘。更相依故谓所缘缘。前后开导称为次第。不碍生义故云增上。诸计度人。以是四缘能所生法相系属次第生者。皆不可得。唯是心量妄想执著相故。四缘广义。如唯识论所明。

  大慧渐次与顿皆悉不生(至)渐顿生见 佛昔方便说一切法从因缘生。以破外道自然无因邪因。又说缘生无我。破外道执有我。如下偈云。为遮于能作。说因缘和合。为遮于常过说缘是无常。今此会令舍权乘。达唯心现。故结破云。应离因缘和合相中。顿渐生见 然遮异见。权实教中通有三说。一令诸菩萨知一切法从因缘生。异外道见。二知从心现。舍二乘见。三唯心性起。不同权教。学者应知。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一切法无生亦复无有灭于彼诸缘中分别生灭相 以一切法无生故不得言灭。但于彼不实诸缘中。妄分别有生灭之相。

  非遮诸缘会如是灭复生但止于凡愚妄情之所著 明佛不遮缘起灭复生法。以法自性不生故。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所计着故。

  缘中法有无是悉无有生习气迷转心从是三有现 言缘起有无一切诸法皆无生。唯从自心习气迷转。故三有现三有者。谓欲有。色有。无色有也。

  本来无有生亦复无有灭(至)而说有生灭 若离二取一切妄见。则知所生法。能生因缘。悉皆本无。非复推之使无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于二义中而得清净 因上言但随世俗故。而说有生灭。故大慧举言说分别相。及心法门以请问也。

  佛言大慧有四种言说分别相(至)是为四 四种言说文显可知。又梦言说者。亦云八地菩萨得无生忍觉已。缘胜解行地乃至七地。先所经境界不实。说诸法如梦故。名梦言说。

  大慧复言世尊(至)何处何因云何而起 问言说所出处。问言说因何而生。

  佛言大慧依头胸喉唇腭齿舌和合而起 此等诸缘出言说处。

  大慧复言世尊言语分别(至)分别为因起言语故 谓彼言说因分别生。

  若异者分别不应为因(至)是故非异亦非不异 若言说与分别异者。不应因分别起言说。若言说与分别不异者。以分别不显义言说亦应不显义。而言说能显义是故俱非。

  大慧复言世尊(至)因言而入非即是言 因上言说能显义。故大慧问为言说是第一义。为所说是第一义。并重举上第一义心法以请问。而佛答言。非言语是。亦非所说。何以故。第一义者是自证圣智三昧乐境。因言而入非即是言。是故言杀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至)于第一义不能显示 言语生灭动摇。是无常故。从众缘生即无自体。云何能显第一义。

  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至)应当远离言语分别 言第一义谛绝自他相。言说涉有相故不能显示。又第一义者但唯证入自性真心。心外无法。外种种法悉皆无性。言说妄想岂能显示。故劝离言说分别依第一义。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诸法无自性亦复无言说不见空空义愚夫故流转 以诸法无体故。亦无有言说。凡愚不见言说空所说空故。流转生死。

  一切法无性离语言分别诸有如梦化非生死涅槃 言一切法及言说不实。如梦如化。如梦化者。岂有生死涅槃定相。

  如王及长者为令诸子喜(至)自证实际法 上一颂举喻。下颂法合。谓我今所演自觉圣智实际境界。不说言说所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自证圣智所行境界 大慧因上言第一义者。是自证圣智所得。非言说分别境界。即举自证圣智。所得第一义以请问。然第一义。体离一异有无断常俱不俱等四句见故。大慧请离四句法也。此中说三法以明四句。有十二句。依文有九。隐显互出。一异上有四句。有无上有三句。常无常上有二句。经家略故。具如四宗论所明。

  远离妄计自相(至)具足圆满一切功德 言非独离外道见。亦离二乘执阴界入自共相见。令诸菩萨及诸众生。速证如来无上种智。

  佛言大慧善哉善哉(至)常无常等一切自性 上虽言离有无等。未知何者是有无。今正出有无法体。言凡夫愚痴。不知是自心量妄习为因之所变现。执着外法为有为无。起四句等见。此是妄计有无体也。下十二喻。况此有无一异等法。皆不真实。是应远离。答上愿为我说离一异有无常无常等所行境界。

  大慧譬如群兽为渴所逼(至)堕一异等执着之中 鹿逐时焰。况愚乐欲境言愚痴凡夫亦复如是。合上群兽。无始戏论分别所熏三毒烧心。合上为渴所逼。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合上于热时焰而作水想。取内外法。堕一异等执着之中。合上迷惑驰趣不知非水。

  大慧如乾闼婆城(至)离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 言三种量者。一曰现量。二曰比量。三曰圣言量。量者是楷定义。譬夫升斗量物也。现量者。现即显现。谓分明证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亲得法体。离妄分别。而非错谬。比量者。比即比类。谓以因由譬喻。比类量度而得知故。如远见烟必知有火。隔墙见角必知是牛。虽不亲见。亦非虚妄。圣言量者。谓以如来圣教为准绳故。故古德曰吾佛灭后。以经论为绳墨。知识为指南。以防闲魔外是也 五分论者。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结。宗因喻三。亦云三支比量。喻合但成之。且如外道妄计。执声为常。于声明中立量云。声是有法。定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虚空。然而虚空非所作性。则因上不转。引喻不齐。立声为常不成。若佛法中声是无常。故立量云。声是有法。定无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瓶盆。如楞严经云。音声杂语言。但依名句味。岂常也哉。外道种种计执。自谓过人。若不类彼立量比破之。何由破执。故如来所说五分论者。如以楔出楔。将声止声也。所谓摧魔外之异执。定佛法之纲宗。令诸众生。于自觉圣智所证境界。离有无等诸异见故。愚夫迷教者。犹计有性。一异断常妄想分别。

  大慧诸修行者转心意识(至)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诸修行者应灭心意识离二自性能取所取。入如来地。于有及无不生妄想。若于自觉所证境作有无计。还着我我所。

  大慧一切诸法自相共相(至)自证圣智三昧乐境 言化佛但随顺愚夫妄起之见作种种言说。说自相共相。令知不实法故。非非佛者。宋魏二译皆云法佛。

  大慧譬如水中有树影现(至)俱不俱等一切分别 如来结劝于所证中。应离如上凡夫外道生灭一异。有无断常。俱不俱等恶见分别也 然天竺邪见。大约有三。一佛法外外道。如上计执四句。及六师九十六种外道是也。二附佛法外道。起自犊子方广。自以聪明读佛经书。不明正见。别生妄解。譬夫牛饮水成乳。蛇饮水则成毒。诸师皆推不受。是附佛法邪见人也。三学佛法成外道。执佛教门而生恼烦。不得悟入。大论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毗昙即堕有中。入空即堕无中。入昆勒堕亦有亦无中。中论云。执非有非无名愚痴论。倒执正法还成邪见人。又大乘四门皆成见者。实语是虚妄。生语见故。涅槃是生死。起贪着故。多服甘露。伤命早夭。失方便门。堕于邪执故称内邪见也。是知法无定相。回转随心。执则成非。达之无咎。如四句法。通塞由人。在法名四句。悟入名四门。妄计名四执。毁之名四谤。四句不动得失空生。一法无差。升沈自异。但有所重所依。立知立解。丝毫见处不忘。皆成外道。故知见在即凡情亡即佛。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诸识蕴有五犹如水树影所见如梦幻不应妄分别 此颂上三喻类于五蕴。不应妄起分别。

  三有如阳焰幻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 颂牒四喻明三有不实。以是观者必得菩提。

  譬如热时焰动转迷乱心(至)愚夫生执着 上一颂颂前初喻。次一颂颂前法合。

  无始生死中执着所缠覆 通颂十二喻意。由于无始执着我法所缠覆故。

  退舍令出离如因榍出榍 上十二喻。如逆榍欲去生死榍。

  幻咒机所作浮云梦电光观世恒如是永断三相续 又颂五喻。观世如是能断三界永无相续。浮云。电光。上无文。

  此中无所有如空中阳焰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言知诸法无体则无可知。

  诸蕴如毛轮于中妄分别唯假施设名求相不可得 言诸阴非有。假名亦空。无自性相。

  如画垂发幻梦乾闼婆城(至)愚夫妄分别 又通颂七喻。显有无一异常无常等四句见不实。画喻上文无。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至)亦如石女儿 此明诸法虽现。皆无实事。净眼。石女儿。上文无。

  复次大慧诸佛说法(至)时微尘等而共相应 言诸佛出世凡演说法。离四句。绝百非。建立诽谤。凡情圣量所不能及。大机未遇。皆以四谛十二因缘。证灭修道。解脱生死而为滥觞之首。不与诸外道胜性自然而共其相。虽初说小乘之因缘。已胜外道之玄妙。

  大慧诸佛说法(至)犹如商主善导众人 为净惑。智二种障故。犹如商主引导商人。知道中通塞过咎止宿之处。而又善。别种种诸宝以譬如来引导众生。断除二障。令住无相法中安隐之处。而又善别诸乘差别地位之宝也 言惑智二障者。如起信论云。六染心者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此约本末相依以明二障义若约二执以明二障者。如后当引。成唯识论以释其义。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至)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 因上二障能障圣道。不证如来菩提涅槃二转依果。凡学道者应修禅定。发生无漏妙慧。方能净彼二障。故次说四种禅也亦云六波罗蜜中。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万行万德。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故通明四种禅也。

  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至)是名愚夫所行禅 言修二乘观行者。达人无我。见自他蕴界处皆是无常苦空不净之相。观察不舍得初静虑。渐次转胜至无想。受灭尽三昧。然不离相故。名为愚夫所行禅。

  云何观察义禅(至)是名观察义禅 义者。诸法实相也。从初地至七地菩萨。观二乘外道等法俱知不实已。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正观。故名观察义禅也。

  云何缘真如禅(至)是名缘真如禅 何者是妄念。谓此二无我是妄念。何以故为对治二种我见故。说二种无我。以所治既不实。能治亦是妄。故言二无我虚妄念。若如实知如理平等。不起二无我妄念。是名缘真如禅。一作正念真如禅。

  云何诸如来禅(至)是名诸如来禅 言得如来地自证圣智真实法身。常住寂灭。令众生得三种乐。及得如来智慧法身不思议事也。三种乐者。禅定乐。菩提乐。涅槃乐。是名如来禅。又先德约凡夫外道三乘一乘。所依不同。通有五种禅。谓滞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无量百千诸三昧也。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相禅攀缘真如禅如来清净禅 颂上四禅名也。

  修行者在定观见日月形波头摩深险虚空火及画 此明外道二乘修禅之相也。言外道计着神我。于禅观时见如日月形状明净朗曜。或见红莲在深险之下。二乘以自共相为实有。灰身灭智同于虚空。如薪尽火灭以为究竟涅槃。画字恐误。余二本皆作尽字。

  如是种种相堕于外道法亦堕于声闻辟支佛境界 如上诸相。是外道及声闻辟支佛禅境界也。

  舍离此一切住于无所缘 上句观察义禅。下自是攀缘真如禅。

  是则能随入如如真实相(至)而摩是人顶 言入如来清净禅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说何等法名为涅槃 因上外道以见神我为涅槃。二乘以身智灭如薪尽火灭为涅槃故问如来说何等法为涅槃。

  佛告大慧一切识自性习气(至)即是诸法性空境界 言诸识等见习转已名涅槃者。谓无明转即变为明。如融冰成水更非他物不余处来。故云即是诸法性空所显真实境界。

  复次大慧涅槃者(至)一切圣者自证智所行故 明如来所证涅槃境界。离断常有无性故。云何非常。谓除自共相妄想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三世如来所证得故非断。

  复次大慧大般涅槃(至)诸修行者之所归趣 以更不受生相续故涅槃不死。以非有为生住灭法故涅槃不坏。以无坏无死故。为修行者之所归趣。

  复次大慧无舍无得故(至)不一不异故说名涅槃 涅槃无烦恼可舍。无菩提可得。故非断常一异。唯证相应。是名如来涅槃。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至)彼于其中生涅槃想 二乘觉知阴界入中无冥谛神我。舍离愦闹。烦恼障灭不生颠倒。不起未来生死分别。彼于其中生涅槃想。故法华经云。但尽生死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复次大慧有二种自性相(至)以不觉自心所现故起 因上一切识自性习气等转。说名涅槃。然一切识自性是凡夫法。故明凡夫计着一切识自性起二种自性相也。谓无始以来。妄想言说习气不断故。计著有言说自性相。不知自心所起诸法故。见有自共相阴界入一切法。故执着着法自性相。

  复次大慧诸佛有二种加持(至)手灌其顶 因上凡夫计着起二种自性相故。如来对上二种自性相。故以二种加持加诸菩萨。

  大慧初地菩萨摩诃萨(至)菩萨摩诃萨者是 言初地菩萨蒙如来神力加持故。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已。一切诸佛皆现其前。三业加持。如金刚藏。华严会中住初地时。及余成就初地功德相菩萨亦如是加。

  大慧此菩萨摩诃萨(至)受灌顶已而得自在 菩萨蒙加入定已。于百千劫。积集一切诸善根故。渐入诸地。能达治所治相。至法云地者。总收地义略有二种。一者果分。此不可说。唯证相应。二者因分。可以寄言辩于行解断证等故。故此十地。修十胜行。断十种障。证十真如。建立十地。行有二种。一者通相。于地地中。具修一切诸善行故。二者别相。此复有二。一者十度。虽诸地中皆具修习。然别地相各说一增。初地檀增。二地戒增。乃至十地智度增。复修十行。今略对明。谓初欢喜地修愿乐行。说十大愿。乐利乐故。便能断异生性障。证遍满真如。而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证此便得名欢喜地。谓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欢喜。乃至第十地修受位行。断于诸法中未自在障。便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而此真如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证此便得名法云地。谓大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所依法身故 然此十地通于三乘。一乘虽同意明寄位。若约三学。初地愿。二地戒。三地定。四地已上皆慧摄。若约圆修行行齐修通有三德。一证道德。证智契如故。二教道德。随德差别故。三不住道德。不住生死及涅槃故。一地之中具足一切诸地功德。初后圆融故。若一向别逐行位而阶差。若一向同失进修而堕寂。所以位位具德。陛降宛然。重重练磨。本位不动。将受佛职。坐莲华王座。眷属围绕。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十方诸佛皆舒右手摩菩萨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太子灌顶以授职位。而得自在故。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至)异则不能 法合结示。如文可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复次大慧诸菩萨摩诃萨(至)皆由诸佛二种持力 凡住获通善说法要。皆由二种神力加持所致故。

  大慧若诸菩萨(至)有如是等广大作用 言离加持神力能说法者。诸凡夫应能说。言凡夫不能也。况佛以大悲加持一切无情之物。尚演法音。矧有心者乎。事见月光童经所明。但有见闻无非获益故。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至)及殊胜地中手灌其顶 佛上说如初十二地。未明加之所以。故大慧请问何缘神力偏加二地。

  佛言大慧为欲令其远离(至)以加持力持诸菩萨 为离二种过故初地须加。为得二种利故十地须加。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等如华严大集中所明。

  大慧若不如是(至)以加持力摄诸菩萨 言初地不加。必堕外道恶见。及声闻境十界。地不加。不能速得菩提。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世尊清净愿有大加持力初地十地中三昧及灌顶 菩萨积集善根。如来本愿故加。犹如摩尼无思而应。故云清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说作缘起非义有别 因上言诸佛说法。以谛缘起灭道解脱而为其首。非与外道性胜自在宿作自然时微尘等而共相。故大慧举上佛自说缘起请问世尊。如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心自体起。外道亦说胜自在天等而生诸法。今佛但以异名说作缘起。非别有义耳。

  世尊外道亦说以作者故(至)本无而生生已归灭 此难如来所说正类外道也。

  如佛所说无明缘行(至)是故外道说胜非如来也 言如来说十二缘中无明无因。非是有因。又说无明有故行有。行有故识有。非渐次相待。其义不成。复难如来说缘起不如外道。故言外道说胜。非同如来。

  何以故外道说因(至)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因 何所以外道胜如来。谓彼说微尘世性等因。不从他缘生。而能生他。因常为因不为果。是故外道说胜也。如佛所说。观行是无明果。观识即是因。如是一法。即是因。即是果。因缘杂乱。无明生诸行。诸行生老死。老死生无明如是展转。成无穷过。又此有故彼有者。则无有定因。以是二义。释成如来说不如外道。

  佛言大慧我了诸法唯心所现(至)非我所说 谓了诸法非有无生。但唯心现。故无说法因缘过失。若不如是了知诸法。心外见境计著有无。有所言说皆成戏论。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至)若无诸法言依何起 有言说因缘之名。必有所说因缘诸法。若无所说因缘性。言说依何而生。

  大慧虽无诸法(至)有诸法者此论则坏 言一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引龟毛兔角喻之。以明纵有言说自性。亦无所说诸法自性。

  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言说者假安立耳 此又明言说性亦无也。故起信云。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若言说有性。则一切刹土。皆应有言也。

  大慧或有佛土瞪视显法(至)非由言说而有诸法 释上非一切刹土皆有言说以显法。是故无言说自性。

  此世界蝇蚁等虫虽无言说成自事故 释上言说是假安立耳。言见此愚夫无知如虫蚁等。故作言说以辨法相。故上经云。有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亦云微细诸虫。尚无有言说。而各办其事。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始虚空兔角及与石女儿无而有言说妄计法如是 言上三物并无体性。但有言说妄计诸法名实自性亦尔。

  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不能如实解流转于三有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所说常声依何处说 因上佛谓言说所说皆无自性。则无有因缘法。故大慧举余修多罗佛自说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故问所说常声。依何处说。

  佛言大慧依妄法说以诸妄法圣人亦现然不颠倒 言即说虚妄法为常也。为愚夫见因缘妄法。执以为实起生灭见。如来说言此即是常。以彼妄法诸圣亦现。然不起于有无颠倒。

  大慧譬如阳焰火轮垂发(至)有智不然然非不现 此七喻者明境是一。而见有异也。

  大慧妄法现时无量差别(至)一切愚夫种种解故 彼虚妄法现时。虽有种种无量差别。如水中月。然非无常。何故不是无常。言虚妄法离有无故。非无常云何离有无处起。虚妄见谓诸愚夫种种境界。是离有无处。而起种种虚妄见解。

  如恒河水有见不见(至)圣于妄法离颠倒见 如恒河水。饿鬼见为火。无火处见火。即是见他好人不见者。以譬愚夫无虚妄处见有虚妄。即是见他圣人不见者。是故。诸圣于虚妄法。悉离颠倒有无见故。

  大慧妄法是常(至)是故妄法其体是常 言诸妄法是真常故。无种种相异可得故。以愚夫妄想分别言有异故。

  大慧云何而得妄法真实(至)非圣言说 有少分想者。谓生心动念。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既失正念。非愚夫戏论乎。

  大慧若分别妄法是倒非倒(至)凡夫种性 若愚夫分别缘起妄法为倒非倒。遂有二种种性差别。

  大慧圣种性者彼复三种(至)所谓计着自相共相 谓彼愚夫观察妄法。取自共相。起声闻乘种性。

  大慧何谓复有愚夫(至)离于愦闹 即彼声闻所观虚妄。自共相法。远离计着起缘觉乘种性。

  大慧何谓智人分别妄法(至)无有外法 智者观此妄法实相。了彼能见所见。从自心起故。无有外法有无妄想。起佛乘种性。

  大慧有诸愚夫分别妄法(至)此则成就生死乘性 此释第二愚夫种性。言诸愚夫。于此妄法取种种事性相。决定执有实我实法。起生死乘种性。

  大慧彼妄法中种种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 言此虚妄法离有离无。是名三乘及凡夫种性。

  大慧即彼妄法诸圣智者(至)悉离一切诸分别故 此重释成佛乘种性。如文可知。问曰上云妄法是常。以分别故而有别异。谓即真如愚夫分别名为妄法。此云即彼妄法习气转依。即说此妄名为真如。既妄法即真如。无复妄法。与谁论即耶。答曰如为不识水人。指冰是水。指水是冰。但有名字。宁有二物论相即耶。亦如一珠向月生水。向日生火。不向则无水火。一物未尝二。而有水火之殊耳。一心法门亦复如是。在凡夫即真如名妄法。在圣人即妄法名真如。圣凡情尽。真妄见亡者。孰得而名乎。

  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所说妄法为有为无 举上三乘凡夫同观妄法。以问如来为有为无也。

  佛言如幻无执著相故(至)应如外道说作者生 言妄法如幻。不可以有无而计着故。若计著有性相者即是真实不可转故。则诸缘起妄法。应同外道计从有无生一切法。

  大慧又言若诸妄法同于幻者此则当与余妄作因 若诸妄法同于幻者。此幻应与愚夫妄法作因当来必招余报果故。

  佛言大慧非诸幻事(至)以诸幻事无分别故 非幻与妄惑为因。以幻不实。不起过恶及分别故。若起诸过生分别者。是则为因。故非与余妄作因。

  大慧夫幻事者从他明咒(至)非诸圣者 此明妄法如幻。若心想计著者。但是愚夫。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圣不见妄法中间亦非实以妄即真故中间亦真实 上二句。言圣人知妄惑体无实故不。见于妄法。下二句谓观妄法实性故。妄惑即是真实。

  若离于妄法而有生相者此还即是妄如翳未清净复次大慧见诸法非幻(至)故说一切法如幻 言诸妄法离幻更无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也。

  大慧言世尊为依执着(至)此执着颠倒相耶 既言离幻更无相似。为计着种种幻相言如幻耶。为异依此计。着颠倒相言如幻耶。

  若依执着种种幻相(至)见种种色相不无因故 若计幻相。谓诸法皆如幻者。余有性法。即非如幻。故言非一切法悉如幻。何故不如幻见人天男女色相非无因故。亦非因咒术而起故。不如幻者故。

  世尊都无有因(至)言一切法与幻相似 言都无别因。令诸色相差别显现。可言如幻。是故不可以见幻相相似。说一切法如幻也。

  佛言大慧不依执着(至)不实速灭如电故说如幻 不以幻相有种种。人天有种种。二法相似。言一切法如幻。以一切法当体不实。速起速灭如彼电光。故说如幻。

  大慧譬如电光见已即灭(至)而妄计着种种色相 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即灭。迅速无常。世间现见。类合诸法。依自心妄想现亦尔。不能观察不实非有。而起执着自共色相。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非幻无相似亦非有诸法不实速如电如幻应当知 上二句颂非幻无有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下二句颂上答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将非所说前后相违 大慧因佛先说一切法无生。今又谓不实速如电说一切法如幻。故言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

  佛言大慧无有相违(至)见其无性本不生故 由了诸法唯自心现。即知生本无生故。龙胜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由是观之。有无外法悉无自性。故本不生。

  大慧为离外道因生义故(至)非有无生故名无生 外道以作者为生因义。谓从有无生一切法。有谓有种。即自在微尘等为能生因也。无谓无种。即虚空自然等生也。不说从自心妄想生。故我说一切法。不同外道无因邪因生。故名无生耳。

  大慧说诸法者(至)遮其无有断灭见故 佛语大慧。我说诸法非有无生。唯是自心分别为缘。令受化者。知一切法虽无作者。而业不亡。是故摄受二种生死。遮彼邪见断灭戏论。故识论云。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因谓有漏无漏二业。正感生死。缘谓烦恼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所以者何。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妙用难测。名不思议。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云岂类恶见断灭论耶。已上如来叙无生意竟。下文说如幻。正答二义无有相违。

  大慧说诸法相犹如幻者(至)一切诸法如实住处 如实住处者。谓无所住故名如实住。此是自觉圣智无师智自然智之所证处不由他悟。若有所住则为非住。

  大慧见一切法如实处者谓能了达唯心所现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非了唯自心者岂能明见乎。是故如来所说诸法无生如幻无有相违。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无作故无生有法摄生死了达如幻等于相不分别 以无作性故说无生。为遮断见故说业性摄生死。观诸法如幻性相故即无相可得。是故远离缘起分别。

  复次大慧我当说(至)复能开悟一切众生 因上如来为众生故。慈悲方便作种种异说。欲令众生了名句中实义。莫着言说。故说名句文身。告诸菩萨。能观此相达其义趣。疾得菩提。复能以是开觉众生。是知法无言象。非离言象。若无言象而惑倒。执言象而迷真。故圣人利见垂象设教。岂徒然哉。

  大慧名身者谓依事立名(至)是名文身 如依瓶盆事。立瓶盆名。谓一名二名多名能诠自性。名曰名身。言句身等者。即因名成句。因句显义。如铜铁等瓶。句义各异。谓一句二句多句能诠差别。名曰句身。由于此文能成名句。谓一字二字多字为二所依。名曰文身。若依古译翻文为味。但是所显非能显也。身者多法积聚义。

  复次大慧句身者谓句事究竟(至)谓长短高下 自下重明异义也。句身谓句事究竟者。言有文时必有名。未必有句。若有句时必有名及文。故云句事究竟也。名身者谓诸字名各各差别。如从阿字乃至呵字者。如十四音阿呵等字。皆初短次长。高下亦尔故继言文身者谓长短高下。即音韵屈曲长短高下也。名句必依文字立故。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四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91 注大乘入楞伽经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

  复次句身者如足迹(至)此名句文身相汝应修学 世间诸法不出五阴。此又约五阴以明名句文身也。句身如足迹者。谓如世人失象马者。寻迹以得之。故昧实相者亦因言而悟。是名句身。色阴相显故以迹言。四蕴者受想行。识也。非有形兆故以名说。若照见本寂是皆实相也。二由文显劝应修学。古圣因是悟入者。故舍全身。以求半偈。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名身与句身及字身差别凡愚所计着如象溺深泥 如来为除众生心病故。以名句文身方便说法。如以毒攻毒也。若诸愚夫犹著名句。不悟实义无解脱期。譬如香象溺淤泥耳。

  复次大慧未来世中(至)彼即答言此非正问 因上说名句文身相。令诸菩萨了如实义。疾得菩提。开示众生。恐未来世恶觉观者。以邪见一异俱不俱等四句相问诸智者。彼当答言。我所通达义。是离四句真实法。汝今此问。是名非问。

  谓色与无常为异为不异(至)不为记说 此叙邪智恶思觉者。虚妄推度非理问难词也。谓色与无常。乃至智与智者为异不异。智者应告言。如是等问不可记事。而佛名为无记置答。以彼愚人无闻慧故。不知有无是邪是正。欲令彼离断常邪见诸怖畏故。不为记说。俱舍第十九云。诸契经说十四无记。即其义也。亦名置答。所以不答者。谓此乃无义语也。知之不免生死。不知不障涅槃。

  大慧不记说者(至)如是等说名无记论 言不为记说者。欲令外道反思而自解。得出离作者妄见故。以外道即阴离阴而计我故。故说身命为一为异等。皆无记邪论耳。

  大慧外道痴惑说无记论(至)以根未熟且止说故 此明如来应正等觉。常以四种记论说法度生。止记论者意在别时。以根未熟众生且置答故。不为根熟者说止记论。

  复次大慧何故一切法不生(至)是故我说一切法常 言如来为根熟众生。开方便门示真实相。随其种类或说不生不灭常无常等也。谓离能所作无作者。故说一切法不生。以证智观察自共相法不可得故。说一切法无自性。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故说一切法无来去。诸法体空无自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灭。一切诸法相起即灭无常性。故说一切法无常。诸法相起即是不起本无生灭。无常性常。故说一切法常。是谓如来离能所取不起分别。善巧说法。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一向及反问分别与置答(至)一切皆无记 言如来四种言说者。一谓随问而答名为一向。如问一切众生悉生死也。应一向答悉皆生死。二谓如有问者。反问令答。名为反诘。三谓根熟问者广为分别。如问一切众生死复生也。应当分别。有烦恼者死而复生。无烦恼者死已不生。四谓折伏外道故须置答。如问身与烦恼。鸡子鸡母孰为先后。故止而不答也。如数论计有。胜论计非有。言诸外道有无等见。皆不可记。

  以智观察时体性不可得以彼无可说故说无自性 明正智观察自性非有。通颂前一切法不生等六门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须陀洹行差别相 大慧因上愚夫分别妄法。生声闻乘种性。然声闻法中有四果差别。故举四果差别以请问。行谓因行。须陀洹人所修因行。正欲趣向阿罗汉果。根有利钝。故有差别之异。

  我及诸菩萨摩诃萨(至)普令众生悉得饶益 言方便相者。四果修行方便相也。须陀洹。此云预流。谓从凡夫地修七方便。起八忍八智。断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惑。断至八十七品名初果向。八十八品尽名初果。创入圣人流类。故名预流也。斯陀含。此云一往来。谓初果见道已。起九无间道九解脱道。断三界九地共九九八十一品修惑也。且欲界一地九品修惑。共润七生。在初果身中。断欲界前五品尽。名二果向。六品尽名二果。从此命终。更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断余三品惑。故云一往来也。阿那含。此云不来。谓已在二果身中。断欲界九品修惑。至八品尽。名三果向。至九品尽名三果。一往色界天上。不还来欲界受生。故云不来。已上三果人名有学也。阿罗汉此有三翻。一云杀贼。二云无生。三云应供。谓在三果身中。断上二界八地八九七十二品修所断惑。断至七十一品。名第四果向。断七十二品尽。名第四阿罗汉果无学位。是以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菩萨得是善巧。为众生说如是声闻法。如是菩萨法。令其证得人法无我。净惑智障。于诸地相究竟通达。至如来所证境界。得佛法身法财。益物无尽。以有此利故。请如来说四果差别。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差别有三谓下中上 上问诸须陀洹。须陀洹行。今答云诸须陀洹果。言互显故。利钝不同。故有三耳。

  大慧下者于诸有中(至)上者即于此生而入涅槃 七反生者。谓欲界一地。九品俱生烦恼。共润七生也。初品润二生。次三品各润一生。次二品共润一生。后三品共润一生。明须陀洹极钝者。未断欲界惑故人天七反得阿罗汉。喻如毒蛇噬人。七步即死。何以不四六。为大力故。何以不八。为毒力故。以譬须陀洹何以不六生。烦恼力强故。何以不八生。无漏业成熟故。中机者或三生五生得阿罗汉涅槃果。上机者即此一生得阿罗汉果。名现灭须陀洹。不说中间经于二果。

  大慧此三种人断三种结(至)得阿罗汉果 言须陀洹虽利钝三种不同。通断三种结也。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名身见。是一结。于诸谛理。犹豫不决。疑佛与外道。不知何者为正。是二结。谓于妄见。随顺外道非理戒禁。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是三结。问能已永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得须陀洹果。何故但言此三种人。即断三结耶。答最胜所摄故。谓此三种结。障解脱得。最为殊胜。所以者何。由萨迦耶见。执取五蕴。为我我所。深生爱乐。故于大苦聚不生厌离。于胜解脱无发趣心。或有有情。虽已发趣解脱。然由戒禁取及疑。僻执邪道。疑正道故。便邪出离。及不正出离。又此三结。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见因故。迷对治因故。如大般若经说断三结。名预流果。薄贪瞋痴名一来果。断顺下分五结永尽名不还果。断顺上分五结永尽名阿罗汉果。令所有集法皆成灭法。名独觉菩提。永断一切习气相续。名为无上正等菩提。此皆约通教独举其要也。言上上胜进得阿罗汉者。谓须陀洹所断诸结分为九品。能断诸结者智。亦分为九品。若初学人智慧微弱。名下下之智。能断上上之结。久学智慧名了。名上上之智。能断下下结。得阿罗汉涅槃果。

  大慧身见有二种(至)见人无我即时舍离 唯识论言。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如是总别十使烦恼中。六通俱生及分别起。任运思察俱得生故。疑及邪见二取四种。唯分别起。要由恶友及邪教力。自审思察方得生故。经言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分别譬依缘起自性。种种妄计执着性生。如依俱生有分别起。谓依五阴起妄想身见。以彼妄想不实故。非有无法。愚夫横执。如阳焰中无水。鹿渴所逼故。妄作水想。此分别身见。由无智慧故。执我我所久远相应。须陀洹观虽有五阴合成此人。中无有我也。令审观故见人无我。即时舍离断分别身见。

  大慧俱生身见(至)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言能普观自身与他身齐等。受想行识诸阴与色阴俱。有名无体。无自性相。观色阴从四大种所造。展转相因而生。四大中既无主宰。谁能合集以成色乎。色阴有质尚空。况受等四阴无色相故。岂非空耶。如是观察明见有无俱妄不实。五阴无体。身见即断。凡贪爱者为有身见。舍身见故贪从何生。故法华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贪不生故。是名断身见相。

  大慧疑相者于所证法善见相故(至)是名疑相 谓于所证四真谛法善见彼相故。决定能断二种妄想身见故。疑无从起。亦不于天魔外道凡夫处生大师想。起于净见。是名断疑相。

  大慧何故须陀洹不取戒禁(至)是名戒禁取相 言须陀洹不取未来受生戒。观有生处即有诸苦。不求受生处乐。夫其取者。谓诸愚夫于三有中。求五欲乐。苦行修习精进持戒。愿生彼处。如难陀为求女色持戒。即其类也。须陀洹人。不取未来受生处五欲乐。唯求所证最胜无漏四真谛理无分别法。方便受持修行正戒。是名断戒禁取相。

  大慧须陀洹人舍三结故(至)是故舍彼非涅槃贪 凡夫不能舍三结。不达人无我。由于身见。保此我故。贪名利以荣我。瞋违情境恐侵害。我愚痴错解非理计校。不知五蕴都无我主。但是形骸之色。妄想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不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故起诸结。须陀洹人如上所观五蕴无主。舍三结故。离贪瞋痴。凡夫贪五欲。声闻贪出世涅槃。故言贪有多种。女色为甚。故独言舍缠绵欲。及得三昧正受乐故。未能断涅槃贪。菩萨乘者。于此二种贪。悉能舍故。

  大慧云何斯陀含果(至)而般涅槃是名斯陀含 不了色相者。起色分别。斯陀含观照种种色相。从妄想生。故于人天一往来已。善修禅定智慧我见不生。尽苦边际而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大慧云何阿含果(至)更不还来是名阿那含 阿那含又云出欲淤泥。以欲界烦恼犹如淤泥。阿那含者已出欲界。皆生色界。观三世色性无实。见凡有生处即有诸苦过恶。烦恼习不起。舍离诸结。更不还欲界受生。即于色天而尽诸漏。是故名阿那含。

  大慧阿罗汉者(至)分别永尽是名阿罗汉 言阿罗汉修行四禅。及三三昧。了八解脱。分证十力。三明六通皆已成就。烦恼发业所招诸苦妄想永灭。是故名阿罗汉。

  大慧言世尊阿罗汉有三种(至)于彼示生 瑜伽论及法华论。说声闻有四种。一决定种性。亦名趣寂。二增上慢。此是凡夫得第四禅。谓阿罗汉。三退已还发大菩提心。亦名不定种性。如法华会舍利弗等得记声闻。是其类也。四者应化非真。谓佛及菩萨变化示现。引实声闻向大乘故。此经所问除增上慢。止有三种。谓说何者。佛告大慧。所说趣寂定性罗汉。断四住烦恼。出生死苦。得涅槃者。非是其余退已还发大菩提心者。已曾发善巧广大行愿成熟有情佛所化者。为庄严诸佛国土及众会眷属。于彼示生作阿罗汉。

  大慧于虚妄处说种种法(至)自心所见得果相故 言为妄想众生处说种种法。断诸烦恼所证四果。如实所知行禅者及诸禅三昧。皆性离故。唯自心量虚妄所见得果相耳。

  大慧若须陀洹作如是念(至)及诸结不断 此明初果断结。终不起念我能断结。若起念者应有二过。则堕身见及三结等悉不断故。例余三果亦复如是。故金刚经佛问须菩提。须陀洹等至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等四果否。须菩提皆言不也世尊。若作是念。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虽曰权乘昧劣。苟非离粗妄念。亦不能断分段生死。

  复次大慧若欲超过诸禅无量(至)不离心故 言欲超过声闻诸禅。四无量心。及无色界四空定等。得如来三昧者。当离三界自心妄想相。大慧。声闻极果即以想受灭定而为究竟。若谓超心量者不然。何以故。妄想心未灭故。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诸禅与无量无色三摩提及以想受灭唯心不可得 诸禅谓四禅也。无量即慈悲喜舍度众生四无量心也。无色三摩提。四无色定也。想受灭。谓四禅四无色定受想悉寂灭也。皆唯心量。彼悉无有。故云唯心不可得。

  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如是诸圣人悉依心妄有 次明四果亦不离妄想心量。故言如是诸圣人悉依心妄有。圆觉经曰。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禅者禅所缘断惑见真谛此皆是妄想了如即解脱 初颂明所修行法。次颂明能证之人。此第三偈能所合明。并不离妄想心量。若如实觉。为妄计生死故说涅槃。所治生死既无。能治涅槃亦遣。故得菩萨一切解脱。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智(至)及取相分别执着建立智 因上偈言了知即解脱。然知觉有不解脱者。故举二种觉智以简优劣。谓观察知人法二无我。是正觉智。不知人法二种我空。取相执着建立有我。如是了知是邪觉智。不得解脱。

  观察智者谓观一切法(至)如是观法汝应修学云何取相分别执着建立智(至)是名二种觉智相 凡夫计执有大种性相。妄想分别。以宗因喻五分论法。成于不实而妄建立。是名邪正二种觉智相。如来以榍出榍。如前破外道计。亦说三支比量五分论也。

  菩萨摩诃萨知此智相(至)光明照耀百佛世界 若菩萨摩诃萨。达妄即真。知此二种觉智相。了人法空。我不可得。以离念无相智。而于地前胜解行位。善巧观察。即入初地。得大乘光明等百三昧门。以彼胜力见百佛。乃至光明照烛百佛世界。故摄论云。菩萨入初地时。证十百明门。一于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见百佛国。三以神通力能动百佛世界。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众生。五能以一身化百类身形。令有情见。六能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知前后际百劫事。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门洞达晓了。十能以身观百类眷属。余地倍倍增胜。

  善能了知上上地相(至)自觉境界三昧胜乐 言第二离垢地。乃至如来地。皆是成就初地之中十无尽愿。事见华严等经。余义经文自显。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了知大种造色 因上外道计有四大种性。造出四大色相故。次劝菩萨当善了知大种造色。令知无实。

  云何了知大慧(至)住如实处成无生相 言无生者。通说有二。一理无生。圆成实性本不生故。二事无生。缘生之相即无生故。言住如实处成无生相者。谓观三界唯心所现。离我我所。能证理事俱无生也。

  大慧彼诸大种云何造色(至)大种造色生 此出外道妄计有四大种生造色也。谓彼妄想计有津润之性为水大种。生内外水界。内即血汗流液。外则河海泉源。有炎炽成熟之性为火大种。生内外火界。内则体含暖气。外则焚燎万物。有飘动之性为风大种。生内外风界。内则气息运动。外则万籁俱吟。有色质分齐之性为地大种。生内外地界。内即皮肉筋骨。外则原湿丘陵。妄想计有坚湿暖动离于虚空。由执邪谛。不了五阴虚假积聚。本无自性。言由大种造色生。故上佛告菩萨应善了知。

  大慧识者以执着种种(至)于余趣中相续受生 言识者。即上五阴中妄识也。由迷真心而成以执着种种言说境界为亲起因故。作业受生。于诸趣中相续不断。当知内身外境。四大五阴。但是分别心量所现。

  大慧地等造色大种因(至)外道分别非是我说 非四大种为大种因。谓皆由心现也。故结云此大种造色相。是外道妄想分别。

  复次大慧我今当说五蕴体相(至)非诸圣者 自下复破五蕴皆空。无自性相。非独色阴四大不实。

  诸圣但说如幻所作(至)是名诸蕴自性相 言圣人虽见五蕴。了知不实唯假施设。离异不异。如幻如梦。故大般若云。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色犹如聚沫。性不坚固。如实知受犹如浮泡。虚伪不住速起速灭。如实知想犹如阳焰。水不可得。虚妄渴爱而起是想。如实知行犹如芭蕉。叶叶析除实不可得。如实知识犹如幻事。众缘和合假施设有。相虽似有而无其实。是故五蕴无别所有。不了如来所证境界。见有蕴法。执着分别常现在前。是名妄想诸蕴自性相。

  大慧如是分别汝应舍离(至)犹如大地普益群生 寂静法者。谓诸法实相。从本已来无有起相也。余义如文。

  复次大慧涅槃有四种 上明觉智。以显生德优劣。此明涅槃。辨其显德邪正。是谓菩提涅槃二转依果德也。

  何等为四谓诸法自性无性涅槃(至)非我所说 外道计诸法体性是有名自性。后除为无名无性。以冥谛为涅槃。又计有诸法相名种种相性。后观为无名无性。以神我为涅槃。又通计性相是有名自相性。亦后观为无名无性。以妄觉为涅槃。上三种正出外道计。又断五阴六道中流注。以人无我为涅槃。是二乘涅槃。以见有五阴。亦同外道。故楞严经声闻缘觉堕定性者。皆云违远圆通背涅槃城。

  大慧我所说者分别尔炎识灭名为涅槃 前谓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复云一切识自性习气。藏识意识见习转已。我及诸佛说名涅槃。此又独言分别所知境界识灭。名为涅槃。离通别称异。皆欲诸识习种现行俱灭也。次文问答可见。

  大慧言世尊岂不建立八种识耶(至)七识得生 如来言分别识灭名涅槃。大慧疑之与前说异。故问岂不建立八种识耶。而独言尔炎识灭。非余七识皆灭。佛语大慧。以彼意识通三性故。起惑造业与诸识为因。及缘境界故。余七种识依之而起。意识若灭。则余识不生。

  大慧意识分别境界(至)思量随转无别体相 言六识了境起计着时。生三习气。熏习增长阿赖耶识。由是末那第七意俱。执我我所。恒审思量相续随转。无别体相。

  藏识为因为所缘故(至)心聚生起展转为因 又根本识为因。变起根身种子器界为所缘故。故云执着自心所现境界诸心聚生。是谓从种起现。由现生种。现种无性犹如茭芦。递相为因。故云展转为因。

  大慧譬如海浪(至)是故意识灭时七识亦灭 如海中波浪互相排引。亦展转相生。色声香味触。是自心现境界风。吹动诸识念念起灭。亦复如是。故言意识灭时。余七识亦灭。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我不以自性及以于相作 颂上外道四种涅槃。谓我不以自性作相灭。以冥谛等为涅槃。

  分别境识灭如是说涅槃 颂上妄见境界识灭。是如来涅槃。

  意识为心因心为意境界因及所缘故诸识依止生 颂上八识展转互为因。

  如大瀑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如流尽则无波。以譬意识灭。余七识亦不生。颂上喻并法合也。问前云诸外道说。取境界相续识灭。即无始相续识灭。又云声闻妄计未来根境灭。以为涅槃。根境既灭。识亦不生。今言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与彼外道二乘何以异也。答外道见身坏命终六识不取境。不知但是妄缘离故。计谓相续六识灭。即无始相续识灭。堕落断见。二乘虽未来根境灭。相续六识但现行灭。而习种实未灭也。此谓赖耶识中意识习种种相续永灭。则余七识亦随灭。故不同耳。

  复次大慧我今当说(至)不更取着妄所计相 因上言妄想分别尔炎识灭。名为涅槃。今正明灭妄想识差别通相。令诸菩萨了知不实。超诸妄想到如来境界。知外道法诸见不生。离能所分别。于缘起中不复妄计也。

  大慧云何妄计自性差别相(至)妄计自性差别相 徴列十二种妄分别名。义如下释。

  云何言说分别(至)是名言说分别 计着种种音声章句。以为有性。名言说分别也。

  云何所说分别(至)是名所说分别 计有五法三自性。名所说分别。

  云何相分别(至)是名相分别 言计有四大相。是名相分别。

  云何财分别(至)是名财分别 计有财利悭贪取着。名财分别。

  云何自性分别(至)是名自性分别 如计有四大性。言地性坚。水性湿。火性热。风性动。乃至真俗。各有自性不同。名自性分别。

  云何因分别(至)是名因分别 言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分别。

  云何见分别(至)是名见分别 依此有无起四句见。是名见分别。

  云何理分别(至)是名理分别 于五蕴中计我我所。说虚妄法。是名理分别。

  云何生分别(至)是名生分别 计有无法定从缘生。是名生分别。

  云何不生分别(至)是名不生分别 计诸法本不生。无有体性。不假缘起。从因缘生者无因无果。是名不生分别。

  云何相属分别(至)是名相属分别 计。有为诸法。俱有因果递相系属。如以金为缕。金即在缕。缕即在金。是名相属分别。

  云何缚解分别(至)是名缚解分别 计有烦恼能缚众生。后时修道能解众生。如人先以绳缚。缚已复解亦复如是。名缚解分别。

  大慧此是妄计性差别相(至)若有若无 言愚夫妄计有无。生此分别。

  大慧于缘起中(至)凡愚分别见异于幻 于依他缘起中生种种妄想自性。如依咒术见诸幻事。愚夫妄想见异于幻。计有种种实物。

  大慧幻与种种(至)于幻有无不应生着 言咒术与种种物离一异也。若种种物异咒术者。咒术不应与种种物为因。若言种种物与咒术一者。咒术与种种物应无差别。然见咒术与种种物差别。是故离异不异。故告大慧及诸菩萨。如依幻术生种种物。离一异有无。莫计着也。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心为境所缚觉想智随转 言愚夫妄心为生死境界所缚。妄想智随境界转也。觉谓妄觉也。

  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 无相处八地也。最胜处佛地也。言上二地得生死涅槃平等。

  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 如依藤计蛇。妄情谓有。于藤缘起。蛇相实无。

  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 言妄计惑心取藤为蛇。缘起藤体实非蛇相。此一行举缘起破妄计也。

  种种支分生如幻不成就虽现种种相妄分别则无 谓有种种名相支分生。如幻所起则不成种种。虽现诸相。了妄分别则皆无实。唯识论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此一行破缘起也。

  彼相即是过皆从心缚生妄计者不了分别缘起法 彼缘起相即是过者。谓从心缚烦恼而生。愚人不了故分别为实有无。

  此诸妄计性皆即是缘起 上言缘起从妄计心缚生。此又谓妄计性从缘起生。即是缘起也。

  妄计有种种缘起中分别 此妄计性种种。于缘起中生计度分别。故唯识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世俗第一义第三无因生 明有世俗谛。第一义谛。无有第三。若说第三谛。即同外道无因生也。

  妄计是世俗断则圣境界 由妄计缘而生三界生死有无一切诸法。即是世谛。若了缘无性妄想灭。即是圣人所行境界第一义也。故唯识论谓诸法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妄计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复有二种。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故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谓于依他。若离妄计即圆成实。故云断则圣境界。

  如修观行者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计相如是 如二乘外道修观行者。若作青想观时。天地万物莫不皆青。赤黄白等亦复如是。元无青处。正作青想。即是青也。即是无青处见青。以譬凡夫外道。妄见有无生死诸法。亦是无生死诸法处。妄见有也。故言妄计相如是。

  如目种种翳妄想见众生彼无色非色不了缘起然 不觉缘起唯假施设者。亦如不觉垂发火轮不实耳。

  如金离尘垢如水离泥浊如虚空无云妄想净如是 此言离妄计垢浊。了缘起云翳。即是圆成清净实性。故以上三为喻。

  无有妄计性而有于缘起建立及诽谤由斯分别坏 计缘起为有名建立。计妄想为无名诽谤。言作此有无见者。由妄分别。自破正见。

  若无妄计性而有缘起者(至)而得有缘起 上二句牒计。次一偈明因妄想生缘起。即正破也。

  相名常相随而生于妄计以缘起依妄究竟不成就 此上二句明因缘起又生妄想。次二句又破缘起依妄。亦同妄计无有自性。了兹缘妄竟无所成。

  是时现清净名为第一义 若度妄想即名圣人第一义谛圆成实性。

  妄计有十二缘起有六种 颂上十二种分别。由六尘境界风飘动而有。

  自证真如境彼无有差别 自觉圣智所证境界。了彼缘妄故无差别。

  五法为真实三自性亦尔修行者观此不越于真如 言修行者。观五法三自性体无二相。即是如如。

  依于缘起相妄计种种名彼诸妄计相皆因缘起有 言缘起妄计。更互相生。俱无有力。不能自立。

  智慧善观察无缘无妄计真实中无物云何起分别 言圣人自觉智慧观察时。无有缘起性。亦无妄计自性。即是正智如如圆成自性。云何愚夫为作妄想觉知。何所求也。

  圆成若是有此则离有无既已离有无云何有二性 圆成实性是真实有。圆常净妙离妄有无。本无二性。

  妄计有二性二性是安立分别见种种清净圣所行 为妄计故有妄计缘起二自性。圣人方便随情说法。亦权安立。令知妄想种种清净。是圣人所行处故。

  妄计种种相缘起中分别若异此分别则堕外道论 此明佛法知生死缘起法从自妄想心中生。若计生死有无诸法异于妄想。从微尘冥谛自在等生者。即外道论也。

  以诸妄见故妄计于妄计离此二计者则为真实法 诸见者五恶见也。因见外境与妄识俱。故生妄想。故言妄计于妄计。能离缘起妄计二种妄想见者。即是正智所证如如真实法也。

  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于佛法中不由他悟 大慧因上言自证真如境。了彼缘妄无有差别。故举能证自觉圣智。及所证一乘行相以请问。欲得是善巧。不随他教而自悟入。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名自证圣智行相 言此自觉圣智非言说所及。前圣所知。悲诲有情。转相传授。说诸法无性。但妄想分别为患耳。依诸圣教无妄分别。即自证入。然此妄想虽本无体。由无始来习以成性。要假静缘观照自觉。非由他悟。离妄想见。即能渐次进入佛位。如是修行。是故名为自觉圣智相。

  云何名为一乘行相(至)梵天王等之所能得 言一乘者即一心也。以包含运载为义。若攀缘取境。则运入六趣之门。若妄想不生。则运至一实之地。故佛语大慧。离能所取如实而住。是则了生死妄。即涅槃真。顿悟一心更无所趣。故非凡夫二乘邪劣心行所能知尔。

  大慧白言世尊(至)而得解脱非自所得 上言一乘非余外道二乘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即知如来方便说三乘。故问何故说有三乘。而不说一乘。佛语大慧。一乘人知生死自性是涅槃故。声闻缘觉无自涅槃法故。我说一乘。以彼但依厌离世间调伏修行而得解脱。非自已力得涅槃法。是故不为说一乘耳。

  又彼未能除灭智障(至)是故我说以为三乘 如上过未灭。不堪受大法。故如来说三乘。

  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至)获不思议自在法身 言二乘味着三昧乐。作涅槃想。若能灭彼智障。及业习气。觉法无我。度不思议变易死。尔时方离三昧所醉。于劣无漏三昧中觉悟。既觉悟已。自知住有余地。起上上升进。如实修行。诸功德满足。亦得如来自在法身。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天乘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诸乘我所说 此一行颂上诸乘名也。

  乃至有心起诸乘未究竟(至)我说为一乘 言有心动计有诸乘。即非究竟。若妄想心灭。即无诸乘。亦无能乘诸乘之人。以无人故。亦不建立诸乘。是名一乘。

  为摄愚夫故说诸乘差别(至)平等智解脱 引导众生故说三乘解脱。离诸烦恼是二乘解脱。谓但尽分段生死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达法无我平等大智。即是如来真解脱。

  譬如海中木常随波浪转(至)犹被习气缚 言声闻虽断现行烦恼。未断所知及根本无明。犹被习气自共相风飘激其心。譬海中木常随浪转三昧酒所醉住于无漏界(至)乃至劫不觉 味着灭定住于人空无漏界中。以为涅槃。未至佛究竟地。然亦不退更作凡夫。以得三昧身。自谓是佛。乃至劫数不觉。未至佛果。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悟声闻亦如是觉后当作佛 言若于无漏界觉。自知住化城。未达宝所。更起胜行集诸功德。后亦当得佛无上身。

  佛心品第四

  将释此品义有三门。初叙来意。二释品名。三释经文 初来意者。上品通明心生灭门觉与不觉二义。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故但总名集一切法品。自下凡十三品。别明心生灭门觉与不觉二义。生摄一切法。此品居首。故次来也 二释品名者。梵音佛陀。此云觉者。梵干栗陀耶。此名真实心。即一切佛自性离垢妙净明心也。故名佛心品 次经文下正释经文。余品文前亦各有三门。应准思之。更不开释。

  尔时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至)大慧言唯 因上言自觉圣智证一乘道以成法身故。即明法身大悲起用作种类身以化众生。故次明三种意成身也。

  佛言大慧意成身有三种(至)入初地已渐次证得 言三种意成身。是诸修如实行者。从初地以上至佛地以来。粗细优劣有此三类耳。

  大慧云何入三昧乐意成身(至)入三昧乐意成身 明从初地至七地以还菩萨。要须入禅定正受。始能现作种种身。如意遍至而无障碍。言入三昧乐正受时。离诸妄心。寂然不动。心海常安不起识浪。知一切境界。唯自心现。本无所有。是故名为三昧乐正受意成身。经家好略。举中三地意该前后。以明七地也。

  云何觉法自性意成身(至)是名觉法自性意成身 言八地菩萨。觉了诸法犹如幻梦。不须入定。能现种种身犹如意生也。知幻故心转所依。住如幻等十三昧王。及余无量三昧。能现自在神通。速疾如意等。非是四大所造。形容如似四大造也。一切色相。种种支分具足庄严。普入佛刹以化众生。达诸法性如幻梦不实。是故名为觉法自性意成身。

  云何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至)三种身当勤观察 明十地至如来地。了达诸佛自证圣智境界。无量种类异机同感。应无前后一时俱生。犹如意生而无障碍。现此种类不须作意。故言无作行。是故法身大悲起用三意成身。当勤修学。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我大乘非乘非声亦非字非谛非解脱亦非无相境 佛言我不对小乘说大乘。明佛乘非声说文字。非实非虚。非解非缚。亦非有无境界。

  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成身自在花庄严 然此如来所得大乘。因上自觉圣智证一乘道。法身起用现意成身也。三摩提自在者。颂上入三昧乐意成身也。种种意成身者。颂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也。自在花庄严。颂觉法自性意成身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当为汝说大慧言唯 因上言三种意生身。欲明三种意生身。要因无漏无间知故。得明五种内无间业。是无漏之因。

  佛告大慧五无间者(至)怀恶逆心出佛身血 此徴数列名。义有内外。如下释。

  大慧何者为众生母谓引生爱与贪喜俱如母养育 爱为根本。能引生死轮回。还有贪爱与身俱起。况如婴儿缘于母故。养育成立。

  何者为父所谓无明(至)断二根本名杀父母 以无知故爱因此生。受识名色六入之身。故名无明为众生父也。六处聚落者。即六入身是也。以无间智永断痴爱根本。名杀父母。故净名云从痴有爱即我病生。谓一切惑使皆由是生也。

  云何杀阿罗汉(至)是故说名杀阿罗汉 诸惑习种随诸有情眠伏藏识故。谓随眠为怨。明罗汉。习使微细不现。如鼠噬人。虽复疮愈。遇雷微发。以譬罗汉习使虽复不现。遇缘微发。究竟断此微细习使。名杀阿罗汉。

  云何破和合僧(至)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观察五蕴如梦幻不实。无有色受想行识异相和合以成身。名为破僧也。凡和合名僧。今五蕴亦名为僧。了五蕴无体。因名破僧。故般若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云何恶心出佛身血(至)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明不觉五阴诸法自共相是自心妄现不实故。妄计有八识身。即有妄想觉知种种境界。觉境界者名为佛也。依之起染故复名血。以空无相愿三无漏智。断彼八识妄觉染污。名为恶心出佛身血也。

  大慧是为内五无间若有作者无间即得现证实法 内五无间是无漏因。此逆即顺。若有作者。无间即得自觉圣智。现证实法一乘道也。

  复次大慧今为汝说外五无间(至)不生疑惑 上说行内五无间不入地狱。得现证实法。恐人闻此谓行外五无间亦不入地狱。故次明行外五无间得地狱苦。令闻是义不生疑惑也。

  云何外五无间(至)于三解脱不能现证 言若行此外无间者。不得三解脱无间乐。唯得地狱无间苦也。

  唯除如来诸大菩萨(至)寻即悔除证于解脱 明唯除佛菩萨及大声闻。见余作无间业者。为劝发故。令除疑悔过。以神力变化示同其事。譬如阇王弑父。身生恶疾忏悔。佛教作实相观。观已恶疾即除。此阇王或是圣人化作。化作此者有何利益。欲劝实作外无间者发心忏悔也。

  此皆化现非是实造(至)终无现身而得解脱 无有实造无间业者。不得无间若也。言必得无间苦。终无现身得解脱。

  唯除觉了自心所现(至)离分别过方证解脱 又如阇王受佛化已。觉知自心妄现不实。离我我所妄想执见。或未来世于异道身。遇善知识。离于自心妄想见过。方得解脱。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贪爱名为母无明则是父(至)是名无间业 此二颂。颂内五无间业。如经自明。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愿为我说诸佛体性 因上识了境界则名为佛。非真佛故。须以三解脱无漏智断之。上佛不真须断。更说何等而为真佛。故有佛之体性以请问也。

  佛言大慧觉二无我(至)断二烦恼是佛体性 诸佛体性即法身也。常为报化之所依故。一切众生旷劫漂沈。或堕邪小。而不能证者。良由二障。二障不断。由于二执。欲除二执。必假二空。执障既亡。二死永断。即圣性现前。应用尘沙。名之为佛。故云觉人法二无我。除惑智二障。离分段变易二死。断现行习气二烦恼。是故名为诸佛体性。然诸障中烦恼尤甚。又别示其相。欲学者痛治之。

  大慧声闻缘觉得此法已(至)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若知二无我除二障二恼及不思议死是故名如来 颂上可知。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91 注大乘入楞伽经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六([时])

  东都沙门(宝臣)集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月光妙眼如是等 因上觉二无我等法名为佛。过去诸佛已觉此法。故名为佛。以过去故。世尊今觉此法亦名为佛。觉道虽一。过现不同。云何言我是过去一切诸佛。及依本生经说如来过去曾种种受生。如作顶生王。及象鸟王。月光妙眼仙人等百千生。又言我是过去一切诸佛。举二文相违以请如来。

  佛言大慧如来应正等觉(至)佛名无别是谓字等 佛佛名字无二无别。是谓字平等。亦如鸯崛摩罗与文殊师利共游十方。所见十方诸佛。彼佛皆称释迦佛者是也。

  云何语平等(至)无有差别是名语等 密迹力士经第二说。佛声有八转。谓体业具为从属於呼。是八转声各具八德。所谓调和声。柔软声。谛了声。易解声。无错谬声。无雌小声。广大声。深远声。八八即成六十四种。非唯释迦佛。一切诸佛皆如是。迦陵频伽即鸟名。其声清雅超于众鸟。故引为喻。

  云何身平等(至)现随类身是谓身等 法身者知二无我等法名法身。色身者相好庄严名色身。佛佛皆无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示现种种异类色身。此正答何妨是佛。及百千种类受生。是名身等无有相违。

  云何法平等(至)于大众中作如是说 三十七菩提分法者。菩提是觉。分是因义。此三十七为诸乘觉因。亦名道品。故净名云。道品是道场。是法身因。然三十七品总有七类。一对治颠倒道。即四念处。二断诸懈怠道。谓四正勤。三引发神通道。谓四神足。四现观方便道。所谓五根。五亲近现观道。即是五力。六现观自体道。谓七觉分。七现观后起道。谓八正道。义如别说。此七类次第者。谓闻法已先当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摄心调柔。柔故信等成根。根增为力。七觉分别。八正正行。总以喻显。法性如地。念处如种子。正勤为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增长。开七觉花。结八正果。一切诸佛皆同证得。是名法平等。一本菩提分法下。更有十力四无畏等六字。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依四平等故为诸佛子说 颂上四佛之名。及四平等密意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依何密意作如是语 因上依四平等故。为诸佛子说。即是如来有所说。故举昔教二夜中间。实无言说以请问。

  佛言大慧依二密法故(至)离分别相离名字相 明自证法所行境界。三世如来毕竟平等。俱离言说心缘名字等相。故言不说。

  云何本住法(至)法界法性皆悉常住 如金银等性本来自有。不由金师鼓之始有。以譬本住法性本自有。不由如来说之始有。假如来出世说之。法界不为之增。若佛不出无所言说。法界不为之减。言此法住法位。皆悉常住。非言说也。

  大慧譬如有人行旷野中(至)亦不已说亦不当说 亦如向古城道。本来自有。不由士夫行之始有。以譬真如法界本来自有。不由如来说之始有。以明不说也。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某夜成正觉某夜般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 颂上得道入灭。于二中间悉皆无说。

  自证本住法故作是密语我及诸如来无有少差别 言上二法。故作是密意而言都无所说。明我与诸佛同证此无言说法。故三世中无可说。凡言说者。顺众生情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当为汝说大慧言唯 因上我于某夜成正觉即是有。至某夜涅槃即是无。故举有无相以请问。令我及诸菩萨。知有无二见是虚妄故。如实修行疾得菩提。

  佛言大慧世间众生(至)堕二见故非出出想 有无二见不能超情。非出离法。世间众生堕斯见者。妄谓离想。

  云何有见(至)如是说者则说无因 一切诸法因缘所起。性离有无。若执实有者。不了唯心所现。则说世间无因无缘。而生诸法。

  云何无见谓知受贪瞋痴已而妄计言无 言先受贪瞋痴为有。后灭之为无。是名无见。

  大慧及彼分别有相(至)后取于无名为坏者 如来以上二意问大慧。言此中谁为破坏佛法者。而大慧白言。妄取贪瞋痴性为有。后计为无。名破坏佛法者。

  佛言善哉汝解我问(至)体性非异非不异故 如来叹其所解。言此人非止妄取贪瞋痴为有性。后除为无。名坏佛法者。亦坏三乘圣人。谓本取贪瞋痴为有。后除贪瞋痴为无。得成圣果也。何以故。是破佛法者。烦恼内外不可得故。体性非异非不异故。内者身也。外者尘也。言内身外尘妄想不实。则无人可得。人尚自无。贪瞋痴烦恼因何得有。则离性四句。故知妄计有人断烦恼得圣果者。是坏佛法人也。

  大慧贪瞋痴性若内若外(至)无有能缚及缚因故 言贪瞋痴不在内外故不可得。本无体性故无可取。三乘圣人知彼虚妄。即是自性解脱。非是破坏贪瞋痴始得解脱。若破坏得解脱者。即是有作法不可久也。缚者烦恼也。缚因者众生也。佛知烦恼与众生无实故。即无人断烦恼得解脱也。

  大慧若有能缚及以缚因(至)不起空见怀增上慢 所缚亦众生也。如铁孕垢而自毁铁形。今观众生空故无缚因。亦无烦恼为能缚。能缚既无。所缚亦无。此重释自性解脱。若作如上说取贪瞋痴为有。坏之为无者。是名破有为无相。堕落断灭空见也。是故破有为空非真空。愚夫以为真空。故我依此义尝密意说。宁起人我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谓破有为无非真空。愚夫以之为真空者。未得谓得。名增上慢也。

  若起此见名为坏者(至)离文字相亦成坏者 言堕妄想自共见中。不了自心现量。计为有无。乃至虚妄分别离文字法。亦成坏者。是谓破坏佛法人也。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有无是二边乃至心所行净除彼所行平等心寂灭 明净除有无。及妄所行境界。则得平等寂灭心也。

  不取于境界非灭无所有有真如妙物如诸圣所行 言知贪爱境界性。虚妄无可取。即是体性寂灭。非是无他所有始寂灭也。心外无物故。有物悉如如。如圣贤境界。

  本无而有生生已而复灭因缘及有无彼非住我法 颂上生灭有无之见者。不住如来实相法界。

  非外道非佛非我非余众能以缘成有云何而得无 佛言生法非外道作。又非佛作。非神我作。亦非余自在微尘世性等作。但从妄想生故也。既从妄缘集会始得起者。即无自体。无自体故。即明无此生法也。生法本无。何须更无之。

  谁以缘成有而复得言无恶见说为生妄想计有无 言四大五蕴中各无主。谁聚集会之。仍说因缘有生。有既不有。宁得复说破有为无。明外道恶见故。说有生法。妄想故。计为有无。

  若知无所生亦复无所灭观世悉空寂有无二俱离 能知因缘中本无生。后亦不须灭。观世间空寂如虚空华。即无有无二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当为汝说大慧言唯 因上有无是外道宗。故举如来自宗以请问也。

  佛言大慧一切二乘(至)谓宗趣法相言说法相 自觉观察。知生死不实如空中花。证实相境界。名宗趣法相。为人解说此不实法。令如实理悟修证入。名言说法相。此二种宗法相。一本作宗通及说通。

  宗趣法相者谓自所证(至)是名宗趣法相 言自觉圣智所证实法。远离文言虚妄分别。入真净界。成就如来自觉地行。超诸世间妄想思觉。制伏魔外。光明晖发。此是如来内心所证境界。本无生灭。名曰宗趣法相也。

  言说法相者(至)汝及诸菩萨当勤修学 经通大小乘有十二部。今说九部者。如涅槃第三云。护大乘者受持九部。法华第一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瑜伽等论。说声闻藏无有方广。然诸经论且约一相。故作是说。如实说者大小皆具。如深密中菩萨。依十二分教。修奢摩他。瑜伽二十一云。佛为声闻一一具演十二分教。而涅槃说大但有九者。依三部之小相故。谓因缘中取因事制戒。于譬喻中依为诱引。于论义中约非了义。法华九部小者。三相大故。于记莂中取记作佛。自说之内依不请友。方广之中依广大利乐。其正法广陈通大通小。今此既云一切二乘。及诸菩萨有二种宗法相。则会权趣实。亦该法华涅槃之二义也。故谓九部种种教法。离于一异有无断常等四句见相。方便善巧随顺众生令得度脱。是故名为言说法相。结劝菩萨应勤修学。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宗趣与言说自证及教法若能善知见不随他妄解 此偈略标释宗说二义。若善通达。则不随妄想凡夫。

  如愚所分别非是真实相彼岂不求度无法而可得 言佛宗趣。不如愚夫妄分别见真实性也。而彼岂不妄起求度。若知诸法非有实性。无可得故。即是解脱如来宗趣。

  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 明于生灭中。妄计有实增长有无二见者。是愚夫颠倒。无正知见。

  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 言离心识即是涅槃。唯此一如而为真实。已上明如来宗趣也。言如来有自宗通。故知世法虚妄。悉如幻梦。

  无有贪瞋痴亦复无有人从爱生诸蕴如梦之所见 此一行颂上言说相也。佛言虽有贪恚痴。是虚妄所见故。实无有人也。从渴爱所逼妄生五阴。计此五阴为有者。如梦所见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愿为我说虚妄分别相 因上宗趣言。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故复举妄分别相以请问。

  此虚妄分别云何而生(至)何故名为虚妄分别 上总问妄想分别所行之相。此别牒问义复有五。一问妄分别如何而生。二问妄分别是何处生。三问妄分别所因。四问妄分别体为是谁。五问妄分别之名。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至)当为汝说大慧言唯 一切异生流浪生死。皆由一念妄想为缘。是故大慧因问是义。实为饶益安乐众生。然妄想不实。虽本无性。无始已来恶习所熏。从毕竟无。成毕竟有。而众生不了。须假方便闻思观察。悟彼无性本无生灭。不起有无分别妄想。即能证入如来境界。言谛听者闻慧也。善思者思慧也。念之者修慧也。佛将涅槃最后付嘱。当遵四法则涅槃可证。一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思唯其义。四如实修行。众经无量。行门不同。皆能证入。唯此圆门统摄众行。故了义教多令谛听。善思念之。

  佛言大慧一切众生(至)是故名为虚妄分别 言诸众生种种色声香味触法不实境界。答上问虚妄分别所行之相也。不能了达自心所现。答上问妄想云何而生也。计能所取虚妄执着。起诸分别。答上问妄想是何处生也。堕有无见。增长外道妄见习气。答上问妄想所因也。心心所法相应起时。执有外义种种可得。答上问妄想体为是谁也。计著于我。及以我所。是故名为妄想分别。答上问妄想之名也。言心心所法等者。谓八识心王。六位心所。相应起时执有色等诸法可得也。余义如文自明。

  大慧白言若如是者外种种义性离有无过诸见相 此下大慧举世俗第一义二谛明其设并也。如是者指世尊上答词也。谓若如是者。世谛所见外种种义堕有无相者。即是性离有无。超四句见相者。

  世尊第一义谛亦复如是离诸根量宗因譬喻 言第一义谛。亦如世谛堕有无四句者。即是离有无四句也。离诸根量宗因譬喻者。谓第一义离妄想诸根。及三种量。五分论。宗因譬喻相。

  世尊何故于种种义(至)一处言起一不言故 明世尊何故偏于世谛离有无处言起分别。第一义谛离有无处不言起分别耶。故知世尊所说乖理。既同离有无。何故一处言起一不起也。

  世尊又说虚妄分别(至)此说岂不堕于世见 又说妄想分别堕有无见。如幻非实。亦有无相离。云何复说堕二见耶。此即颠倒世间见耳。

  佛言大慧分别不生不灭(至)了自唯心之所现故 佛告大慧。我非谓世谛处生妄想。第一义处灭妄想。故云分别不生不灭。次下徴释。如文可知。

  但以愚夫分别自心(至)舍五法自性诸分别见 言前所说种种不实境界。生妄想分别者。为诸愚夫分别自心一切诸法。计种种相执以为实。令达所见皆唯心现。得离我我所等诸恶因缘。觉自妄想心量。转心意识明解诸地。入如来境。舍五法三自性等对沙门诸妄见也。

  是故我说虚妄分别(至)如实了知则得解脱 以是愚夫妄想因缘故。我说虚妄分别种种计着生。若能知如实义。即得解脱灭诸妄想。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与四句相应不知于我法 言世间从因缘生。愚夫不了因缘性离。起四句见。不知如来达从缘生者。是无生法。

  世非有无生亦非俱不俱云何诸愚夫分别因缘起 谓世间非与四句相应。云何愚夫妄想分别。计因缘中有生。

  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证无我 言因缘中无生。离于四句。能如是观者。妄心转灭。得法无我也。

  一切法不生以从缘生故诸缘之所作所作法非生 言从缘生者无自体故。知一切法无生也。既从缘所作。非自有生。即明无也。

  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无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 如瓶上还自生瓶。即有能所生二果之过。既无二过。即无生性可得也。自此已上。颂上愚夫妄计种种不实诸法。从因缘生。起有无分别。此中破因缘生法故。离有无四句妄想见也。

  观诸有为法离能缘所缘决定唯是心故我说心量 言妄想念虑者。名能缘也。六尘境界名所缘也。明观有为法虚妄故。离能缘所缘。决定唯是第一义心。故我亦说名为心量。一本云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

  量之自性处缘法二俱离究竟妙净事我说名心量 言量自体处。因缘及法是二悉离。究竟清净妙圆真实。俱是对治法门。亦说为心量也。

  施设假名我而实不可得(至)修行者观察 明三界虚假。我及诸法悉无实事。言有四种平等。有为之相无常平等。有漏之因苦平等。所生法皆空不实。及无我平等是四平等。诸修行者。常勤观察。

  离一切诸见及能所分别无得亦无生我说是心量 言修行者观四平等。能离诸见能所分别。无生无得。此相待而说。亦是心量。

  非有亦非无有无二俱离如是心亦离我说是心量 谓离有无四句。如是离心亦复离之。亦未超心量。

  真如空实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成身我说是心量 言对变异说真如。对有说空。对妄说实际。对生死说涅槃。对六道说法界。对五阴说意成身。此皆是对治法门。若寻言取著有所得者。并是心量。故大般若经云。若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以涅槃无相故。若取于相即是心量。非真涅槃。

  妄想习气缚种种从心生(至)我说是心量 此言六道生死。依正境界。是妄想世俗心量也。如大慧言第一义谛亦如是。离诸根量宗因譬喻。谓对世谛心量故说第一义量。上第一义量亦皆对治说也。故楞严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皆是绝真俗对待情见。欲令如实证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云何为语云何为义 因上言如实了知。则得解脱。故举菩萨当依于义。莫着言说。而问云何为语为义。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相对谈说是名为语 言妄想习气为因。喉舌腭等为缘。出诸音声文字谈说。故名为语。

  云何为义菩萨摩诃萨(至)种种行相是名为义 此明实义。是大菩萨于寂静处。以正念观察。见人法二空。趣涅槃城自觉境界。灭诸妄习。行诸地胜进行相。至如来地所证实法。故名为义。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入离言说自证境界 明诸菩萨善语义者。达非一异。如灯照色。而色非灯也。谓因灯见色不得言异。而色非灯。故不得言一。以譬因语入义不得言异。而义非语故不得言一。故云因语言灯。入离言说自证实义。

  复次大慧若有于不生不灭(至)是愚夫见非贤圣也 此明若有于不生不灭等染净诸法中。如言取义。计言说与义一者名建立。计言说与义异者名诽谤。言以异于彼起分别故者。释成计异。譬如所见种种幻事。计以为实。是愚夫虚妄见解。非圣人也。释成计一。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若随言取义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地狱中 言诸愚夫随言取义。建立诸法。以计有法不免恶道。诽谤亦尔。

  蕴中无有我非蕴即是我不如彼分别亦复非无有 蕴中无有我。以况言说中无义。非蕴即是我。以况言说不即是义。言真实义不如彼愚夫妄想建立。亦复非无明离有无也。

  如愚所分别一切皆有性若如彼所见皆应见真实 言若如彼愚夫所分别见。一切言义悉有实性者。一切凡愚即是见真谛人。应名圣人。

  一切染净法悉皆无体性不如彼所见亦非无所有 以彼愚夫不能见真谛故。凡愚所见染净等法悉无自性。故云不如彼所见。亦非无所有。谓真实义非涉有无。唯是圣人自觉圣智之所能证。

  复次大慧我当为汝(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因上菩萨当善语义相。欲明知语者是识。知义者是智。故次□智识相也。

  大慧智有三种谓世间智(至)计有无法 言计著有无者。是凡夫外道世间情见智也。

  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二乘着自共相 二乘之人。计着阴界处等自共相故。不达法空。行断生死希望涅槃。是出世间智也。

  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至)证法无我入如来地 明自觉圣智。观自共相一切诸法。本不生灭。离有离无。达人法二无我。证如来地。是名出世间上上智。

  大慧复有三种智(至)知生灭智知不生灭智 明如来一智。应物有殊也。谓导二乘。知自共相。应凡夫知生灭。类菩萨知不生灭。故复言三种也。

  复次大慧生灭是识(至)离相无相及有无因是智 言生灭堕有无。及有无因皆是识。无生灭离有无及因名智。

  有积集相是识(至)不着境界相是智 积集种子起现行相是识。又能熏积集诸法种子相名识。

  三和合相应生是识(至)无得相是智 我及根尘三事和合相应生是识。不藉缘生。不因境起。无碍相应。性自神解名智。

  证自圣智所行境界如水中月不入不出故 言自圣智觉诸境界无实。如水中月。故无出入也。又云智性本明。固非生灭。但以离妄名生。妄覆言灭。如水净月现。水浊影沈。而月性常尔。本无出入也。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采集业为心观察法为智慧能证无相建自在威光 采集业种为生死因。名为心识。观察诸法如梦幻镜像。不随烦恼而造诸业名智。能证无相净妙法身。威光自在。是名为慧。

  境界缚为心觉想生为智无相及增胜智慧于中起 言为梦幻境界所缚者。名妄想心。觉种种不实境界从妄想生者。名为智。无相八地也。及增胜者如来地。言佛慧从八地如来地生。

  心意及与识离诸分别想得无分别法佛子非声闻 心者第八藏识也。意者第七识也。及与识者前六识也。故下偈云。藏识名为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故说名识。言觉藏识。及诸转识虚妄故。不复分别也。佛子者菩萨也。言得无妄想分别法。即是菩萨。非声闻也。

  寂灭殊胜忍如来清净智生于菩胜义远离诸所行 仁王经中说有五忍。谓伏。信。顺。无生。寂灭。各有下中上品。地前但得伏忍三品。九地如次配次三忍。十地等觉及佛。得寂灭忍。故云寂灭殊胜忍。是如来清净智也。明佛忍净智。从胜义谛生。妄想心识所行境界。皆悉远离。

  我有三种智圣者能明照分别于诸相开示一切法 如来随机说法有三种智。是圣人照明知分别诸相不实。开示一切令悟实法。

  我智离诸相超过于二乘(至)了达唯心故 言二乘厌生死求涅槃。计有五阴等诸法。不达唯心量。佛智清净。知阴界处相不实。名达心量。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九种转变见 因上智识相中外道智知生灭。是故次明外道九种生灭转变。谓或境转心变。或心转境变也。

  所谓形转变相转变(至)起有无转变论 依正形状不同。名形转变。五阴相生住异灭。一念不住。名相转变。言无因邪因能生诸法。名因转变。心生境起能所相应。名相应转变。有无四句见。名见转变。言所生法从冥谛自在等生。名生转变。诸有为法灭。名物转变。缘能显果。名缘明了转变。缘所作法差别。名所作明了转变。诸外道因是九种转变。起有无见。生转变论。

  此中形转变者谓形别异见(至)一切法变亦复如是 明此形转变。譬如以金作诸器服。则有种种形状不同。言有转变。非金性变也。一切诸法转变亦尔。妙明真体常住不易。凡夫外道无有知者。

  诸余外道种种计着(至)一切转变如是应知 言诸余外道。乃至所作明了转变。种种计着皆非一异。但妄想故。如是一切转变。

  譬如乳酪酒果等熟(至)自心所见无外物故 外道妄计一切性转变非一非异。譬如乳酪酒果等熟也。因乳得酪不得言异。气味不同不得言一。彼实无有无法可转变也。言有无法是自心妄现。外性无实故。

  如此皆是愚迷凡夫(至)如石女儿说有生死 此结皆是愚夫自妄想习气言有转变。如梦幻见色。石女生儿。本无是法。何得论有生灭转变。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形处时转变大种及诸根中有渐次生妄想非明智 外道言形处时节四大作种诸根转变。二乘之人计有中阴渐续生阴。悉是妄想。

  诸佛不分别缘起及世间但诸缘世间如乾闼婆城 佛知因缘所起法无生。非如彼妄想分别。计因缘中有世间诸法转变也。但世间从缘起者。如乾闼婆城本不实故。是知以智照之。即世法而成佛法。故无分别。以情执之。即佛法而成世法。故论转变。一心实不动。二见自成差。同共一法中。别成凡圣解。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深密义及解义相 大慧因上偈言大种及诸根。中有渐次生。即是深密执着义。既有密执。亦应有断。密执得解脱故。举深密执着义。反解脱义相以请问。一本作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

  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至)不着言说令转所依 无思益物。犹如日月摩尼水火等也。余义如经自明。言知密执解脱无实。有如是益。是故应请。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执著有无欲乐坚密 此明一切诸法虚妄无体。不可言说。圣人方便引接众生。令知不实故。作种种言说。凡愚不了。计着言说而取其义。执着深密。所谓相执着。乃至三乘一乘执着。此等密执其数无量。皆是外道凡愚众生。自妄想执。如蚕作茧而自缠缚。以此执着转教他人。是为缠他。故执著有无欲乐坚密。而不自觉。

  大慧此中实无密非密相(至)求其体性不可得故 上段经文并叙计。此正明诸法实义也。故言此中实无密非密相。若定有者。诸大菩萨则不能见诸法寂静无有分别也。若诸外道凡夫。能了唯心所见本无外物。皆同无相。随顺观察。于有无一切法。悉见寂静。故无密缚非密缚相。然此非唯本来无缚。亦无有解。不悟诸法实义者。妄见缚与解耳。何以故。无有缚解。谓一切凡情圣量有无诸法。悉虚妄故。求其实体皆不可得。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至)是则无有密非密相 言有三毒。及爱来生富乐果报。与贪喜俱行。故有三界生死相续不断。

  复次大慧若有执着(至)一切诸密缚皆悉不生 言心缚则一切缚。与尘劳而共起。故云诸识密缚次第而起。心解则一切解。与实相而相应。故云一切密缚皆悉不生。出要之方莫越于此。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不实妄分别是名为密相若能如实知诸密网皆断 为不实妄想故。说有密缚。若了真实。解脱尚无。密网岂有。

  凡愚不能了随言而取义譬如蚕处茧妄想自缠缚 言凡夫不知诸法无性随言取义。故为妄想而自缠缚。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此但妄计耳 因上言于一切法执着深密。其数无量。皆是凡愚自分别执。缚解俱无。大慧将设难料简。恐堕空见。故先牒问。如世尊说。由种种心分别诸法者。即上佛言相等密执有无量种。皆是凡愚自分别等文也。非诸法有自性者。牒上佛言一切诸法。求其体性不可得也。此但妄计耳。牒上佛言此中无缚亦无有解。不了实者见缚解耳。

  世尊若但妄计无诸法者染净诸法将无悉坏 此明定宗正设难也。若言但妄分别。计有种种缚解。而实无诸法者。则无众生杂染烦恼。亦无圣人清净涅槃。将非如来悉坏一切法。堕空见耶。

  佛言大慧如是如是(至)此但妄执无有性相 上大慧问中有二种难。一难如来言无缚解。则无染净一切诸法。二难如来堕空见过。佛言如是等印述所问。先答前难言。真实道理实无众生烦恼。亦无清净涅槃。此但虚妄计执。本无诸法性相也。

  然诸圣者以圣慧眼如实知见有诸法自性 此答后难也。言我不堕空见。一切圣人有真实法自性。唯圣人以圣智知。以慧眼能见。不堕空见也。是知上既遣有言空。今复示真片断。但离情执。而真性自明。故谓如实知见。

  大慧白言若诸圣人(至)不同凡愚之所分别 上因佛言有诸法自性。不堕空见。大慧复欲设难料简。还牒问言。若诸圣人以圣智能知。以慧眼能见。有诸法真实自性。非天肉眼所能知见。不同凡愚妄分别见。故大慧因此蹑迹起疑。申五种难。望如来决也。

  云何凡愚得离分别不能觉了诸圣法故 第一凡圣各别难也。言外道愚夫。既不见圣人真实法性。云何能依真以舍妄。故云不能如实觉了诸圣人法故。

  世尊彼非颠倒(至)圣见远离有无相故 第二非倒不倒难也。言亦不得说彼愚夫。为颠倒不颠倒也。何以故非倒不倒。谓凡圣既各别。愚夫不见圣人离于有无真实法故。若尝见圣人所见法。又行世俗妄想事。可言颠倒。以本不真实故。不得言倒非倒也。

  圣亦不如凡所分别如是得故非自所行境界相故 第三明圣同凡倒难也。言诸圣人。亦不同凡虚妄分别。有所得相故。明非是圣人自智所行境界相故。故不同凡如是得也。若行自境界。即非无所得。是亦同凡。

  彼亦见有诸法性相(至)堕于诸法性相见故 此正立难也。言彼圣人行自境界。亦有诸法真实性相。即同凡愚妄计执性而显现故。而又不说真实法性因缘非缘之所以故。堕于凡愚妄执诸法性相见故。此谓圣人亦同凡倒也。

  世尊其余境界既不同此(至)孰能于法了知性相 此重释成也。其余境界者。即三界凡夫境界也。言凡乖圣道过乃无穷。若圣异凡亦复如是。若圣若凡。谁能于法如实了知真实性相。

  世尊诸法性相不因分别(至)所见法相无如是法 第四明凡境非妄难也。言诸法性相自有。不由分别而有也。云何佛言以分别故。而有诸法耶。世尊。分别心相。诸法境相。二相各异。因不相似。云何诸法而由分别有也。复以何事故。而谓凡愚分别诸法。而诸法性非如是有。言为众生舍分别故。说如分别所见法相。无如是实法耶。此明凡夫所见境界。是实非妄。不由分别而有以立难也。

  世尊何故令诸众生(至)而说圣智自性事故 第五明圣堕有见难也。言佛何故令彼凡夫离有无见。而复执着真实法性圣智境界。堕于有见。何故不说空如来藏。非心行处寂灭之法。而说圣智所行真实自性事耶。此堕有见也。佛上又言分别法性非如是有。是堕无见。此难圣人亦堕有无也。

  佛言大慧我非不说(至)远离有无一切诸着 明如来方便说有圣智真实自性。即无真实之相可得。绝凡圣量。唯证相应。总答前五难也。故语大慧。我非不说离见超情寂灭空法。堕于有见。何故不堕有见。已说圣智所证实法。不违真空自性事故。我为众生无始觉故。计著有无。于如实空法。以如实不空圣智事说。令彼闻是法已。不生断常怖畏。亦能如我所证实法。离惑乱妄想相。入唯识真实性。知其所见别无外法。悟空无相及于无作三解脱门。得如实法印。了圣人境界。故离有无凡情圣量一切计着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及彼宗因生相故 此言一切法真实自性本不生。不应更立不生宗也。文有六节以破立宗情执 一法本不生破。言菩萨不应成立一切诸法皆悉不生者。总标劝也。何以故不应立不生宗。谓一切法本来无有故。及彼宗因生相悉本来无有故。不得立不生宗也。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至)彼宗有待而生故 二因待生法破。明若立不生宗。即自坏不生义也。又徴何以故自坏不生义。以所立彼不生宗。要因待生法故。说不生宗。不生若因他生法说。即是自坏不生义。故中论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

  又彼宗即入一切法中不生相亦不生故 三责同诸法破。又彼不生宗。即入一切法数中。一切法者。世出世。生不生。有无一异常非常等法也。若立不生宗。即入一切法数。言一切法不生相本亦不生。故不待立也。

  又彼宗诸分而成故(至)有无相亦不生故 四假五分成堕有无破。又彼立不生宗。要假因喻合结五分而成。故不应立。又彼不生宗。于有无法上立皆不即。此宗即入一切法数中也。有无性相本亦不生故。何处得立不生宗也。

  是故一切法不生(至)展转因异相故 五立宗多过破。是故若立一切法不生宗。即自坏不生义也。结劝不应如是立宗。五分论成多过失故。言因体性本不生上。更立不生宗。故云展转因也。异相故者。一切法体性不生。与不生宗异也。

  如不生一切法空无自性亦如是 六相望准例破。言如不生既尔。一切法空无自性不应立宗。亦复如是。

  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而生惊恐远离大乘 上总破不应立宗。此语菩萨应说一切法。体同幻梦。性离有无也。如幻梦现故。生不成生也。幻梦不现故。不生不成不生也。成上不因立宗。不得说生不生也。故云如幻如梦。见不见故。然一切法。皆是惑乱妄想相故。若说生不生。愚痴凡夫多堕有无。而生怖畏。若言如幻如梦。二情自遣。结会前说有真实自性。离有离无。应如是悟入即契大乘。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无自性无说无事无所依凡愚妄分别恶觉如死尸 言一切法无自性相。亦无言说若事若理。能依心所依处悉无。但是愚夫妄想恶觉。无有慧命。如彼死尸也。颂上如来印述所难。先答前问。言诸法性非如是有。此但妄计等。

  一切法不生外道所成立以彼所有生非缘所成立 此明诸法性相本不生也。外道不了。计虚妄法。成立有生。以彼所立生者非谓因缘所成也。计从神我冥谛等生也。若能觉了法从缘生即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无生也。

  一切法不生智者不分别彼宗因生故此觉则便坏 言智者知一切法体是不生故。不作有无分别也。若不生宗因他生法立。如此妄觉。即坏本不生义也。此二偈颂上一切法不生。不应立宗也。

  譬如目有翳妄想见毛轮诸法亦如是凡愚妄分别 谓妄想分别计有诸法者。譬如翳目见毛轮垂发也。

  三有唯假名无有实法体(至)游行无分别 言三界有无生死诸法。但有假名。而无实义。愚夫不达圣人方便言教是假施设。由此分别妄想计度名言事相以为实有。惑乱心识。佛子菩萨能知如来方便言说无可计度。超过情量所行境界。无有分别。

  无水取水相斯由渴爱起凡愚见法尔诸圣则不然 由渴爱故。无水处妄作水想。以譬愚夫由痴爱故。无生灭有无处。妄作生灭有无想。此四偈颂上大慧假立五种难也。

  圣人见清净生于三解脱(至)是故生圣果 言三解脱从圣人清净知见生也。远离生灭常行无相境者。亦无有无一异等法也。由此有无平等悟诸法实相。是故能生圣人果也。

  云何法有无云何成平等(至)乱相尔时灭 佛自徴问何者是有无。何者为平等。谓彼愚夫不达诸法虚妄。计著有无故。内外惑乱。若能了者有无妄想本来平等。乱相自亡。上三偈半。颂如来答五种难。结会诸法有真实自性。有无平等。能生圣果。是故唯证相应。莫妄分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不起分别说名为智 大慧因上言三有唯假名。无有实法体。又云一切法不生。智者不分别。故举此智不得能所分别以请问也。

  世尊何故彼智不得于境(至)一异义故言不得耶 为如一米投多米。相似不辨故。智不得也。

  为以诸法自相共相种种不同更相隐蔽而不得耶 为如少盐投多水。味相隐蔽故。智不得也。

  为山岩石壁帘幔帷障之所覆隔而不得耶 为如是等障外有物故。智不得也。

  为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而不得耶 极近者眼睫也。此上四节定宗。自下一一牒难也。

  若不了诸法自相共相(至)以有境界而不知故 以有来事不能分别得故。应是无智也。

  若以诸法自相共相种种不同(至)非不知故 言非是无前境界相与智和合名为智也。

  若山岩石壁(至)智不具足而不知故 以有此诸事不能分别故。亦是无智。

  佛言大慧此实是智(至)智慧于中毕竟无得如来言此实是智。非如汝说不得前境名无智也。汝说有前境迭相隐覆故智慧不得。我谓境界假名无实智慧不得者应是智。以觉诸法唯是自心。有无性离。智慧于中了无所得。

  以无得故尔焰不起入三脱门智体亦忘 言以不得于事故。智于境界不生。入三解脱门。智体尚亦忘。况余外法乎。

  非如一切觉想凡夫(至)如是而知名为不知 明非如恶觉妄想愚夫。无始虚伪戏论熏习。计着诸法有无形相。作如是而知者。名为不知也。

  不了诸法唯心所见(至)其心住于断见中故 言彼愚夫不觉诸法唯是自心现量。计我我所。分别境智以为实有。以障碍远近诸根不具故。不知外法是有是无。即名无智。名为断见。

  为令舍离如是分别说一切法唯心建立 言三界万法唯心建立者。是一切如来应众生病发药之要也。故伽陀云。知诸法唯心。便舍外尘相。由此息分别。悟平等真如。是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凡情圣量不待别作观行而自销殒。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若有于所缘智慧不观见彼无智非智是名妄计者 牒颂计有所缘一切法自共相一异义。种种境界事。不能观察分别知也。纵使能知亦不是智。不知非无智。若言知不知为智不智者。是妄想愚夫所计也。

  无边相互隐障碍及远近(至)是名为邪智 是二颂皆上三句牒。下一句破斥。如文自明。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六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91 注大乘入楞伽经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七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至)清净真实离四句法 因上偈言彼无智非智。是名妄见者。欲明愚夫不知如来如实宗趣法。及言说法。故为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幻惑。故不能觉知自心妄想。明菩萨知此二种法故。能了自心妄想。是故次明如实宗趣法及言说法。

  大慧白言如是如是(至)为说种种诸方便教 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是如来随众生心差别。以方便故作种种异说。言殊契一。诠旨两亡。可谓言说法通也。

  如实法者谓修行者(至)诸菩萨摩诃萨当善修学 言如实宗通法者。是诸修行者。于自心现量无妄分别。不堕四句。超越心识。自觉圣智所证境界离妄因缘。及能所取相应见相。外道二乘智不能测。是故名为如实宗通法。故结劝诸菩萨于此二法应勤修学也。问言说宗趣二义前文已明。今此再说岂非重繁乎。答前约三乘。此约一乘。又前即先宗后说。此则先说后宗。机感有殊。故非重也。

  尔时世尊复说颂言我说二种法言教及如实教法示凡夫实为修行者 教法示凡夫。一作说者授童蒙。言凡愚无知亦如童蒙也。如实宗通不是言说。故为行者。

  卢迦耶陀品第五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世尊何故作如是说 大慧因上佛言三世如来有二种法。谓言说法及如实法。即是有言说。故举佛昔说卢迦耶陀咒术词论。不应亲近请问如来。此教既有言说。彼教何故作如是说也。卢迦耶陀未寻正译。即外道论师也。

  佛言大慧卢迦耶陀(至)轮回诸趣永不出离 谓外道所有言说法。但饰文句诳惑世间。不如义。不称理。不能证入如实法。自坏坏他。永不解脱。

  何以故不了诸法唯心所见(至)生老病死忧悲等患 何以故者佛自徴也。不了下释。是故下结。如文可知。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至)以彼能作生苦因故 言帝释福智俱胜。犹被世论弟子现畜生形。以文词惑乱。而况于人。是故不应亲近者。以彼世论能为生死苦因故。

  大慧世论唯说身觉境界(至)亦不自知是惑世法 明世论言说。唯说此身见闻觉知虚妄境界。所有百千字句。后末世中。分成多部。皆出于卢迦耶陀。差别因相。各不自知是惑世法。执为胜解。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至)世尊亦同外道说耶 此难如来亦说世间种种言词堕于世论。非自证法。若尔亦同外道言说耶。

  佛言大慧我非世说亦无来去(至)而解脱故 佛答我不说世论生灭法。不同外道堕妄想中。外法有无觉唯自心。离能所取。不起妄分别。入于一心三解脱门。证如实法。

  大慧我忆有时于一处住(至)是第十一世论 如来举其昔事广明世论。言一切法梵天等作也。以先问故答言初世论。再问故答言二世。后四合明为六。又以前六后五为十一也。瞿昙者。佛祖姓氏也。义如别说。

  彼复问言一切有记耶(至)汝之世论非我所说 虚空涅槃及非择灭。此三是无为法。余义可知。皆是外道世论。非是如来所说之法。

  婆罗门我说因于无始戏论(至)何况而说作与非作 佛说一切法。因于无始戏论业执诸恶习气而生三有。愚夫不觉。唯是自心妄想所见。执取外法。及外道说我及根境和合知生。佛非如是。谓知一切法悉虚妄故。不得说有因无因。唯依妄念能所分别。假施缘起。本无实体。非执我者所能觉知。又涅槃等亦但数有三。况说作与非作耶。

  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至)分别外境皆是世论 无明爱业为因缘故生三界。及一切法皆入自共相者是二乘法。乃至少有心识。流注不尽。俱世论也。

  大慧尔时彼婆罗门(至)义理相应非不相应 婆罗门言。一切外道所有词论。种种句味。因喻庄严。莫不皆从我法中出。悉是世论。颇更有非世论不。佛报言有非世论法。非汝有者。故非汝所许。非世不许也。虽离言论。亦假种种文句因喻庄严始可悟也。故言非不说种种文句义理相应非不相应。

  彼复问言岂有世许非世论耶(至)非汝有也 言以不实种种外法。虚妄分别生计着故。不了皆是自心现量。故不能知非世论也。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也。能于自处住。不起有无妄念分别。是如来法。非外道所有。

  婆罗门略而言之(至)皆汝世论非是我法 明妄识计着去来等法。皆世论也。

  大慧世论婆罗门(至)若能了此分别不生 言世论者作如上问。佛如上答。尚不少觉。自谓圣明。不辞而退。反作念言以如来所说为非。

  大慧汝今亦复问我是义(至)唯得财利不得法利 此举昔答婆罗门义。结酬大慧所请。

  大慧白言所言财法(至)戏论分别常断二边 言财利增长贪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应亲近。法利蒙佛灌顶。于一切法悉得自在。故应亲近承事供养。

  大慧外道世论令诸痴人堕在二边(至)应勤观察 外道计五阴不从因生。故起常见。计造色灭不能更生名断见。如来所说唯是自心现量。不见生住灭者。此二差别劝勤观察。莫如外道计执不舍。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调伏摄众生以戒降诸恶智慧灭诸见解脱得增长 如来调伏摄受众生。常说修行三决定义。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以是名为三无漏学。学是道故解脱增长。能证实相。然戒为定体。慧为定用。偈文影略。非不言也。

  外道虚妄说皆是世俗论横计作所作不能自成立 言梵天等为能作。一切诸法为所作。妄计能所。如来法身真实自宗。彼不能成。

  唯我一自宗不著于能所为诸弟子说令离于世论 言如来唯以一自宗故。出现于世。能所影像都无。为弟子说令离世论。

  能取所取法唯心无所有(至)皆是世法论 上四偈略颂长行世论计执。如文可知 然外道邪见。虽有九十六种。并不离五见二因。五见者。谓十使烦恼中五利使也。如第三卷已略释。言二因者。谓无因。邪因也。或计二十五谛从冥等生。或计六句和合等生。或谓自在梵天等生。或谓微尘虚空宿作等而为世间。及涅槃本。统收所计不出四见。谓数论计一。胜论计异。勒沙婆计亦一亦异。若提子计非一非异。若计一者则谓因中有果。若计异者则谓因中无果。三则亦有亦无。四则非有非无。余诸异计皆不出此。虽多不同。就其结过不离二因。谓从虚空自然生。即是无因。余皆邪因。此方儒道二教。若约君臣父子三才五常等。乃域中至化也。固不在言。且天竺外道。明说三世。亦信因果。知厌生死。乐求涅槃。但真源小差。致去道悬远。而况专门之学。善上一身。纵有终身之忧。而无他世之虑。虽齐生死。强一荣枯。唯计自然。或推天命。如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若以自然为因。能生万物。即是邪因。若谓万物自然而生。如鹤之白。乌之黑。即是无因。又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者。若计太极为因。即是邪因。若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即计阴阳变易。能生万物。亦是邪因。若计一为虚无自然者。则亦无因。然无因邪因。乃成大过。谓虚空自然等生。应常生故。昔说小乘之因缘。已破外宗之玄妙。是知佛法之浅浅。尤胜外道之深深故知殊方异域。总由迷正因缘。纷然异计。尚不知三界由乎我心。从痴有爱。流转无极。安知性空之理。妙有之门。真如随缘。性相无碍。圆融交映。涉入重重者哉。言有滥同释教者。皆是佛法之余。同涅槃经盗牛之喻。不能善取。加以水浆。乳犹难得。况抨驴乳而得醍醐。或识解肤浅。世智妄推。或苟求虚名。习邪见种。树地狱之苦本。遏种智之深因。岂不哀哉。广明异计。如瑜伽第六。显扬第九第十。婆沙十一十二。及金七十论说。中百等论亦广破之。

  涅槃品第六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而诸外道种种分别 因上外道问。虚空涅槃及非择灭。是所作耶。非所作耶。佛言大慧。虚空涅槃及非择灭。本无体性。但以数有三耳。故举如来说何法以为涅槃。而诸外道各妄分别。起涅槃见。

  佛言大慧如诸外道(至)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言非彼外道妄计涅槃。能得随顺真实涅槃。

  大慧或有外道言见法无常(至)非以见坏名为涅槃 有外道言。作无常等观故不恋境界。观成得定故。色心心数诸法不现在前。亦不缘念三世境界。痴爱业因尽故。如灯膏尽不复明。如种败不复芽。如火灭薪无不复燃。能所取不起故。妄分别不生。于此有余无余作涅槃想。此声闻涅槃也。以见灭坏分段生死。始得涅槃故。亦同外道。

  或谓至方名得涅槃境界想离犹如风止 言方论师。计从方生人。人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谓方是常也。风仙论师。计风能生杀万物。风性亦常。皆谓得涅槃也。

  或谓不见能觉所觉(至)常无常见名得涅槃 围陀论师。计梵天能生一切是能觉。万物为所觉。伊赊那论师。所计一切从伊赊生。物是无常。而彼是常。谓不见能所。不起分别。名得涅槃。

  或有说言分别诸相(至)深生爱乐执为涅槃 裸形论师作如此计。不知相从心现也。又云一类以无想天为涅槃。及以四空处为涅槃者。皆作此所计。

  或谓觉知内外诸法(至)有性不坏作涅槃想 毗世论师。计虚空及四大性三世不坏也。

  或计我人众生寿命及一切法无有坏灭作涅槃想 常见论师。计我及诸法更无坏灭。

  复有外道无有智慧(至)作一切物以为涅槃 女人眷属论师。计有自性及以士夫。功能转变作一切物也。

  或有外道计福非福尽(至)是实作者以为涅槃 苦行外道计罪福俱尽。净眼论师计不由智慧。诸惑皆尽。摩陀罗论师计大自在天。是真实能作众生生死者。

  或谓众生展转相生(至)以不了故执为涅槃 尼揵子论师计劫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展转相生。不知是无明爱业而为根本。谓一切物灭归于彼。而为涅槃。

  或计证。于谛道虚妄分别以为涅槃 僧佉论师计二十五谛从冥而生。自然四德。谓证真实谛道。

  或计求那与求那者(至)俱及不俱执为涅槃 摩醯首罗论师计摩醯首罗一体三分。有大功能与功能者而共和合。堕四句见。执为涅槃。

  或计诸物从自然生(至)即执自然以为涅槃 自然论师所计有二。若以自然为因能生万物。即是邪因。若谓万物自然而生即是无因。

  或谓能解二十五谛(至)守护众生斯得涅槃 迦毗罗论师。以明了二十五谛为涅槃。若能受六德论令万民安乐。安乐之性即是涅槃。

  或有说言时生世间时即涅槃 时敬论师计时节为因。能生世间诸法。

  或执有物以为涅槃(至)与涅槃无别作涅槃想 或以有性为涅槃。或以无性为涅槃。或以有无二法为涅槃。或以万物是諠动。涅槃是寂静。此二无别为涅槃也。以上外道种种妄计。起涅槃见。具如提婆等论广释其相。

  大慧复有异彼外道所说(至)及以意识名得涅槃 此示如来真实涅槃。令开悟已随顺证入。如经自明 故成唯识论。约三乘人。本有修显涅槃义别。通有四种。余皆邪见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尘所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内自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无住处大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佛世尊可言具四 上诸外道种种异计。即是迷此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堕于邪见。各妄分别起涅槃见也。上修无常观。不念境界。如灯尽等起涅槃想。即此有余依无余依涅槃也。上能了达唯心所现。入于佛地。超心意识等名得涅槃。即此无住处大涅槃也(涅槃。古翻云无为。亦云灭度唐译云圆寂。谓德无不具。障无不尽也)。

  大慧彼诸外道虚妄计度(至)汝及诸菩萨宜应远离 言诸外道种种计度作涅槃想。既违正理。竟无所成。唯增妄识驰骋散乱。往来生死不得解脱。是故劝诸菩萨应远离也。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外道涅槃见各各异分别(至)愚痴妄分别 明诸外道妄涅槃见。无解脱方便妄生解脱想。人人邪解各自异趣。悉是愚痴妄分别。

  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至)真实灭苦因 世论言说是三界生死本。离世论言说。是名真实灭苦之因。

  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实(至)分别则不生 言妄想心镜中现于境界。无实故不得说二。愚夫不知故见有二。若了唯心。能取所取妄想不生。

  心即是种种远离相所相(至)凡愚不能觉 言从妄心生种种境界。既从妄想心生。故无能相所相如愚所见妄分别者。虽见即是无见。三有亦尔。愚不能觉。

  经经说分别但是异名字若离于言语其义不可得 言妄想分别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若亡诠会旨。妄分别义悉不可得。

  法身品第七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而得善巧自悟悟他 大慧因上明真实涅槃超心意识。故举能证涅槃如来法身应正等觉自觉性以请问。令我等菩萨得是善巧。自觉觉他。

  佛言大慧如汝所问(至)如是等为异不异 言如来法身应正等觉。为作法耶。非作法耶。为是果耶。为是因耶。为能相耶。为所相耶。为言说耶。为所说耶。为能觉耶。为所觉耶。为异此等辞句有如来法身耶。为即此等辞句是如来法身耶。

  佛言大慧如来应正等觉(至)何以故俱有过故 明如来法身是作是非作等。俱有过咎。故佛遮彼过。总言非也。

  大慧若如来是作则是无常(至)非作因成故 若如来法身是作法。则是无常。佛不忍可。若非作法。则无体性。非作因成。是故法身非作非非作也。

  若非因非果则非有非无(至)如来所有一切句义 若非作非非作。则非因非果。若非因非果。则非相非所相。故言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非说非所说。故言超过四句。夫堕句者名曰世间。故言四句者。但随世间而有言说。若超四句唯有言说。则如石女儿也。石女儿者唯有言说。不堕四句。以不堕故不可度量。则非觉非所觉也。智者应知如来所有一切句义亦如是。岂有异此即此辞句。是如来法身耶。

  大慧如我所说诸法无我(至)如来句义应知亦然 此引昔权以明今实也。我常方便说一切法无有我性。故说无我。非是无有阴界入法之自性也。欲比法身与阴界入合。无有阴界入生死自性。非无法身常住自性。故云如来句义应知亦然。故地持经中明二法性。一事法性。性差别故。二实法性。性真实故。此阴界入诸法自性。即事法性也。如来法身常住自性。即实法性也。

  大慧譬如牛无马性(至)一切法无自性悉亦如是 譬如牛马合群。牛非马性。马非牛性。马体上不得说牛性是有是无。然非无马体自性也。以况法身与阴界入诸法合。法身上不得说阴界入性是有是无。然非无法身自性。故云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自相而非有即有也。言非有者。无有诸法自性也。即有者有法身常住自性也。然唯证相应。非诸愚夫之所能知也。何故不知。以诸愚夫有妄分别。故不知耳。言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悉亦如是者。明如来法身。有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超过有无常住自性。故云悉知亦然。

  大慧如来与蕴非异非不异(至)一切法亦如是 明如来法身与五阴法离一异也。故以牛角为喻。如于五阴于界处等一切法亦然。如经自显。

  大慧如来者依解脱说(至)然有差别故非不异 上明法身与阴界入系缚诸法。离异不异。此又明与出世解脱法离异不异也。如来法身以解脱名说言。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也。若如来异解脱者。则同色相即是无常。若如来与解脱一者。则人与所得法即无分别。修行者见应无差别。然有能证人。所得法差别。故非一。是故如来解脱。离异不异也。

  如是智与所知非异非不异(至)无有灭故则如虚空 自此以下明如来真实法身也。智者法身也。所知者阴界入也。言真实法身。知一切境界离有无一异。常无常等四句妄见。超见觉闻知一切心量。唯有言说。无生无灭。犹如虚空。故华严云。欲知诸佛心。当观佛智慧。佛智无依处。如空无所依。

  大慧虚空非作非所作(至)永离一切诸根境界 蹑前重释结酬所问。明如来法身正等觉者。永离一切诸根境界。不可以识情虚妄测度。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出过诸根量非果亦非因相及所相等如是悉皆离 下有七偈颂法身离念。超过二见。此总明悉皆离也。

  蕴缘与正觉一异莫能见既无有见者云何起分别 蕴缘者阴界入也。正觉者法身也。言法身与阴界入离一异也。若无有见者。不得分别有一异。

  非作非所作非因非非因非蕴非不蕴亦不杂余物 言法身离上来等法过咎也。

  非有一法体如彼分别见亦复非是无诸法性如是 言法身非有一法体。如彼愚夫妄分别见。虽非愚夫所见性。亦复非是无也。诸法性如是者。谓诸法性本来亦尔。离有离无不可言说。

  待有故成无待无故成有无既不可取有亦不应说 夫方便教说有无者。相形待而生故。为遣执有故言无。遣堕无故言有。若言法身超一切量。无既不可取。有岂容言说。

  不了我无我但著于语言彼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言愚夫不知如来法身。体离有无。计我无我。著于言说。溺于一切二边过患。则自坏坏他流转生死。

  若能见此法则离一切过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若能见此如来法身。则离有无一切过患是故名为能正观察。不毁导师所说法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云何说是如来异名 大慧因上言如来法身。无有生灭。又如佛昔修多罗中。分别摄取不生不灭。说此即是如来异名。然不生不灭。此则无法。云何说为如来异名。故大慧举此二教相违。以请如来会通。为是无性。为是如来异名。

  如世尊说一切诸法(至)唯愿世尊为我宣说 若法不生。则无有少法可取。谁是如来者。则堕无见。若言摄取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既有可摄取。则堕有见。故复请世尊为我宣说。庶不堕二见。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七地菩萨不了其义 言我说如来异名名不生不灭。非是无法者。答上问言此则无法也。亦非摄取不生不灭者。答上问言云何说是如来异名也。亦不待缘者。答不堕有见也。亦非无义者。答不堕无见也。我说无生非即非离。即是如来觉法自性种类俱生意成法身之异号也。然此不生不灭。凡愚外道。昧劣二乘。七地菩萨心量未灭。非其境界。是皆不能了耳。

  大慧譬如帝释地及虚空(至)而有多体亦非无体 言佛虽有名字差别。终无异体别陈。故引帝释乃至手足。随一一物虽有多名。其体唯一。

  大慧我亦如是(至)而不知是如来异名 如来上酬大慧所问。先以法说。次引喻明。此又以法而与喻合。言阿僧祇者。此云无数。余文可知。

  其中或有知如来者(至)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如上略举或有知者五十种名。以例多数也。毗纽此云大力。迦毗罗城名。以佛生彼城。因名迦毗罗仙也。因陀罗此云尊重。俱毗罗及戍迦。未见正译。如是等满三无数百千名号。称谓不同。然其体唯一。无有增减。此方余界有利根者。能知如来法身随众生心现。实无去来。譬如皎月影现众水。何有出入哉。

  但诸凡愚心没二边(至)不知是佛差别名号 言彼愚夫堕二边见。虽亦承事供养。不了名义。执着言说。昧于如来真实法身。实无去来。而谓不生不灭同于无法。不明是佛随众生心现种种名字。

  如因陀罗释揭罗等(至)谓言即义无别义体 释揭罗。此云勇猛。言等者等余也。因陀罗释揭罗等。并帝释异名。以徒信名教昧于实体。于诸法中随言取义。诸愚痴者作如是言。义如言说无有别异。谓言即义体性亦无。是人不了言说生灭。义非生灭。

  大慧彼人愚痴(至)离有离无故无生无体故 明一切语言堕于名字。而真实义不堕名字。以离有无。无受生。无身相。是故不堕。

  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至)唯除不堕于文字者 如来应机所说诸法。虽盈龙宫遍法界。其实不堕文字言教。文字语言本性离故。唯除方便正显实义。不堕名教者。是达如来说法之微意也。

  大慧若人说法堕文字者(至)非不随义而分别说 言若人不善说法。堕文字言教者。名虚诳说。三世如来及诸菩萨。其实未尝说答一字。诸法性相离故。亦非不随真实义故。假分别说以显耳。

  大慧若不说者教法则断(至)非为成立圣自证处 上如来欲令众生知义故。假作言说。以显愚夫计着言说。不得真实义也。众生闻此。念言如来何故不直说真实义。而作言说。令众生计着。不得真实。义何也。为除此疑故。明不得直说真实不生不灭法。令众生起疑断灭无三乘等空见过也。正得方便假文字说。若不假方便说者。教法则坏。无三乘圣人。谁说为谁。是故菩萨当莫著文字随宜说法。明方便言教。是诸如来随众生心欲解不同而为开演。令达诸法唯心所现。舍内外分别。转灭妄识。不是成立如来自觉圣智所证处也。

  大慧菩萨摩诃萨应随于义(至)不能令人心得悟解 此示菩萨。应依实义莫随言说。若依文字者。损坏自他不得明悟。

  若能善知一切法相(至)若不断佛种则得胜妙处 言能知实义者。有如上广大利益也。胜妙处者。即是自觉圣智所证处耳。

  大慧菩萨摩诃萨生胜妙处(至)真实之法离文字故 明最后身菩萨得胜妙处已。出障圆明。能尽未来。以十自在力。化有情类。令悟真实。离文字故。不应如上起执着也。言十自在者。所谓初命自在。以于寿命修短应物故。心财业生愿信如智法等。亦复如是。具如华严所明。

  大慧譬如有人以指指物(至)莫着言说如观指端 愚夫计着言说之指。不得实义故。有此二喻。先喻执诠忘义。次喻应证义舍诠。各有法合如文具明。是故结劝宜修方便。故华严云。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莫徒执名教。如观指端无异。

  大慧实义者微妙寂静(至)著文字者宜速舍离 此明由悟真实义故。离诸妄想散乱而得涅槃也。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多闻者谓善思修随顺于义。非独善言说也。不令自他堕外道恶见名曰多闻。是故欲求实义者当亲近。与义相违者慎勿近之。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及非数灭不生不灭 因上佛言为愚夫故。不得直说真实不生不灭义。犹如婴儿不应食生。故复问言如来所说不生不灭非有奇时。何以故。一切外道亦说作者不生不灭。与佛世尊说三无为法不生不灭无有异也。

  外道亦说作者因缘(至)与外道说无有差别 上言佛与外道同说不生不灭法。此又言同说因缘生诸世间。故亦无有异。

  外道说言微尘胜妙(至)若有若无皆不可得 此出外道不生灭义九物体也。一时。二方。三虚空。四微尘。五四大种。六大梵天。七胜妙天。八大自在天。九众生主。即神我也。谓诸外道计此九物不生不灭。能与生死诸法作因。通名作者。与佛大乘说一切法本非生灭。若有若无悉不可得亦无异。

  世尊大种不坏以其自相(至)如向所说是则应有 于九物中。举一大种结难如来以例余也。言四大种亦不灭坏。周流七趣。自性常住。不生不灭。如来分别所说诸法。虽稍异之。其实无非外道已说。若有不同愿说所以。如无别义。一切外道即是如来。世尊常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是则应有。以其所说与如来无异也。

  佛言大慧我之所说(至)一切诸法非有非无 言如来所说不生灭义。不与外道同也。故不生无常生灭论。外道计执一切诸法有实性相。得不生不灭。如来不堕有无品故。凡所说法。离有无生灭也。云何离有无。如幻梦色正在梦时。不得言无也。然彼色相非实有故。不得言有也。能所见取皆不可得。故说诸法不生不灭。离有离无。

  若觉唯是自心所见(至)是凡愚事非贤圣耳 能觉唯是自心现量。安住法身真实自性。无妄分别。世间所作生死事业。皆寂静故。妄想作事。非圣人也。

  大慧妄心分别不实境界(至)起生灭见非诸圣人 此引小儿见乾闼婆城。及幻化人商贾出入。心谓实有。愚人妄起生灭不生灭法。为有为无。亦复如是。其实幻人不出不入。诸法亦尔。离生离灭。凡夫妄想起诸异见。非圣贤也。

  言虚妄者不如法性(至)不生不灭则是涅槃 言如来所说真实法性而有奇特也。妄想者不如实义以悟法性故。起种种诸颠倒见。执一切法有实性相。不见本来寂静义故。不能离妄分别也。是故无相见者。与涅槃为因故胜。不同相见。计得不生不灭者是受生因。达无性相。无有妄想生住异灭。寂静妙常。则涅槃也。

  大慧言涅槃者见如实处(至)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为除有生执成立无生义(至)云何为我说 此言无生无因者。谓非如外道。妄计作者。而为能生诸法因也。故楞严经云。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离诸和合缘智慧不能见以是故我说空无生无性 离诸妄缘无能见者。是故说空无生无性。

  一一缘和合虽现而非有(至)世事皆如是 妄缘合成。本无自性。虽现可见而非实有。故论问云。若一切法皆非实有。如何现前分明可见。答云镜像水月。乾闼婆城。梦境幻事。第二月等。分明可见。岂有实耶。唯识亦云。现见如梦中。见所见不俱。见时不分别。云何言现见。野马即阳焰游气。

  折伏有因论申述无生旨(至)外道咸惊怖 言外道闻说无因无生。即作断灭怖畏。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云何何所因复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言云何者。曾有大士语外道言。汝生法云何生。为从有因生。为从无因生。答言从有因生也。言何所因者。谓既从有因生。即问何所因。答言从微尘世性。四大种等因生也。言复以何故生者。谓又问彼大种等复以何故生。答言四大种等无因生也。言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者。谓若四大种等无因。无因则无法。无法则无处。无处则无和合。无和合则无生。何得立四大无因生诸世间论。大慧举此重请佛决。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观察有为法非因非无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佛言应观有为一切诸法。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故说无生。以灭外道生灭戏论。问曰现见诸法有生有灭。云何言无耶。答云一切诸法缘起无性。故无生灭自体可得。生即无生。灭即无灭。如阳焰水。本自干尔。故金刚三昧经云。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如上九偈破外道计从邪因生。故说无生。

  尔时大慧说偈问曰为无故不生为待于众缘为有名无义愿为我宣说 为无故无生耶。为待于众缘故无生耶。既有不生名。不应无此不生义。惟为分别说也。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非无法不生亦非以待缘(至)此是无生相 如来答言悉皆非也。此是意生法身名作无生。外道二乘七地菩萨非其境界。

  远离诸因缘无有能作者(至)我说是无生 离二性者。离内外二性也。余文可知。

  外物有非有其心无所取(至)无生故说空 非如太虚断灭空等故说空。谓法身无生故说空。自此已上八行偈。说如来意生法身以为无生。

  因缘共集会是故有生灭(至)俱非亦复然 若离妄缘。更有别法而谓因果一性异性。是诸外道凡愚妄想也。有无不生俱非四句。亦复如是。

  唯除众缘会于中见生灭(至)生义不可得 凡夫不能了诸妄缘。是故长劫为之钩销。连环不断。故目因缘名钩锁也。若离妄缘无别生法。

  我说唯钩锁生无故不生(至)别有于诸法 此末一偈。是牒外道救立生法是先有。要待因缘生。譬如暗中物是先有。要待灯照始得见。故言钩锁现若然。谓因缘现生法。亦如灯光现暗中物。佛言若如此论者。是则离因缘外。别更有生法也。

  无生则无性体性如虚空(至)是则无生忍 言无彼刹那生住异灭四相生故。可谓无生。此则名为无生法忍。

  一切诸世间无非是钩锁(至)此则非教理 此言无明与爱业者。于十二有支因缘中。略举其三也。若具言之。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明三世妄因果法。谓过去有二支因。一无明。二行。现在有五支果。一识。二名色。三六入。四触。五受。现在有三支因。一爱。二取。三有。未来有二支果。一生。二老死。言一切众生。无始已来。皆为无明十二因缘。长劫钩锁。往来三界牢狱之中。无有出离。智者了悟修道断除。即得解脱。故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即老死灭。当知灭妄因缘故须修道。问云何修道。答推求十二因缘根本乃是无明。因无明故起烦恼业。因业故起果报而有诸苦。皆因无明为根本。如人伐树。须先断其根。问无明何者是。答不觉心是。以不觉故妄起分别。心外见法。谓有谓无。谓是谓非。谓得谓失。受诸果报身心等苦皆由无明。我今欲断无明。先须自觉心源。随心所起一切妄想。皆从不觉心生。须知自心之性本无生灭。亦无来去。何以得知。一切妄念忽然而起。觉即不生。云何名觉。如贪瞋痴起时。还以自心观察推求此贪瞋痴有何形状。为青黄。为赤白。为未来。为过去。为现在。为在内外中间。推求贪瞋痴都无形状。若本来是有。今日觉时亦应可见。今觉既无。故知由不觉故忽然妄起。觉即不生。故觉是无明对治。此现在无明不得心。以无无明故。一切妄想烦恼不生。烦恼不生故业不生。故无过去二因。无二因故。现在五果不生。五果不生故。爱取有三因不生。现在三因无故。未来二果报不生。名断十二因缘钩锁。此十二因缘无处名为涅槃。此自觉圣智名为菩提。依此十二因缘观察修行者。通有三类。上智观者得佛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故肇论云。三乘观法无异。但心有大小为差矣。

  生法若非有彼为谁因缘展转而相生此是因缘义 言生法若非实有。彼因缘与谁为因缘。此二句牒外道计也。以其展转相生故。正知有因缘义。无别有生性也。

  坚湿暖动等凡愚所分别(至)清凉八支道 以人异故说异。非法性有异。以病别治殊。非真如有别。故言唯有一大乘。清凉八支道。八支道者。能生一乘果法之因也。一即八。八即一。圆融交映。无二无别。受一非余。是为偏见。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七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91 注大乘入楞伽经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八

  无常品第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所言无常复有几种 因上凡夫虚妄起生灭见。非诸圣人。谓外道凡夫不得如实。而起无常生灭妄见。故说无常。圣人得如实理。应不起无常生灭妄见。世尊何故。亦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未知此说孰为邪正。所言无常复有几种耳。

  佛言大慧外道说有(至)生已不生无常性故 有外道说四大种性。无始造作色等诸法。作已而舍。即计所作法是其无常。

  有说形处变坏是名无常(至)大种自性本来无起 自下牒释广破妄计七种无常也。此初牒释破第六无常。言其中物无物无常者牒计也。谓能造下诸句即释破也。言能造大种。所造诸法。虚妄不实其相灭坏。大种自性不可得故。本来无起。无起故无灭。何有能造所造实法言无常耶。

  不生无常者谓常与无常(至)则堕外道生无常义 次牒释破第七无常。言一切法本来寂静。非是灭生名无常。不觉此者。则计不生以为有生法灭。名无常也。

  有物无常者谓于非常(至)而自不坏此亦如是 三牒释破第五无常。言于非常非无常处。外道不了。计谓无常。是自生妄想也。其义云何下。徴释譬喻彼妄计义。如经自明。

  大慧现见无常与一切法(至)能令诸法成于无故 此下如来正破彼计也。谓现见物无常。与所作诸法无有异体。故云无有能作所作差别。既云此是物无常。此是所作法。无差别故。能作所作应俱是常。何以故。不见有物无常为因。而能破坏所作诸法。成于无故。

  大慧诸法灭坏实亦有因但非凡愚之所能了 以外道计除物无常。无有能令人天变化有无者。是故佛言人天依正一切诸法。生起灭坏实亦有因。但非凡愚之所能了。谓一念妄想是生起灭坏因。外道不知。故以物无常为因也。

  大慧异因不应生于异果(至)云何异因生于异果 自下如来破转计也。上言无差别。破计物无常自不灭坏。能坏诸法。此谓有别。复破转计能生诸法。故言异因不应生于异果。若实能生者。一切异法应皆相生。如粟种生麻。豆种生麦。情生无情。无情生情。彼法此法。能生所生。应无有别。而世现见诸法有别。云何妄计异因生于异果。

  大慧若无常性是有法者(至)所无常法皆应是常 若计物无常性为能生因是有法者。应同所作性不究竟。自是无常也。自无常故。何能灭坏生起诸法。所无常法皆应是常。何以故。既同所作。而计常住自不灭坏。故所作法皆是常也。

  大慧若无常性住诸法中(至)故其自性亦不坏灭 若计物无常性。常住一切诸法之中。而能有无生。灭诸法者。既住诸法中。应同诸法堕于三世俱灭坏也。自体不有。岂能令物无常乎。一切外道。妄计大种体性不坏。言造色坏。色者即是大种差别和合而有。离异不异。故其色自性。亦不坏灭耳。

  大慧三有之中能造所造(至)能生于物而不灭耶 此总结破物无常见。如文可知。以上破物无常竟。

  始造即舍无常者非大种(至)当知是非始造无常 四牒释破第一始造即舍无常。谓诸外道所计。不出互自共三为能造也。言非大种互过大种以各别故者。谓坚湿等本无自性。其用互有相违。不能更互以造于色。故破云以各别故。如下偈曰。大种无自性。又云大种互相违。安能造于色也。言非自相造。以无异故者。自独也。谓大种性本自无生。不能独起以造于色。故破云以无异故。如下偈曰。大种本无生。故无所造色也。言非复共造。以乖离故者。共者同和之义。谓四大种性自乖离。递相凌灭。如水不容火等。岂能共同而造于色。故破云以乖离故。如下偈曰。火乃烧于色。水复为坏烂。风能令散灭。云何色得生也。当知非是始造无常者。结破也。

  形状坏无常者此非能造(至)比见堕在数论之中 五牒释破第二无常。计但灭形状长短等见。不灭能所造体。此见堕在僧佉中也。

  色即是无常者谓此即是形状无常(至)唯有言说故 六牒释破第三无常。计大种性常住不灭。为能作者若亦无常。则无世事。如是所计堕于外道卢迦耶见。以彼妄见诸法自相生。唯有言说。无自性相故。

  转变无常者谓色体变(至)而金无改此亦如是 七牒释破第四无常。计色质变异名无常。非大种体名无常也。故举金作严具喻之。严具有变异名无常。而金无改非无常也。此色法体变异无常亦如是。

  大慧如是等种种外道(至)能造所造则皆断灭 总结上七种无常。及等余外道妄想分别见无常性。如彼计谓火烧四大时。而不能烧诸大自相。言若能烧者。能造所造后应断灭。以见不断故。计大种性常。

  大慧我说诸法非常无常(至)则不分别能所造故 此明如来自觉圣智所证实法。凡有说示如证而说。不同外道常无常见。何以故尔。谓了外法虚妄不实离执取故。乃至离有无见。不妄分别能所造故。通有十义释成正理。如文可知。

  大慧世间出世间(至)非诸凡愚之所能知 言世出世间。及出世间最胜上上诸法。皆唯是心无有外法。非常无常。若不能了则堕恶见。依自妄想而计言说。计常无常。此三种法所有方便语言分别。亦非凡愚所能觉知。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始造即便舍形状有转变色物等无常外道妄分别 言七种无常。是诸外道妄分别见。

  诸法无灭坏诸大自性住外道种种见如是说无常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故言诸法无灭坏。诸大自性住。外道不了。计大种常。造色无常。故言外道种种见。如是说无常。

  彼诸外道众皆说不生灭诸大性自常谁是无常法 离能无所。离所无能。既能造大种说不生灭。其性自常。谁是无常所造色法。

  能取及所取一切唯是心(至)一切不可得 能取妄见。所取妄尘。梵天等法虚妄不实。离于心量皆不可得耳。

  现证品第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及诸外道错乱之中 因上言世间出世间。及出世间上上诸法。即有菩萨声闻缘觉。断世间生死。入出世间灭尽三昧乐。及得诸地次第相续相。故大慧举灭尽三昧。及地次第相续相请问如来。欲显三乘圣凡优劣。令修胜行证佛果海。不堕权乘及诸邪见迷惑中耳。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心意意识分别想灭 言菩萨至六地。及声闻缘觉。同断三界烦恼生死。能入灭尽三昧。七地菩萨迥异二乘。念念恒入无有间断。二乘有烦恼生死可断。故不能念念恒入。八地菩萨无功用道。恒在三昧无出入相。而同声闻缘觉涅槃。灭妄想心识也。

  始从初地乃至六地(至)能取所取之相而生执着 明初地至六地菩萨。虽未尽灭心意意识。已能修行观察诸法由分别有。粗分别想更不现行。凡愚不觉无始以来过恶虚伪习气所熏。于自心变能所取相。故起计着。如铁孕垢而自毁伤。

  大慧八地菩萨所得三昧(至)是故于中生涅槃想 言此八地菩萨。初得无生法忍。觉一切法如幻如梦。心量妄想息灭。诸佛以七种加劝。于三昧门不入涅槃。若不蒙加劝发。即不修行广大行愿悲化有情。亦如声闻缘觉断佛种姓。是故如来为示无量难思功德。令其满足成佛果海。无堕二乘于无生三昧生涅槃想也。然此品言声闻缘觉。是昔菩萨退菩提愿者。彼定性趣寂二乘。尚不能知初地之法。况能分同八地菩萨得无生忍耶。

  大慧七地菩萨善能观察(至)渐入诸地具菩提分法 言七地菩萨。善观心识妄想断。我我所生灭自共相。无碍辨才善巧决定。虽未能灭心识流注。已于三昧而得自在。渐入诸地具足菩萨菩提分法。言四无碍辨者。谓法义词及以乐说。义如别释。

  大慧我恐诸菩萨(至)我及诸佛为如是说 欲令菩萨。觉阴界入自共相等虚假不实。善于诸地相续次第。对治妄想不堕外道恶见邪径。故如此说。然彼诸法有无生灭。实不可得。愚夫不知。是故诸佛皆以方便作是说耳。

  大慧声闻缘觉至于菩萨(至)生涅槃觉非寂灭慧 退菩提愿声闻缘觉。于第八地中。味着无生三昧。为彼所醉。不达三界自共相虚妄。妄缘人法二无我空处。作涅槃想。不见诸法自性寂灭。为真涅槃。

  大慧诸菩萨摩诃萨(至)得于如来自证地故 言八地菩萨。虽见无生三昧乐。为本愿哀愍大悲成就。满十大愿度脱众生。不证无生以为涅槃。然非不起菩提分佛法正因。随于智慧如实修行。如是故得入如来地也。

  大慧如人梦中方便度河(至)意识梦中之所现耳 觉竟无水。船筏非真。梦时见河。船筏非妄。以譬得八地觉已。本无生死。故菩提分功德非真。七地未觉。心量未灭。故菩提分功德非妄。但是无始见觉闻知。曾所更事熏习不断。故心意识妄想梦现。言离有无念者。考余二本。当作堕有无念也。

  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所得涅槃非灭坏也 言菩萨从初地至七地。增进修行。合上如人梦中方便度河。入于第八。得无分别智。合上未度便觉。见一切法已下。合上觉已思唯等。文互影略更相映显。可以意得。

  大慧第一义中无有次第(至)此则名为寂灭之法 第一义中言思路绝。唯自觉智所证相应。不得说有十地对治。次第相续相。此则强名寂灭法也。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诸住及佛地唯心无影像(至)余则我所得 住亦地也。无影像即无所有也。七地已还总名心量未灭。八地已上名无所有。十地已去方言佛也。故云此二地名住。余则我所得也。

  自证及清净此则是我地(至)或有先时化 初半偈颂法身。次一偈颂报身。第三一偈颂化身。报化皆由法身有也。

  于彼说三乘皆是如来地(至)无相有何次 如来方便随情说法。即有诸乘。第一义中何有次第。故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是知以实映权。方便相尽。皆无所有。

  如来常无常品第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为常为无常 因上此是去来今诸佛之所说。若如来堕三世者。则是无常。故问如来应正等觉。为常为无常也。

  佛言大慧如来应正等觉(至)然佛如来实非断灭 言佛是常是无常。俱有过咎。云何有过咎。若如来常者。则同外道计神我等为能作者。为能作常。若无常者。则同世间有为作法。为相所相。毕竟败坏成于无有。法身应断灭。然佛如来实非断常。

  大慧一切所作如瓶衣等(至)是故如来非常非无常 若言如来是无常。即同瓶衣一切作法无常过也。所修正因福慧庄严。皆空无益。然佛如来。功流万世常存。道通亿劫弥固。又一切世间有所作法。皆应是如来。以同是作因生故。而言如来是常无常者。有如上过故。不可言说也。

  复次大慧如来非常(至)同于兔马鱼蛇等角 此复破转计也。若言如来如虚空常者。则不待自觉智所修因成。以虚空离四句边。分得譬如来也。又若言如来是不生常者。则如兔马等角本来无生也。若同虚空兔马言常。则无方便广大益物义。是故不同也。

  复次大慧以别义故(至)然非凡愚之所能知 以别义故亦得言常。谓以现前离念明智。证真常法故。亦得言常。此真常理。有佛无佛。常住不变。遍一切法。非断灭无。凡夫外道岂能觉知。故法华云。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大慧夫如来者以清净慧(至)如来不从妄分别生 言如来者。以自觉圣智所证得名。不以心意识自共相法妄习得名。一切世间皆从不实妄想所生。如来非彼生也。

  大慧若有于二有常无常(至)二分别觉勿令少在 有妄取舍生死涅槃。故有常无常也。如来所证无二法故。离常无常不寂静见。学者应灭二妄分别。令尽无余。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远离常无常而现常无常(至)是则无违诤 此三偈颂上长行。经文自明可知。

  如来藏性品第十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不求尽苦不证涅槃 因上如来非以心意意识蕴界处法妄习得名。又佛常说诸法无我。故问唯愿为我说蕴界处生灭之相。彼阴界入中既无有我。谁生谁灭。而诸凡愚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证涅槃无生灭法。若无有我。谁知苦尽。谁证涅槃耶。

  佛言大慧谛听谛听(至)变现诸趣离我我所 如来藏者。自性清净心在缠之名也。佛言阴界入中虽无我。而有如来藏。能受善不善因。故能遍兴造六道生死法。譬如伎儿依咒术故。变起六道形色法。无我我所。凡夫依如来藏起六道生死。无我我所亦如是。

  以不觉故三缘和合(至)生于七识无明住地 言二乘不觉如来藏无我故。计根尘识。三缘和合以为生因。外道不觉如来藏无我故。计神我等以为作者。为无始恶习所熏。名如来藏为藏识。生于七识无明住地也。下二句一作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

  譬如大海而有波浪(至)复生于贪若因及所缘 如彼大海因风起浪。水相波相相续不断。以况如来藏海。因无明风起七识浪。生死相续不断亦尔。然如来藏本来自性。清净无垢。离常无常。及诸外道我论过失。其余诸识念念生灭。以妄因缘和合。而生三界生死。不了色等一切诸法自心所现。计著名相起诸烦恼。造善恶业感苦乐报。既从贪生。复生于贪。若因及缘流转生死。无解脱期。故法华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也。自此已上。明如来藏与三界有漏善恶为因。

  诸取根灭不相续生(至)便妄生于得解脱想 此明若爱取诸根灭不相续生自恶觉观分别苦乐受者。修如是行。或得灭定四禅。入四谛解脱。便妄生得真解脱想。故法华云。但尽生死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也。自此已上。明如来藏与出世间声闻缘觉劣无漏善法为因。

  而实未舍未转(至)取于自相及共相故 言声闻缘觉。其实未舍虚伪习气。即未能转藏识之名。非真解脱。若无藏识。七识无依。习气亦灭。乃真解脱。何以故尔。因彼藏识为所依止。及彼相分为所缘。余识生故。然非外道二乘境界。以彼无明法执未灭故。

  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至)应净如来藏藏识之名 此明能转灭藏识见如来藏心。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等。对治法门则灭。功用恶觉不能倾动。住不动地无功用道。了十种如幻三昧。如梦度河未度而觉。为彼三昧觉力所持。任运修行难思佛法。愿力广大不住无为。及无生忍。获自觉智不共余乘。而证十地圣人之道意生法身。离于功用诸三昧行。是故菩萨欲得胜净微妙佛法者。应净妄习藏识之名。无如二乘俱断分段生死。便谓真解脱也。

  大慧若无如来藏(至)而不舍于勇猛精进 若无藏识之名。则无凡圣分段变易二种生灭。真修行者。虽见自实际。住现法乐住三昧。不舍方便进趣佛地。名圣人生灭也。

  大慧此如来藏藏识(至)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外道妄觉。二乘偏觉。非现前见。菩萨分觉虽胜。亦未究竟。如来现见如来藏。如视掌中庵摩勒果。皎然非谬。

  大慧我为胜鬘夫人(至)莫但闻已便生足想 言如来藏识藏是佛境界。非诸二乘外道所行之处。当勤观察三慧备修。勿得守闻而生知足。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执着二种生了知则远离 言二种生者。即上凡夫及以圣人悉有生灭也。

  无始习所熏如像现于心若能如实观境相悉无有 如镜因前境故。有虚伪色像现。亦如如来藏因七辄识无始恶习熏故。有三界依正妄法现。如实观者一切悉无耳。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文字者不见我真实 智者见指必知有月。愚夫反是。故但观文字之指。不得真实法也。

  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言如来藏识藏受熏持种。变起根身器界。如工伎儿。染污末那。执我法故。如和伎者。前五转识取尘相资。譬之伴侣。第六意识虚妄了别。类彼观人。

  五法门品第十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至于如来自证之位 因上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诸识无我。对治法门则灭。故□复举五法自性。诸识无我差别相。以请问也。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而起分别非诸圣人 此五法等度众生对治法门。若不修行治所治障。入真实证。即是凡夫妄分别也。

  大慧白言云何不了(至)胜性而生随名相流 明愚不了名是假立。心随流动见有诸法。计我我所生死轮转。不觉诸法如幻等性。唯是自心妄分别起。离能所取及生住灭。谓从自在胜性等生。妄心外缘随尘流逸。

  大慧此中相者谓眼识所见(至)如是等我说为相 五根六境通名为相。亦云眼识所见名有见有对色。耳鼻舌身识所得者名无见有对色。意识所得者。名无见无对色。此三种色相总名相也。

  分别者施设众名(至)决定不异是名分别 施设众多名字。显示差别种种诸相。谓有象马等名生。即有象马等相起也。此事如是者。显示自相也。决定不异者。显示共相也。计有此等名相。是故名为妄想分别。

  正智者谓观名相互为其客(至)是名正智 以正智观察。物无当名之实。名无得物之功。自性本无。俱互为客。则无分别名相识生。岂涉断常堕凡夫地。

  大慧菩萨摩诃萨(至)我说此法名为如如 言此正智不取名相法为有。不舍名相法为无。远离损减增益二见。名相妄识本自不生。是故强名为如如也。

  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入于如如之所获得 言住如如者。得入无相寂静境界。超胜解行。升欢喜地乃至功德满足。于色究竟处证如来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圆照示现。无量应身随宜说法。体性清净离心意识。成满昔愿十无尽句。是名菩萨如实修行五法等法者。得如如法身。若不修者。则生颠倒凡夫。流转诸趣旷野。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不可坏故是圆成性 大慧前举四门而问。如来但约五法一门而答。故此再问为三自性入于五法中。为三自性别有自相耶。佛答言余三法门。悉入五法中者。以但修一门。则诸门备摄。余三亦尔。谓其中名相生妄计自性。此妄计自性即入五法中名相也。若依彼分别心心所法。必带名相俱时而起。譬如日与光俱。是名缘起自性入五法中分别也。正智如如非是作法。故不可坏。是圆成性入五法中正智如如也。已上明三自性入五法竟。

  大慧于自心所现(至)悉皆摄入此五法中 言于自心妄所现法生执着时。有心意识八种分别。起此差别相。此八名相。即入五法中名相妄想。了此名相皆是不实。唯妄计性。即入五法中正智如如此明八识入五法也。施皆不实唯妄计性。若计实有二种我名。及二我相。即入五法中名相分别。若能觉彼二我不实。即得生法二无我智。即入五法中正智如如。此明二种无我入五法也。非但五法摄余三门。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若因若果一切诸法。悉入其中也。

  复次大慧五法者(至)心心所法是名分别 此佛复明五法义也。相名二法可知。起心心所。缘念瓶等名相。则名分别。心法即八识心王。心所法即六位心所。亦曰心数法。义如别说。

  彼名彼相毕竟无有(至)乃至觉灭是名如如 了彼名相不实。故无妄想觉知。则名如如也。

  大慧真实决定究竟根本自性可得(至)是名正智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故谓决定究竟根本自性可得。余皆魔事也。是故诸佛随顺证入。如其实相。为彼众生开示演说五法门等。令入如实处。二乘外道所不能得。则名正智。

  大慧此五种法三性八识(至)心则决定不随他转 言当觉正智如如。勿随名相分别所转也。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我法普摄于大乘 颂上四门。普摄大乘一切法义也。

  名相及分别二种自性摄正智与如如是则圆成实 此颂三自性入五法中。

  恒河沙品第十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为如言而受为别有义 大慧因上现证品偈言。此是去来今。诸佛之所说。又因上言其身清净。离心意识。既离心识。即不可为譬。故举余经言三世诸佛如恒河沙。故问为如说而受。为别有余义。

  佛告大慧勿如言受(至)唯以少分为其喻耳 言三世如来过世间望。非譬所譬。不可比恒河。故华严云。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佛为譬喻。

  我以凡愚诸外道等(至)是故我说如恒河沙 为诱通凡愚外道。令厌生死故。说化佛易见。如恒河沙。皆已得道。汝今不应受此生死。若说诸佛如优昙钵花。难得见故。此诸人等便生退怯。更不进求。

  我复有时观受化者说佛难值如优昙花 言又见受化弟子。不勤精进说佛难值遇。如优昙钵花。汝今得值何不精勤胜进远离生死。

  大慧优昙钵花无有曾见(至)一切凡愚不能信受 言优昙花。三世之中无有见者。如来则世间悉见。何得说佛如优昙花。明为众生如是譬喻。故说化佛难见易见。非说自真实法故。自法者。乃是如来所证境界。世无与等。不可为譬。非凡夫心识所见之相。是皆不能信受耳。

  大慧真实如来超心意(至)言恒沙等无有相违 真实法身离心缘相。非譬所及。然亦有时而以少分为其建立。言恒沙等无相违咎。

  大慧譬如恒沙(至)无有爱憎无分别故 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如来方便。以此等道理比恒河沙故。无有相违。

  大慧譬如恒沙是地自性(至)如恒河沙终不坏灭 恒沙不可坏边得比法身。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至)普照一切诸佛大会 言照一切诸佛众会。如恒河沙无限量边得比如来。

  大慧譬如恒沙住沙自性(至)诸有生因悉已断故 纯是金沙无有瓦石。以比如来法身。无有生死生灭等沙。谓如来三有生因悉断。

  大慧譬如恒沙取不知减(至)法身故无灭坏 非色身法故无增减。

  大慧譬如恒沙虽苦压治(至)具足成就大悲心故 本愿大悲三昧乐故不舍众生。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至)趣义是断凡愚莫知 趣字。宋魏二译俱作去字。言如来说法不随诸去流转。愚夫不知诸法随涅槃流。无有去来。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至)在生死中而得解脱 若众生生死本际始时不可知者。云何后时得解脱终时可知耶。

  佛言大慧无始虚伪(至)是故不得言无边际 言无始妄习因灭。妄分别想转。所依故。即名解脱。非断灭边。是故不得言无边也。

  大慧无边际者(至)分别心起了心则灭 言有无边际者。不异妄分别也。若离妄分别外。别有众生。即有众生断生死得解脱。今观知与所知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唯在众生了不了耳。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观察诸导师譬如恒河沙(至)佛体亦如是 是二偈颂上恒河沙七种譬喻。如文可知。

  刹那品第十四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何等诸法名有刹那 因上以有身故。而有灭坏。即是说阴界入无常。故举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以请问也。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有受法无受法 如来将示是非刹那。故先牒释一切诸法。谓顺正理益自他故。即名善法。违于正理损自他故。名不善法。以有生灭系属因缘有所得故。名有为法。无生住灭系属因缘无所得故。名无为法。世即隐覆义隐覆胜义故。又可破坏义。三世所迁故。间者堕虚伪中故。隐覆之法即堕虚伪中。世即是间。名世间法。出虚伪故。名出世间。有即三有。漏即染污。谓三有法性是染污。名有漏法。无染污故。名无漏法。受即执受。有执受故。名为生死。无执受故即名涅槃。斯之五对。一一普该一切法也。按刘宋译本。不善法字下。更当有无记法三字。

  大慧举要言之五取蕴法(至)而生分别谓善不善 以心意识妄习为因。阴界入等色心诸法得增长者。愚夫分别谓善不善。是刹那也。

  圣人现证三昧乐住是则名为善无漏法 修三昧为因。证现法乐住名为圣人善无漏法。非刹那也。

  复次大慧善不善者(至)意及意识并五识身 再欲释前善不善法。是非刹那。故标云复次。故举八识如来藏是刹那非刹那因。然此第八阿赖耶识。唯是无覆无记性摄。第七末那。唯是有覆无记性摄。前六转识通善不善无记三性。未转依位。此八种识俱名刹那。故如来藏名刹那因。若得转依。八识皆是善无漏法。如来藏名非刹因。善不善性依无记有。故无记性经文影略。非不言也。

  大慧彼五识身与意识俱(至)无异体生生已即灭 言五识取尘。与六七识共俱。六识造善恶业相。展转差别。善恶业习相续不断故。五识身生。此五识身。亦念念生灭。

  不了于境自心所现(至)我说此等名刹那法 此明五识不觉诸法自心现故。取种种尘。随取即灭。故言次第灭。随次第灭时。即六识生。故言别识生起。意识与彼五识共俱。取于五识所取种种差别形相。一念时不住。是名刹那也。

  无漏习气非刹那法此非凡愚刹那论者之所能知 言无漏习气。熏如来藏藏识。离念相应。证得圣果。即非刹那。故起信论云。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此岂凡愚未曾离念。生灭戏论能知耶。

  彼不能知一切诸法(至)无为同诸法坏堕于断见 凡愚不觉是非刹那。则计无漏真如无为同诸作法生灭败坏。堕于外道所执断见。起信论云。人我见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离一切相。以彼不知为破着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岂非堕于断灭见耶。

  大慧五识身非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 五识身。非流转。一作七识不流转。言彼七识念念生灭。无自性故。不能流转六道亦不知苦乐。亦非涅槃因。

  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有生灭 言如来藏常故。随其染净熏习转变。为作依持。能令诸识知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

  四种习气之所迷覆(至)不能了知起刹那见 凡愚为五住熏心所迷覆故。不知如来藏常。起刹那见言四种习气者。即四住烦恼。及根本无明也。

  大慧如金金刚佛之舍利是奇特性终不损坏 言如来藏不生灭。犹如金刚与佛骨也。

  若得证法有刹那者(至)于一切法作刹那想 凡愚不达诸法虚妄。故我方便随顺为说。一切诸法刹那不住。无漏习气非刹那也。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至)何者为六云何满足 因上修证三昧乐住。名为圣人善无漏法。故举余经世尊常说六波罗蜜。若得满足便成正觉。故问何者为六。云何满足。

  佛言大慧波罗蜜者(至)成就神通生于梵世 言世间波罗蜜者。计我我所执取有无二边恶见。求三有身。贪着色声香味触境。行于有漏诸波罗蜜。得生富乐六欲梵世。乃至无色非非想处。悉不能免流转生死。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至)如是修习诸波罗蜜 言出世间波罗蜜者。是二乘人厌舍生死。欣趣涅槃。求于自度。修习六种劣无漏行。故不得作佛 如下出世上上波罗蜜者。是如来常说。若得满足便成正觉。须粗识其相。今依先德略启十门。一释名。二出体。三辨相。四建立。五次第。六相摄。七修证。八约教。九观心。十释文 初释名中。先通名。后别称。通名波罗蜜者。唯识论云。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多。一安住最胜。谓要安住菩萨种性。二依止最胜。谓要依止大菩提心。三意乐最胜。谓要慈愍一切有情四事业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业。五巧便最胜。谓要无相智之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谓要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二障间杂。即三时无悔。若七随阙非到彼岸。故此六度各四句分别。其别名者。辍已惠人曰施。防非止恶曰戒。堪受诸法未能忘怀名忍。此约生忍。又忍即忍可。忍即是慧。双忍事理故。练心于法名精。精心务达为进。梵音禅那此云静虑。梵音般若。此云智慧 二出体者。施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戒以受学菩萨戒时三业为性。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精进以勤。及彼所起三业为性。静虑但以等持为性。智以择法为性。开为十度者。对四亦以择法为性。说是根本后得智故 三辨相者。施有三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戒有三种。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进有三种。谓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静虑有三种。谓安住静虑。引发静虑。辨事静虑。智慧有三种。谓加行无分别智。正体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下余四度别名辨相。此既无文。如别章说 四建立者。为十地中。对治十障。证十真如。故开有十。为对六蔽。渐修佛法。渐熟有情。故但说六。六中前三增上生道。感大财体。及眷属故。后三决定胜道。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佛法故。又前三饶益有情。施财不恼。忍彼恼故。后三对治烦恼。勤修加行。永伏永灭故。又由前三故不住涅槃。由后三故不住生死。能为无住涅槃资粮。开说十度后唯四者。助六令满故。方便助前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如深密说 五次第者。谓由前前引发后后。及由后后持净前前。又前前粗。后后细。易难修习次第如是 六相摄者。此六一一皆摄一切波罗蜜多互相顺故。般若论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等智度论云。有未庄严波罗蜜。即不摄者。有已庄严波罗蜜。即相摄者。今此经文必具摄故。若但说六。六摄后四。若开为十。第六唯摄无分别智。后四皆是后得智摄 七修证者。五位通修。佛方究竟。六约因位总有三名。谓初无数劫。施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但名波罗蜜多第二劫去势力渐增。能伏烦恼。名近波罗蜜多。第三僧祇势力转胜。能毕竟伏一切烦恼。名大波罗蜜多。故经云出世上上波罗蜜多 八约教者。诸教可思。此教要须一一融摄。彻果该因 九观心者。可以意得。若不观心。非已智分。不能开发自家宝藏。纵福智齐修。尽随物转。功归生灭。无漏胜因皆不成就。故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也 次经文下即第十释文。

  大慧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至)而恒修行檀波罗蜜 言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谓大菩萨。而于自心内外二法觉知唯是妄分别现。不起施者妄想。不生受者执着。不取中间施物色相。为令众生得无畏安乐。而恒行施故论云。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

  于诸境界不起分别(至)是则名为禅波罗蜜 论云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

  以智观察心无分别(至)是则名为般若波罗蜜 论云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故华严六地偈云。不取众相而行施。本绝诸恶坚持戒。解法无害常堪忍知法性离具精进。已尽烦恼入诸禅。善达性空分别法。此偈明地上所修。故直云已尽烦恼等。论通胜解行中发心修行。但云随顺 又先德云。六度万行互相融摄。成菩提分。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若布施无般若。唯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若般若不明万行虚设。故般若经中欲得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悉成就者。一一当学般若。是故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未有证真之行。不从真起。故云如是六度。如实修行。若得满足。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具足。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八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91 注大乘入楞伽经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九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愚分别有为空无常刹那分别刹那义如河灯种子 诸有为法犹如幻梦。愚夫妄计而起常见。佛为说空无常刹那。以不了故。复计无常作刹那想如河灯也。

  一切法不生寂静无所作诸事性皆离是我刹那义 以一切法刹那流转。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无生。若非无生则不流转。契无生者方见刹那。故净名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生无间即灭不为凡愚说是间相续法诸趣分别起 言诸生法即是无生寂灭之相。愚人不信故。不得为愚人说。是间若计定有刹那相续法者。则有六趣妄想生。

  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未能了色时中间何所住 明妄心识从彼无明生也。若妄心未生。未能分别色时。中间则无法。夫何所住耶。

  无间相续灭而有别心起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 言无间相续前念灭已。后念续生。若不住色时。无有所缘。则无生也。

  若缘彼心起其因则虚妄因妄体不成云何刹那灭 后念以从前念灭处起故不是如实因生。因既虚妄。体不成立。则名无生。故不得言刹那灭坏。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及以光音宫世间不坏事 对凡夫妄计一切法刹那故。说此正受等法。为非刹那。

  如来圆满智及比丘证得诸法性常住云何见刹那 如来正智满足。及诸比丘证得八地诸法实性。云何见刹那非刹那也。

  干城幻等色何故非刹那大种无实性云何说能造 不了诸法如幻梦等。取于种种差别形相。刹那不住。何言非耶。大种虚妄无实自性。故不得说为能作者。此偈应在六度章前。恐翻译误。

  变化品第十五

  因佛应化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故大慧于此略举十则。以请会通。是故法华经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如上章言。声闻缘觉执着涅槃。希求自乐。修六度不得佛。何故不定种性中云。住三昧乐声闻。毕竟当得如来之身。

  与诸菩萨等无差别 五种性中既有三乘所乘不一。入灭正受中。何故复言六地菩萨与声闻缘觉同入灭尽三昧。求那译本有此与诸菩萨等无差别八字。此下既有答文。恐但脱落。

  何故复说无般涅槃法众生得成佛道 刹那章言。七识非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七识者。是一切众生识也。故问无般涅槃法众生。云何得成佛道。

  又何故说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 佛言不说一字不答一字。何故佛四平等中有语平等也。

  又言如来常在于定无觉无观 恒河沙章谓佛不起一念分别。何得善知根性为众生说法。

  又言佛事皆是化作 既言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说。即是化佛化作佛事。何故余经言。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又言诸识刹那变坏 刹那章中佛说诸识刹那不住。何故上言知依诸业摄受生死。

  又言金刚神常随卫护 恒沙章言如来最胜。超诸世间。非喻所及。即是不可见相。何须金刚力士守护。

  又言前际不可知而说有般涅槃 恒沙章中生死本际不可知。何故复言有众生般涅槃。斯则有终时可知。如有终。则有本际也。

  又现有魔及以魔业(至)云何不离如是诸过 恒沙偈言。悉离一切过。何故如来而有此诸过也。谓佛初成道。第六天魔兴四兵。持苦具。诣树下娆如来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谤于佛。孙陀利女外道杀以谤佛。又佛曾乞食周遍不得。空钵而还。等即等余不能备举者如食于马麦。头背俱痛。调达申越。阇王逆害。刺伤足设火坑毒饭等事。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授声闻记是秘密说 为声闻证无余涅槃。自谓是佛。故佛方便与授记莂。言住三昧乐声闻。毕竟当得如来之身。自令觉非是佛。进向大乘无余涅槃。初心菩萨乐声闻法者。亦令舍是心进修大行。及变化佛与化声闻记。法性如来无有是事。此皆方便秘密所说此答第一问。

  大慧佛与二乘无差别者(至)意识舍离是时初断 惑智二障。亦名烦恼所知二障。成唯识云。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言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惑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亦名惑障。言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障于智用。于所知境无颠倒性。而不能了。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亦名智障。如是二障。分别起者。即见所断。任运起者。即修所断。二乘但能断烦恼障。解脱生死处与佛不异。故言佛与二乘而无差别。非是智障断处不异。此答第二问也 然上四卷中。约本末相依以明二障。此约二执以明二障。故文少异。

  藏识习灭法障解脱方得永净 明七转识诸法障碍藏识习气等。是一切众生妄体。虚假无常。非涅槃因。不能成道。若七识灭。于一切法障中得解脱藏识习灭究竟清净。即是妄想灭。名为涅槃。名成佛道。此答第三问。

  大慧我依本住法作是密语(至)先具如是诸文字故 言依本然常住之法。如来密意故作是说。虽有语平等。但言语生灭无有自性。此答第四问。

  大慧如来正知无有妄念不待思虑然后说法 如来悲智常现前故。不待思虑得为众生而演说法。此答第五问。

  如来久已断四种习离二种死除二种障 佛言四住烦恼无明习气断。故名真佛。化佛者。方便现形以化众生。非真佛也。此答第六问。

  大慧意及意识眼识等七(至)凡愚不知妄著于空 言七种识妄想习气为因。是刹那无常性。离善无漏。非流转法。不能往来六道。如来藏常故。能持生死流转。是涅槃苦乐之因。愚夫不觉妄计言空。此答第七问。

  大慧变化如来金刚力士(至)自证圣智所行之境 化佛方便随众生相现。同人法故。假于守护。真实如来离一切根量。即是不可见相。不假守护。是一切化佛随人善根生。不从实业生。非是真佛。然依真起化。亦不离真佛。如陶家轮等。众事和合而有所作。化佛亦尔。众生轮转众相具足。还说自共相法。不说真佛自证圣智所行境界。此答第八问。

  复次大慧诸凡愚人(至)此分别即得解脱 言凡夫见此身灭。不见未来生。故起断见。不觉藏识念念流注。故起常见。自心妄分别想是其生死本际。是故本际不可得也。灭妄分别名为解脱。此答第九问。

  四种习断离一切过 化佛随众生所宜。方便示现种种过恶。真实如来四住烦恼及无明习气悉断。无如是过。此答第十问。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三乘及非乘无有佛涅槃悉授如来记说离众过恶 言非乘者。无般涅槃法众生也。

  成就究竟智及无余涅槃诱进怯劣人依此密意说 欲彼成就究竟种智。断所知障。证佛无余大般涅槃。诱怯劣者故隐覆说。

  诸佛所得智演说如是道唯此更非余故彼无涅槃 如来证智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更无余法。而彼声闻计所得涅槃。自谓是佛者。非真涅槃也。以上三偈并颂第一问答。略该余问答。

  欲色有诸见如是四种习意识所从生藏意在其中 三界生死见思无明。悉是众生心意意识展转为因。熏习发现。此颂第十问答也。

  见意识眼等无常故断灭迷意藏起常邪智谓涅槃 此颂第九问答如文可知。

  断食肉品第十六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食不食肉功德过失 如来在鬼王宫中说法。诸夜叉等念食时欲至。非肉不食。欲令诸鬼生慈心故。请如来说食不食肉功德过失。即是会上一切诸佛心。佛心者慈悲是也。

  我及诸菩萨摩诃萨(至)究竟当成无上正觉 世间众生生死轮转。怨结相连。堕诸恶趣受大苦恼。皆由食肉更相杀害。增长烦恼。不得出离。能舍肉味。求于法味。慈心相向。清净明了。如实修行。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路迦耶等(至)而许自他俱食肉耶 大慧举邪况正。以明食肉之过。谓诸外道尚有遮禁。况复如来世间救护。而许自他而食肉耶。路迦耶者。未见译文。

  善哉世尊具大慈悲(至)闻已奉行广为他说 叹佛世尊具大慈悲。拔苦与乐。愿为解说。我等奉行。亦令一切永不食肉。

  尔时大慧菩萨重说颂言菩萨摩诃萨志求无上觉(至)为我具开演 葱等五辛臭恶不净。生啖生瞋。熟食发淫。酒乱静性。损众善生诸恶。是故辛酒俱障善业。

  尔时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至)说其少分 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自下如来为之略说。

  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至)为修慈行不应食肉 梵音。旃陀罗。此谓杀人畜者。

  大慧夫食肉者身体臭秽(至)若言许食此人谤我 如来常说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余食者尚然。况于弟子而听食肉。

  大慧净美食者(至)非诸恶习虎狼性者心所爱重 言佛唯许食习圣人所应食者。余皆不听。

  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生(至)我许声闻食如是肉 言世无有肉不是杀生而可食者。以是义故。佛许声闻食如是肉耶。言不听许也。

  大慧未来之世有愚痴人(至)凡是肉者一切悉断 明有说言佛毗尼中听食肉者。悉是谤如来也。昔于余经说遮十种。许三种者。以众生恶习既久。而其情欲不可辄去。是渐禁绝。就其情而制之。令其修习。今于此会一切种一切时。开遮方便一切悉断。是谓最后清净明诲。言遮十种者人蛇象马龙狐猪狗师子猕猴也。许三种者。不见不闻不疑也。谓肉有二者。他杀。自死。见闻疑者所谓他杀。不见闻疑者所谓自死。或云许五种。谓不见闻疑外。加鸟残自死共成五种。虽云三五不同。俱不出自死肉之一义也。

  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至)况食血肉不净之食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谓食以资益诸根大种心心所法。能生喜乐。相续执持。总有四种。一者段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二者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才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三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故名为食。段食唯于欲界有用。触意思食虽遍三界。而依识转。随识有无。此对有情饮食血肉。是故且言不食段食。于义四种悉应断故下言法身非杂食者。谓超情识是四俱无。

  大慧声闻缘觉及诸菩萨(至)作是说者无有是处 三乘圣人皆以法喜禅悦为食也。如来法身无杂食者。如智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则烦恼尔炎。现行种习悉已断故。种智圆明无缘悲心。观于众生如一子想。岂许弟子而食子肉。复自食子肉耶。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悉曾为亲属众秽所成长恐怖诸含生是故不应食 此一行偈。于上诸因缘中。略颂其三也。

  一切肉与葱韭䔉及诸酒(至)于中大惊怖 自下诸偈多示其过。悉令远离。少颂长行。言当离麻油者。外国风俗捣麻使生虫合压之。规多汁益肥。如何可食。及孔隙诸床多有虫聚。皆不可坐卧。

  饮食生放逸放逸生邪觉(至)生死不解脱 放逸者。大随烦恼中之一也。饮酒食肉心多放逸。诸恶觉观等悉随生长。是故生死轮转。不得舍离。

  为利杀众生以财取诸肉(至)食者我诃责 既无想教求。则三净肉非有。凡诸肉者皆杀命而得。如何可食。

  更互相食啖死堕恶兽中(至)斯皆食肉报 旃茶罗。即旃陀罗也。

  食已无惭愧生生常颠狂(至)我皆制断肉 象胁。大云。涅槃。央掘摩。皆经名也。

  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以其恶习故愚者妄分别 佛先所说见闻疑杀不许食者。已是悉断。然恶习愚夫不知教意。妄起分别谓听食肉。

  如贪障解脱肉等亦复然(至)知量而行乞 言凡食净食。尚如服药想。如食子肉想。何况食肉。是故比丘少欲知足。而行乞食。以断贪爱食肉背解脱及违圣表相令众生生怖是故不应食 背正解者由无慈慧。亏利自他。及违圣人护生仪表。

  安住慈心者我说常厌离师子及虎狼应共同游止 既心无害物。假使猛兽如虎狼师子者。而常驯伏。

  若于酒肉等一切皆不食必生贤圣中丰财具智慧 此一偈明不食果报。谓必生贤圣诸佛会中。丰足法财具佛种智。

  陀罗尼品第十七

  尔时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至)即说咒曰。

  怛侄他(一)睹吒睹吒(至)莎诃(三十六)

  天台于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皆以四悉檀翻名释义。陀罗尼。此翻总持。总持恶不起。善不失(其一)又翻能遮。能持。能持善。能遮恶(其二其三)此能遮边恶。能持中善(其四)众经开遮不同。或专用治病。如那达居士。或专护法。如此文。或专用灭罪。如方等。或通用治病灭罪护经。如请观音。或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则非治病。非灭罪。非护经。若通方者亦应兼。若论别者幸须依经。勿乖教也 次释义云。诸师或说咒者是鬼神王名。称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故能降伏一切鬼魅(其一)或云咒者。如军中之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若不相应即执治罪。若不顺咒者头破七分。若顺咒者则无过失(其二)或云咒者。密默治恶。恶自休息。譬如微贱。从此国逃彼国。讹称王子。彼国以公主妻之。多瞋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主往说之。其人语主。若当瞋时说偈。偈云无亲游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事。何劳复作瞋。说是偈时默然瞋歇。后不复瞋。是主及一切人。但闻斯偈皆不知意。咒亦如是。密默遮恶余无识者(其三)或云咒者是诸佛密语。如王索先陀婆。一切群下无有能识唯有智臣乃能知之。咒亦如是。祇是一法遍有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其四)为此义故。皆存本音。译人不翻意在此也。恶世弘经喜多恼难。以咒护之使道流通也 今此楞伽经。如来所说陀罗尼亦专护法使道流通 或又云凡咒文自古不翻有五意。一是诸佛秘密语法。唯佛能知。二是总持门。含多义故。三或是鬼神名。呼之敕以守护修行人故。四或是诸佛秘密印。如王印信所往无不遵奉。五不思议力所加持故。受持密诵。灭罪生福。此与天台意。同异可知。

  大慧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即说咒曰。

  怛侄他(一至)莎诃(十三)

  大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一切文句悉已具足 夜叉此云捷疾鬼。亦云苦活。罗刹此云可畏。亦云食人鬼。此二部是北方毗沙门天王之所领者。

  偈颂品第十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修多罗中诸广义故而说颂言诸法不坚固皆由分别生以分别即空所分别非有 言一切法皆非坚实者。谓从分别想念而生也。若能了悟分别识空。则知诸法本来寂灭。若生若灭俱是分别。分别若亡法非生灭。金刚三昧经亦云。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是法非生灭。

  由虚妄分别是则有识生八九识种种如海众波浪 此又言九识者。即密严经以第九为纯净识也。诸经论中复指真如为第九识。皆名异体同。谓真一俗八二合说也。然此真如即识实性。非是依他别有体故。亦非体类别有九识。但是第八具分赖耶开。而为二。以有漏分为染。无漏分为净。通七转识。故言九识。如下偈云。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能取所取(离染分也)我说为真如(即净分也)此开之者。即偈颂五对义中长合偈离也。又此缘起诸识应以四句辨之。一以识实性(今名第九识亦名真如)唯不生灭。如水湿性。二七转识皆生灭。如众波浪三第八阿赖耶识亦生灭。亦不生灭。如海含动静。故前偈云。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四无明倒执非生灭。非不生灭。如起浪猛风。非水非浪。故前偈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今此品经凡六百六十有六偈。重颂经中诸广义也。如下偈云涅槃有六诸色有八。诸蕴及佛各二十四。此类名数颇多。前诸品内并无文者。即五对义中长无偈有也。其中要义未见经论及章疏解释者不敢臆说。并俟来哲。余四对中所未释者亦尔。

  习气常增长盘根坚固依(至)转依即解脱 转依之义前已略释。识论又云。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余障。复数修习无分别智。乃至舍彼二粗重故(二障种子名二粗重)便能证得广大转依。依谓依他。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 或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人离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毕竟安乐。谓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灭依如生死。及能转。证依如涅槃。故云及离智所知转依即解脱。

  得如幻三昧超过于十地(至)众圣之所行 问既唯一性无有二者。何故此经及诸修多罗说有三性。该摄一切。答应知三性。虽随相分(平音)各具二义。本末相收唯一性故。妄计二义者。一情有。二理无缘起二义者。一似有。二无性。圆成二义者。一不变。二随缘。由圆成中不变。缘起无性。妄计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无有异也。故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不复更灭。此则不坏末而常本也。由圆成中随缘。缘起似有。妄计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故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此则不动本而常末也。是故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融通。无有二也。故云我唯说一性。自性无有二。问既不坏三性而说一性。如何此经及诸修多罗。又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答应知如来密意说故。故唯识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则相无性(谓妄计性体相俱无)。次无自然性(依他缘起非自然故)。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是圆成性)此言三性三无性。不是依圆体亦无。但无计执之妄情。是故皆言无自性。是知究竟指归。唯一实性。故。次偈云此诸法性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故智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能了此三性三无性义。即于此经及余修多罗。说一切法性非性理如破竹焉)。

  如四大不调变吐见萤光(至)不生亦不灭 愚夫所见随妄缘故。谓有生灭。故圆觉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如实观者。了妄即真故。不生不灭。故前经云。即说此妄名为真如也 然不生灭义。三性不同。谓妄计性。无体可生可灭依他起性。即生不生。即灭不灭。圆成实性。自体本有不待新生。尽未来际究竟常住。永不断灭。若以三性相对各约自相论者。即妄计之法妄生妄灭。圆成真心不生不灭。依他有二。谓相同妄计。似生似灭。性同圆成。不生不灭故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以依他缘起。无别自性。全同圆成。能悟此旨。诸大乘经说一切法不生不灭。究竟常住等。皆无余蕴也。

  常行无分别远离心心法(至)是则名为识 梵阿赖耶。此云藏识。谓第八根本识。而能含藏积集世出世间诸法种故。故云藏识说名心。然此识具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由是三义得藏识名若是菩萨至第八地。及二乘无学人但有能所二藏。无执藏故。故此本识通有三位。及七种名。如别章说 焚音末那。此云染污意。谓第七传送识与四惑俱。名为染污。恒审思量。名之为意。故云思量以为意。又标意名。为简心(第八)识(前六)积集了别劣余识故。标心识名应知亦尔 前六转识。随六根境。种类异故。谓名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或名色识。乃至法识(随境立名)谓于六境了别名识。然此随境立大识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说。若得自在。诸根互用。一根发识了一切境。但可随根立名。而无相滥 亦云心积集义意思量义。识了别义。各分二种积集二者。一集行相。二集种子。初通诸识。后唯第八。思量二者。一无间意。二现思量。初通诸识。后唯第七。了别二者。一细。二粗。细通诸识。粗唯前六。故华严云。诸业虚妄积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识分别。眼等五识了境不同。愚痴凡夫不能知觉 若依小乘教。但说有六识。义分心意识。于阿赖耶唯得其名。若大乘权教。于阿赖耶但得一分生灭之义。而于真性未能融通。即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此经如实说故。谓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槃。论云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恒常不变。是谓真妄和合。非异非同。能成一心二谛之门。不堕断常有无之见。

  心常为无说意具二种行(至)迷惑见毛轮 此言恶习熏于心。所现种种相。又云无明熏于心。所现诸众生。则知有情众生。无情器界。皆由无明熏习而有。故智觉云。于一圆湛。析出根尘。聚内四大为身。分外四大为境。若离熏习之缘。决定无法可得。言熏习者。通有二种。一习熏。谓熏心体成染净识等二资熏。谓现行心境及诸惑相资等。故起信论云。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所谓六尘。熏习义者。如世衣服。初非香臭。随以物熏则有彼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起念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心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乃至广说。

  愚夫亦如是妄取诸境界(至)无境但是心 问既无境但是心。邪见外境者。应一切时一切处皆见有色。或皆不见。何故于有色时处。眼则见色。余无色时处。则不见耶。答如人梦中。所见境界诸物。虽一切是无。从于虚妄梦想心起。然亦不如见有物处。见无物处。或先见后不见。或初不见后见。非处处皆见。亦非一期长见。故识论云。于有色处。眼则见色。余无色处。不见色者。此义不然。何以故。以彼梦中。于无色处。则见有色。于有色处。不见有色。心识变起一切诸法。无而见有。亦复如是。问若尔。何故多人同处同时。皆同于有处见有。无处见无。有时见有无时见无耶。答譬如百千饿鬼。同依业力。皆于无脓血猛火等处。同时而见。岂清河流水实有猛火耶。故云无境但是心识。

  如理正观察能所取皆灭(至)常住于无念 圣人内证常住无念者。谓真心无念佛教所宗。故起信云。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是故学者。虽明悟修行期圆种智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则爱恶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销除。功行自然精进于解则见诸相非相于行则名无修。而修障习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

  迷惑因相应执世间为实(至)众生眼识生 此段末一偈。如来顺小乘机说。众生眼识具根境等五种缘时。从藏识生。然八识皆藉缘方生。举一例诸故。但言眼识。若约大乘义。于八识中眼识一种藉九缘生。谓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根本。七染净。八分别。九种子。耳识唯藉八缘而起。九中除明。鼻舌身三。各藉七缘识方得转。八中除空。第六意识依五缘生。七中除染净及分别。第七识四缘生。五中除根本。或三缘生。以根与境并属第八。第八识四缘生。五中除根本。以第七识即所依根故若加等无间缘。即如次十九八六四五诸缘而生。如有颂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于前各增一。故唯识偈云依止根本识诸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取者能所取名事俱无有(至)我说是唯心 问十二有支因缘。是一切众生流转三世因果法。何得言无。唯是一心耶。答本来无故。只由一念无明风。鼓动真如海。遂成十二缘起。作流转之根由若了之为佛智海之波澜昧之作生死河之漩洑。故华严云不了第一义。号曰为无明。因不了之所盲。成惑业之众苦。了无明之实性。成涅槃之妙心。若迷为惑业。则成三道。一无明爱聚三支。是烦恼道。二行有二支是业道。三识名色六入触受生死七支。是苦道。若悟为三因佛性。一识名色六入触受生死是正因佛性。二无明爱取。是了因佛性三行有是缘因佛性。如是等义。唯是一心。随迷悟缘。派成多种。虽成多种。不离一心(如华严第六地有十种逆顺观十二因缘皆不离唯心故)故大集经云。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但随一境一念起处。无不具足。(非独如常以三世论)且如眼见色不了名无明生爱恶名行。是中心意名识。色共识行即名色。六处生贪名六入。色与眼作对名触。领纳名受。于色缠绵名爱。想色相名取。念色心起名有。心生名生。心灭名死。乃至耳闻声。意知法。于一念中一一如是。一日一夜凡起几念。几念织几十二因缘。成六趣无穷之生死。是知生死无体。全是如来藏第一义心。迷悟升沉了不可得。故起信云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岂非唯一心乎。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九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91 注大乘入楞伽经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十

  烦恼业与身及业所得果(至)修行者不食 上云财谷与金银。田宅及僮仆已下至此。凡一十四偈。佛诫弟子无故误犯摄律仪戒。方能成就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生定发慧。具一切佛法。是知戒为定慧之基。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古德以譬数层之阁。下固而上存者宜矣。

  行者观世间能相与所相(至)岂能断二执 觉智者。谓二无我智也。二执者。谓我法二执也。二无我智。是对所治我法二执。起能治道。如前二无我章已说。然将施二智。妙药应尽识二执。病源如成唯识论云。外道余乘(即二乘也)所执我法各有二种一曰俱生。二曰分别 俱生二执者。谓无始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与身俱生与心同事)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及实我故。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第八)所变。蕴界处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及实我故 分别二执者。谓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说蕴界处。种种相故。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及实我故。二缘邪教。说于诸法自性等相。及我相故。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及实我故(此二执文。论中离说。今此合引)。如是二执。分别起者。即见所断。若俱生者。即修所断。皆由无明因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我。法妄计度故。决定非有。故世尊言。诸识所缘。唯心所现。依他起性。如幻事等。若了二空。二执随断。彼能了者。即二觉智也。故云若无觉智生。岂能断二执。

  以觉自心故能断二所执(至)皆是唯心作 问三界初因。四生元始。莫穷本末。罔辨端由。庄老指之为自然。周孔詺之为浑混。佛于此说。从无色界乃至地狱。依正皆是唯心所作。最初起处。如何指南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实端由无先我心。如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故云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身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著。楞严亦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至于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是知光未发处。尚无其名。念欲生时。便分其影。若有知有觉。则众生界起。若无想无虑。则国土缘生。因染法而六趣轮回。随净心而四圣阶降。可谓凡圣之本。身土之由。故指虚空世界也。悉我自心焉。非止言其太极生两仪。玄牝为天地根而已矣。考善恶报应也。悉我自业焉。非止言其上帝无常天网恢恢而已矣。岂虚言哉。

  如幻诸三昧及以意生身(至)演三乘一乘 问此经前后或云三乘一乘。或云五性一性。或云无乘及乘者。乃至种种异说。究其旨趣竟如何耶。答佛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若随权实各别所据。则似相违反。若会通者皆不相违。谓就机则三。约法则一。新熏有五。本有无二。若入理双寂。则三一俱亡。若约佛化仪。则能三能一。余诸异说。类此可知。是故论云。竞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

  佛有三十六复各有十种(至)阿赖耶命根 根本识种名寿。以能持识故。此种能令色心不断亦名命根。此识相分色法身根所得名暖。现行识名识。

  意及与意识皆分别异名(至)是众圣所行 此言众圣皆悉修行真如实观。及唯心识观。如进趣大乘方便经云。若于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习学二种观道。一唯心识观。二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往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已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尝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真如实观者思唯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故云真如及唯识。是众圣所行。如上理行双修。方名观法。故永嘉云。渡海先须上船。非船无以能渡。修心必须入观。非观无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若不修习得菩提者猫兔等类亦应证得。

  此有言非有彼非解我法(至)灭道皆悉具 此四谛义。天台约涅槃经圣行品。开成四种四谛。谓生灭。无生灭。无量。无作 生灭者。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因果。谓逼迫名苦。则三相迁移(集论云。诸有情生。及生所依处。俱名苦谛)增长名集。则四心流动(集论云一切烦恼。及烦恼增上所造诸业。俱名集谛)除患名道。则对治易夺。寂静名灭。则灭有还无。即令众生知苦断集。欣灭修道。虽世出世。皆是变异。故名生灭四谛也(谛有二义。一谓谛实。二谓审谛)若达四谛从缘生故空。即超筌悟旨。而成智慧。谓解苦无苦。名苦圣谛。解集无和合。名集圣谛。解灭。无灭名灭圣谛。解道无道。名道圣谛。故名无生四谛也 大涅槃经云。苦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集灭道等亦复如是。即无量四谛也 若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烦恼即是菩提无集可断。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灭无道故无出世间。一切诸法皆是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即无作四谛也。故玄义云。以迷理故。菩提成烦恼名集谛。涅槃成生死名苦谛。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即事而中。无思无念。无谁造作故名无作。亦名一实谛。所以八千声闻法华会上。见如来性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以达本故。法尔如斯。若未亲证之人。不可安然拱手。效无作无修。直须水到渠成。自然任运 以是四谛坚对诸土。有增有减。同居有四。方便则三。实报则二。寂光唯一。又总说名四谛。别说名十二因缘。苦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死等七支。集是无明。行。爱。取。有等五支。道是对治因缘方便。灭是无明灭。行灭。乃至老死灭。故涅槃经开四四谛。亦开四十二因缘。下智观之得声闻菩提。中智观之得缘觉菩提。上智观之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之得诸佛菩提。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是生灭。我说即是空。是无生灭。亦名为假名。是无量。亦名中道义。是无作。又谓因缘即集。所生即苦。灭集方便是道。苦集尽是灭 问法性尚非一法。云何以一二三四推之答法性是所迷。苦集是能迷。能迷有轻重。所迷有即离。约界内外分别。即有四种苦集。约根性证理。即有一二三四不同。若界内钝人迷真重。苦集亦重。利人迷真轻。苦集亦轻。界外利钝轻重亦尔。法性是所解。灭道是能解。所解有即离。能解有巧拙界内钝人所解离。能解则拙。利人所解即能解亦巧。界外利钝即离巧拙亦如是 问集既有四。苦果何二。答惑随于解集则有四。解随于惑。但感二死。例如小乘惑随于解。则有见谛。思惟。若解随于惑。但是一分段生死尔 问苦集可是因缘所生法。灭道何故尔。答苦集是所破灭道是能破。能破从所破得名。俱是因缘生法。故大涅槃云因灭。无明。即得炽然三菩提灯。亦是因缘也 问法性是所迷。何故二。何故四。答法性随权实是故二。法性随根缘是故四。若达此旨。见相闻法等。例作四种料简即无差滥。是知一心四谛。横该竖彻。理无不穷。法无不备也。

  凡夫妄分别取三自性故(至)断除悉清净 见修诸烦恼者。即见道所断分别烦恼。及修道所断俱生烦恼也。通三乘说者略有十种。一贪。二瞋。三痴(亦云无明)。四慢。五疑。六身见。七边见。七邪见。九见取。十戒禁取。如是总别十使烦恼中。疑及邪见二取四种。唯分别起。即见所断烦恼。余贪等六。通分别俱生兼二所断。谓见所断。及修所断也 八识之中。前五识得起初三。亦通分别及俱生。由用意识中。邪师。邪教。及邪思惟。三因引故。得有分别起也。第六意识总具十种四唯分别。六通分别俱生第七末那唯四俱生。谓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此识有覆无记性故。其第八识十总不起(唯含彼种)。唯此无覆无记性故 分别俱生皆通三界。唯瞋一种只欲界有。上色无色二界烦恼。皆是有覆无记性摄。欲界四谛下各有十使。即为四十。上二界皆除瞋谛别各有九。即有七十二。并欲界合有一百一十二。其俱生者欲界具六。上二界除瞋。各唯有五。合成十六。通前分别。总有一百二十八烦恼 若二乘机。以八忍八智断三界四谛分别烦恼。得预流果。次修九无间道。九解脱道。断三界俱生烦恼。得余三果。其所知障诸趣寂者入无余时断。其余一切有断不断。不同愚法。以彼唯断烦恼障故(回心二乘得同回心菩萨。分断所知障不同愚法二乘。唯断烦恼障) 直进菩萨二障俱断。烦恼障中不同二乘约界分位(回心菩萨断烦恼障。或类二乘)。但于二障分别起者。地前伏现行。初地真见道时。一刹那中顿断彼种。其俱生中烦恼。初地已去自在能断。留种故不断。何以故润生摄化故。不堕二乘故。为断所知障故。为得大菩提故。彼第七识烦恼。性非润生。故非所留。行相细故。七地已还有时暂现。以观智有间故。是故当知烦恼障种。至金刚位。其所知障。行相细故。正障菩萨道。故于地地分断。要至佛地方尽无余。由此即说二障修惑。俱至佛地。故对法论云。又诸菩萨十地位中。唯修所知障对治道。非断烦恼障。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 若约实教。诸声闻人。于烦恼障但能折伏。何况能断所知障。其菩萨人于二障中。不分俱生及分别。但有正使及习气。地前伏使现。初地断使种。地上除习气。佛地究竟净。此中习气。从断正使种子无间。方有余残习气 若约六七八识与二障合辨者。有义八识中唯习气。末那中唯种子。六识唯现行。或云六七八识。皆通习气种子现行。然此二障俱能障智。通名无明。以是本末二无明故。如起信论。依本末相依门以明二障。以无明所起六染心。为烦恼碍(即四住地烦恼)。能起染心之无明(根本)。名为智碍(无名住地)。其烦恼碍亦名枝末无明(亦名所知障也)。何以故。以能染境义边名为烦恼。以能障智义边亦名无明。故瑜伽论云。无明有二。若贪等俱者。名相应无明(枝末)。非贪等俱者名独行无明(根本)。以是主故。唯识又云。不共无明有二。一恒行不共。唯末那有(枝末)。二独行不共。末那所无(根本) 是故天台。以体真止从假入空观。与空慧相应。即能破见思惑(四住烦恼)。成慧眼一切智。智能得体。得真体也。以方便随缘止从空入假观。分别药病种种法门。即破无知惑(枝末无明)。成法眼道种智。智能得体。得俗体也。以离二边分别止及上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观。破根本无明。成佛眼一切种智。智能得体。得中道第一义体也。犹名巧度次第义尔。若约一心圆顿止观者。谓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名观。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谛系于止。则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虽一念心而有三相。止谛亦如是。所止之法虽一而三。能止之心虽三而一。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虽有三目而是一面。观境亦如是。观三即一。发一即三。不可思议。非世出世。不权不实。不优不劣。不前不后。不并不别。不大不小。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也。故知破一切惑莫若空。无假无中而不空。建立一切法莫若假。无空无中而不假。究竟一切性莫若中。无假无空而不中。是皆对治众生心病无明烦恼。方便如此建立。于贤首宗犹属终教义。如上所破无明烦恼。在圆觉经。亦名理事二障也 若约顿教。惑性智性皆本净故。故不可说断与不断。设谓有惑可断。亦不依地位渐断。如起信云。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也。圆教更不分使习种现。谓一切烦恼。不可说其体性。则全妄全真。唯是无尽重重法界。诸佛心中众生。众生心中诸佛。互相涉入。是故一障一切障。一断一切断 然修观行者。须达能断无性。所断本空。无断之断。方为正断。若执定有者。则堕于常。不可断故。若执定无。即堕于断。失圣智故。故先德云。佛本是而勤修。惑元无而须断。

  本性清净心众生所迷惑(至)智者不应说 谓依如来能诠圣教。所诠正理。如实修行。断惑证真。则无有虚弃。舍此欲灭烦恼。皆为魔说 故贤首师。以佛圣教正理。发明宗趣等。巧被机宜。各分为五(见华严教章及起信论疏)。且圣教五者。一小乘教。以随机故。随他语故。而说诸法一向差别。以其简邪正。辨凡圣。分欣厌。明因果。然所说理。但显人空。未明法空。唯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多诤论。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谓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俱不成佛。此既未尽大乘法理。故立为初。有不成佛故名为分。广说法相。少说法性。所说法性即法相数。决择分明。故少诤论。三终教。亦名实教。说如来藏随缘成阿赖耶识。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无性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立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少说法相。多说法性。所说法相亦会归性。故无诤论。以上二教。并依地位渐次修成。总名为渐。然此一门。与前后别。但教有始终顿渐之殊。法非优劣浅深之异。四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为顿。总不论事相。唯辨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五一乘圆教。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等。主伴具足故名圆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如帝网珠重重无尽(若于五中显此经者。正唯顿教。亦兼于终) 然教章独于圆教中。而云一乘有二。一同教一乘。同顿同实故。二别教一乘。唯圆融具德故。谓别教则迥异诸教。同教即普摄诸教。前后诸师所判教义。莫善于此。但未明诸乘五教。亦各有同别共不共故。故今续之以成其说。一小乘教者。以共人天乘为同教。以唯显四谛四果为不共别教。故品足论六云。有共异生法。不共异生法。云何为共。谓有定及有生。此复云何。谓如是定。如是生。异生圣者皆容得有。云何不共。谓四通行。四无疑解。四沙门果等。二大乘始教者。以共二乘回心教为同。以不共二乘直进教为别。此如智论有共不共般若教章明回心直进二教是也。三大乘终教者。以共前三乘为同。法华经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汝等所行皆菩萨道。以不共三乘唯一乘为别。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是知法华涅槃。皆对权小以显一乘。四大乘顿教。以共始终小乘为同。以不共前三唯顿为别。如圆觉经云。此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谓约别教直进机也。又云亦摄渐修一切群品。此约同教回心机也。五一乘圆教者。如上所别教章文是也 此五教中。若以大小为对。则初一为小。后四为大。若约权实为对。前二为权。后三为实。若以顿渐为对。前三皆渐。后二为顿。若以偏圆为对。前四皆偏。后一为圆。而前前不摄后后。后后必收前前。此约同教说也 若约别教。则后后皆破前前。故华严经云。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碍智(此圆教破顿义)。此经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相有何次(顿破终渐)。法华经云。无二亦无三(终破始教)。梵网经呵二乘为邪见(权破愚法)。皆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然同教中虽同前前。而中间三教亦得分同于后。如圆觉经有圆教法界三观。摄论等有实教行相。然有其所同。无其所别。有其义而无其教。唯成当教中义。由诸经论。有如是同别共不共等法门。出没相涉。故方便立五教不同 问已知五教各有同别。贯于群诠。由是以明一代时教更无余蕴。云何一心约就诸教。而有如是差别义耶。答此有二义故作是说。一约法通收。谓由此甚深缘起一心具五义门。是故圣人随以一门摄化众生。一摄义从名门。如小乘教说。二摄理从事门。如始教说。三理事无碍门。如终教说。四事尽理显门。如顿教说。五性海具德门。如圆教说。是则不动本而常末。不坏末而常本。五义相融唯一心也。二约机得法分齐(机器不同)。谓或有得名而不得义。如小乘教。或有得名得一分义。如始教。或有得名得具分义。如终教。或有得义而不存名。如顿教。或有名义俱无尽。如圆教。是知圣教万差。要唯此五。初则历然不滥。后乃全体相收。一味融通。群疑屏息。总是如来一大善巧摄生方便也。余诸义门。广如彼说。

  先应决了我及分析诸取(至)第五不可说 言三世及非世。第五不可说者。谓天竺犊子部。以我法俱有而为宗趣。立五法藏。谓三世为三。无为为四(即是非世)。第五不可说藏我在其中。以不可说为有为。及无为也。故此一部。诸部共推不受。呼为附佛法外道也。

  诸佛之所知诸行取所住(至)勿更余分别 此最后一颂。谓约义付属流通。教迹也。即心能诠也。理本也。即心所诠也。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若能寻迹得本。自然绝迹归宗。故云教由理故成。理由教故显也。此教者摩诃衍中真实了义教也。此理者。谓缘起一心甚深至理也。是故结劝四辈弟子。信解修行如实证入。不断如来种性。故云当依此教理。勿更余分别。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十(终)

  丐缘镂板沙门 (迥玮) 重校勘